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问题溶解度图像问题教师
- 格式:wps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5
【考纲说明】掌握有关溶解度的意义与图像分析。
1、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本章节所占分值为4~5分【趣味链接】2006年5月,江油市华超建筑集团向四川省广元市合瑞化工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购买生石灰635吨,每吨300元,运输由华超集团负责,收货后付款。
合瑞公司发货时,过一次称,华超集团收货时,再在地磅房过一次磅,总误差不能大于5吨。
开始时,一切顺利。
可后来华超集团的技术人员发现,车队运回来的不是生石灰——氧化钙CaO,而是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便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
合瑞公司回答说:“这几天连续下雨,你们的卡车又没有篷布,可能在运输过程中遭了雨淋。
反正你们建房时还要往生石灰里加水,总不能直接用生石灰抹墙吧。
”华超集团想想也是,就继续收货。
因为他们知道,CaO+H2O(水)=Ca(OH)2,而工地使用的就是加水搅拌了的熟石灰。
货物收完后,华超集团发现,所收的货物为635吨,不多不少,正好。
可是别忙,技术人员指出,生石灰变成熟石灰时,重量要增加。
原来,生石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熟石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4,也就是说,1吨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生成74/56=1.32吨熟石灰。
收了635吨熟石灰,说明合瑞公司只发了635/1.32=481吨生石灰!华超集团打电话说只付481吨生石灰的货款14万元。
凭空少了5万。
【知识梳理】一、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中学教育2019 年 10 月231例谈溶解度曲线图像题的解析于兆明(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中学 黑龙江同江 156400)摘 要: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溶解度曲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不是很高。
但溶解度曲线是学生初步认识利用图像来处理数据的形式。
这种方式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非常的便捷和高效。
因此,溶解度曲线图像题几乎是各省市中考题的常考题型。
下面我以2017年和2018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溶解度曲线图像题为例,来详细剖析这种专题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溶解度 曲线图像 解析一、命题的立意及考点例题一: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三种物质中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与气体溶解度的变化相似(填甲或乙或丙)。
(2)将t2摄氏度时,将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甲 乙。
(填><或=)。
(3)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4)将t2摄氏度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摄氏度,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018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23题,试题图像见图1)。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及命题立意如下。
第(1)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类比和归类,从而构建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知识体系。
第(2)题考查的是:理解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含义,试题考查的角度很新颖,一改以往直接对比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而是将溶解度概念的具体含义和比较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以及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一起考查,可谓“简单一问,意味深长”。
第(3)小题以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第(4)小题试题的考查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联系溶液的特点,全面细致剖析和解决问题。
二、解题思路和讲解分析第(1)小题,先观察三条溶解度曲线的走势,甲物质为陡升型,乙物质为缓升型,只有丙物质属于“不走寻常路”的下降型,然后回顾气体溶解度的特点: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初中化学溶解度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温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解读溶解度图像,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溶解度图像的类型及特点。
4. 溶解度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图像的阅读与分析。
2. 难点:溶解度图像的绘制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读溶解度图像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溶质、溶剂、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2. 教学课件:溶解度图像及相关案例。
3. 作业布置:预习溶解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探究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4. 案例分析:展示溶解度图像案例,让学生解读图像,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总结提升: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强调溶解度图像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2. 分析给定的溶解度图像,回答相关问题。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溶解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读溶解度图像的能力。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等能力。
初中化学图像习题用函数图像表示一些化学(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简洁的特点。
通过对图像试题的分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图像题是中考及化学竞赛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pH的变化;导电情况的分析;沉淀量与气体量关系计算;跨学科知识应用;溶液有关问题等等。
以用直角坐标系表示的曲线变化图形式出现的最多。
【方法点拨】解答曲线题关键要抓住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由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并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和趋势,把握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图像例1、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已知在20℃~30℃间,A与B有相同的溶解度;在70℃时A、C溶解度相同。
(1)请在溶解度曲线中标出物质的标号;(2)在1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3)在50℃时,三种物质的质量均为85g,分别放入100g水中形成溶液,其中__的溶液为饱和溶液,___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4)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____方法。
[解析]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一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可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溶解度曲线,这类图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意义的了解,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可获得以下信息:①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何受温度变化的影响;④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点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后,这类题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略;(2)由大到小C 、B 、A ;(3)A 、B ;C (4)降温结晶。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图像例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稀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w )与加入氯化钠质量(m )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中学化学溶解度图像问题
1. 1
溶解度曲线的定义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
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
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
线。
溶解度曲线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少部分物质会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降低。
2. 2
曲线是一个一个坐标点连接而成,因此,利用坐标点,就能读出该固体
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通过曲线变化读出固体物质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快慢
3. 3
例题
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2)M点表示
(3)当℃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当℃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3)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g,80℃时4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4. 4
(1)通过图像趋势,能看出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M点是曲线a和曲线b的交点,说明在该温度下a和b的溶解度相等
(3)通过曲线比较溶解度大小时,只需看曲线的上下位置,60℃以后,a曲线高于b曲线,因此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b的溶解度,同理可得另外的结论
(4)读图,37℃时物质a对应的纵坐标是30,则物质a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30g(溶解度的单位是g 切忌不能遗忘)
而80℃时a物质溶解度为85g,通过溶解度定义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85g物质a就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50g水中只能溶解42.5g 物质a,因此,4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溶剂量)。
2. 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溶解度曲线所反映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溶解度预测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要素。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
2. 实验一:观察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 实验二: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所反映的规律。
4. 实验三: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溶解度预测。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未知物质的溶解度。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溶解度曲线预测未知物质的溶解度。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评价学生在溶解度概念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和图像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中理解和掌握溶解度概念。
通过实验和图像的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等因素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疑问。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主题:溶解度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时间: 45分钟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 学会利用溶解度图表进行相关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含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示方法和示例图表。
2. 实验器材:水杯、热水、砂糖、搅拌棒。
3. 溶解度图表复制品。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解释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或溶液中存在的最大溶质浓度。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砂糖溶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砂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说明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讲解:通过示例图表,向学生介绍使用溶解度图表的方法和技巧。
解释如何根据图表读取溶解度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4. 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发放溶解度图表复制品,并请他们根据提供的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表找到答案并解决问题。
5. 小结: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强调重要概念和技能。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6. 家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溶解度图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在下节课时提交。
扩展活动:1. 设计更复杂的溶解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解决方案。
2. 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了解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评估:1. 课堂练习表现: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溶解度图表解决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反馈:1. 鼓励学生多做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结束。
初中化学图像问题讲解教案主题:化学图像问题讲解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图像问题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解决化学图像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图像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图像问题的解决方法及举例说明。
3. 基础化学知识在解决化学图像问题中的应用。
4. 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化学图像问题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化学图像问题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几个简单的化学图像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
4. 注意事项:强调化学图像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引导学生注意细节。
5. 拓展: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相关知识,拓展他们对化学图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和不足。
教学方式:1. 组合教学:讲解、示范、练习、讨论。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3. 提倡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评价方法:1. 考察学生对化学图像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2. 考察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观点,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兴趣。
教学反馈:1. 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反馈和建议,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提高。
2. 鼓励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自我总结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化学图像问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化学图像题教学设计(二)——常见的图像题类型化学图像题在河北省中考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用有限的文字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化学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见的图像题类型包括质量守恒、金属的性质、溶液、酸碱盐及综合计算。
然而,学生在解答图像问题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思考,需要借助专题复课进一步总结、提炼和规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图像题,我设计了化学图像专题复课,从引起图像变化的原因、常见图像类型及图像综合题解题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讲座,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图像中点线含义、理解图像变化成因,并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结合河北省中考化学常见图像题,把图像题进行分类,从展现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出常见的图像题类型,如质量守恒、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溶液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反应速率等。
通过研究本节课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常见图像题类型,并初步掌握各种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常见图像题类型,根据变化原理和图像中纵横坐标含义,判断相关物质变化趋势,初步掌握各种图像题的解题方法,以及更深入理解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交点和特殊点)线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复引起图像变化的原因,强调解题关键,理解曲线的变化或趋势,并根据所考查内容分类出近几年河北省中考图像题。
常见的图像题类型包括质量守恒、金属的性质、溶液、酸碱盐及综合计算。
学生需要明白反应(变化)原理,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弄清特殊点、起点及转折点的含义,一般认为每一转折点代表一个反应的开始或结束。
反应速度可通过倾斜角度(曲线斜率)来判断,产物质量可通过图像纵坐标最大值来确定,反应起始时间则不一定为“0”,若反应条件为加热(高温),需大于零。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所需时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常见图像题类型,并初步掌握各种图像题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化学图像题的解题能力。
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但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如下:1.等质氢图(如图1)等质氢图反映了两种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的情况。
化学图像题教学设计(二)——常见的图像题类型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化学图像题在河北省中考每年都会涉及。
其特点是利用有限的文字信息,将化学知识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回题的能力。
主要涉及内容为质量守恒、金属的性质、溶液、酸碱盐及综合计算。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解答图像问题时对化学图像分析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缺乏系统性,对图像的绘制缺乏完整性思考,这也是图像分析的难点内容,需要借助专题复习课进一步总结、提炼和规范。
根据以上内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化学图像专题复习课,从引起图像变化的原因,常见图像类型及图像综合题解题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讲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图像中点线含义,理解图像变化成因,了解常见图像题类型并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结合河北省中考化学常见图像题,把图像题进行分类。
从展现形式上来说,图像题在中考中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综合计算题中。
从内容上来说,出现在质量守恒、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溶液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反应速率等。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1)质量守恒定律;(2)金属与酸的反应;(3)溶液和溶解度;(4)溶液 pH 和中和反应;(5)综合类图像。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了解常见图像题类型,并初步掌握各种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图像题类型。
2、通过学习,根据变化原理和图像中纵横坐标含义,判断相关物质变化趋势,初步掌握各种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学习,更深入理解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交点和特殊点)线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1、常见图像题类型。
2、常见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引起图像变化?(原因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解题关键:(1)明白反应(变化)原理,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2)弄清特殊点、起点及转折点的含义,一般认为每一转折点代表一个反应的开始或结束;(3)理解曲线的变化或趋势。
初中化学溶解度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度。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2. 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度。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1.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实验材料(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2. 温度计、烧杯、玻璃棒、量筒等实验仪器。
教学工具:1. 溶解度曲线图。
2. 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个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时间)。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讨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规律。
5. 解决问题: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预测溶解度变化等。
五、作业布置: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2. 选择一种物质,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如制备晶体、提取物质等。
2. 介绍溶解度相关的化学知识,如溶解度积、溶度积常数等。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溶解度曲线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溶解度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学会阅读和分析溶解度图像,了解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溶解度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2. 溶解度图像的类型及特点3.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4. 溶解度图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图像的类型及特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2. 难点:溶解度图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溶解度图像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溶解度图像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溶解度图像素材库2. 实际问题案例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实验材料(如溶剂、溶质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冰糖溶解,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进而引入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以及溶解度图像的类型和特点。
3. 演示: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4. 练习: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溶解度图像,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预测溶解度变化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溶解度图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 根据溶解度图像,预测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八、课堂小结2. 强调溶解度图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九、作业布置1. 绘制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图像。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溶解度图像进行解答。
十、课后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图像问题高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图像问题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掌握使用图像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图像问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
1. 图像问题在化学中的定义和意义。
2. 如何利用图像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3. 实例分析和练习。
教学步骤:
Step 1:引入
- 利用实例引出图像问题在化学中的应用。
- 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Step 2:讲解
- 介绍图像问题在化学中的定义和意义。
- 讲解如何利用图像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Step 3:实例分析
-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像问题的应用。
- 演示如何运用图像问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Step 4:练习
-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 收集学生答案,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5:小结
- 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图像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课后作业:
- 完成练习题目。
- 思考如何运用图像问题解决更多化学问题。
教学资源:
- 教材:化学教材相关章节。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 练习题目。
评价与反馈:
- 结合学生答题情况,针对性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 收集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注意事项:
- 确保学生理解图像问题的概念和应用。
- 培养学生运用图像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化学初中图像题做法教案
1. 目标:通过图像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2.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的化学概念和相关图像题目,如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等。
3.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或引言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示范: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图像题目,让学生观察图像并思考解答的方法。
(3)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的内容和问题,讲解相关的化学原理和概念。
(4)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类似的图像题目,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讨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图像题目的答案和解题思路,澄清疑惑,帮助学生提高
解题能力。
(6)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更复杂的图像题目进行拓展,增强学生对化
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原理和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观察和推
理能力。
5. 资源:准备好与图像题相关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如PPT、实验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学
习效果。
6. 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顺
利进行和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高学习
效果。
图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饱和态判断、特殊点运动分析、沉淀转化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图像信息分析策略来解题。
第一层次:阅读、提炼信息,分析特殊点,引导学生读懂图像横纵坐标的含义,再分析特殊点。
当温度不变时,曲线上均为饱和状态点;均在曲线上,说明溶液此刻均处于饱和状态,在曲线上,且粗略算得该点Q c<K sp,说明该点为未达到饱和状态。
第二层次:构建知识联系,建立“函数图像—化学平衡原理”“图理”桥梁。
结合沉淀溶液平衡原理分析反应CaSO4(s) Ca2+(aq)+SO2-4(aq)c(Ca2+)=c(SO2-4),此时若增大c(SO2-4)得平衡逆向移动,c(Ca2+)逐渐减小,此时仍然是饱和点会在曲线上往c点方向移动;b点为未饱和的稀溶液点,通过蒸发水分,b点可以由稀溶液点移动到曲线上变成饱和点,但蒸发水分是同等程度增大两种离子的浓度,c(Ca2+)<c(SO2-4)仍然成立,此移动后的b点会落在原b点右上方45°与曲线相交而不会落在a点上。
第三层次:分析区域面,摸索“图理”规律。
曲线将第一象限划分为两个区域:A区域——未饱和的稀溶液状态(Q c<K sp);B区域——过饱和状态有沉淀析出。
侧面说明若改变温度,则此时会建立新的方程,能够绘制新的平衡曲线。
二、模型应用,感悟图理关联高考对能力的考查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模型并不意味着能够在高考中轻松拿分。
因此图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复杂坐标的转化、复合图像的曲线鉴别、K sp的计算、特殊点的运动及计算等。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处理坐标的转化:将横纵坐标进行负对数变换后,图像由曲线变成了直线,但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是不变的。
因此,我们可将负对数转化回原始浓度,即将陌生信息变回基本模型图(如图3所示),变换过程中注意数值大小变化的走向。
图3例2基本模型图接下来便是分析图像特征。
第一层次:曲线鉴别与特殊点分析。
a、b、c、d点基础图像彼此间互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