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5 人民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知识结构】戊戌变法【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历史优质课件《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戊戌变法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powerpoint 课件【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二、导入(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
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重点:⒈戊戌变法的背景。
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⒊戊戌变法的内容。
⒋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⒈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⒉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⒋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方案设计】【情境导入】1894 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们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日本的心理优势。
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那么,为什么“救亡图存”会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1、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增加有关资本输出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甲午战后西方国家侵华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危害。
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瓜分有哪些方式?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可以算作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转折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第4课戊戌政变A课程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通过观看影象资料和参与扮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对话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分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沉载了一段悲痛历史。
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悲壮失败。
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是怎么失败的呢?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戊戌政变。
【讲授新课】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新旧势力对比(1)新势力群众基础弱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2)旧势力社会基础厚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1、新旧势力对比。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江都市双沟中学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要求: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其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能力培养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质。
二、教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1)本课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
(2)本课难点:康、梁维新思想特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2、学生分析:就共性而言,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层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我校生源的特点,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切实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益。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2、学法指导:(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作品;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失败原因。
能力培养:通过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思想目标:通过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维新志士在国家民族面临被瓜分之际,奋起救之变法,充分体现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维新思想;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法令的内容;对变法的评价。
难点知识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特点;对变法的评价;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背景政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19C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经济基础:19C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传播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成立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早期维新思想时间原因人物思想19/60、70西方思想传入、民资产生王韬;郑观应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爱国:以“商战”反侵略教育:提倡西学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3)康有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为什么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①是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
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
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备课参考: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俄国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
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一)国际局势思考: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二)国内局势《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1)“实业救国”;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专题六、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考点梳理]:
一、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及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
4、世界:(1)19世纪末,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上: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资本
主义的制度),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
界潮流。
(2)日本:的影响。
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施政纲领:康有为的《》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
(1)、戊戌六君子:
(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五、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
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六、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是近代中国一次的潮流。
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
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是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教训: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
……制治固有本也。
……
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
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
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
所
,
许
天
下
人
上
书。
—
—
引
自
康
有
为
《
应
诏
统
筹
全
局
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
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