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46 MB
- 文档页数:120
细胞核【教学目标】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3.知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会区别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教学过程】讲2.伞藻的“帽”的形状是由细胞的什么结构决定的?通过以上证据表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衰老和凋亡等各种生命活动,都受到细胞核的控制。
为什么细胞核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呢?得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上有许多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拓展认知一: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什么关系?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还能生长和分裂吗?拓展认知二: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变形虫切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
无核的一半虽然仍能消化已吞食的食物,但不能摄取食物;对外界刺激不再反应。
有核的一半照样摄食,对刺激有反应,能生长分裂。
如果用显微勾针将有核一半的细胞核钩出,这一半的行为就像无核的一半一样。
如果及时植入同种变形虫的另一个核,各种生命活动又会恢复。
这个实验说明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这两个认知可以进一步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第三部分有无核膜是区分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依据讲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阅读课本P42页内容,说说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者的区别并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细胞体形极微,需要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
读课本图2-42和图2-43,说一说原核细胞没有核,为什么其生存不受影响,这从反面说明了细胞核中真正起作用的物质是什么?知识巩固: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科学家不仅能够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哺乳动物,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项辅助生殖领域的新技术——“三亲婴儿”技术。
板书设计:。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北师大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寻找证据证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其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两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动物、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内容的延伸,又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教材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说明渗透作用的原理;2.说出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3.能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核心素养】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取证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描述渗透作用的过程。
(2)概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2.教学难点:概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实验一】渗透装置【讲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中的那层透明的膜是一层半透膜,所谓半透膜是指能让混合物中的一部分物质透过而另一部分物质不能透过的一类多孔性薄膜。
我将一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密封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上,并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制成渗透装置。
【展示】出示渗透装置实物问题1:一段时间后,漏斗内的液面会发生什么变化?【视频演示】播放渗透装置和渗透现象的视频。
【问题探讨】问题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提示】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北师大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寻找证据证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其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两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动物、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内容的延伸,又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教材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说明渗透作用的原理;2.说出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3.能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核心素养】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取证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描述渗透作用的过程。
(2)概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2.教学难点:概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实验一】渗透装置【讲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中的那层透明的膜是一层半透膜,所谓半透膜是指能让混合物中的一部分物质透过而另一部分物质不能透过的一类多孔性薄膜。
我将一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密封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上,并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制成渗透装置。
【展示】出示渗透装置实物问题1:一段时间后,漏斗内的液面会发生什么变化?【视频演示】播放渗透装置和渗透现象的视频。
【问题探讨】问题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提示】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导学案发现细胞【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能掌握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并能分辨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学习重难点】细胞学说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学习过程】【温故知新】课前完成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1.荷兰________发明显微镜;2.英国________发现细胞;3.德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创立细胞学说。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细胞是一个相对________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德国魏尔肖:“________________”,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____。
这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学习目标】1.练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动物、植物或真菌细胞的临时装片。
3.举例说出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学习重难点】1.重点:(1)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2)归纳比较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难点: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学习过程】一、寻找证据观察活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请写出显微镜相应结构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________的放大倍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一教学案:第4章第1节生物催化剂——酶(含答案)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或DNA。
2.酶能稳定地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从而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4.对于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酶,过高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的pH,都会破坏其分子结构,使其失去催化作用。
低温能降低酶的催化效率,但酶的分子结构不被破坏。
1.酶的化学本质(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酶是RNA或DNA。
2.酶的特点(1)高效性:①含义: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意义: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2)专一性:①含义: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②意义: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3)作用条件的温和性: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
[跟随名师·解疑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如下图所示)(1)实验设计及现象分析:(2)实验要点:①点燃卫生香的时间一般为实验(加入试剂)后的2~3分钟,这一时间要因温度和试剂的新鲜程度而定。
②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用的肝脏要新鲜。
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失去催化作用,过氧化氢就不会被分解。
肝脏必须进行研磨,以便使过氧化氢酶释放出来,并增大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分子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③H 2O 2有腐蚀性,不要使其接触皮肤。
如沾染上,应及时用清水冲洗。
④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观察。
过氧化氢经过氧化氢酶或Fe 3+催化后分解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多少可通过两个途径观察:一是观察产生的气泡的数量的多少;二是用无火焰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来鉴定,氧气多会使无火焰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猛烈。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重、难点)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3、通过学习水华的形成,及发菜植物的稀缺原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生命观念: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水华的形成,及发菜植物的稀缺原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导入】:复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基础知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9页,“问题探讨”的图中共有几种细胞?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结构是什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并监控各组情况。
【教学过程】:一、观察细胞1、高倍显微镜的结构图示显微镜结构,同时可使用展示显微镜,要求学生逐个说出显微镜结构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教师总结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移、转、调)3、使用高倍镜注意事项1使用物镜转换时,由低倍镜慢慢的向高倍镜转换2在换成高倍镜前必须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3换了高倍镜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只细不粗)4、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差别图示不同倍数的物镜、目镜螺纹镜长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物镜物镜大小视野亮度细胞数视野范围低倍镜高倍镜呈倒立放大的图像6、有关放大倍数的问题放大的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的倍数是该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表面积或者体积实例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B.4个C.16个D.32个实例2: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 B .4个C.16个D.32个(二)、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小结上面的内容,可以得出细胞具有多样性,让学生观察下列图片:思考:上面的两个细胞的共同点有哪些?思考: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的形态结构的原因吗?是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三个结构呢?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得出结论:有些生物的细胞具有这三个结构,有些细胞只具有细胞膜、细胞质,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渗透作用,掌握水进出动植物细胞的方式。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资料归纳能力,学会类比推理。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渗透作用,水进出动物细胞的方式,水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
学习难点:渗透作用,水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
【学习过程】一、渗透作用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洋葱内表皮,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图1图2图3图41.图1中动物细胞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表示动物细胞在__________(低渗溶液、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状态3.图3中表示动物细胞在__________(低渗溶液、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状态4.图4中表示动物细胞在__________(低渗溶液、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状态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概念:1.原生质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质壁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质壁分离复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透系统装置动物细胞成熟的植物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长颈漏斗中有蔗糖溶液烧杯中有清水【针对性练习】1.a、b、c是三个相邻的细胞,已知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2.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作物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A.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过多B.根细胞不能从土壤里吸水C.根系不能将水分向上运输D.根系被肥料分解释放的热能烧毁3.假如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溶质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溶质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甲乙两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很快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只有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随后都很快发生质壁分离复原4.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颜色会()A.变深B.先变深再变浅C.变浅D.先变浅再变深5.将人类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结果如下图。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寻找证据(观察)和实践应用(讨论)内容的编排,体现新课改的迁移性目标,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是希望帮助学生落地素养,所以在单元目标的设计上,需要找到学生能够迁移应用的目标,即从学生在本章中学到了“走向学完本章后,学生可以在……情境下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分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本节内容既是学生所学的初中知识的延伸与深入,也是高中生物后续许多内容的学习的起始,其中渗透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练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动物、植物或真菌细胞的临时装片。
3.举例说出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核心素养】1.高倍镜的使用及比较分析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2)归纳比较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难点: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课前准备】1.光学显微镜和永久装片。
2.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
【教学过程】样的?有哪些不同?1.展示显微镜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出显微镜各种结构名称,认识其功能。
教师显微镜操作示范,并示范边讲解显微镜的操作过程2.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提示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从学生元认知出发来设计问题,问题紧密结合教学目标,问题指向明确,知识的生成循循渐进。
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充分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必要时,可作诊断性训练,以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活动环节做了有充分的准备,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又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质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1.针对与细胞结构、功能相关的现象提出问题,对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得证据,分析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建构质膜模型。
3.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核心素养】1.探讨质膜结构模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取证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脂肪酸分子具有亲脂性;磷酸分子具有亲水性。
磷脂分子是一端亲脂而另一端亲水的两性分子。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展示图片介绍各种结构名称。
该理论主要包括: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
3.磷脂和蛋白质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第二部分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如何维持其内部成分和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及有序性的?这与其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设问:为什么SARS病毒、HIV病毒又可以侵入人体细胞呢?讲述: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细菌也能侵入细胞,使生物体患病。
质膜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细胞膜功能,认同细胞膜对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讲述:能直接接触的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表面的信号分子进行识别和结合,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糖蛋白)【展示图片】通道交流讲述:有的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可以形成通道。
例如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形成通道,完成信息交流。
叶绿体与线粒体【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课用二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学习叶绿体与线粒体。
第二课进行其他细胞器【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1)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
(2)说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说两者的共同之处。
【核心素养】(1)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建构模型。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细胞中叶绿体。
2.难点:(1)将细胞器的功能和生物体的相关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并灵活运用。
(2)叶绿体的观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细胞器模型、印制细胞器图片。
【教学过程】合作用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1.藓类小叶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是怎样的?叶绿体在细胞中如何分布?细胞中约有多少个叶绿体?2.水绵细胞中的叶绿体数量、形态有什么特点?3.天竺葵叶片中被碘液染成蓝色的细胞结构是什么?该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出示线粒体图片重点强调其结构、功能,出示叶绿体图片重点强调其结构、功能和分布。
进行适当点拨!在此过程中渗透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出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表【教学反思】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微观水平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在学习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脑子里还是一个个独立的细胞器的印象,还没有把这些细胞器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成分联系起来,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本课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因此教学过程既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
教学内容要增加直观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北师大高中生物教案学科:生物学年:高中课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2. 了解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代谢、生长和分裂等;3. 能够描述细胞内部的器官与功能之间的关系;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难点:细胞内部各器官的功能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细胞的结构;2. 准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细胞的重要性和作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细胞的探索欲望。
二、呈现(15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并让学生尝试描述细胞的外观特征;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内部的结构组成。
三、探究(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细胞的各个部分的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探究细胞的功能。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细胞的重要性和作用;2. 鼓励学生在其他生物现象中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今天所学知识,并应用到日常生活或科学实验中,以巩固对细胞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描述细胞内各部分的作用。
但在引导学生探究细胞内部各器官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有些困惑,需要加强引导和提示。
下节课将继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1.1发现细胞1.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2.1.1质膜的结构与功能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2.1叶绿体与线粒体2.2.2其他细胞器2.2.3细胞核2.4细胞骨架与内膜系统3.1水与无机盐3.2糖类与脂质3.3蛋白质3.4核酸3.5元素与生物大分子4.1.1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4.1.2酶的特性4.1.3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4.2ATP4.3.1细胞呼吸的类型4.3.2细胞呼吸的过程4.3.3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4.4.1光反应4.4.2碳反应4.4.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5.1.1细胞周期5.1.2细胞的分裂5.2细胞的分化5.3细胞的衰老与死亡发现细胞【教材分析】该节课主要包括发现细胞的科学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最后介绍科技进步促进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史的内容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结合初中知识及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细胞发现及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性。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细胞学说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教学过程】学的活动2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学的活动3学生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的填空。
教学板书设计发现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教学反思】此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且重点在于科学史的介绍,内容相对简单,注重在介绍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摸索生物实验及生物探究的意识。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寻找证据(观察)和实践应用(讨论)内容的编排,体现新课改的迁移性目标,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是希望帮助学生落地素养,所以在单元目标的设计上,需要找到学生能够迁移应用的目标,即从学生在本章中学到了“走向学完本章后,学生可以在……情境下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分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本节内容既是学生所学的初中知识的延伸与深入,也是高中生物后续许多内容的学习的起始,其中渗透了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练习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动物、植物或真菌细胞的临时装片。
3.举例说出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核心素养】1.高倍镜的使用及比较分析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2)归纳比较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难点: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课前准备】1.光学显微镜和永久装片。
2.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
【教学过程】样的?有哪些不同?1.展示显微镜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出显微镜各种结构名称,认识其功能。
教师显微镜操作示范,并示范边讲解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教学反思】从学生元认知出发来设计问题,问题紧密结合教学目标,问题指向明确,知识的生成循循渐进。
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充分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必要时,可作诊断性训练,以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活动环节做了有充分的准备,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又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形成性评价1.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是()A.510⨯⨯D.2040⨯C.1040⨯B.10102.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程序:取镜——安放——对光——制片——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________的放大倍数。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________;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________。
总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过程:①先在________倍镜下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②移动载玻片,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物像)移动到视野________;③转动转换器,让________倍镜头正对通光孔;④调节________,使物像清晰。
板书设计1.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寻找证据观察(一)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对光,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低倍镜观察清楚后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2.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拭载玻片→滴清水→取材→展平→盖上盖玻片→染色(滴入,吸水纸吸引)二、实践应用讨论质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1.针对与细胞结构、功能相关的现象提出问题,对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得证据,分析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建构质膜模型。
3.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核心素养】1.探讨质膜结构模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取证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磷脂脂肪酸分子具有亲脂性;磷酸分子具有亲水性。
磷脂分子是一端亲脂而另一端亲水的两性分子。
该理论主要包括: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
3.磷脂和蛋白质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设问:为什么SARS病毒、HIV病毒又可以侵入人体细胞呢?讲述: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细菌也能侵入细胞,使生物体患病。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细胞膜功能,认同细胞膜对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表面的信号分子进行识别和结合,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糖蛋白)【展示图片】通道交流讲述:有的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可以形成通道。
例如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形成通道,完成信息交流。
设问:相距较远的细胞怎么进行信息交流呢?【展示图片】激素分泌传递作用过程(间接方式)。
形成性评价1.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图是( )2.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把人和小鼠的细胞融合。
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但融合后的杂交细胞仍为一半红,一半绿,发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A.人细胞与小鼠细胞发生反应B.构成人细胞的磷脂分子和小鼠细胞的磷脂分子不具亲和性C.人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大,位于下方,小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小,位于上方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变性,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3.白细胞可以吞噬整个病菌,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A.具有选择透过性B.具有全透性C.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具有保护作用4.下面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一组细胞是()①食用的糖醋蒜的细胞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③植物的根毛细胞④人口腔上皮细胞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④5.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北师大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寻找证据证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其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两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动物、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内容的延伸,又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容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教材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目标】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说明渗透作用的原理;2.说出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3.能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核心素养】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来获取证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描述渗透作用的过程。
(2)概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2.教学难点:概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课前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拟质膜。
2.细胞壁的伸缩性远小于原生质层。
【实验一】渗透装置【讲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中的那层透明的膜是一层半透膜,所谓半透膜是指能让混合物中的一部分物质透过而另一部分物质不能透过的一类多孔性薄膜。
我将一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密封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上,并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制成渗透装置。
【展示】出示渗透装置实物问题1:一段时间后,漏斗内的液面会发生什么变化?【视频演示】播放渗透装置和渗透现象的视频。
【问题探讨】问题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提示】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讲述】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归纳】1.半透膜:一种只给某种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多孔性薄膜(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小结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1.制作临时装片: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2.低倍镜观察:①有紫色液泡;②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3.4.低倍镜观察:①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紫色加深);②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
5.6.低倍镜观察:①中央液泡逐渐胀大;②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
问题1.你知道这里的“质”与“壁”分别指什么吗?【提问】如果将红细胞放入上述三种外界溶液浓度不同的烧杯中,红细胞将分别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