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12.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唯物史观)2.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时空观念)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并进一步感悟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3.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1.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概念解析:北洋军阀:是中华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时间限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结束。
共计十六年。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3-1916.6)(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1.皖系统治时期(1916.6--1920.7)2.直系统治时期(1920.7-1924.10)3.奉系统治时期(1924.10--1928.10)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学性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仍无法全面地理解。
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影响,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目标】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从“新”“旧”冲突中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二)教学过程导入材料1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
”“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目标,回顾辛亥革命前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以消化,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内容让他们课下展开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融入历史、走进历史,在探究、探讨、交流中突破认知上的瓶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
本课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第二子目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第三子目是“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第四子目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这四个子目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涉及政治上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他们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掌握相对较好,对这一时期的一些史实有着一定了解。
但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缺乏宏观的认识,透过纷繁史实探求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时间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政治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并对其政治活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能够提取不同类型史料的信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能够将多则史料进行整理、对比、辨析,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深化对教材史论的理解。
4.能够从近代化的视角归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矛盾交织、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感悟中国人民在不断觉醒中不屈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重难点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表现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五、设计思路本设计以“旧邦新造”为教学线索,从“‘旧邦新造’的时代背景”、“‘旧邦新造’的具体表现”和“‘旧邦’该如何‘新造’”三个环节重点讲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外交、风俗、经济、文化五个方面的表现并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目标1、结合历史发展周期表和近代北洋军阀割据示意图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掌握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的若干表现,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综合多种史料并做到论从史出,对教材的核心概念做出合理解释,以求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3、了解民国建立初期在列强干涉和军阀混战下的动荡岁月,体会民族实业家、爱国知识分子和一战华工等不同阶层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赤子之心,铭记亘古未变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的过程,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史实;认识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理解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显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百姓悲惨生活的情景。
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1.袁世凯复辟帝制(1)对内独裁统治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展开独揽大权的活动。
②1913年11月,解散中国国民党。
③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1914年底颁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2)对外出卖国家①接受日本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②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第20课妇女解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目标】通过对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运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这一时期黑暗与光明并存的近代化道路。
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能够掌握从历史发展的不同视角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
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破碎神州日已曛”(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1、阅读教材,厘清袁复辟前期准备的时间线索及思考其用意。
2、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废除《临时约法》转而颁行《中华民国约法》?与日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之间有何联系?(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表1图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三)捍卫民主共和二、“独立自养求嬗变”(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阅读教材,思考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二)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三、“于无声处听惊雷”结合教材,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结合教材,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1.兴起标志:2.代表人物:3.核心内容:4.主要阵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她而奋斗”随堂习题1.(2020.7·浙江高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B.参议院C.钱业公会D.工业建设会2.(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①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概况。
①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③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其“短暂”的原因和“春天”的原因。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
①历法:改用阳历。
②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③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民国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2)政府推动;(3)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4)民族工业的发展;(5)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
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原因: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1)标志: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内容:(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意义:(1)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
(2)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立足唯物史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探究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及经济1.维护共和的斗争史料一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史料二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全国人民“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史料三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派驻中国要地。
——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分析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原因。
【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史料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努力史料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态度提示: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称帝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孙中山领导的全国人民反袁斗争轰轰烈烈的进行;帝国主义对其丧失信心;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北洋军阀内部矛盾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料一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时间注册公司(个) 资本总额(元)1914年8月以前146 41 148 2051914年8月至1920年272 117 434 500——《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史料二20世纪初的两幅宣传画【思维交互】:史料一数据反映了当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史料二图片分析其原因有哪些?【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阐释和描述问题的能力抓住史料一中注册公司数和资本总额数的变化和史料二中“中关键信息华民国”“提倡国货”提示:现象: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统治特点1.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
2.统治特点:(1)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2)军阀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
(3)军阀们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重。
(4)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5)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
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意义:(1)政治: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名家评史】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有向下沉沦的一面,这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但又有上升的一面,这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研究》解读:材料一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方面来肯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材料二从总体上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探究点二新文化运动1.背景史料一【思维交互】:(1)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提示: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
问题: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史料二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思维交互】:(2)史料二中,陈独秀是如何看待孔教的?有何进步意义?【微点拨】提示:看待:陈独秀认为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学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儒学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意义:对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有进步意义。
2.影响史料一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抓住史料中关键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关键信息利的”“科学的”,来归纳陈独秀主张培养的“六义”新青年提示:“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史料二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思维交互】:(2)史料二中,反动势力和旧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史料中“污蔑”“谩骂”的含义,从侧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关键信息对封建旧思想的冲击提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触及旧势力的根本利益。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积极影响:(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推动思想文化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