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火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二)“乘火车”教学设计:课题:“乘火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2和33页。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列竖式计算:(1)72×4=(2)118×5=你能说说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吗?2、引入:引导学生看图,设问:(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新授:出示问题:5节卧铺厢可乘多少人?1、引导列式:72×4=(人)2、探讨算法:3、汇报算法:(1)拆乘,(2)列表,(3)竖式4、评价算法:(突出竖式算法)设问:(1)个位上的2乘5和积满十,怎么办?(2×5=10,表示一个十,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2)十位上的7乘5,积满十,怎么办?(十位上的7表示7个十,乘5等于35个十,也就是350,所以向百位进3;余下来的5个十加上进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得6个十,所以十位上写6。
)725360⨯5、尝试:3⨯你会算吗?你为什么这样算?6、拓展应用:出示问题: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1)列式:118×7=(人)(2)竖式计算:1187 826⨯设问:21351①个位上乘得的积是多少?该怎么办?为什么?②十位上乘得的积是多少?为什么向百位进一?③积中十位上的2是怎样来的?④百位上乘得的积是多少?为什么百位上写8。
(3)尝试:3617⨯7、归纳法则:引导学生通过对上面四道算式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法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就把积的个位写在哪一位的下面;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要加上进位上来的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火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乘火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运算有了深入的理解,但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乘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操作法: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法的教学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练习题等。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火车模型或者图片,用于情景教学。
3.练习题:准备一些乘法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火车模型或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火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火车是怎么计算乘客的数量的吗?”从而引出乘法运算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解释乘法的意义,并介绍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火车》教案教学设计3乘火车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算理、算法及技能的训练,学生感觉计算枯燥,导致错误很多。
计算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往往是现实的,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着重突出以下几点:1.情境教学促感悟。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促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让学生适当地“玩一玩”,既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应用能力。
3.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在交流汇报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口算卡片教学过程⊙复习旧知1.口算下面各题。
4×4+2=5×7+4=6×5+1=3×4+2=7×8+5=6×7+5=2.计算下面各题。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你们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计算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个位进上来的数)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课前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计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56页“乘火车”情境图。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结合情境图叙述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生1:卧铺车厢每节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生2: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生3:这列火车一共能乘多少人?3.列式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 乘火车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模型,初步了解车厢。
2.学生能够通过感性认识和比较大小,初步理解“车厢数”的含义。
3.学生能够学习乘法口诀,初步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4.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操作和问题练习,初步掌握“乘法”结合“车厢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车厢数的含义的初步了解以及“乘火车”的综合问题。
2.教学难点:乘法的本质及其运算规律的初步把握。
车厢数和“乘火车”的运算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关于车厢数和乘法的PPT,以及与乘法有关的图表。
2.实物或图片模型: 设计几个比较简单的车厢模型,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大小理解车厢的含义。
3.练习题:设计一些乘火车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操作模型并帮助理解。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 这是一节真的火车课吗? - 你们假期有做过什么与车有关的事情吗? - 你们知道乘火车需要注意什么安全问题吗?4.2 学习环节•带着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学习车厢数的概念。
•提供乘法口诀和乘法运算视频,并与学生讨论正反两项的区别以及使用乘法的意义。
•带着学生操作车厢模型,关联车厢数,以便理解在“乘火车”的运算规律,例如:“在多少节车厢内转乘(乘法)”。
•设计一系列乘法的问题,例如:“一节长5米的车厢多少次能容纳一节长2.5米的车厢?”4.3 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以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 - 请计算一下,两节车厢每节车厢的重量分别是1.5吨和2吨。
请问两节车厢的重量是多少? - 请你们分成小组,设计一次约长10分钟的“乘火车”旅行,并计算各自的路程,需要换几次车。
4.4 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对本节课所学习知识进行总结。
五、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在讲解乘法运算的过程中,让学生解释乘法规则,以充分考察学生对乘法的本质和概念的掌握情况。
乘火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火车的构成和部件。
•掌握乘、站、停的概念。
•掌握读、写两位数的能力。
•掌握两位数相加、相减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火车的构成和部件。
•两位数相加、相减。
三、教学难点•乘、站、停的概念理解。
•两位数相加、相减。
四、教学准备•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火车的构成和部件。
•教具:计数器、小板擦。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我们学习交通工具已经学了很多,你们最喜欢坐哪种交通工具?2.今天我们要学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引入本课主题-乘火车)2.学习火车的构成和部件1.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火车,感受其构成和部件。
2.向学生介绍火车的构成和部件,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
3.学习乘、站、停的概念1.通过讲述和演示,让学生掌握乘、站、停的概念。
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经历。
4.活动时间:乘火车进行计数1.模拟乘火车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计数。
2.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相关计算题目。
5.学习两位数相加、相减的方法1.向学生介绍两位数相加、相减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两位数相加、相减的能力。
6.进行综合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2.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7.复习总结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注重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让学生掌握乘火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度,采取了差异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来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火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在“买车票”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买车票”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主要内容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在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
教学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探索的能力。
3.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环境中,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养成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也有明显的提高。
学生们的好奇、好胜是教学的大好契机。
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基本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背景,我创设了“十一”黄金周的活动情境。
在大家畅谈游玩的乐趣,体会名山大川的景色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创设了“买车票”的广阔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的地位。
让他们去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使合作探究能力得以培养,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3.巩固深化,解释应用。
练习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活动为背景依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愉快的“十一”黄金周就要来到了。
告诉老师你们都想去哪游览一番?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风景优美的名胜景色。
) 学生兴奋地告诉大家旅游的目的地,有的说去黄山,那里有许多奇石;有的说去北京,那里有很多名胜古迹……
(点评利用“十一”黄金周的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在我们准备旅游的时候,都要买车票,现在我们来帮爸爸、妈妈来了解一下各旅游景点的车票价格吧!(利用多媒体出示火车票价格表)
辽源至各旅游城市价格表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如果我们一家三口去大连,那需要多少元钱呢?
(评析由出游引入买车票的思考,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为全班共同讨论的话题。
下面就请大家帮助他来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再算算。
学生列式:58×3=?
4.这个算式比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稍有一些难度,能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个难题吗?
5.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评析灵活设置教学环节,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与交流,同时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
6.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用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有的同学是用口算的方法在算式旁边加好进位的标志;还有的用列竖式的方法:
5 8
× 2 3
______
1 7 4
(评析小组合作形式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的意识。
)
7.在学生解决了58×3=174(元)和基本掌握了算法之后。
再由每组一名同学提出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解答、汇报。
教师随时指导。
学生在小组内按旅游价格表自由提问,如果有的学生想去秦皇岛,票价是117元,5人就是117×5。
尝试解决,并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你想怎样买?怎样算?这样给学生一个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便于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
8.请同学帮助老师算一算,500元买3张去北京的车票够吗?先估算,然后解答。
学生先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可以通过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解决问题。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
1.今天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电脑出示卡通图片),它吹出了许多带算式的泡泡,你能算出他们的得数并找出得数最大的泡泡吗?
学生自由在卡片上进行计算,并把最大的得数举起来。
2.(多媒体展示)森林里正在举办动物运动会,它们分成了两组,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得数算出它们是哪一组的吗?
学生先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说得数,并给他们找到队友。
小鹿队得数接近200
小象队得数接近500
小动物图片身上有算式,
36×4148×316×9-6(15+36)×7132+17×3
115×5
(评析采用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
3.(多媒体出示课件)小明“十一”准备去姥姥家,先乘4时的火车(火车行驶路线图),又坐了2时汽车(汽车行驶路线图)。
火车每时行驶120千米,汽车每时行驶45千米。
小明到姥姥家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四)收获小结,扩展延伸
同学们,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并希望大家运用今天的知识帮助家人计算买车票、买物品等实际问题,并写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上。
(评析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学习数学的欲望。
)
〖教学反思〗
本课我以贴近生活的“十一”黄金周“买车票”为教学情境,在优美如画的情境中,学生带着向往和激情融入到了教学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类灵魂的深处有一种最为深刻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尤其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当中,不断充分地、主动地积极表现自己。
看到他们敏捷的思维,我的教学就更有了激情。
而且我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我设计的层次递进的练习中,他们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在教学当中,学生的全体参与仍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