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两种电荷
- 格式:pptx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48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章节知识点解析:两种电荷15.1 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负电荷【知识点回忆】〔1〕两种电荷:人们经过少量的实验发现,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肯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挤,由此人们得出自然界中有且只要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2〕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则为正电荷+负电荷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则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命题方向】电荷的活动方向及物体带什么样的电荷都是命题的方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1:关于电荷的看法,下面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自然界只要两种电荷B.同种电荷相互排挤C.电流都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构成的D.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则为电流方向剖析:要求知道:〔1〕自然界中只要两种电荷,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挤,异种电荷相吸引;〔2〕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构成的,规则: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则为电流方向.解:自然界中只要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排挤,故AB正确;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构成的,无论正电荷还是负电荷,还是正负电荷同时发作定向移动都会构成电流,故C错误;物理上规则: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则为电流方向,故D正确.应选C.点评:此题考察了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流的构成和方向,是一道基础题,应熟记相关的基础知识.例2: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剖析: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依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停止解答.解:因自然界中有正、负电荷之分,即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答案为:两,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点评:此题考察先生对基本定义的掌握,这个内容只需多背诵、多了解,就可以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点拨】〔1〕电荷的定向移动构成电流,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构成;〔2〕物理学中规则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2.摩擦起电【知识点回忆】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失掉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掉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肯定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则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迷信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火析和研讨,以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命题方向】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的判别,曾经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运用都是中考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1:以下现象中,由于摩擦起电形成的是〔〕A.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发生声响B.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C.在枯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细微的噼啪声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剖析: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摩擦起电.解:A、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发生声响,属于振动发生声响,不属于摩擦起电;B、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是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不属于摩擦起电;C、在枯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细微的噼啪声,是由于毛衣和衬衣摩擦带电,放电发生的噼啪声,契合题意;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磁化现象,不是摩擦起电.应选C.点评:摩擦现象生活中很罕见,早晨衣服上有闪电,衣服上易沾有灰尘,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来等.例2:在阴沉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枯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疏松,主要缘由是〔〕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挤C.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剖析:依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解:梳子梳头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被梳子摩擦过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挤,所以头发越梳越疏松.应选B.点评:此题是基础题,考察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题方法点拨】〔1〕摩擦起电并不是发明了电,而是两个物体在摩擦进程中,电于发作了转移,它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失掉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失掉电子的物体带负电.〔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约束核外电子身手强的夺得电子,原子核约束核外电子身手弱的失掉电子.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回忆】〔1〕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两个物体〔不触及磁体〕相互排挤,有两种能够:a.都带正电;b.都带负电.〔3〕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能够:a.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b.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c.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命题方向】判别物体带电状况是主要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例1: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A带负电,A和B相互吸引,C和A相互排挤,那么〔〕A.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B.B能够带正电,C带正电C.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D.B能够不带电,C带负电剖析: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③解题时,依据小球间的作用关系并结合A球带负电这个条件判别.解:A带负电,C和A相互排挤,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挤,所以C带负电;又由于A和B相互吸引,依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B能够带正电,依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B也能够不带电.所以B能够不带电,C带负电.应选:D.点评:异种电荷相吸引和带电体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两个知识点要思索周全,思索不全是此题选错答案的缘由.例2:如下图,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扯开许多细丝,用枯燥的手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缘由是〔〕A.大气压的作用B.静摩擦的作用C.分子间有斥力D.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剖析:用手摩擦塑料绳时,由于摩擦生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用枯燥的手从上向下在塑料绳上捋几下,手与塑料绳重复摩擦,使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挤,故细丝会张开;应选D.点评:此题是一道基础题,考察了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效果,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在依据物体间的作用规律判定物体带电状况时,要留意两者相互吸引有两种能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思索效果要片面.4.原子结构、元电荷与带电状况【知识点回忆】〔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3〕e=1.60×10-19C;〔4〕在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原子结构模型开展: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末尾,经过一代代迷信家不时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进程.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英国自然迷信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汤姆生枣糕模型: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外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卢瑟福行星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局部体积是空的,电子依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玻尔量子化轨道: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理想,玻尔内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运动构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命题方向】此类效果多以考察原子组成和判别质子、中子、电子和原子中心的带电状况为主,主要以填空或许选择题的方式出现.例1:2011年11月9日,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因主发起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变轨.经查,是太空中的带电粒子对机载计算机系统发生影响招致顺序出错.以下粒子中,因不带电首先可以扫除的是〔〕A.电子B.原子核C.中子D.质子剖析:依据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停止剖析解答此题.解: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是由于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应选C.点评:此题考察了原子内各种微粒的电性,要记住.例2: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由于〔〕A.物体外部没有电荷B.物体外部没有自在电子C.物体外部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相等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负电相等剖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假设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时,物体呈电中性,即不带电.解:往常物体不带电并非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外部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而带正电的质子与带负电的电子所带电量相等,故对外不显电性,即我们所说的不带电.应选C.点评: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是处置此题的关键,也是物理考察中的热点,应熟记并了解.【解题方法点拨】〔1〕热传递是指能量从高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局部传给高温局部〕.热传递是改植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2〕发作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物体的不同局部间存在温度差.〔3〕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局部到高温局部.5.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回忆】〔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罕见绝缘体中包括:玻璃、陶瓷、塑料、各种油等;〔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罕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溶液等.【命题方向】此考点较为基础,在中考中主要考察导体和绝缘的分类,普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1:在通常状况下,均属于导体的是〔〕A.人体、海水、干木柴B.橡胶、铁钉、陶瓷C.硬币、石墨、铜块D.水银、塑料、盐酸剖析:依据导电性的不同,资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功用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解:人体、海水、铁钉、硬币、石墨、铜块、水银、盐酸是导体,干木柴、橡胶、陶瓷、塑料是绝缘体.应选C.点评:此题考察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关于罕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可以联络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消费中的运用来记忆,不要融会贯串.如塑料,橡胶,陶瓷等常用来制造用电器的外壳,以防止触电,它们都是绝缘体;而电线芯用金属来做,由于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例2:小青把以下物品分红两类:①铅笔芯、铜线、盐水;②塑料尺、橡皮擦、油.他分红两类后的物品区分属于〔〕A.固体和液体B.导体和绝缘体C.金属和非金属D.晶体和非晶体剖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罕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罕见的绝缘体有陶瓷、玻璃、橡胶、油等.解:第一类物体:①铅笔芯、铜线、盐水中,其共同特点是都能导电,属于导体;而第二类物体②塑料尺、橡皮擦、油中,其共同特点是都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故B正确;ACD错误;应选B.点评:物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此题清楚看出物体在导电性上的差异,生活中哪些物体为导体,哪些物体为绝缘体,要有明晰的看法.例3:以下学习用品中,通常状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A.铅笔芯B.塑料尺C.铁质铅笔盒D.金属小刀片剖析:不容易导电物体是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陶瓷等.容易导电的叫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解:铅笔芯、铁、刀片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应选B.点评:此题考察先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识别,属于识记内容,留意区分.例4:小东在装置如下图的电路装置时,发现导线不够长.他用以下哪个物体将A、B两点衔接后,按下开关,灯泡却一直无法发亮〔〕A.塑料直尺B.石墨圆棒C.钢制刀叉D.银制筷子剖析:〔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罕见绝缘体中包括:玻璃、陶瓷、塑料、各种油等;〔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罕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溶液等.解:由于石墨、钢、银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所以他用石墨圆棒、钢制刀叉、银质筷子将A、B两点衔接后,按下开关,灯泡发亮;而接入塑料直尺,灯不亮.应选A.点评:记住绝缘体包括哪些物质、导体包括哪些物质是处置此题的关键.因此可知记住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关于处置此类识忘性的基础题十分重要.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相对的界限,普通状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动时,也有能够导电,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到达红炽形状时,也就变成导体了.【解题方法点拨】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相对的界限,普通状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动时,也有能够导电,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到达红炽形状时,也就变成导体了.。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5.1两种电荷刷基础知识点1两种电荷1[2024江苏盐城期末]小明发现身上的化纤衣服易“吸”毛绒,下列现象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A.地球“吸”地面上的物体B.两光滑铅块压紧后“吸”住C.用吸管“吸”饮料D.梳头后的梳子会“吸”小纸屑2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A.相互吸引B.相互排斥C.无相互作用D.可能相吸也可能相斥3如图所示,人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立起并散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头发一定带正电荷B.头发一定带负电荷C.头发一定带同种电荷D.头发一定带异种电荷4[2023 山东临沂期末]如图所示,A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验电器此状态表明B 物体(填“带电”或“不带电”)。
知识点2原子及其结构5[2023广东中考]如图是氦的原子模型示意图,原子核是,核外电子是,其中带负电的是。
(均填“A”或“B”)知识点3导体和绝缘体[2024河北邯郸期中]关于物体的导电性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没有电荷B.大地、人体、金属都是导体C.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变成导体D.橡胶、塑料、油都是绝缘体刷易错易错点1 误认为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7 新素材[2024江苏常州期末]纳米发电机是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其中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利用两种对电子束缚能力不同的材料,通过相互接触时得失电子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这种发电机性能好且转化效率高。
关于摩擦纳米发电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不同材料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B.摩擦后的两种材料带了同种电荷C.摩擦后带负电的材料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更强D.摩擦中失去电子的材料带负电易错点2 误认为物体相互吸引一定带异种电荷(8甲、乙、丙三个轻小物体,甲排斥乙,乙吸引丙。
若乙带正电,则( )A.甲一定带正电B.甲一定带负电C.丙一定带负电D.丙一定不带电1[2024 湖南长沙质检,中]如图所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箔张开说明带上了同种电荷B.金属箔上带的电荷金属箔不一定与带电体相同C.验电器不能检验出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D.验电器能粗略反映带电体电荷量的多少2新素材[2024 山东济南期中,中]图甲所示是我们家庭中常用的一款空气净化器,其工作过程如图乙所示,脏空气进入净化器时,钨丝对灰尘放电使其带上正电,当带电灰尘经过带电格栅板时会被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