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8中国股市涨跌的文库
- 格式:ppt
- 大小:855.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股市历史上两次大崩盘中国股市历史很短,但也曾经有过两次大崩盘:第一次:1993-1994,股指从1512-325,大盘跌幅为78.50%,一半个股跌去80%左右。
第二次:2001-2005,股指从2245-998,大盘跌幅为55.55%,一半个股跌去80%左右。
目前大盘最大跌幅为36.45%,很多个股票已经跌了一半左右。
这次会如何运行呢?会不会是第三次大崩盘呢?上两次大崩盘事件值得我们警惕。
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但无论如何,即使是熊市,每年也会有一至二次的中级行情,但前提是要有资金实力。
1.为什么鬼佬不敢轻易给上市公司高于20倍以上的市盈率?因为在他们国家的市场,机构投资人占多数,聪明的机构投资人拍拍脑袋一想啊,世界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不过40到50年,美国每年有50万家企业注册,10年后只剩下4%不到,大多数公司能生存10年都够呛,即使来上市的质量好一点能活的相对久一点,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都是未来世界500强吧?所以打个对折,20倍左右或以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2.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就能享受20倍以上的市盈率呢?毕竟一个企业如果活都活不到50年,你给它50倍市盈,那不是自己傻是什么?抛开“智力问题”,很显然这不是有关基本面估值领域的问题,而是资金问题。
我们知道,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的推手就是供求关系,而货币就充当这个一般等价物.所以资金充裕价格就会逐步偏离价值上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国内证券市场的资金又来自哪里呢?很显然无非两方面一是国内,二是国际。
由于我国是一个实行资本管制和间接融资比例十分高的国家,所以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归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这里就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国家一旦限定贷款规模,提高准备金率辅之提高利率,这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就被限制了.(在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在总量来说就是减少的。
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联农股份(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第二次大跌: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上证指数从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第三次大跌:1994年9月至1996年1月,上证指数从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a股股灾历史自2005年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多次股灾,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本文将回顾a股股灾的历史,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007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股灾,被称为“7·24股灾”。
这次股灾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投机导致的。
在短短一年内,a股指数翻了一番,投资者纷纷涌入股市。
然而,由于缺乏基本面支撑和资金的迅速撤离,股市在2007年7月24日当天大幅下跌,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市场恐慌。
这次股灾对中国股市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投资者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15年,中国股市再次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股灾,被称为“2015年股灾”。
这次股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杠杆交易的疯狂扩张和监管不力。
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疯狂的牛市,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
然而,随着股市的下跌,许多散户投资者不得不借贷购买股票,形成了大量的杠杆交易。
当市场开始下跌时,这些杠杆交易加速了股市的崩盘,导致市场恐慌和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股灾不仅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股灾使得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导致资金流出股市,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此外,股灾也暴露了中国股市监管的薄弱环节,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监管漏洞被广大投资者所诟病。
为了应对股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股市和恢复市场信心。
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救市政策,包括减少交易费用、暂停新股发行、禁止大股东减持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股市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打击。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股市,并使市场信心逐渐恢复。
然而,股灾的教训依然深刻,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中国股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
此外,投资者也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短期投机行为。
a股股灾的历史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教训。
通过回顾股灾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股市的风险和投资的重要性。
A股历史上前十大涨幅沪市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日期涨幅下一交易日2001年10月23日9.86% 2.84%2008年9月19日9.45% 7.77%2008年4月24日9.29% -0.71%2002年6月24日9.25% -0.04%2000年2月14日9.05% -0.20%2005年6月8日8.21% 1.39%2008年2月4日8.13% -1.55%1997年2月19日7.58% 0.25%2002年1月31日6.81% -0.41999年9月9日6.59% -0.91%深市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日期涨幅下一交易日2001年10月23日10.00% 2.45%2008年4月24日9.59% 1.47%2000年2月14日9.07% 1.67%2002年6月24日9.05% 0.53%2008年9月19日9.00% 6.59%2005年6月8日8.38% 0.50%2008年2月4日7.95% -1.01%1999年6月28日7.87% 3.08%2002年1月31日7.31% -0.50%2008年8月20日7.13% -3.38%值得注意的是,A股史上最近六次的井喷行情均是受利好政策的提振。
第一次:2000年2月14日2000年2月14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证监会宣布,50%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政策。
同时,春节放假期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疯狂上扬,受此双重利好影响,在网络科技股的带领下,当日沪指大幅高开57个点,从1534.99点上涨到1673.94点,涨幅达9.05%,涨停的股票当日比比皆是,成交量也放大近5成。
接下来延续了上涨趋势,直到上证指数在2001年6月达到2245点。
从1534.99点到2245点,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达46%。
第二次:2001年10月23日2001年10月23日,受证监会停止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减持国有股的重大利好消息的影响,爆发了A股史上最大的单日巨幅反弹行情,随后略有回调后缓缓盘升,尾市四大指数几近涨停。
2005-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涨跌动因分析一、股市涨跌的根本法则——价值法则和供求关系股市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影响股市涨跌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政策的利空利多、大盘环境的好坏、主力资金的进出、个股基本面的重大变化、个股的历史走势的涨跌情况、个股所属板块整体的涨跌影响等等。
这些因素都对股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都是股市涨跌的原因。
如果把原因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一般原因(间接原因)两种,那么这些因素都只是股市涨跌的一般因素(间接原因)。
这些一般因素(间接原因)都必须通过影响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才能对股市起作用。
股市涨跌的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法则:价值法则和供求关系法则。
第一个法则:价值法则是指这只股票的筹码的含金量和真正价值,股票的波动总是以价值为中枢,围绕价值中枢上下波动。
第二个法则:供求关系是指这只股票的筹码与资金的供求关系,当资金供给超过筹码供给的时候,股票就会上涨;反之,股票就会下跌。
一只股票,当买股票的资金大于卖股票的筹码,股票就会被买入资金推动而上涨;当卖股票的筹码大于买股票的资金,股票就被筹码打压而下跌。
这就是股市里的供求关系。
买股票的资金量比卖股票的筹码量多,“求大于供”,股市就会上涨;卖股票的筹码量比买股票的资金量多,“供大于求”,股市就会下跌。
这种供求关系也可以称为“资金原理”。
所有的影响股市涨跌的原因都必须能够影响价值关系和供求关系。
因此,凡是能影响这两个关系的因素都是股市涨跌的原因。
凡是不能影响这两个关系的因素都不是股市涨跌的原因。
下面我们着重从供求关系的法则来分析一下2005-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涨跌的原因。
二、股市行情回顾(c此段主要用股市图展示,再加以解说即可)从2005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在遭遇了长期的低迷之后,出现了持续的上涨,上证指数在2005 年6达到998 点的低点后,一路攀升,2007年10月达到6124.04 点的高点,然后回落至2009年的3000 点左右,基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谋势-中国股王鲁召辉成功哲学之一目录引言第一章中国股王一鸣惊人2005-2007年:暴赚50倍,客户送来了一辆奔驰2008年:熊市仍然盈利不菲2009-2010年-准确预测7.29大跌2011年:预测股市最准确的人本章启示第二章鲁召辉其人其事书香门第一鸣惊人:从中考落榜生到复旦大学复旦大学股市大赛亚军灰暗时光遍访名师,凤凰涅槃本章启示第三章鲁召辉炒股奥秘独具特色的投资理念四大基础理论之一:政策研判理论四大基础理论之二:趋势研判理论四大基础理论之三:分时研判理论四大基础理论之四:事件驱动理论实战中的五个问题盈利模式才是王道启富投资市场研判原则如何对待错误鲁召辉谈交易者的思维方式启富投资课题研究流程启富投资三大铁血纪律如何对待错误投资者心灵的修炼本章启示第四章鲁召辉的新梦想鲁召辉和他的启富投资目标:打造中国实战投资顾问第一品牌五星级服务体系启富投资企业文化启富投资生存经营原则本章启示第五章媒体报道4年赚100倍:深圳股王鲁召辉的投资故事鲁召辉的8条至深投资感悟鲁召辉:炒股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鲁召辉谈抄底逃顶绝招附录鲁召辉复旦大学演讲纪实一个成功投资人的五重修炼鲁召辉致信学员谈股室修练三大窍门鲁召辉信箱启富投资学院简介引言在冷兵器时代,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但在近代它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今日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它正在加快追赶的步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势不可挡。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有着五花八门的选择,他们有着眼花缭乱的机会,每个人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实现自己的梦想。
胜利是有途径的,成功是有学问的,看看我们的主人公鲁召辉,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你会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中学时代,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甚至连普通都算不上,因为他是一个两度落榜的中考生,但三年后,他凤凰涅槃,一飞冲天,考取复旦大学,创造出他所在高中建校以来的历史记录,至今他的故事仍在家乡被津津乐道。
中国股市经历过几次暴涨暴跌历史上三次大级别的调整行情股市出现调整,是很正常的事情。
沪深股市18年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各种调整,但是,大级别的调整次数还不多。
以上证指数为例,主要有3次,而这3次都伴随着季度K线的4连阴。
第一次,是1993至1994年:从1993年第一季度的最高点1558.95点,到1994年第三季度的最低点325.89点,总跨度时间为5个季度,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最大跌幅为79%,是迄今为止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
其间,1993年三季度至1994年二季度的季度K线为4连阴。
第二次,2001的2245点——2005年的998点:大盘2001年第二季度创出2245.44点历史高点之后,进行了一轮长达4年的大调整,直到2005年第二季度创出998.23点的新低调整才结束,总时间跨度为16个季度,是截至目前调整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级别调整。
从2245.44点最高点到998.23点的最低点,最大跌幅达到55.54%。
在这轮调整最后阶段,即2004年二季度至2005年二季度,季度K线出现5连阴。
第三次,就是2010年10月16日的6124点至今的调整:从2007年10月16日最高点6124.04点到2008年10月28日的阶段性低点1664.93点,最大跌幅为72%,伴随着是季度K线的4连阴。
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本轮调整已经结束,怎样发展还要看今年第四季度。
沪市历史上这3次大级别的调整,总跌幅都超过50%。
而这3次各有特点,第一次是跌幅最大,第二次是调整时间最长,第三次股灾是否已经结束,还很难认定。
因为根据波浪理论,目前大盘的月K线处于大C浪下跌中。
请看另一篇文章:中国股市七大暴跌数据记录2008-04-24在2007年11月1日<<A股遭遇18年怪圈>>文章中阐述了中国股市的运行怪圈.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不妨回味一下本轮6124点至今2990点(2008年4月22日)的巨幅暴跌,短短半年时间中国A股市场以51.17%跌幅录得吉尼斯世界记录.落差为3134点距离998至6124之间的0.618位置2956点近在咫尺.为何如此惨烈?投资者千万次地问.在此探讨一下A股暴跌的前世今生:(1)1992年5月—1992年11月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达72%(2)1993年2月—1994年7月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3)1994年9月—1996月1月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4)1997年5月—1999年5月 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5)1999年6月—2000年1月 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12个月,最大跌幅达22%(6)2001年6月—2005年6月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7)2007年10月—2008年4月6124点跌至2990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51.2%历史不可能简单地重复.但是股票市场的一些发展规律和运行节奏,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的,十八年来中国A股市场七次暴跌平均值为(72+79+51+30+22+55+51)/7=51.42%。
① 1992年5月-1992年11月 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达72%② 1993年2月-1994年7月 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③ 1994年9月-1996年1月 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④ 1997年5月-1999年5月 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⑤ 1999年6月-2000年1月 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⑥ 2001年6月-2005年6月 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⑦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6124点跌至1664,历时12个月,最大跌幅达73%从中国实际来看,动态定投时股债资产转换的大致频率应该是几年呢?正如富爸爸所言,经济决定货币,货币决定市场。
随着经济景气周期的变化,央行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从而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影响,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估值较低的股市长时间上升,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估值过高的股市长时间下跌。
所以,在用CPI到GDP的各种指标判断经济景气周期之后,富爸爸密切关注着货币政策的变化,紧紧追随市场的脉搏。
以中国过去19年为例,从1991年到2009年,大致经历了7波牛熊转换,平均一波转换频率为2-3年:第一波,1991-1993 年的2年牛市。
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从1991年初的11.34%下调到1991 年4 月的7.56%,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股市此间涨幅超过600%;第二波,1993-1996 年的3年熊市。
1993年全年CPI高达14.7%,面对汹涌的通货膨胀,1993 年5 月央行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到9.18%,两个月后进一步上调到10.98%,3年间股市跌幅超过60%;第三波,1996-2001 年的5年牛市。
随着通胀缓和,到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央行的货币政策从之前的“适度从紧”调整为“稳健”,一年定存利率到1999 年6 月已经被下调到2.25%。
凌鹏: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股灾”,每次都不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长期能在A股生存下来,也着实不容易!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其实A股很Nice》,今天是那篇的姐妹篇,其实A股也很凶险。
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股灾”,每次都不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长期能在A股生存下来,也着实不容易!一、历年股灾入行后第一次亲身经历的股灾是2007年的“5·30”。
那时恰巧首席带领客户进行“日韩之旅”,因此做为小喽喽的我被半夜叫起写点评。
经过大半夜的测算,实在觉得印花税上调带来的资金收紧微乎其微。
于是第二天上晨会说没啥影响。
上午还好,下午就风云变幻,接下来就是连续三天的千股跌停,颇为壮观!2008年全年都处于股灾当中,最惨烈的是2500点到1664点的那一波。
即便能躲过前面的下跌,如果没有躲过这把下跌,其结果也是一样的。
因为从100元跌到10元亏90%,而从50元跌到10元亏80%。
2009年大部分的时间顺风顺水,但8月份接近1000点的下跌犹如晴天霹雳。
8月份的下跌在7月15日央行上调七天回购利率就有征兆,7月29日更是大跌5%,但很多人更愿意将其视为牛市中的调整,而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2010年风格几变,二季度由于房地产调控和中游去库存,周期股大跌,消费股一时风光无限。
三季度特别是十月,煤飞色舞,小票反而有所回调。
后面央行加息,资金又回到避险的板块。
2011年是熊市C浪,市场从4月中旬“春季躁动”结束后就开始下跌,连跌三波,中间仅有6月温总讲话缓解通胀担忧引发的两周反弹和10—11月预期政策放松导致的“蜜月行情”。
最后一波降准后的跨年度杀跌是最惨烈的,多杀多,无流动性杀跌。
2012年“春季躁动”后,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相信2400点还有多少的下跌空间。
可是从5月到11月,市场足足跌了500点,并且中间还伴随着两次降息和一次降准。
从5月到9月,市场虽然跌至2000点附近,但杀跌的主力是周期股,大家在消费(白酒、医药等)和新产业(消费电子、环保等)中抱团,因此很多人的净值还创新高。
1: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96.05-1429 涨幅1487.8%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内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而当时股票交易前先手工填写委托单,被编到号的人才有资格拿到委托单,能买到股票等于中了头彩,因为没人愿意抛出。
这使得沪指从90年12月开始计点,一路上扬,造就了第一次牛市。
92年5月21日,上证所取消涨停板,将牛市推至顶峰,当日指数狂飙到1266.49点,单日涨幅105%,这一记录至今未破。
第一次回头: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1429.01-386.85 跌幅73%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但发生了当时震惊全国的8.10风波,刺激沪深两市大幅下挫。
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
这次熊市仅仅持续了半年时间。
2: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386.85-1558.95 涨幅301%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南巡讲话中,有关股市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而他讲话里最重要的是“坚决的试”这四个字。
11月17日,天宸股份(15.22, 0.04,0.26%)(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沪指完成最后一跌,第二轮牛市启动。
3个月内快速上涨,涨幅达到了301%。
第二次熊回头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1558.95-325.89 跌幅79%1992年开始,新股发行大幅扩容。
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第二次熊市来临。
沪指在94年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跌到全年最低325点。
3:第三次牛市 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325.89-1052.94 涨幅224.4%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的三大就是措施。
(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一个月时间,股指涨幅超过200%,最高达到1052点。
2005/06/10到2007/10/12这段时期内的周收益率均值为0.001283,方差为0.014998。
从方差上来看,变动依然较小,说明这段时间内收益率波动不大;从均值上看,收益率均值为正,并且上涨速度较快,是一轮新的大牛市,主要是由于此段期间国家通过各种政策调节,对股市进一步改革,大量热钱涌入股市,使股市从998点高涨到6124点。
下面笔者从牛市的几波不同行情进行简要分析:第一波:熊尾行情(2005年6月6日-2005年12月30日)第二波:牛角行情2006年1月1日-2006年7月6日第三波:牛头行情2006年7月7日-2006年12月14日第四波:牛肚行情2006年12月15日-2007年2月26日第五波:牛蹄行情2007年2月27日-2007年5月29日第六波:牛尾行情2007年5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一)政策因素:第一波行情里,这段时期内大盘成交量几乎没有放大,指数涨幅也微不足道,但是突破了牛熊的分水岭,此段时间内中国的汇革以及股改在这里开始起步,也撑起了日后整个大牛市。
1.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改革之前,股权分置形成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即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
三分之二股份不能流通,客观上导致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股权分置也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
股改之后,非流通股转换为流通股,一方面,流通股东持有的股权,不仅代表着上市公司的股权,而且还代表着是否同意非流通股东流通的权利。
另一方面,是公司基本面提升的物质回报2.中国汇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a股历年走势excel(最新版)目录1.A 股市场的概述2.A 股市场历年走势概述3.A 股市场历年走势的具体表现4.A 股市场历年走势的原因分析5.未来 A 股市场的展望正文一、A 股市场的概述A 股市场是指在中国境内上市交易的股票市场,其主要指数包括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等。
自 1990 年成立以来,A 股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A 股市场历年走势概述从过去几十年的 A 股市场走势来看,可以发现市场经历了多次的牛熊转换。
其中,牛市时期市场整体表现强劲,指数不断上涨;熊市时期市场则陷入低迷,指数持续下跌。
三、A 股市场历年走势的具体表现以上证指数为例,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阶段的走势:1.1990-1993 年:市场初创阶段,指数在较小范围内波动。
2.1994-2001 年:第一次牛市,指数从 300 多点上涨至 2200 多点。
3.2002-2005 年:熊市阶段,指数从 2200 多点下跌至 1000 多点。
4.2006-2007 年:第二次牛市,指数从 1000 多点上涨至 6000 多点。
5.2008-2014 年:熊市阶段,指数从 6000 多点下跌至 2000 多点。
6.2015 年至今:第三次牛市,指数从 2000 多点上涨至现在的 3000 多点。
四、A 股市场历年走势的原因分析A 股市场历年走势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等都会对 A 股市场产生影响。
2.政策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
3.市场心理因素:投资者情绪、市场预期等对市场走势有重要影响。
4.股市基本面: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估值水平等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五、未来 A 股市场的展望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A 股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A 股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将不断提升。
中国内陆股市牛熊市历史第一次牛熊市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1年5个月)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6个月)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
第二次牛熊市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3个月)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
386点到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
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17个月)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股指回到325点,此轮熊市历经17个多月。
第三次牛熊市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2个月)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一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8个月)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此轮熊市历经8个多月。
第四次牛熊市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3天)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
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8个月)短暂的牛市过后,历经8个月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轮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牛熊市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1年4个月)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在深发展等这些股票的带领下,历经16个月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
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2年)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股指历经2年跌至1047点。
股市就这么回事作者:刘蕾来源:《晚晴》2008年第05期股市“行话”先知道从2005年的5月到2008年4月,中国股市就像过山车一样,先从998点疯狂的涨到6024点,然后就一路下跌,到前两天已经下跌到3300点。
股市这种暴涨暴跌使很多专业人士都三缄其口,不敢妄加评论,那么对那些进入股市不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大喜大悲的老年股民来说。
更是犯迷糊。
股市真的那么高深莫测吗?我们之所以迷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用专业术语吓的。
所以要了解股市,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股票市场的一些“行话”。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
它是股东拥有股份资本所有权的证书,也是股东借以定期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可以依法进行买卖、转让和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抵押品,但股票持有者一般不能退股。
股票价格: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额×预期股息率/银行存款利率。
这是股票价格的理想化计算公式。
现实中,股票价格除了受预期股息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影响外,还和政府政策、投资者信心和总的经济环境等有很大关系。
市盈率: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计算公式: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
一般来说,市盈率越高,投资的价值就越小,市盈率越低,投资的价值就越大。
当然不同的行业标准不一样。
股权分置: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红筹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有时被称为红色中国,相应地,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带有中国大陆概念的股票称为红筹股。
蓝筹股:蓝筹股是指具有稳定的盈余记录,能定期分派较优厚的股息,被公认为业绩优良的公司的普通股票,又称为“绩优股”,通常具有较高的货币价值。
概念股:概念股是指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股票,例如金融股,地产股,等都称之为概念股。
简单来说概念股就是对股票所在的行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提前炒作。
中国股市的转折点在2005年前的15年之间,中国股市经历了四轮完整的牛熊交替,然而,每一轮熊市的底部都无法站上1500点!也就是说,每一轮牛市结束后,中国股市仍会重回1500点之下,不过,每一轮熊市的底部却是在逐渐抬高的。
(1)第一轮牛熊更替:100点——1429点——400点(跌幅超过50%)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
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
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2)第二轮牛熊更替:400点——1536点——333点(跌幅超过50%)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
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
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
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
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3)第三轮牛熊更替:333点——1053点——512点(跌幅超过50%)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
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
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
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4)第四轮牛熊更替:512点——2245点——998点(跌幅超过50%)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
历年股市走势一、历年股市走势1991年 1992年1993年 1994年股市历史走势分析1995年 1996年1997年 1998年2001年 2002年1999年 2000年2005年 2006年2003年 2004年2009年2007年 2008年二、历年股市走势小结1、从1991年到2008年,单边上扬的有5年,分别为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2007年2、从1991年到2008年,单边下跌的有2年,分别为2004年、2008年3、从1991年到2008年,振荡市有11年,分别为:1)先涨后跌1年:1992年(5月25日高点)2)先涨后振荡4年:1993年(2月15日、4月30日高点)、1995年(5月22日高点)、1997年(5月12日高点)、1999年(6月29日高点) 3)全年振荡4年:1998年(6月1日全年高点)、2002年(7月8日全年高点)、2003年(4月15日全年高点)、2005年(3月8日全年高点) 4)先振荡后下跌1年:2001年(6月13日高点) 5)先跌后涨1年:1994年(7月29日低点)在振荡市中,2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1992年),3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2005年),4月出现年中高点2次(2003年、2004年),5月出现年中高点3次(1992年、1995年、1997年),6月出现年中高点3次(1998年、1999年、2001年)、7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2002年),即振荡市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上半年见顶,尤以5、6月份居多。
在振荡市中,1月出现年中低点2次(1992年、1997年),2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5年),5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9年),7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5年),8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8年)、9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4年),10月出现年中低点2次(1993年、2001年),11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3年),12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2年),即振荡市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下半年见底,但见底时间较为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