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80
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7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名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在论语中的名言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A:对B:错答案: 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A:《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B: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C: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D:《论语》是当今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依据。
答案: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A: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B:孔子、佛陀、耶稣、柏拉图C: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D:老子、佛陀、耶稣、柏拉图答案: 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A:《礼记》、《大学》、《春秋》B:《大学》、《孟子》、《中庸》C:《尚书》、《诗经》、《春秋》D:《易经》、《尚书》、《诗经》答案: 《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A: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B:六经之菁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C: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D: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六经之菁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答案: 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A:"修己安人'"经世致用'"崇伦尚德'"守中贵和'B:"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守中贵和'C:"以义为先'"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D:"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答案: "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与《论语》孔子与《论语》作者:任守愈在研究孔子学说时,常常要提到《论语》,有这样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论语》是比较可信的研究孔子学说的材料,研究孔子学说应该以《论语》为主;二是《论语》虽然可信,但是其中夹杂了孔门弟子的心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孔子学说了;三是研究孔子学说以六经为主。
我认为第二种看法是有道理的,《论语》在展现孔子学说时,主要部分已经明确了,但是其中有一些是孔门弟子的看法,还有孔子的部分学说没有体现出来。
如果从《论语》的产生以及版本问题等考虑,从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上来考虑,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来。
宋邢昺《论语正义》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邢昺的这个论断有些牵强,对《论语》的功用未免有些理想化,不过他说明了《论语》是一部有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的这个论断在现在还是有说服力的,邢昺所说的“群贤集定,故曰撰也”,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班固没有说清楚是孔子的哪些弟子编撰的,以至于后世儒者依据《论语》中出现的曾子、有子等认定是他们的弟子,也就是孔门再传弟子编撰的。
梁涛先生研究定县竹简《论语》残篇是指出:“《论语》的成书乃是孔门内部有统一组织、有专门领导、弟子广泛参与、时间跨度较长(从孔子去世到其再传弟子)的集体编纂活动。
这一活动决定了《论语》的特殊性质和地位。
首先,《论语》虽然成书于儒学分化的背景之下,但由于是集体编纂,当时的各派都参与其中,故其所反映的乃是众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眼中的孔子,而不是某一人或几人所理解的孔子。
这种理解代表了孔门弟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
其次,《论语》是由孔门弟子集体编纂,得到孔门后学各派的认可,在孔门内部具有权威的地位。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每次看完书后,内心充满了感悟,记得及时写进读后感中,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孔子与论语1.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理性表现在你有学习的能力,又有选择的要求。
深刻的人道情怀: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每一个人是普遍地、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经常审视自己过去的志向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可再精益求精往上发展的。
2.儒家的外在特色: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3.儒家的内在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影响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4.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之用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敏于事慎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己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无所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与《论语》五则1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
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
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4、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
”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可以。
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5、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
孔子与《论语》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答案: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答案: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测试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答案: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答案:《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答案: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答案:“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答案:对6.《礼记·礼运》中引用孔子的话中出现“十义”的说法:“父慈、子孝、兄善、弟弟(悌)、夫义、妇贤、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答案:错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表达了孔子致力于“出仕”以安天下的经世致用之情怀。
()答案:错8.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庸”,就在于“中庸之道”蕴含着人类的伟大智慧,是一种极其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
()答案:对9.“五伦”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也,()也,()也,()也,()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答案: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10.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曰:“敢问死。
”子曰:()答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佛教就像(),道家则像(),而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是中国人生存的主要依赖。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五篇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是不朽之篇。
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
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
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让我们热爱经典吧!常伴《论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范文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