插秧(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22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两首农事歌,一种劳动美《插秧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他们的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3.鉴赏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其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他们的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
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芣苢》《插秧歌》,诵读并品味劳动歌谣,感受并深悟劳动之美。
过渡:昨天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两首诗,同学们从采芣苢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姑娘们的欢乐,从雨中插秧、田妇呼唤等场景中感受到了农人一家的忙碌。
据此,大家认为《芣苢》是一首劳动的欢歌,《插秧歌》是一首劳动的赞歌。
这样的理解非常正确!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根据同学们的体会来朗读这两首诗,读出《芣苢》中的欢乐,读出《插秧歌》中诗人对劳动的赞美。
活动一:诵读劳动歌谣,再现劳动场景诵读劳动歌谣:女生读《芣苢》,男生读《插秧歌》。
过渡:大家读得很好,情感饱满,声音洪亮。
现在就请两组同学以情景剧的方式分别演绎两首诗中的劳动场景。
首先掌声有请表演《芣苢》的这一组同学……感谢同学们的倾情演绎,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下一组表演《插秧歌》的同学。
再现劳动场景:学生自制情景剧,然后表演。
小结与过渡:看完了同学们的表演,我想借清代方玉润对《芣苢》的一段评价与大家分享:“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乎断乎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然后我想用自己写的对《插秧歌》的一段评价送给大家:“农人一家夫妻双儿,于漠漠水田、濛濛春雨中,戴笠披蓑,协力插秧,呼食不应,忙碌不暇,使人心感其稼穑之艰辛而有悟劳动之伟大。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插秧歌》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立朝刚正,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
在水生火热的南宋,杨万里携着那立在小荷之上的蜻蜓,从阴阴树木中走了出来,在他的诗中,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的春的活泼明妍,有“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的夏的闲适;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也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田园情趣。
二、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有《诚斋集》传世。
四、题目解说《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统编版《插秧歌》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插秧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7页至第19页,详细内容为诗歌的朗读、赏析、意义解读以及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插秧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体会。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赏析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农民插秧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自读、齐读、教师范读,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赏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插秧歌》2. 诗人:未知3. 诗歌意境:描绘农民插秧的艰辛,赞美劳动的伟大4. 重点词汇:插秧、艰辛、劳动、赞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心中的劳动者”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劳动者在我心中,劳动者是最伟大的人。
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今天,学习了《插秧歌》这首诗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艰辛。
让我们向劳动者们致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劳动的诗歌,如《悯农》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插秧歌》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024年统编版《插秧歌》公开课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插秧歌》。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具体章节为第七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插秧场景,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
2.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插秧这一劳动场景。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指导。
a. 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b.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c. 逐段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句子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插秧歌》2. 主要内容:a. 生字词b. 修辞手法c. 课文主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劳动的作文。
答案示例:夏日炎炎,阳光洒在田野上,金黄的稻谷弯下了腰。
农民们辛勤地插秧,汗水浸湿了衣背。
看,那片绿色的海洋,是他们用双手编织的希望。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写劳动场景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开展“我眼中的劳动者”主题活动,让学生采访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故事。
2《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题《插秧歌》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学生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感受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_________________。
吉州吉水(今江西)人。
著名诗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成大并称为“”,当时被奉为_________________。
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励杨万里以“"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 ,世称_________________。
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
开禧二年(1206 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
获赠_____________,谥号“”。
杨万里的诗作数量极富,在宋代仅次于陆游,达4200 余首。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初学_____________,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 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
2024年《插秧歌》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插秧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读与解析、诗歌意境的体会以及创作背景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插秧歌》的诗歌背景、意境及创作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创作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全文朗读与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插秧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插秧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3. 全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创作特色。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插秧歌》的鉴赏题目,教授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解答一道类似的诗歌鉴赏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插秧歌》2. 诗人:佚名3. 创作背景:宋代,农民插秧的场景4.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标注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5. 诗歌鉴赏方法:关注背景、意境、创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插秧歌》的意境,并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诗歌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敬意和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练习等多种方式,学生对《插秧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课堂效果较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描绘劳动场景的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一次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创作背景的探讨3. 诗歌鉴赏方法的教授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解答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一、诗歌意境的体会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教案《芣苢》教案【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一、导入新课图片引入二、了解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常识积累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子,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
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
三国时期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
北宋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
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
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
四、创作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2024年统编版《插秧歌》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插秧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插秧的相关文化知识,以及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插秧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了解插秧的基本过程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3. 领悟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了解插秧的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插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场景吗?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插秧歌》。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插秧场景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照例题,分析诗歌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课堂交流。
6. 情感体验: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情感共鸣。
六、板书设计1. 《插秧歌》2. 诗歌内容框架3. 重点词语解释4.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插秧歌》中的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句“田夫抛秧插稻,细雨鱼儿出。
”描绘了在细雨中,田夫辛勤插秧,鱼儿欢快地游动的场景。
通过这句诗,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勤和自然的美好,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6《插秧歌》和《芣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和《芣苢》教学设计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一、导入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
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同学们,劳动也分种类,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来体验一场脑力劳动的活动!二、一场穿越时空的凝思【学习任务】假如《芣苢》和《插秧歌》的创作者来到现代,发现诗歌可以通过网络传遍千里之外,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作品。
号称“记录美好生活"的抖音app引起了创作者的兴趣,于是他们决定入驻,宣传作品《芣苢》和《插秧歌》。
请聪明的你们,运用你们的大脑来帮助他们拍摄15秒的视频,你们会怎么写拍摄脚本?师:可能你们看到这个任务有点茫然,不知从何入手。
遇到诗歌先不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首诗歌。
(学生读诗)师:同学们,你们读这两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很流畅。
没有出现读错字音的情况,给你们点赞!接下来,请你们结合课下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三分钟后,请同学来说一说。
师:好了,时间到(time is out),先从第一首开始生:茂盛的芣苢呀,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采呀。
茂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师:这里要特别注意,采采和采的词义区别。
采采是茂盛的样子。
采,动词,采摘。
第二首诗谁来说一说诗歌大意?生:田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湿了肩胛。
呼唤农夫他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 《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插秧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2、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3、体会作者的情感4、比较阅读《芣苢》【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引入,播放李子柒视频《水稻的一生》,同学们是否了解传统种植水稻的过程说起培育水稻,咱们绝大部分的同学应该都没见过完整的过程。
其实,种植水稻包括了育苗、抛秧、插秧、施肥杀虫、放补水、收获等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讲究精准精确,同时要付诸极大的耐心。
尽管今天的农业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省去了许多人工种植的环节,但在遥远的古代农业社会,想有好的收成,无疑既要靠人力,也要看天时。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有关田间劳作,种植水稻的诗作——《插秧歌》。
二、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
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囿,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2、写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1.明确字音兜(dōu)鍪(móu)蓑(suō)胛(jiǎ)渠(qú)朝(zh āo)霎(shà)莳(shì)匝(zā)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2.品读诗歌,体会劳动之美,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准备】1.回顾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劳动的古诗,如《归园田居》《悯农》等,提出自己在本单元两首古诗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相关基础知识。
3.自读古诗二首,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学习进程】一、导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一代代炎黄子孙,春种希望,秋收喜悦,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
二、情境任务(一)学习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活动:诵读两首诗歌,感受其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
预设:1.《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四字结构,节奏感强,易于吟唱。
注意轻重音:阅读《芣苢》时,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热情。
情感把握——节奏明朗、轻快,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2.《插秧歌》是七言古诗,节拍通常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
情感把握——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透露出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生活情趣。
评价要点:学生诵读是否注意节奏,能否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小结过渡:诵读完两首诗歌,你对两首诗的内容又有怎样的理解呢?(二)学习任务二:因言及意,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活动1:《芣苢》、《插秧歌》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预设:结合课下注释,揣度诗句含义,理解诗歌内容,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芣苢》描写了侧重于写劳动的过程;《插秧歌》侧重于劳动场景的描写。
学习活动2:(1)《芣苢》的劳作过程是怎么表现出来的?(2)《插秧歌》农人插秧场景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预设1:品味动词,还原场面动词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采摘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6《芣苢》《插秧歌》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公开课《苯苜》《插秧歌》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语文授课老师年级、班级高一4班时间2024.9.12 课题《苯苜》《插秧歌》教材人教版2019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有关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衬托等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品味杨万里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作家作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诗经》的有关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
作为劳动者,没有理由不快乐。
劳动者要快乐地劳动,在劳动和创造中获得快乐。
劳动者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定要让快乐相伴。
因此自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下面我们通过《苯营》和《插秧歌》, 来感受劳动的价值、魅力与快乐。
二 .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的有关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劳动成诗,歌以咏之——《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描绘情景,还原诗歌中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者的情感,思考劳动精神的内涵。
3.比较古今劳动内涵,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链接:一、《诗经》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
如《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下山的描写就是平铺直叙,用了“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可憎的大老鼠,就用了“比”的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起兴,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3、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
其特点是:①幽默诙谐,风趣活泼。
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