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的良肢位的摆放
- 格式:doc
- 大小:573.50 KB
- 文档页数:10
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的作用】良肢位可降低痉挛的程度,促使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异常模式向着分离运动、自主运动的模式发展。
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
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它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压最具意义的活动。
【正确的卧位姿势】1、患侧卧位:头部保持自然舒适位;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前臂旋后位,腕关节背伸;患侧下肢伸展;健侧上肢置于体侧;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软枕。
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整体的伸展,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又不影响健侧手的正常使用。
2、健侧卧位:躯干前后各置一软枕,保持躯干完全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100°,患侧上肢下方垫一高枕;患侧下肢的髋、膝关节屈曲,下方垫软枕,为防止踝关节内翻,软枕必须垫至足部;健侧上肢自然舒适位;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微屈,自然放置3、仰卧位:过渡性卧位,下肢伸肌肌张力高的患者不宜采取仰卧位。
患侧肩关节及上臂下垫一长枕,保持肩关节前伸、肘关节伸展和腕关节背伸。
一长枕垫在患侧臀及大腿下方下肢有屈曲倾向的患者,避免在膝下垫枕。
踝关节有明显的跖屈或内翻的患者,在足底部放置保持踝关节中立位的足托板。
4、床上坐位:保持患者躯干端正,用大枕垫于身后,使髋关节屈曲90°,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枕,以防肘部受压。
床上坐位易出现躯干后仰呈半卧位姿势,助长躯干的屈曲,激化下肢伸肌痉挛。
仅在卧床患者进食、排泄等情况下采取,其他时间采取相对良好的姿势。
5、仰卧位的侧方移动:仰卧位,双下肢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足底接触床面,同时抬高臀部,做所谓“搭桥”动作。
然后向左或右侧移动臀部,臀部接触床面之后,再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身姿势6、床上翻身:翻身动作可以促进全身的反应和活动,仰卧位容易诱发伸肌痉挛,故不宜长时间取仰卧位,患者掌握了翻身动作之后,可以自发地更换体位。
在学习翻身动作之前,应该先指导患者掌握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患侧拇指位于上方) 的攥拳动作,称之为Bobath握手。
医院老年康复护理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了解患病情况、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意识状态、肢体肌力及肌张力。
3.评估管路位置及固定情况。
4.评估皮肤完整性。
(二)康复护理要点。
1.协助患侧卧位。
(1)患侧肢体在下,健侧肢体在上。
(2)头部垫枕,后背垫枕稳固支撑。
(3)患侧上肢外展90°前伸旋后,双手托出患肩,保持其向前伸展。
(4)患侧下肢髋、膝屈曲,健侧下肢采取舒适体位,勿压患侧肢体。
2.协助健侧卧位。
(1)健侧肢体在下,患侧肢体在上。
(2)头部垫枕,后背垫枕稳固支撑。
(3)患侧上肢肩屈曲,肘、腕、手指关节均伸展放于枕上,高于心脏水平。
(4)双腿间垫枕,患侧下肢在前稍屈曲放于枕上,踝关节同时垫起,健侧下肢在后自然屈曲。
3.协助仰卧位。
(1)头部垫枕,患侧肩胛下垫薄枕,使两肩处在同一水平,肩关节外展与身体成45°。
(2)患侧肘、腕、手指关节均伸展位,掌心向上。
(3)在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垫薄枕,膝下垫软枕与床面成5°~10°。
4.协助床上坐位。
(1)嘱其保持上身直立,后背垫枕支撑。
(2)打开床上餐桌,上面放置软枕。
(3)将上肢置于餐桌的软枕之上,手指自然伸展。
(4)在患侧下肢外侧垫软枕,膝下垫软枕与床面成5°~10°。
(三)指导要点。
1.告知良肢位摆放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告知变换体位时防止管路受压、扭曲、打折及滑脱。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每2h变换一次体位,预防压力性损伤。
2.少用仰卧位和半卧位,多采用患侧卧位。
3.避免足背受压造成足下垂,掌心及足心避免任何物品刺激。
偏瘫患者良肢位如何摆放(二)引言概述:在偏瘫患者的护理中,良肢位的正确摆放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地维持良肢的功能,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合适的床位选择、良肢的抬高、正确的枕头使用、肢体转位以及紧缩畸形的预防。
正文:一、合适的床位选择:- 床垫的硬度选择适中,能够提供适当的支撑和舒适性。
- 床垫的高度应与患者的身高匹配,便于良肢的自然放置。
- 床面平整,避免起伏或沟槽,以免压迫或限制良肢的放置。
二、良肢的抬高:- 使用枕头或垫子将良肢抬高,保持与患者身体的平行。
- 抬高良肢能够减少血液淤滞,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水肿和挤压伤。
三、正确的枕头使用:- 使用适当高度和硬度的枕头,使头部和颈部与脊椎保持自然对齐。
- 把枕头放置在头部下方,使头部稍微后倾,避免压迫面部和头部血管。
四、肢体转位:- 每2-3小时左右,将良肢轻轻移动一下,帮助保持良肢的灵活性和关节的正常运动。
- 使用轮椅时,定期帮助患者改变坐位,避免长时间静坐导致压疮和肌肉萎缩。
五、紧缩畸形的预防:- 定期进行康复运动,以保持良肢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 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或支具,以防止肌肉收缩和畸形的发生。
- 定期进行理疗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保持良肢的功能性。
总结: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对于康复和护理至关重要。
合适的床位选择、良肢的抬高、正确的枕头使用、肢体转位以及紧缩畸形的预防都是保持良肢健康的重要措施。
以上所述仅为参考,具体护理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执行。
偏瘫患者良肢位如何摆放(一)引言概述: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通常会失去身体一侧的
运动能力。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功能,良肢位摆放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技巧,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正文:
1. 支撑者的位置选择
- 支撑者应站立在患者患病一侧,保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视线接触。
- 支撑者的身体姿势应稳定,但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活动性,以便与患者进行交流和调整。
2. 肢体的支撑方式
- 对于上肢,保持手掌朝上并放置在身体旁边的床上或枕头上,以保持手指和手腕的自然伸展。
- 对于下肢,将脚趾朝向天花板,小腿略微外展,然后使用专用的支撑架或枕头垫高。
这可以帮助防止下肢关节的僵硬和萎缩。
3. 防止关节畸形的措施
- 定期为偏瘫患者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以避免关节僵硬和畸形。
- 使用支撑器或矫形器来帮助保持关节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4. 肢体的定期翻身
- 文中提到的支撑架或枕头应定期调整位置,以便患者的身体不会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 每隔2小时左右翻转患者的身体,有助于防止压疮和血液循环问题。
5. 心理支持和交流
- 支撑者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 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的安排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情绪和康复效果。
总结:
良肢位的正确摆放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支撑者的位置选择、肢体的支撑方式、防止关节畸形的措施、定期翻身以及心理支持和交流等方面的技巧。
良好的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防止肌肉僵直、关节畸形等问题,并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脑卒中患者偏瘫技术良肢位摆放操作标准
脑卒中患者偏瘫技术良肢位摆放操作标准如下:
1. 仰卧位:头部垫薄枕,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上臂旋后,肘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
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足中立位。
2.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
头部垫枕,患侧上肢伸展置于枕上,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
患侧下肢轻度屈曲,膝、踝放于长枕上,防止足内翻下垂。
3.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
头部垫枕,背后垫枕,躯干侧卧,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前伸,肘腕伸直,掌心向上。
患侧下肢轻度屈曲放于床上,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
注意事项:
1. 仰卧位时足部保持中立位,防止足下垂。
2. 患侧卧位时,患肩轻轻向前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
患侧腕及手指充分打开放松。
患侧手及踝充分支撑,避免悬空。
3. 床应放平,床头不能抬高,任何时候都应半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一)良肢位摆放
1:良肢位:正确的卧位姿势在康复医学中称为良肢位。
2:良肢位摆放是基本康复手段的一种。
它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位置或保持一种姿势。
3:进行良肢位摆放是因为不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诱发加重痉挛,进而引发关节挛缩,导致患者严重的功能障碍。
4:偏瘫后常见的异常姿态:(上肢表现的是典型的屈肌模式,下肢表现的是典型的伸肌模式)
(1)上肢可出现的典型姿势是:
◆肩部下沉
◆肩关节外展、内旋
◆前臂旋前或旋后
◆腕关节掌屈
◆手指屈曲,拇指内收屈曲
◆肩手综合征
(2)下肢可出现的典型姿势是:
◆患侧骨盆上抬且向后方旋转下肢外旋;
◆髋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趾屈、内翻,足尖着地。
(3)站立位的异常姿势:
◆头向患侧屈曲,面部转向健侧;
◆躯干向患侧弯曲且向后方旋转;
◆肩下沉后缩,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于胸腹前,前臂旋前;
◆垂腕、手指屈曲呈握拳状。
5:良肢位摆放的目的:
●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预防压疮
●使患者感觉舒适
●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6:正确的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性体位。
7: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开始时间:早期介入。
因为肢体功能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神经功能恢复的高峰期给予强化训练,即在入院急性期在治疗的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坚持全过程。
8:良肢位摆放得常用方法: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
(二)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
1:偏瘫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
2:在弛缓期的良肢位摆放方法
(1)仰卧位方法:
①患者头下垫枕,头稍偏向健侧,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不宜过高,胸椎不得出现屈曲。
②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目的: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
③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目的:使肩胛骨向前突)。
④上肢肩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⑤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外侧各放一砂袋(目的: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腘窝处垫一小枕头(目的:防止膝关节过伸展)。
•注意事项:
•避免被子太重而压迫偏瘫足造成足尖的外旋,足底此时不垫物是为了协助患者活动踝关节以防止足下垂。
•避免使用过高的枕头,头部不要有明显的左右偏斜(可以稍偏向患侧)
•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的危险性增加。
•常见错误:
•头向健侧,患肩过高,手握毛巾卷,放在肚子上。
(如下图)
•
•足尖转向外侧,未保持中立位。
(如下图)
•
(2)健侧卧位方法(患侧在上方,健侧在下方):
①患侧上肢,肩关节屈曲约90°向前伸
②肘和腕关节保持自然伸展,手心向下自然伸展
③腋下垫个软枕(目的:使肩和上肢保持前伸)
④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
⑤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目
的:使躯干成放松状态)。
•注意事项:
•手腕呈背伸位,防止手屈曲在枕头边缘
•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
•两腿之间用枕头隔开
•(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也对患侧肢体有益。
)•常见错误:
•患肢和躯干成角不够,手悬空(如下图)
•
•足悬空(如下图)
•
(3)患侧卧位方法(患侧在下方,健侧在上方):
①患侧肩和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
手掌向上,手指伸展。
②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③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在其下方垫一个枕头(目的:防止压
迫患侧下肢)。
④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
•注意事项:
•此侧卧位躯干应稍稍后仰,偏瘫侧肩部略向前伸,避免偏瘫侧肩部过多承受身体压力而引起疼痛;
•保持偏瘫侧肩胛骨前伸位时,不能直接牵拉患侧上肢,以避免对患侧肩关节的损伤。
•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使整个患侧被拉长,对于痉挛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且健侧手臂可以自由活动,因此是最佳体位。
•常见错误:
•患肩没有牵出,躯干没有后仰,患肩受压(如下图)
•
•健腿下垫枕位置太靠前,患髋没有后伸(如下图)
•
(4)长坐位方法:
①头部要直立。
②躯干背后垫枕头(目的:保持躯干伸展)。
③髋关节尽量保持90°屈曲,重量均匀分布于臀部两侧。
④.双手交叉放于床前桌上或枕头上,高度要适当。
(5)轮椅坐姿方法:
①腰部放置一个枕头(目的:促进躯干保持伸展)。
②病人双手前伸,肘放在桌上,转移双手正确姿势。
③臀部要尽量坐在轮椅坐垫的最后方(目的:防止身体下滑,造成下肢伸肌张力过高)。
④双足平放地上,或平凳上。
3:注意事项:
•良肢位是早期脑卒中病人床上的正确体位,当病人可以离开床活动进行锻炼时,夜间睡眠则不应强制患者于某一体位,应以
舒适、保证休息为主。
•任何一种体位都是临时性的,不应超过2小时,以防发生压疮。
•床应放平,不主张抬高床头及半坐卧位,此体位受迷路反射影响使下肢伸肌张力升高。
•床上卧位期间,尽可能从患侧接触患者,特别是有左侧忽略症时,如床头柜摆在患侧,所有的人员都从患侧接触患者。
•因良肢位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和各种继发性障碍,有利于日后的功能恢复,故要求早期病人要保持体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