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83 KB
- 文档页数: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2.教学难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在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会产生哪些废物?2.学习新课(1)讲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①体内废物的种类:代谢废物、有害物质、多余物质等。
②排出途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2)详细介绍各排出途径的原理及作用①呼吸系统: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消化系统:通过粪便排出食物残渣。
③泌尿系统: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分、盐分和代谢废物。
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水分、盐分和代谢废物。
(3)讲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①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②预防疾病。
③促进新陈代谢。
3.实验观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尿液中的成分,理解泌尿系统的作用。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绘制人体内废物排出途径的思维导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分析的能力。
2.教学难点:解释废物排出的具体生理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一部分被身体吸收,但还有一部分是身体不需要的废物,那么这些废物是怎么排出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学习新课教师讲解:我们来看看人体内有哪些废物需要排出。
学生甲:我知道,有尿、汗、大便这些。
教师回应:很好,那么这些废物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去的呢?(1)讲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谁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中的物质是什么?学生乙:这是尿液。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重点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尿常规检测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排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讲解: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排泄?【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属于排泄。
粪便的排出也属于排泄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补充讲解:排遗是指动物体通过消化系统将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剩余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
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三、肾脏与肾单位【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拓展讲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引入1.1 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2.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3.了解保持健康的方法。
1.2 学习内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3.保持健康的方法。
1.3 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与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2.学习难点:理解人体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
二、知识讲解2.1 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人类的代谢废物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1.尿液:尿液是由肾脏产生的,其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2.粪便:粪便是经由肛门排出的,其中含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余、消化液和细菌等物质。
2.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人类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排出:1.尿液的排泄:肾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其主要的功能是排出人体中的代谢废物。
当血液中的废物过滤到肾脏中时,肾脏会将废物与水分一起排出体外,形成尿液;2.粪便的排泄:粪便的排泄是由肠道完成的,当我们摄入的食物无法被消化吸收时,就会在肠道中停留一段时间,形成粪便,在肛门处经过排出体外;3.呼吸的排泄:呼吸是人体的一种代谢方式,每一次呼吸过程中,都会将体内的二氧化碳(Co2)排出体外,同时吸入氧气(O2)用于身体代谢;4.皮肤的排泄:人体的皮肤也是一种重要的排泄器官,如皮肤上的毛孔,不仅可以排出体内的水分,还可以排出一些体内的代谢废物。
2.3 保持健康的方法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平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可以让身体更好地排出废物和毒素;2.饮食健康: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要选择多种食物,避免垃圾食品;3.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身体更好地排出废物和毒素,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人体代谢废物的种类,以及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和如何保持健康。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湿地生态系统”。
2.问: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什么?——净化水质,蓄洪抗旱。
3.师:在我们的体内也有一个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相似的系统,它就是泌尿系统。
那么,泌尿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它是如何工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新授一、不同的排泄途径1.图片展示不同的排泄途径。
2.思考:(1)出汗、呼吸和排尿这几种方式排泄的废物各主要是哪些?明确:(出汗:水、无机盐和少量尿素;呼吸:水和二氧化碳;排尿:水、无机盐和大量尿素)(2)为什么排大便不属于排泄?明确:(水、无机盐、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而粪便是消化系统消化后剩余的食物残渣,是排遗。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1.观察教材P73 图4-43,小组讨论思考:泌尿系统的组成有哪几部分?2.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3.师生共同总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三、肾单位的结构1.图片展示:不同动物的肾脏2.展示肾脏解剖结构图,认识不同结构名称。
3.结合教材P73 图4-44,说明肾单位是肾脏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四、尿的形成和排出1.图片展示过滤实验:分离玉米粉和大豆2.思考:(1)为什么玉米粉落下来,而大豆却留在筛目上面?明确:玉米粉小,大豆大。
(2)人体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大小一样吗?哪些大,哪些小?明确:血细胞、蛋白质等物质体积大,而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体积小。
师引导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血液中的物质成分是不同的,它们的体积有大有小,它们在流经肾单位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就像筛子一样把小分子物质漏下,而把大分子物质留在血管里,完成过滤作用。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这一章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和物质运输之后,对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如何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然后依次阐述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教材中还配有丰富的插图和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观察能力,但对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过程和原理还比较陌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尿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人体排泄系统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泌尿系统的组成。
(2)尿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泌尿系统的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理解。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排出》教案课程概述本节课程将介绍人体内废物的产生及排出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并认识到废物的排出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掌握人体内废物的主要排出途径。
3.理解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
教学准备1.教师:PPT、教案、活动道具。
2.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有哪些废物吗?它们是如何被排出体外的?”鼓励学生回答并展示出他们已有的知识。
了解废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15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包括代谢废物、消化废物、呼吸废物等。
教师可借助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示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废物的产生过程。
掌握废物排出的途径(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主要排出途径,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各个排出途径的作用和机制。
理解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如果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培养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平时是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废物的?”、“你们觉得应当如何处理垃圾和废弃物?”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处理废物的习惯。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培养良好的废物处理习惯的重要性。
课堂作业请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并写一篇关于废物排出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的短文。
拓展活动1.制作模型:让学生分组制作废物排出的模型,以图示化地展示废物排出途径的作用和机制。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案七年级生物教案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方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设计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
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
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知道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到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与通过呼吸运动获得的氧气相结合,从而释放能量为人体利用。
人体的这一过程与工厂生产相类似,在消耗原料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同时,也会产生废物,这些废物在人体的积累必将导致人体机能受损,故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安排了人体废物排出相关知识,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在安排学生进行资料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尝试归纳尿液的形成过程(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交流与合作能力)(3)运用尿液形成的知识说明透析原理,运用储尿排尿的知识解释及时排尿与经常喝水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确立肾单位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对血液透析机的分析,认同技术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3)通过对泌尿系统保健的讨论,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3.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2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为学习这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好了铺垫,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研究【教学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理解排尿的意义。
【教学重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小组合作法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学情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知道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到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与通过呼吸运动获得的氧气相结合,从而释放能量为人体利用。
人体的这一过程与工厂生产相类似,在消耗原料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同时,也会产生废物,这些废物在人体的积累必将导致人体机能受损,故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安排了人体废物排出相关知识,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安排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脑、一体机、微课程制作软件、教学资源发布第三方平台、移动互联网二、课前自主学习设计(一)课前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课本、资料,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肾的内部结构,初步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感受排尿的意义。
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进行课前检测。
(三)学习指南1)在家长指导下,观看微视频,阅读老师发放的任务单,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2)阅读教材,认识肾的内部结构,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设计(一)课堂学习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2)理解排尿的意义(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四、专家点评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授课方案
一、知识准备:
本章的授课内容与前面三章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消化食品和吸取营养物质,吸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组织细胞再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物排出体外。
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达成,这些系统的活动互相关系,互为因果。
学生在学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此后已经成立了对人体几大生理活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理所应该,并且有了必定的知识作为铺垫。
二、单元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1、能说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取作用;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认识皮肤的构造、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5、描绘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路子。
(二)、能力目标 :
1、经过资料解析活动 , 培养学生依照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经过察看肾脏的内部构造(实物 ) ,经过察看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构造
表示图、尿的形成表示图、皮肤构造图,培养学生的察看能力和思想能力。
(三)、感情目标 :
1、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办理, 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感知人体内环境的坚固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而感知人体的
友好之美,形成构造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见解,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经过学习皮肤的知识,提升保护皮肤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卫生习惯。
三、授课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的授课模式。
本节内容授课中经过大量实例,创立多种授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体验中来。
让学生经过自己感觉,总结并坚固人体构造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授课模式,经过生生沟通,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反省总结,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授课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沟通、磋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
2.本章内容力争使学生经过各样形式,如察看思虑、解析谈论、解读数据,使学生在知识、技术、感情等目标层次上均获取发展。
3、学习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部分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察看汗腺的构造下手。
在了
解汗腺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为了把微观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直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制作动向课
件,以便学生察看、领悟和描绘。
同时,在课件中还表现出了温度对汗液分泌的影响,即环境温度高升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大,血流量增加,汗液排出量也增加,当环境温度低时,则相反。
进而加深学生对皮肤拥有调治体温作用的理解。
四、授课过程: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导入新课: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很多的废物,它们在人体内齐聚多了,
对人体必定有害,必定实时排出体外。
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路子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一下尿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
创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虑:人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
天必定排出必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能够经过化验尿
液的各样成分的变化,来诊疗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定认识泌尿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二)、新授过程:
1、理解排泄的见解(问题引入,小组内部解决)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节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一样样?以小组谈论的方式进行比较: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
的路子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路子是什么?
2.察看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认识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小组内互相解析谈论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
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经过察看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构造:
活动 (1) ,若学校条件同意,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察看肾脏的内部
构造经过察看与小组谈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
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电影解说,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 (2) 能够经过看挂图、看投电影等认识肾小体。
经过察看并进行小组讨
论,使学生自己概括肾单位的构造。
(由学生小结肾脏的构造。
)
4、尿液的形成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察看、沟通肾单位构造图。
教师: (提示学生 )注意察看毛细血管的散布地址,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虑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
(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散布。
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很多毛细血管互相围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围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小组内解析教材68 页数据资料,总结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解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经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若是排出无
机盐和尿素,还有节余的水。
教师:若是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可否排出体外?
学生甲:不能够,无机盐和尿素必定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
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圆满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很少量。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能够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从头吸取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 100 多万个肾单位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的成分差别,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参照尿的形成表示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析谈论以下问题:
①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取。
② 肾单位的哪些构造特点与达成滤过和重吸取作用相适应?
③ 如图,在尿的形成表示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
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如图,在尿的形成表示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
变化?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 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 1.5 升?
⑥尿的形成表示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哪处?
5、引导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取
作用两个阶段。
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能够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从头吸取。
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中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而节余的物质则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教师引导:人体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尿液,这些尿液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人体除了依赖形成尿液排出废物外,还有那些排出废物的方法?我们应该认识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
6、尿液的排出
师:请同学依照泌尿系统的构造,能不能够简单表达一下尿是怎样排出的?
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必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板书)
7、排尿的意义泌尿系统的卫生:
师: .排尿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阅读思虑,回答以下问题,进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治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保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师:怎样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① 适合饮水②实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干净
(三)、习题坚固,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