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格式:docx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6
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时练第1课时——二氧化碳基础达标一、二氧化碳1.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CO2不能燃烧B.CO2不支持燃烧C.CO2密度比空气大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2.中国政府表示将坚持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
下列对二氧化碳的四个方面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B.性质:CO2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C.制备: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备CO2D.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和化工原料等3.“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雪碧”喷到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上,然后再加热,纸花颜色的变化是()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C.先变无色后变红色D.先变红色后变紫色4.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B.CO2不支持燃烧C.CO2密度比空气的大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5.“雪碧”是一种常见的饮料,其化学成分为:水、果葡萄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柠檬酸钠、苯甲酸钠、食用香精。
将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滴入一杯无色“雪碧”中,然后再把杯子浸在沸水中,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预测“雪碧”的颜色变化()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C.先变无色、后变红D.先变红、后变紫6.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①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乱砍乱伐;④开发氢能源;⑤利用水力发电;⑥种植花草树木A.①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7.全球低碳行动吉祥物“碳宝”(见右图)蕴含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内涵。
下列做法中“碳宝”不赞同的是()A.开发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讲究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的可降解塑料8.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相关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的是()A. B. C. D.9.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_________,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_________。
答案:碳氧氧原子有很大的不同2.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性、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它的主要用途是作_________和在冶金工业中作_________剂。
答案:可燃还原毒燃料还原3.影视舞台上常用于产生云雾翻滚的效果,使人如入仙境的物质是_________,其中产生云雾效果的原因是_________;根据它产生雾的性质,说出它的两个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干冰干冰升华时吸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4.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_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
答案:黑红变浑浊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
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得20 g×(1-64%)=m(CaCO3)×12%则m(CaCO3)=60 g。
答案:60 g2. (2011,泰安市)“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A.一氧化碳B.C.尼古丁D.焦油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毒性。
答案:A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⑴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填序号)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能溶于水⑵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实验室里,用如图所示装置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可能会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或铁等固体物质。
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验时,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B.当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变成黑色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可能比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大C.实验结束后,应用磁铁和稀盐酸来检验固体产物中是否有铁生成D.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尾气应点燃或收集处理2.下列方法或做法不能用来鉴别CO2和CO的是A.分别闻两种气体的气味B.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3.对大气都有严重污染的一组有害气体是(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B.二氧化碳、氦气、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D.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4.欲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可以( )A.点燃B.通过灼热的CuO C.通过澄清石灰水D.通过灼热的炭层5.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B.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C.反应前后Co3O4化学组成改变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6.分析下列化学反应,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2C+O22CO C+O2CO22CO+O22CO2A.反应物相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生成物不同B.碳、一氧化碳和天然气一样都可用作燃料C.上述反应都是化合反应,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D.C→CO→CO2的转化都只能通过与O2反应来实现7.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B.通入澄清石灰水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从一个容器顷倒到另一个容器8.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检测一、单选题1.某文章的“主角”是一氧化碳,该文章的标题可能是()A.PM2.5与雾霾天气B.新装修屋内的空气杀手C.酸雨的罪魁祸首D.室内燃气热水器的安全防范2.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
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
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 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 D.丙是二氧化碳3.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5.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6.为了区分O2和CO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中不可行的是()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满上述两种气体的集气瓶中B.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D.用软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相同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鸡蛋壳发生了分解反应B.Ⅰ中鸡蛋壳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C.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第Ⅲ步是多余的8.某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①从b端通入氮气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9.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O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B.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0.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中,只和它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 B. C. D.11.欲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12.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二板块你应尽力完成,第三板块则由你决定取舍)第一板块本课题你学到多少基础知识?不妨检测一下。
(约16min)1. (094、095;10s)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A灼热的炭粉B灼热的氧化铜C澄清的石灰水 D 浓硫酸2. (088;4s)CO和CO2性质不同,尤其是化学性质的不同,原因是()A.CO 不溶于水B.CO2比空气重C.二者分子结构不同D.二者制法不同3. (023;5s)不会加剧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是()A.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B.燃烧煤炭C.超音速飞机尾气排放D.使用太阳能淋浴器4. (097;20s)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是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矿物燃料的燃烧;③死亡动植物的腐烂;④某些矿物如CaCO3等的加热分解。
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①②③④5. (085;40s)将螳螂放在盛有CO2的A瓶中,将蟋蟀放在盛有CO和O2的B瓶中,两个瓶都拧紧瓶盖,结果瓶中的小动物不久都死了。
A瓶中螳螂的死因是____ ___;B瓶中蟋蟀的死因是___ _____。
6. (091、095、187;8min)右图是实验室制取CO2,并检验CO2化学性质的装置。
(1)A是CO 2制取装置,反应容器内装有石灰石,长颈漏斗内应注入。
(2)B装有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
(3)C内装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的现象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4)D中有两支高度不同的燃着的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二氧化碳的具有的性质,故可用来。
(5)链接问题:从A瓶中放出的CO2是否纯净干燥吗?答。
若要制取纯净干燥CO2,我们可以把B、C两瓶中的试剂换成饱和NaHCO3溶液(能吸收HCl气体)和浓H2SO4(具有强吸水性),此时B瓶中一定盛,B瓶中一定盛;若试剂位置颠倒,则不能达到的目的。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如图所示的有关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A.B.C.D.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3.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生煤炉的房间放一盆水防煤气中毒B.用发霉的花生榨食用油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D.使用可降解塑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CO、CO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4.有关2A.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灼热的炭粉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O、CO:将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石灰水C.鉴别2CO、CO:将气体分别通过紫色石蕊试液D.鉴别25.在如图所示装置中,有A、B、C、D四支试管分别充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橡皮塞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氮气6.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A.元素观:水、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微粒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C.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D.守恒观: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36g水7.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不相符合的是A.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一氧化碳能够燃烧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易升华同时吸收大量的热C.金刚石用于裁玻璃——金刚石很硬D.石墨用于制电极——石墨能导电9.如图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A.人工降雨B.植物的光合作用C.尿素化肥D.灭火器灭火10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B.把混合气体点燃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隔绝空气加热11.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二、非选择题1.下图是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 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够概述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会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做相关的题目【学习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学习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的探究。
【定标自学】结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碳的氧化物有:和两种。
2、检验二氧化碳已集满的方法是:,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性质。
3、将已收集好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通过观察: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5、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交流展示】(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探究1:倾倒二氧化碳现象:底层的蜡烛熄灭,上层的蜡烛熄灭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也不。
你是否能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请说出你的方案。
探究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现象:塑料瓶。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通过以上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色味的体;在标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比空气;溶于水;二氧化碳的固体俗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能供给呼吸;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通常情况下)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现象与结论:(1)石蕊遇酸变;(2)水不能使石蕊变,CO2也不能使石蕊变;(3)CO2与H2O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碳酸的分解:。
4、与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其原理方程式为:,这是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5、二氧化碳与还原性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1)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现象:将燃着的镁带伸进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瓶壁上有色物质生成,瓶底有色固体物质出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2021辽宁抚顺中考)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灭火B.生产汽水C.气体肥料D.供给呼吸2.(教材P118变式题)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
实验Ⅰ、Ⅳ中纸花变红,实验Ⅱ、Ⅲ中纸花不变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纸花变红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纸花变红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3.(2021北京中考)用如图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3)观察到纸花变红,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4.(2022北京房山期末)用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通入二氧化碳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中,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依据的现象为。
(3)实验后,取出湿润的石蕊纸条,一段时间后纸条变为紫色,其原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5.(2022独家原创)2022年1月29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实现了生产过程低碳化。
生活中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回收利用B.打印资料时纸张双面使用C.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产品D.为了方便快速,多采用自驾车出行6.(2021陕西中考节选)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2022年九年级上化学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17江苏扬州中考)下列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H2B.N2C.O2D.CO2答案 D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N2和O2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不是温室气体;氢气不是温室气体。
故本题选D。
2.(2017湖南永州中考)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红色—紫色—红色B.紫色—红色—紫色C.红色—紫色—蓝色D.红色—无色—红色答案 B 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H2CO3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受热易分解重新放出CO2,使溶液恢复中性,石蕊溶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因此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
3.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B.通过红热的铁丝C.用燃着的木条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答案 A 要除去CO 中含有的少量CO2,加入的物质只能与CO2反应,不与CO 反应,且反应后不能产生新的气体杂质。
红热的铁丝不与CO2反应,B项错;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不能除去CO2,C项错;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CO发生反应,D项错;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反应,不与CO反应,A项正确。
4.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答案 D D项中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物理性质);A项中的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且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的性质;B项中的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够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C项中的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故选D。
5.实验室中常用如图所示装置,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时,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B.反应完成后,硬质玻璃管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会减少,减少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C.为保证实验安全和得到纯净的还原铁粉,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实验结束后应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D.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答案 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反应后硬质玻璃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故B项错误。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单项选择题1.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的最正确方法是( )A. 测定气体的密度B.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C. 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D. 伸入点燃的木条【答案】D【解析】解:A、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方法比拟复杂,即使能鉴别也不是最简单的方法,应选项错误.B、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能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木条熄灭的是空气和二氧化碳,无法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应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氧气和空气,应选项错误.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假设木条熄灭,那么是二氧化碳;假设木条燃烧更旺,那么是氧气;假设木条正常燃烧,那么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应选项正确.应选:D.2.“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A. 变为红色后颜色不再改变B. 先变为红色后变为紫色C. 先变为蓝色后变为紫色D. 先变无色后变红【答案】B【解析】解:由于“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碳酸是一种酸.将“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加热时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先变为红色后变为紫色.由以上分析可知:A、变为红色后颜色不再改变,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不正确;B、先变为红色后变为紫,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正确;C、先变为蓝色后变为紫色,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不正确;D、先变无色后变红,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不正确.应选B.3.以下表达中,表达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第 1 页A.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B. 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C. 二氧化碳可以用来消费碳酸型饮料D.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A【解析】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消费碳酸型饮料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响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化学性质.应选A.4.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A. 将气体点燃B.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 将一氧化碳倒出D. 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答案】B【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一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难以除去,故错误;B、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会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响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得到纯洁的二氧化碳,故正确;C、ρCO<ρ空气<ρCO2,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时,CO2气体会有所损失,且气体会均匀混合倾倒不能到达净化的目的,故错误;D、澄清石灰水除去的是二氧化碳,不能除去一氧化碳,故错误;应选:B.5.化学与社会、科技、消费和生活等亲密相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A. 少开私家车,以减轻雾霾B. 多用熟石灰吸收CO2,以防止温室效应C. 在钢铁外表镀锌,以防止钢铁生锈D. 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答案】B【解析】解:A.机动车辆排放的烟尘与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少开私家车,可以减轻雾霾,故正确;B.虽然熟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多用熟石灰吸收CO2,并不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而是要开发新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等,故错误;C.在钢铁外表镀锌隔绝了氧气与水,可以防止钢铁生锈,故正确;D.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既能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正确.应选B.6.有关木炭复原氧化铜实验,图示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A. B.C. D.【答案】D【解析】解:A、在木炭复原氧化铜实验时,开场加热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A错误;B、由于剩余的固体中有铜.剩余固体不会为零,故B错误;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C错误.D、由于氧化铜能被碳复原成铜,生成的铜随着参加反响氧化铜的增多而增多.故D正确.应选D.7.符合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复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A. ①②③④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第 3 页【答案】A【解析】解: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一氧化碳能复原氧化铜说明了一氧化碳有复原性;一氧化碳尾气点燃,说明可燃烧;一氧化碳氧化后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为二氧化碳;尾气点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气.由以上分析可知:A、符合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②③④.故A正确;B、符合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②④,不全面.故B不正确;符合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②③④.不全面.故C不正确;符合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②,不全面.故D不正确.应选A.8.某无色气体可能由CH4、H2、CO、CO2和HCl中的几种组成.将此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但气体的总体积减小,点燃剩余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无现象.那么原气体中一定含有( )A. HCl和COB. CO和CO2C. CH4和H2D. HCl、H2和CO2【答案】A【解析】解: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一定不含二氧化碳气体,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说明有气体被吸收,只能是HCl气体,说明含有HCl;可以点燃,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无现象,说明无水生成,所以可以燃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所以那么原气体中一定含有HCl和CO.应选A.9.以下图象能正确反映所对应表达关系的是( )A. 图甲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复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响时间的关系B. 图乙表示t℃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参加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与参加量的关系C. 图丙表示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响,溶液的质量与反响时间的关系D. 图丁表示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参加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与参加量的关系【答案】D【解析】解:A、由于木炭复原氧化铜生成金属铜,因此到达一定温度时随着反响的进展固体的质量会越来越少,但不会减到为零,故A错误;B、由于是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参加硝酸钾晶体,因此硝酸钾晶体不会再被溶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随着硝酸钾晶体的参加而增大,故B错误;C、由于向硫酸溶液中每参加65份质量的金属锌只得到2份质量的氢气,因此在反响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是逐渐增大的,当一定量的稀硫酸全部参与反响以后,溶液的质量就不再发生变化,故C错误;D、由于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参加氢氧化钠溶液时.由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响会生成可以溶解于硫酸的氢氧化铜,也就是在酸性环境中氢氧化钠不能和硫酸铜反响,因此只有等酸被完全消耗后才能生成氢氧化铜,所以不能开场就有沉淀.故D正确;应选D.10.通过如下图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也由此可推出灭火的方法B. 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 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D. 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复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答案】C【解析】解:A、该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上红磷未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到达着火点且白磷着火点较低;该实验既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并由此推出灭火的方法;故A合理;B、该实验观察到A烧杯内酚酞变红,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同时也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故B合理;C、该实验中观察到塑料瓶会变瘪,可判断二氧化碳溶于水,因为没有指示剂的存在,所以不能说明生成碳酸;故C不合理;D、该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复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合理.应选C.二、填空题11.二氧化碳是重要的资源,具有广泛的用处.(1)二氧化碳可用于消费碳酸饮料,其中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液态二氧化碳可用于扑救档案室发生的火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____ .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可燃物外表,隔绝空气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为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将二氧化碳进展转化.以下图为该反响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答复以下问题.第 5 页反响前反响后A B C D①物质C是由______ 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②以上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③该反响中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是______ .【答案】CO2+H2O=H2CO3;AB;分子;AC;9:4【解析】解:(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响生成碳酸,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2)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故A正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覆盖在燃烧物外表,隔绝空气,从而起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温度使其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但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错误.(3)①据图可知,物质C是水,由分子构成;②据图可知,A和C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故B是单质,AC属于氧化物.③根据反响和生成物的关系可以得出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该反响中C、D两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16)】:(12+1×4)=9:4答案:(1)CO2+H2O=H2CO3(2)AB(3)①分子②AC③9:4。
练习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_________,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_________。
答案:碳氧氧原子有很大的不同2.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性、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它的主要用途是作_________和在冶金工业中作_________剂。
答案:可燃还原毒燃料还原3.影视舞台上常用于产生云雾翻滚的效果,使人如入仙境的物质是_________,其中产生云雾效果的原因是_________;根据它产生雾的性质,说出它的两个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干冰干冰升华时吸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4.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_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
答案:黑红变浑浊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
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得20 g×(1-64%)=m(CaCO3)×12%则m(CaCO3)=60 g。
答案:60 g2. (2011,泰安市)“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
烟草燃烧释放的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尼古丁D.焦油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毒性。
答案:A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⑴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填序号)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能溶于水⑵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
⑶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性质及联系。
从组成上看,两者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却不同,进而导致两者性质截然不同,解题时同学们可以从两者物理、化学X| k |B| 1 . c|O |m性质方面入手完成解答;当然二者并没有不可逾越鸿沟,它们之间又存在 CO+CCO2转化关系。
答案:(1)B (2)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2CO + O22CO2CO2+C2CO4.石灰浆抹墙壁,为加速墙壁硬化,常在室内放一个炭火盆,其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是化学原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
答案:C+O2点燃CO2 Ca(OH)2+CO2====CaCO3↓+5.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吸进肺里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里的这种物质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致使人体缺少氧气。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炉火上放一盆水,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所以此方法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
答案:和CO2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都是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都能用碳和氧气反应制得 D.都能溶于水,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思路解析:本考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毒的气体,A错。
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B错。
都能用碳和氧气反应制得,当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当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C正确。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D错。
答案:C快乐时光无籽西瓜无籽西瓜研制成功,频繁参加各种庆功会、报告会,风光无限。
其他西瓜十分羡慕,一西瓜愤愤:美什么呀都没下一代了。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矿物燃料的燃烧③死亡动植物的腐烂④矿物如CaCO3的分解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一方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矿物燃料的燃烧、死亡动植物的腐烂、矿物如CaCO3的分解等又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D2.近年来地球气候逐渐变暖,科学家们认为这是“温室效应”所致。
下列气体进入大气层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是( )A.CO B.CO2 C.SO2思路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使地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就是“温室效应”。
答案:B3.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思路解析:A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石反应,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这些均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体现。
D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答案:D4.(2012年甘肃兰州)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B 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C 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思路解析: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答案:B5.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的是( )A. 澄清的石灰水B. 蒸馏水C.灼热的氧化铜D.紫色的石蕊试液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差异。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一氧化碳能使灼热的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
答案:B6.(经典回放)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的下列气体组合中都属于大气污染气体的是( )、CO2 、CO、SO2 、CO2 、SO2思路解析:CO2不属于大气污染气体,故A、B、C三项排除。
答案:D7. (2012年浙江丽水)2011年11月28日到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讨论了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
(1)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温室效应B.酸雨C.白色污染D.臭氧层空洞(2)为了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X+H2O,则X(甲醇)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A (2)CH30H(或CH40)8.现有A和B组成的黑色混合物,按以下图示进行实验:X| k |B| 1 . c|O |m根据实验推断,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 。
思路解析:此是实验推断题,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和目中有关信息和物质间的联系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CuO CO2Cu CO9.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
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下图甲所示。
B 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下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
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1)哪个同学的方案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既需证明它能与水反应,又需要证明反应后生成物具有酸性。
A同学做的实验甲,易产生“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B同学做的实验乙,其中Ⅱ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Ⅳ说明只有二氧化碳与水相互作用后的产物才能使石蕊变红,与Ⅰ实验对比说明该产物具有酸性。
答案:(1)B同学的实验方案合理(2)B同学进行了多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二氧化碳作用的结果,而是酸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碳溶于水一定生成了具有酸性的物质10. (2012年湖北黄冈)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组装是一个改进的过程,请观察下列装置并回答相关问题。
(1)A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__。
(2)根据A 装置的适用条件改进后得到B 装置,其中仪器c 的名称是(3)从上述装置中选出一种用于收集二氧化碳,对应的编号是______。
(4)E 装置从a、b 中某一个接口进气,可以代替C、D 装置收集气体,并且可以减少气体向空气中的逸出。
现用A、E装置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连接A 装置的应是______口(选填“a”或“b”)。
思路解析: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E装置长导管进气,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
答案:(1)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2)锥形瓶(3)C 或E(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