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葛兰西的实践观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3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相关理论涵义的分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巨大成就。
本文根据葛兰西既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对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观点,又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同时强调了实践哲学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的阐述。
标签:实践哲学市民社会实践哲学的核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何谓“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涵义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哲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亚里士多德把学科分为三种:理论之学、实践之学和制作之学。
三大学科中,理论之学最明确,制作之学最不完整,实践之学范围最不清楚。
简单地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哲学,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严格地说,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的部分,未上升到理论的部分还不能算哲学的范畴。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对此也有类似的划分,认为哲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他们对实践哲学理解上的一致性,形成了这一学科的主导性传统。
二、实践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葛兰西所说的实践概念与我们通常意味的“人们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略有差异,他更多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不断趋于一致的过程。
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是人们对它的误解,是不是跟葛兰西早年身陷囹圄,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妥协,其实意在指代马克思主义也尚未可知。
不过,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次创造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葛兰西同样承认世界的物质第一性原则,但物质又与精神不可分割。
创新之处体现在葛兰西对主观和客观的理解上,与传统的哲学明显不同,传统哲学理解下的主观是与客观不相关的事物,而葛兰西认为主观是必须以依赖客观为条件,如果离开客观,主观也将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且主观与客观的在实践中找到了统一。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内容简介: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
他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
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
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
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
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
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
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
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
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
在1926-1937年11年间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写作了享有盛誉的《狱中札记》,留下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
这些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以“实践哲学”为主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上承卢卡奇、柯尔施的反思,下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重要作用。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摘要: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尝试,企图确立一种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实践一元论体系。
但是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相比,葛兰西抛弃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唯物主义立场,葛兰西否认有独立于主体实践以外的物质实在,认为人本身是客观性的尺度;马克思的实践观虽然也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但是是把客观世界作为第一原则的,始终强调唯物主义的基础的。
但同时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也使得马克思的实践观念重新得到重视,这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实践哲学、历史主义、人道主义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人物,也是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大量著作都是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完成的,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写道:“在实际上,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条提纲中批判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彼此片面的立场正在重复着,现在还和那时一样,虽然处在历史的一个较为发达的时刻,在实践哲学发展的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综合还是必要的”。
在此他着对普列汉诺夫的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普列汉诺夫与他所标榜的正统趋向相反,他“滑到庸俗唯物主义去了”,而且“普列汉诺夫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实证主义方法的典型,并证明了他的思辨和编史的能力的贫疮”①。
因此葛兰西提出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实践哲学”是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
一、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超越“实践哲学”这一词实际上并不是葛兰西提出的,他是从拉布里奥拉那里借用来的,但他赋予它以新的含义。
在《狱中札记》的“辩证法”篇中,他说:“只有当把实践哲学看作是一种开辟了历史的新阶段和世界思想发展中的新阶①葛兰西:《狱中札记》,第402、387页段的、完整而独创的哲学的时候,才能领会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和意义,而实践哲学则在其超越作为过去社会的表现的传统的唯心主义和传统的唯物主义,而又保持其重要要素的范围内做到这点。
如果只把实践哲学看作臣服于另一种哲学,那就不可能领会新的辩证法,然而,实践哲学却正是通过它(指辩证法)来实现和表现对旧哲学的超越的”②。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摘要:葛兰西结合意大利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提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当作基础,将实践作为本体看成是研究的对象,这与以往哲学家有所不同。
哲学不再是形而上的纯理论问题,而是将其融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并解决现世问题。
本文拟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形成,理论内涵以及评价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葛兰西;实践哲学;历史主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不仅摆脱了二元论的限制,而且也给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一种思考自身学说的全新方式。
而且葛兰西结合当时一战后意大利的社会历史状况,将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
一、实践哲学的形成(一)实践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深刻的社会危机。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以往的模式无法继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出现了股份制的集资方式,股份制使得更多大型企业筹集到来自多方面的投资,但是规模小的便无法与其竞争,导致许多企业不断倒闭,还有许多被兼并合并,这样使资金不断集中。
资本家为了扩大资产,不断的剥削劳动者,使得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断加大,阶级差距不断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发达的国家为了继续促使本国经济不断发展,开始了向外掠夺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亚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被列强瓜分完后,新一轮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就会开始。
随着战争的结束,虽然意大利是战胜国,但是他政治、经济却受到极大破坏,由于战争的结束,生产军工的企业不断缩减,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出现了一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不断转化成政治危机,为了镇压这场危机,意大利政府走向了法西斯道路,他们不断镇压社会主义,实行专制,使得民不聊生。
所以诸多国家与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法西斯主义作斗争。
2.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尝试。
虽然一战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一战使得人们不断认识到资产阶级是产生苦难的根源,所以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其中包括俄国与法国,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就是由列宁领导的,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这是对当时许多国家无产阶级的鼓励,如:芬兰、德国、匈牙利等国家,他们也开始了暴力革命的诸多尝试,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他们的尝试惨遭失败。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摘要】葛兰西实践哲学是一种强调实践和行动的哲学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和核心观点,以及在当代的应用。
还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批评与评价。
文章总结了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影响,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葛兰西实践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我们理解世界、改变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葛兰西实践哲学,定义,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当代应用,哲学流派关系,批评与评价,影响,展望。
1. 引言1.1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定义葛兰西实践哲学是由法国哲学家葛兰西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关注实践和行动的问题。
葛兰西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核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
实践哲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行动的重要性,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价值。
葛兰西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领域,而是应该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实践活动。
实践哲学旨在重塑哲学的观念和方法,将哲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人类的自我解放和社会变革。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实践即真理”、“实践即自由”、“实践即道德”。
实践哲学的提出对当代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1.2 研究意义葛兰西实践哲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葛兰西实践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对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挑战和突破。
通过对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葛兰西实践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操作性的哲学思考方式,拓展了哲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核心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和挑战的新思路和方法。
葛兰西实践哲学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强调实践对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这种实践导向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人类存在意义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
07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理论具有三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性向度——历史、人本主义和实践,从该向度出发对实践哲学理论进行解构可以明确其本体的创建、内容等方面的逻辑关系。
可以说,葛兰西分别从历史、人本和实践向度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独特的实践哲学理论。
基于此,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研究实践哲学的具体向度及其对应内涵。
[关 键 词] 葛兰西;实践哲学;三重向度葛兰西实践哲学理论的三重向度纪莹琳一、实践哲学的历史向度历史性是实践哲学最重要的特征,历史向度是实践哲学理论最主要的内容。
葛兰西实践哲学理论所内含的历史向度立足于对以往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观见解,内含历史辩证法和绝对历史主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和历史观提供了重要导向。
(一)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最早由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扬弃而创立,揭示了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正确理解了人类历史的逻辑与脉络,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葛兰西则首肯了马克思在创立历史辩证法中的地位,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绝对的历史主义,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基于这种认识,葛兰西倾向于着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
在辩证法逐渐走向概念化并逐渐形成概念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虽然创立了实质上的历史辩证法,但是在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们的片面解读下,又退化为脱离社会历史现实的唯物辩证法,甚至用简单的宿命论歪曲乃至取代历史辩证法。
基于此,葛兰西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辩证法,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历史本质。
用历史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进行历史性考察,亦即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置于历史辩证法本身,以方法看待方法,以本体看待本体,以自身看待自身的新的循环式的历史辩证法便是葛兰西实践哲学下的历史辩证法。
葛兰西将实践哲学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促使推力产生的辩证法,而将自然辩证法视为人类进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实践行为的辩证法。
浅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杨 滟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本文介绍了20世纪极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他以正在变化的工业资本主义环境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
论述了葛兰思实践哲学观的主要观点:实践一元论,哲学研究的政治化和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内涵三个内容。
并分析了实践哲学观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葛兰西 实践哲学 政治化 实践一元论葛兰西,作为20世纪极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
其理论贡献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葛兰西研究热以来,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对葛兰西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极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围绕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以及他的“实践哲学”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我国学术界也展开了广泛的争论。
随着研究的展开,理论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实践哲学”不仅仅是一个掩我耳目的隐喻,它作为葛兰西哲学的标志,它即是马克思哲学的葛兰思解读,也是葛兰西哲学的本质表现。
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独特性呢?一、葛兰西“实践哲学”出发点葛兰西是本世纪根据正在变化的先进工业资本主义环境去继承马克思的首批思想家之一,他在《狱中札记》里写道:“实在既不依靠自身而存在,也不存在于自身之中、为自身存在,而只存在于它和(那些改变它的)人们的一种历史关系中。
”他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哲学降为一种专门的经济分析提出了批评。
他认识到,这样一种有限的分析是不可能对付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挑战的。
在反对和超越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和第二国际的决定论唯物主义中,他企图重新采用“实践哲学”,并摆脱了机械论解释的模式而高度珍视历史辩证法。
二、实践一元论葛兰西认为“实践一元论”是实践哲学的本质特点,“实践一元论”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和精神、人和自然的“对立面的同一性”,是指处于具体的历史行为活动中的人与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浅谈葛兰西哲学的实践一元论作者:陈睿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6期摘要安东尼奥.葛兰西,他的思想著作大多都是在监狱中创作,是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在战后得到了认可并广为流传,是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之一。
实践是哲学的核心及出发点,我的这篇论文简单从实践的认识论、人性观、物质观方面体现实践一元论,从而有了更深地领悟。
由此,实践也有了更加条理清晰的层次。
葛兰西把历史的运动置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实践哲学得以生成的根据就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关键。
这篇论文,主要针对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展开讨论,领悟实践哲学的深刻涵义,浅显的探讨实践哲学一元论的局限性,从而阐发有关实践的重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一元论现实意义局限性第一章实践哲学——实践一元论对于实践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涵义和新的内容,人的思想是产生于实践的,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意识来源于人的劳动实践,这是恩格斯曾在自然哲学中所表达的看法。
主张人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所主张的观点,历史性、階级性、物质、辩证的是社会意识所独具的,实践具有社会性。
在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中,主要以总体性原则为出发点,进而得出了实践一元论的初步概念。
第一节实践哲学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来源葛兰西提出了许多重要论题,是学术界的一个思想来源,许多问题都具有当代感,实践一元论,表达了很多富有内涵的重要思想,葛兰西与卢卡奇、科尔施的所处背景有许多相一致的地方,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的最后生命在法西斯监狱中度过,用鲜血和顽强的斗志撰写了《狱中札记》一书,这本书一经发表问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术界立刻掀起轩然大波,世人对葛兰西的思想有了更深地研究兴趣。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在发达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而这场革命的胜利实际上是首先在落后的国家通过暴力进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不断反思并且吸取经验,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20世纪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
同时,文化领导权问题与实践哲学是紧密相连的,在当今的政治哲学的讨论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三个统一”思想作者:李佳佳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世界,特别是意大利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发挥。
葛兰西从认为自然界总是处在对人类社会的关系中,自然界的客观性也总是同“历史的主观”相联系。
另一方面,葛兰西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人的认识运动,把理论和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把一定的知识统一于当时社会的文化系统。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社会历史一、实践是人和自然界统一的中心“实践哲学”首先表现在葛兰西的自然观中。
葛兰西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关系去考察和研究自然界。
在这个问题上,葛兰西对布哈林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指责他用自然主义的观点去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葛兰西认为,自然界是处在对人类的社会关系中的,所谓物质也是作为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统一。
葛兰西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对“客观性”这个概念上有不同的理解。
他批评道:“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中,‘客观的’观念显然打算指一种甚至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性;但当人们断言即使人并不存在,人们或者是在用隐喻说话,或者是落入到一种神秘主義中去了。
”[1]“在这里,我们所涉及的是土帝这个观念的残余,正是一个神秘形式的未知仁帝概念的残余。
” [2]形而上学学唯物主义脱离对人类社会的关系去规定“客观性”,这样就现成地假定了在人类社会关系之外孤立地存在着一种客观性。
而所谓客观性总是要相对于某种主观性,客观性必然要由判定的主体,只有站在宇宙本身的立场上才能判断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性,并且,只有上帝才能站在宇宙本身的立场上判断这种客观性,这样就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
葛兰西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关系,从自然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去规定自然界的客观性。
实际上是用实践的观点理解“客观性”概念。
葛兰西的哲学观与实践哲学作者:王晓筱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6期摘要:葛兰西立足于哲学、历史与政治三者同一的思想,通过论述哲学的形成、哲学的根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功能等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哲學观,并对他的实践哲学和以夺取文化领导权为核心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了根本性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葛兰西的哲学观与其实践哲学,有利于把握葛兰西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葛兰西;哲学观;实践哲学一、葛兰西历史性哲学观的内涵葛兰西的哲学观首先是围绕哲学与历史的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
对于这个问题,他认为“人人都是哲学家”,因为任何人在思维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受自发或自觉的世界观所支配,只不过这种世界观一开始是自发和不系统的,既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
人们从自发和不系统的世界观上升到自觉和系统的世界观,既是对以往的哲学史、文化史展开批判的结果,也是一定的社会集团的世界观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葛兰西由此通过具体论述哲学与宗教、常识、语言、历史以及政治的关系,论证哲学的形成离不开对哲学史、文化史的批判。
在葛兰西看来,哲学虽然是一种与宗教、常识不同的智识秩序,又与宗教、常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宗教和常识之所以不能构成智识秩序,是因为它们都不能构成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东西。
葛兰西立足于哲学、历史和政治三者同一来阐释他的哲学观,强调哲学与日常生活、文化史和政治实践的内在联系,反对把哲学看做是对纯粹概念的研究,强调哲学是改变人们心态和传播新文化的活动,并把“人是什么”的问题看做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他强调实践哲学的历史性和历史主义思维方式,反对对实践哲学做机械论和唯心论解释,把实践哲学看做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学说,强调实践哲学的功能在于通过有机知识分子来形成无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
基于以上认识,葛兰西进一步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常识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常识中包含一种世界观,人们选择某种世界观,既取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教育和影响。
2021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Jan.2021 第32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32 No.1 葛兰西的实践法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李其瑞(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63)摘 要: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的独特认识,也是葛兰西政治法律观的理论基础。
葛兰西实践法哲学主要受到马克思、拉布利奥拉、列宁和克罗齐思想的影响,它不仅开创了研究马克思法哲学的新视角,也使葛兰西成为实践法哲学的倡导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开启者之一。
葛兰西认为,法律是人类社会集体实践活动的产物,现代法律的合法性基础并非建构于抽象论证的社会契约论,而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霸权所致。
法律既通过惩罚制裁来实现统治的职能,还采取教育和激励进行积极文明建设。
葛兰西对人的活动及其实践的关注,以“领导权”替代了“统治”的话语和概念,这为后来包括法学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转向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葛兰西;实践法哲学;方法论;意义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730(2021)01 0095 06收稿日期:2020 10 2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17VHJ005)作者简介:李其瑞(1961—),男,江西萍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哲学与法治文化理论研究。
葛兰西作为欧洲共产主义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启者,提出了“霸权”“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阵地战”等创新意义上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建构了一种具有欧洲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阐发和深化为一种实践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哲学与政治的完美联姻[1]。
葛兰西实践法哲学主要受到马克思、拉布利奥拉、列宁和克罗齐思想的影响,它不仅开创了研究马克思法哲学的新视角,也使葛兰西成为实践法哲学的倡导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开启者之一。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新时代价值意蕴发表时间:2018-12-26T09:39:48.77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作者:兰青青[导读] 实践哲学即“行动的哲学”,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
摘要:实践哲学即“行动的哲学”,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
马克思主义旨在“改变世界”,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葛兰西实践哲学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启示关键词:实践哲学;葛兰西;价值意蕴一、实践哲学:基于实践的历史性科学理论实践哲学以历史性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人的解放,企图把人的思想、意志作用于唯物主义,不单纯是实践,更是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
实践哲学致力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质是“绝对的世俗化和此岸性,是一种历史的绝对的人道主义” 。
回顾葛兰西实践哲学思想,其为我们留下许多思想宝藏,并为传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应有的方向和轨道提供了导向。
从政治实践的视角来看,实践哲学是践行新时代实践观的重要标识。
马克思创新性在于其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了整个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行动。
葛兰西立足于意大利工人运动的现实状况,依据意大利特色的轨道和方向,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
葛兰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基于意大利的现实国情,提出了文化领导霸权、有机知识分子以及实践哲学等等理论,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曾说不要用一般性理论去解决问题达到你想要的目的,不同的情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处理新时代各种矛盾,葛兰西在此给予我们榜样的力量。
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刘建江【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年(卷),期】2017(000)002【摘要】葛兰西实践哲学包含三个基本的维度,即历史的维度、文化的维度和政治的维度。
以哲学、文化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为切入点,葛兰西从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两个方面阐明了实践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将实践哲学阐释为"绝对的历史主义"与"实践的一元论",彰显了实践哲学的历史维度。
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为切入点,葛兰西批判了克罗齐和布哈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批判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将经济作为一种文化要素,阐释了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实践哲学的文化维度。
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为切入点,葛兰西将市民社会从经济基础提升到上层建筑,从如下三个方面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观:一是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理论;二是有机知识分子理论;三是阵地战略思想,彰显了实践哲学的政治维度。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这三个基本维度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的。
为深入理解与把握葛兰西实践哲学所涉及的多个问题域,我们不能仅从某种单一的维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而应从总体性的视角来把握其所内含的多重论域。
【总页数】16页(P314-329)【作者】刘建江【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相关文献】1.论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路向 [J], 牟成文2.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三个基本维度 [J], 贺来;葛宇宁3.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本特征 [J], 宫玉宽4.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J], 汪信砚;刘建江5.现代实践哲学视域下真理观的三个维度 [J], 于秀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葛兰西的实践观摘要:葛兰西的整个哲学理论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实践论的一部分,本文就对于对于葛兰西的最富有争议的实践哲学做一个简要的讨论与分析,说明实践一元论并非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离,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的发展。
关键字:葛兰西实践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以实践哲学为核心的包括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文化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则得益于他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深入解读和创造性发展。
但是,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包括陶里亚蒂、不破哲三、霍夫曼、希曼、丁伯纳罗和前苏联哲学家们等对葛兰西实践哲学只作作定性研究,还是当下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本溯源,并没能抓住葛兰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内在关系这一根本。
人们在对葛兰西的上述理论评价时往往忽视其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关联,致使葛兰西与马克思在实践哲学上的内在关系被淡化或被遗忘。
事实上,葛兰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少有的真正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理论真谛的哲学家,他能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并在哲学范式转换基础上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哲学思想,因此,葛兰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符合马克思基本原则、立场的理论则是顺理成章和符合逻辑的。
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在上世纪30年代末发表以后,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葛兰西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实践哲学部分,后人称之为实践一元论。
这是,葛兰西就对苏联的官方哲学和政治体制进行过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回归马克思‛的一次伟大尝试。
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了实践哲学,在这一点上他着意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照应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出的‚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同时他认为马克思是新的世界观的创造者,这种世界观独特而完整,它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
只要这个时代没有完结,只要还没有在全世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他写道:‚实践哲学认为自己也是历史性的,也就把自己看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暂时阶段‛,‚如果实践哲学在理论上断言,任何认作永恒和绝对的真理都具有实践的来源,并代表着暂时的价值(任何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性),那么,在实践上很难理解这种观点也适应于实践哲学本身,又不动摇采取行动所必须的信念?‛葛兰西以理论家和政治家的慧眼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发展与坚持、理论研究与政治宣传的辩证关系,既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又注意实践的灵活性。
葛兰西认为,从历史的长河看,‚实践哲学是以过去的一切文化为前提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国哲学和法国革命,加尔文教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世俗的自由主义和作为整个现代人生观基础的历史主义。
实践哲学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辩证化,是这一切思想、道德改革运动的结果。
实践哲学与下面这种结合相符:新教改革加法国革命———这是哲学也是政治,这是政治也是哲学‛。
在葛兰西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首次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历史)、先进的思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愿望统一起来。
葛兰西联系哲学史,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背离其本质解释的的现状,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在新形势下哲学领域的任务:‚在现实中依然重现关于费尔巴哈第一个提纲中受到批判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彼此片面的立场,而且也和当时一样(虽然我们也达到更高的阶段),需要在实践哲学发展的更高阶段上的综合‛。
葛兰西指出直观的庸俗的唯物主义‚确信有一个外部的绝对不能改变的世界‘一般地’、客观地(在这个词最庸俗意义上的)存在着‛,把意识仅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整理‛,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同时,他又指出,德国古典哲学首先使用了‚创造性‛思想概念,也即首次揭示主体的能动作用,但它却充满了唯心主义和思辨的内容。
但由于唯心主义的‚创造性‛(能动性)概念表明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才能得到证成,这样,就必然陷入了唯我论。
为了一方面肯定主体能动性又避免唯我论,另一方面避免抹煞主体能动性的机械论、庸俗唯物论,就必须‚历史地‛考察问题,同时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础。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葛兰西才说‚‘一元论’这一术语表达……意味着在具体的历史行动中的对立面的同一性,即与某种组织起来的(历史化了的)‘物质’,与人所改变了的自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意义上的人的活动(历史—精神)。
‛其实,我们更多的应在辩证法、认识论意义上,而不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
因为关于‚实践一元论‛的论述正是在题名为‚认识的‘客观性’‛的札记里阐发的。
葛兰西写道:‚在实践哲学中,关于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可以根据下面这句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里)来分析: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形式中——认识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种认识是不是限于物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之间的冲突——根据引述的原文——还是指任何有意识的认识而言?这点有待研究。
‛紧接着就引起争议的‚实践一元论‛的论述。
由此可见,葛兰西决不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即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谁为派生的问题上发表见解。
在他看来,哲学基本问题属于传统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争论的问题,实际上早被旧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直觉唯物主义)所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最高形式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它的主题、出发点、基础乃至命题、范畴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它所关注的问题,诸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也是传统唯物主义解决不了的。
从这个角度看,新唯物主义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
在其他场合,葛兰西曾把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称做‚由于思辨哲学本身的工作而达到自己完成的并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是‚绝对历史主义或绝对人本主义‛。
由此可见,葛兰西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历史主义和真正的人本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葛兰西提出了哲学的功能在于文化批判与重建,强调文化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他认为文化是哲学的土壤和根基,哲学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始终活动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因此,文化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批判。
第一,葛兰西揭示了哲学与生活、文化之间的一致关系,从而为哲学批判体现为文化批判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当然,葛兰西并没有在严格意义上使用过文化概念,但从他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葛兰西把政治活动、意识形态、各种哲学形式、艺术形式和经济、伦理道德活动都视为人的文化活动,因此,他运用的文化概念已经逼近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概念的含义。
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所有的东西都是政治,甚至哲学或种种哲学也是如此,而唯一的‘哲学’则是行动中的历史,那就是说,是生活本身。
‛(第41页,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这一论述说明葛兰西已经认识到哲学批判不再是一种外在于生活世界自身之外的批判,而是文化的自觉反思与重建活动,是一种人的本质活动。
第二,实践哲学的文化批判活动始终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又充分吸收现代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其目的在于使文化模式——意识形态适合于人的生存。
葛兰西认为,一方面‚实践哲学是以所有这一切过去的文化为前提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国哲学和法国革命,喀尔文主义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世俗的自由主义和作为整个现代生活观的根子的历史主义。
实践哲学是这个精神的和道德的改革运动的顶峰,它使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之间的对照成为辩证的。
‛(第83页,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另一方面,‚实践哲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要素’。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或丰富了某些文化思潮。
然而,所谓的正统派却忽略了或根本不知道要研究这个非常重要和充满意义的事实。
由于这个原因,在实践哲学和各种唯心主义倾向之间发生的最重要的哲学结合,这个在本质上和上世纪最后25年的特定文化思潮(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紧密关联的事实,在所谓的正统派看来,要不是诈骗的话,那是荒谬的。
‛(第76页,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总之,葛兰西强调哲学的使命就在于对传统的和现存的文化进行批判,实践哲学一种传统文化批判活动,即对以常识、宗教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不自觉地左右大众的‚消极哲学‛、‚保守哲学‛的批判,催生出一种‚批判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批判哲学。
哲学是一种永无休止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活动。
哲学改变世界的机制在于通过人的心灵革命达到行为变化,进而改变自身世界和外在的物质世界;哲学活动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意识形态的不断更新大到生活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其次,葛兰西揭示出哲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通过改变意识形态达到改变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改变人的主观世界进而达到改变外在的物质世界。
葛兰西强调,‚不要把哲学活动看成只是‘个人’对于系统的、融贯的概念的研究,而且也要并首先把它看成是改变群众的‘心态’,传播哲学方面的新鲜事物的一场文化上的战斗,这些新鲜事物在它们变成具体地——也即历史地和社会地——普遍的范围内,是‘历史地正确的’。
‛(第31页,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实践哲学不能只满足于对现存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宗教和黑格尔哲学都具有这种解释功能,但是无法触动人类千百年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就像黑格尔所发明的万能公式——‚存在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存在的‛一样,这种公式似乎可以对任何现实情景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对人们变革现实则于事无补。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使命不仅要解释世界,更主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但是,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具有船坚炮利的物质威力,它只能通过改变人这一能动的实践主体的观念和思想从而达到改变物质世界的作用。
哲学主要是通过文化批判而不断地启蒙广大的民众,通过不断地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去改变人的行为和重塑人的形象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葛兰西说,‚实践哲学有两项工作要做:战胜最精致形式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能够组成它自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以及教育其文化还是中世纪的人民大众。
这第二项工作,是基本的工作,它规定新哲学的性质,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吸收它的全部力量。
出于‘教导的’理由,新哲学结合成一种文化形式,它略高于人民大众的水平(这是非常低的),但绝对不适合于与有教养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