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柔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170.16 KB
- 文档页数:1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演讲人:朱小健■演讲人简介: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
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
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
■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
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阅读提示:□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
□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解释汉字的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
□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
汉字的可说解性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
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解说就是一种作用。
“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
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
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
文字是什么呢?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与语言相适应的,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工具。
首先,文字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表达,要把意义放在形体里面,这才是它的本质。
假如一个形体不能让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意义的话,就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字。
第二,通过形体来表达意义是一种智慧,它首先需要知道客观事物,然后要能把握和抽象出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第37卷第5期Vol.37l.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 um.&S oc.Sci.)2009年9月Sept.2009=国学研究>说5老子6的/柔0臧宏(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关键词:老子;道;柔道;柔弱胜刚强;等待;节制;放弃摘要:从/玄0字、/道之动0、/道之用0、/道法自然0诸方面揭示/道0的柔弱的特性和内涵,说明/道0是/柔道0。
论证了/柔0对/道0的依赖,说明依赖于/道0的/柔0是真智慧、大智慧,而离开/道0的/柔0,则是/术0,是知识,是小聪明。
以范蠡为例,说明/等待0、/节制0、/放弃0等智慧的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9)05-0527-07On Rou in Lao ZiZA N G H ong(S chool of P 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hui N or mal Univ er sity,W uhu A nhui241003, China)Key words:Lao Zi;T ao;Rou;Rou's super io rit y ov er staunchness;w aiting;temperance;abandonment Abstract:Ex plor e the att ributes and co nnot ation of T ao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co nclude that T ao is Rou.Pr ove that Ro u is dependent o n T ao and its real w isdom.If it is independent of T ao,Rou is Shu,a trick.T ake Fan L i as an ex ample and show the co ntempor ary v alue o f/waiting0,/temper ance"and"abando n-ment.0一、/柔0在5老子6中的核心地位早在吕不韦主持编写的5吕氏春秋#不二篇6中就有/老聃贵柔0的论断,认定/柔0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郭店简《六德》用为“柔”之字考释剑提要:郭店简《六德》中写作“”的字,跟简帛《五行》的“柔”字相当。
本文认为,“”字下半所从的声符“”就是《周礼·考工记》和《墨子·杂守》中用为“脑”的“”和“”字。
“”的字形象以刀断草,是“刍荛”之“荛”的表意初文。
“荛”、“脑”、“柔”并音近可通。
进一步推测,“脑”的古字“匘”也是由“”或“”形进一步讹变而来的。
关键词:古文字考释郭店简《六德》柔匘(脑)郭店简《六德》第31~33号简两次出现一个写作“”的字,其形如下:①A、B、其所在简文为:②仁类③A而速④,义类⑤而绝。
仁B而(?),义刚⑥而简。
(?)之为言也,犹(?)(?)也,小而多也。
①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第7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②《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第188、190页。
本文引用简文释文尽量使用通行字。
③研究者或在“类”字上断开,将“类”理解为动词“类似”,不确。
陈伟2002b (127页)云:“类,品类。
‘仁类’、‘义类’,与《五行》‘仁之方’、‘义之方’类似。
”其说正确可从。
④“速”当读为何字尚无定论。
诸说中以陈伟2002b(127页)读为“数”和颜世铉2001(479页)读为“属”较为合理,可参考。
⑤“”字尚不能确识。
它有可能当分析为从“止”得声,研究者据此有读为“止”(廖名春2000a,81页;又廖名春2000b)、读为“持”(陈伟2000,67页;又颜世铉2001,479页)、读为“樴”(刘信芳2000,215页)、读为“等”(陈伟2002a,397页)、读为“志(识)”(陈伟2002b,127页)和读为“齿”(林素清2003,74页)等说,从文意上看都不是很好。
“义类而绝”的“”跟“仁类而速”的“”相对,下文要谈到,“”当释读为“柔”,则“”的意义应该跟“刚”、“强”或“坚”一类词接近。
⑥此“刚”字的释读从裘锡圭先生说,见张富海2000所引。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副省级)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副省级〕一考前须知1.此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局部构成。
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应试者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试者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材料材料1:1.“四周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是古代诗人对城市景色的描绘,读之使人心向往之。
对一座城市来讲,有水,才会更有灵气。
水系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更是城市生态、形象和功用提升的重要路子。
而充裕开掘城市的水环境之美,那么是人居环境开展的大趋势和城市未来的开展方向。
S市城市水系长120公里,水域面积630万平方米,水系两岸绿地面积1220万平方米。
水系不仅是市民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S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局部。
为当真落实市委、市当局“城市建设上程度、出品位〞的整体请求,城市水系管理处将以建设“美丽水系〞为总目标,努力打造优美环境。
城市水系的美,不仅表达在水上,也表达在两岸的绿色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维护,S市城市水系整体绿化效果不错。
但局部河道仍存在绿量缺乏、短少色彩、管护程度较低等问题。
城市水系管理处卖力人透露表现,今年,将在加强水系绿化管护的同时,重点对连心河两岸绿化程度进行提升。
对连心河沿线的重要部位,将进行高标准绿化整治,增加乔木数量;对河两岸的普通绿地,将以种植灌木、彩叶树及野花组合的方式,丰富绿化色彩,增加整个连心河绿地靓度。
“柔”字与中国女性审美作者:左彦凯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9期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挖掘出新的审美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柔”字为论述对象,从“柔”字与中国女性天然勾连关系的角度,揭示“柔”字的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柔”字与女性关系探源(一)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看女性之“柔”女性的“柔”相对于男性的“刚”而存在的,男“刚”女“柔”的差别是由男女两性在生产过程的地位、作用以及文明时代后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最初,男女差异是原始社会性别分工不同造成的,以自然生理为基础的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男女地位的高低及其分配权的大小。
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以后,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社会希望女性从属于男性。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男子狩猎,女子采集、守家。
男耕妇织的生产格局逐渐形成。
男子从事动态的、体力的工作,女子则一直从事静态的、体力较轻的工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角色的差异影响着两性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两性相异的发展趋势,女性的“柔”逐渐成为男性视角下的审美对象。
女性的温柔,是男性心理上的需要。
男性美,是阳刚之美;女性美,是阴柔之美。
(二)从哲学的角度看女性之“柔”“天下莫柔于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的“柔”是合乎天地本性的,与男子的“刚”形成完美的和谐。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德在顺,在静,在容纳,女性的本质在于温柔顺应,才合乎天道。
道家哲学对女性阴柔也极其高扬,主张“知其雄,守其雌” 。
用“柔”字来表现女性是再合适不过的。
从人类学角度说,源远流长的母系社会的传统体现在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上则是对母性的依恋,对柔美,含蓄、雌柔、静谧的崇拜和回味。
道、虚、静是《道德经》的核心词汇。
二、中国文化审美下的女性“柔”内涵(一)“静”能生“柔”“女”字体演变及其审美内涵从“女”字头部高昂,线条融合,双手交叉字表体态安详,娴静的,矜持深沉的气质美,与男子的功利性非审美性的字体相对,女性天然的以审美的形象出现。
郭店简《六德》用为“柔”之字考释郭店简《六德》用为“柔”之字考释陈剑提要:郭店简《六德》中写作“”的字,跟简帛《五行》的“柔”字相当。
本文认为,“”字下半所从的声符“”就是《周礼·考工记》和《墨子·杂守》中用为“脑”的“”和“”字。
“”的字形象以刀断草,是“刍荛”之“荛”的表意初文。
“荛”、“脑”、“柔”并音近可通。
进一步推测,“脑”的古字“匘”也是由“”或“”形进一步讹变而来的。
关键词:古文字考释郭店简《六德》柔匘(脑)郭店简《六德》第31~33号简两次出现一个写作“”的字,其形如下:①A 、B 、其所在简文为:②仁类③A而速④,义类⑤而绝。
仁B 而(?),义刚①而简。
①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第7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②《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第188、190页。
本文引用简文释文尽量使用通行字。
③研究者或在“类”字上断开,将“类”理解为动词“类似”,不确。
陈伟2002b (127页)云:“类,品类。
‘仁类’、‘义类’,与《五行》‘仁之方’、‘义之方’类似。
”其说正确可从。
④“速”当读为何字尚无定论。
诸说中以陈伟2002b(127页)读为“数”和颜世铉2001(479页)读为“属”较为合理,可参考。
⑤“”字尚不能确识。
它有可能当分析为从“止”得声,研究者据此有读为“止”(廖名春2000a,81页;又廖名春2000b)、读为“持”(陈伟2000,67页;又颜世铉2001,479页)、读为“樴”(刘信芳2000,215页)、读为“等”(陈伟2002a,397页)、读为“志(识)”(陈伟2002b,127页)和读为“齿”(林素清2003,74页)等说,从文意上看都不是很好。
“义类而绝”的“”跟“仁类而速”的“”相对,下文要谈到,“”当释读为“柔”,则“”的意义应该跟“刚”、“强”或“坚”一类词接近。
2(?)之为言也,犹(?)(?)也,小而多也。
“”字有释读为“蔑”(林素清2003,74页)、“愍”(颜世铉2001,479页)、②“急”(涂宗流、刘祖信2001,210页)、“萌”(廖名春2000a,81页)、“蒙”(刘信芳2000,214~215页)、“瞢”(廖名春2000b)或“懞”(陈伟2002a,397页)等意见,③皆不可信。
论《道德经》之“柔”的艺术作者:邵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权威性的典籍,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哲学、宇宙世界等思想。
“柔”是《道德经》阐述的重要思想之一。
文章分别从处事方面、爱情方面、军事方面、用人方面探讨和诠释《道德经》中柔的内容和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柔;处事;爱情;军事;用人[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01《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智慧的总结,现在通行的五千字《道德经》分为上下篇。
《道德经》囊括了老子所阐述的政治、经济、哲学、宇宙世界等思想,它比古往今来一切殿试策论和学术论文都要朴实无华却又简练、精彩得多。
《道德经》是修身养性的典范,若想用一个字概括出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那么就是“柔”。
《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
汉语大字典中,柔的意思有植物初生而嫩;软,不硬;软弱;柔和温顺的意思。
从《道德经》中感悟柔所蕴含的意义,可以让我们调整自己的身心,破解人生的真谛,使我们恢复最自然的状态,成为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的人。
《道德经》的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事方面“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赞美水,用水性来比喻高尚的品格。
认为人像应该水一样柔,停留在低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争。
水诸多特性中,不争最为重要。
如诸葛亮,出山之前的隐居,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表现;沈从文沉迷湘西的超然写作风格,也是心灵修炼的功夫。
不争未必不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争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不争而善胜。
不争不是没有进取之心,而是不争而蓄势待发。
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讲述了一个成衣匠出奇制胜根据买家的特点来做衣服,最后不需自吹自擂,不需花哨的店面装饰,却可以享誉京城。
《老子》之“柔”是什么作者:李之柔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9年第12期以一个字来概括一种学说的现象,缘起不会晚于公元前239年,有《吕氏春秋·不二》可证:“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老聃就是老子,参照对孔子、墨子、列子等人学说的评价,便知此论有一定道理。
《淮南子·缪称训》载“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民间也有类似的故事。
迟暮之年的大贤商容问老子:“你看看我的牙齿还有吗?”老子回答:“没有了。
”商容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恍然大悟,柔弱的原来比坚硬的更厉害,自此明白了为什么要“守柔”。
这个传说或是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述演绎而来,却间接诠释了老子的心声。
老子的确认定“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六章)其大意是,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后就僵硬了。
万物草木生的时候是柔脆的,死后就枯槁了。
所以,一味逞强可归于死亡一类,柔弱才是生存之道。
用兵残暴终不会取胜,树木高大强壮难免遭到砍伐。
强大的常居于下位,柔弱的反而在上面。
为了进一步说明“守柔曰强”的道理,老子打了两个比方。
一个比方是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攻坚克强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因此水无可替代。
“水”在《老子》一书中算得上是比喻“道”的关键词,第八章中有這样的阐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就像是水。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争抢,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更接近道。
在卑下的地方,把心态放低,似水之亲、似水之真、似水之无为、似水之能,自在逐流。
关于柔字的研究报告摘要“柔”字是汉字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其在语义和语用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调查研究和语料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柔”字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和语法用法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对这一常见字的内涵外延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引言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体现和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在汉字中,“柔”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汉字。
本文旨在探讨“柔”字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和语法用法等方面,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规律。
“柔”字的语义特征1.主要义项“柔”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义项,最主要的义项包括:软、柔软、温顺、善良、乖顺等。
其中,软、柔软为其最主要的义项之一,表示物质质地柔软细腻;而温顺、善良和乖顺等义项,则体现“柔”字在人身上的积极属性。
2.衍生义项除了主要义项外,“柔”字还有一些衍生意义。
例如,与女性的审美观相关的柔美、柔和;与某些事件的处理方式相关的柔性、柔和度等。
这些衍生义项本质上都源于“柔”的基本语义,即追求温和、温柔、善良的性格和姿态。
“柔”字的语用特征1.修饰性“柔”字多作为形容词使用,修饰名词或动词,形成定语或状语。
因为“柔”字所代表的内涵是温和、温柔、善良、乖顺,所以其常常用来修饰人物性格、事物属性等极为温和的事物。
2.比喻性“柔”字还常常用作比喻,表现柔弱、软弱等特点。
例如:一个人的声音柔和温馨,可以比喻为爱。
这种用法除了突出事物的某种特点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比喻创造之下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柔”字的文化、历史、演变1.文化内涵“柔”字是一个传统的美德标志,与中国古代的女性美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女性应该像水一样柔软,以温馨的态度、细腻的心灵、温和的气质来维护家庭和谐。
因此,“柔”字成为了古代女性的美德名片。
在现代社会,虽然“柔”字的内涵和属性有所扩展,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内涵和意义仍然得到了体现和强化。
柔在字典里的解释
在哲学中,柔(riǔ)是一种弥漫于宇宙中的宇宙元素,代表着
力量、善意和智慧。
在中国语言中,柔有着丰富的内涵,它通常指的是肉体和心灵的柔软,优雅,温柔,慈悲,宽容等美德。
柔在中国哲学中也有类似的含义,它是一种有力的信念,代表着慈悲的力量和同情的态度。
柔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也与哲学上的含义相类似,它指的是温和、慈悲、宽容等品质。
汉语词典中,柔被分为两层含义:物理上的柔软,以及言语、行为上的温柔。
换句话说,这种特质是指的是心肠的柔软和温柔;这种温柔和慈悲的品质,可以帮助人们避免痛苦,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柔的物理意义是指柔软性的。
它的物理表现是指一种可以被轻易改变形状的材料,使它可以在使劲处理的情况下保持无损的状态。
柔软的材料可以在弯曲、转动、缩小等情况下不受损害。
在中国古代,柔被认为是有力量和特殊象征,它不仅可以保护避免伤害,还可以用作支持和保护,从而让柔软的心肠得到实现。
柔的象征性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柔软的概念,以及在柔软中找到平衡和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柔也可以指柔软的道德价值。
此外,柔也暗指宽容和慈悲,以及智慧、力量和温暖。
柔性的道德提倡着有礼貌,理解和宽容,因此,它也称之为温和、柔软。
在中国文化中,柔是一种把握力量的方式,其有助于个人成长,也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和谐。
总之,柔可以理解为温柔、慈悲、宽容、智慧和力量的宇宙元素,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宇宙的混乱和不安,从而创造自身的平衡。
柔的概念蕴涵的是中国哲学中的和谐和力量,可以让人们在柔软中找到保护平衡和力量,并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完善自我。
对儒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赞人殉为厚葬,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
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基本释义:
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
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
3、儒家。
4、通“懦”;懦弱:偷儒转脱。
“柔”字与中国女性审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挖掘出新的审美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柔字为论述对象,从柔字与中国女性天然勾连关系的角度,揭示柔字的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柔字与女性关系探源(一)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看女性之柔女性的柔相对于男性的刚而存在的,男刚女柔的差别是由男女两性在生产过程的地位、作用以及文明时代后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最初,男女差异是原始社会性别分工不同造成的,以自然生理为基础的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男女地位的高低及其分配权的大小。
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以后,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社会希望女性从属于男性。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男子狩猎,女子采集、守家。
男耕妇织的生产格局逐渐形成。
男子从事动态的、体力的工作,女子则一直从事静态的、体力较轻的工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角色的差异影响着两性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两性相异的发展趋势,女性的柔逐渐成为男性视角下的审美对象。
女性的温柔,是男性心理上的需要。
男性美,是阳刚之美;女性美,是阴柔之美。
(二)从哲学的角度看女性之柔天下莫柔于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的柔是合乎天地本性的,与男子的刚形成完美的和谐。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德在顺,在静,在容纳,女性的本质在于温柔顺应,才合乎天道。
道家哲学对女性阴柔也极其高扬,主张知其雄,守其雌。
用柔字来表现女性是再合适不过的。
从人类学角度说,源远流长的母系社会的传统体现在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上则是对母性的依恋,对柔美,含蓄、雌柔、静谧的崇拜和回味。
道、虚、静是《道德经》的核心词汇。
二、中国文化审美下的女性柔内涵(一)静能生柔女字体演变及其审美内涵从女字头部高昂,线条融合,双手交叉字表体态安详,娴静的,矜持深沉的气质美,与男子的功利性非审美性的字体相对,女性天然的以审美的形象出现。
《【儒之柔】水的意象儒之柔原题》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儒,柔也”。
一个“柔”字,味道全出。
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曾提到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
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十分贴切地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者柔也,但看此“柔”字不要过于直观,误以为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须知,此柔非真柔,而是指那种“以柔克刚”之柔;拿老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柔弱胜刚强”之柔。
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从中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
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改善了民生,同时又维系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与此不同,现代技术则对自然采取一种征服和占有的姿态。
譬如飞机,它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何时何地起飞,可以取决于我们的愿望,这就鼓励了现代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恣意。
现代技术所显示的,是人的驾驭、控制、支配,它不再像古典技术那样是顺应的姿态,而是变成了主动的控制。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和平与宽容的民族。
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由此不难窥见中国人对于兵器乃至战争的基本价值取向。
与此相关联,我们对于诉讼也是持保留态度的。
《释文》曰:“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所谓“讼”,乃指双方争执不下、对簿公堂之意,而儒家主张,亲亲为仁。
诉讼总是缘于利益的纷争,它只能是道德失效的结果。
在中国人看来,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
要写老子,总感觉难以下手,写老子的东西太多,然而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太少,他的唯一著作《道德经》仅仅五千多字,其中却包涵了太多的思想内涵,后人又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单就《道德经》一书的白话文翻译来说就有许多种版本,每种说法都有一些似有若无并不明确的佐证,导致现今的老子思想研究进入一个纷繁复杂的阶段。
不过在长期解读的过程中也达成了很多共识,在这里仅仅就我自己发表一些关于老子思想的浅显见解,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证。
我们先来澄清一个观点,就是关于传统观点上对老子解读经常提到的,老子思想的消极性。
这其实是错误的说法。
很多人在对老子思想进行解读后,认为其中有很多的消极方面,与其余的哲学思想比起来,老子的思想显得很保守,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子思想中被极大的削弱了。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纵览道德经全篇,洋洋洒洒,恢弘大气,其中却毫无一丝一毫的保守或畏缩感,那么老子思想的的保守又体现在何处?有人说,老子的保守在于他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也有人说,他政治上的无为思想其实是畏惧变化的体现。
这些看法其实是对老子的一种错误解读。
老子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并且很注重从“柔”的层面阐释自己的观点。
老子非常推崇“柔”,提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而关于“柔”的一些思想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保守和消极,真正的内涵却被忽略了。
譬如小国寡民的思想解读中提到的保守。
其实这并非是小国寡民思想的所谓真正内涵,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是管理上的区域化和自我循环,越是大的地域,越是频繁的交流,发生一些难以管理的状况的机会就越多,所谓的追求自我发展,其实并非是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需求,而且会在管理上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而自我循环则是一种易于管理的发展方式,这类发展看似是简单之极的事物,却与未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的生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样本。
他的眼光放的很长远,说法也并非是什么保守自闭,胆小怕事的表现,而正是老子作为一个特别的开创性的思想家在思想上的不同。
《诗经》中“柔”的文化探析摘要:通过对《诗经》中“柔”字含义的梳理,发现其字义在发展流变过程中的变化,并且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的“柔”进行新的阐释,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最后从儒道两家对于“柔”的不同解释却又殊途同归的情况,显现“柔”对于中华民族气质的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柔;原始宗教;儒;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对于“柔”这种隐藏在“和”之后的文化却相对地比较忽视。
在《诗经》中,“柔”字分别在《风》中出现两次,在《雅》中出现了八次,在《颂》中出现了两次。
虽然次数不多,但是从这个字中,我们发现《诗经》,尤其是《雅》《颂》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以及“柔”字通过儒道两家的解释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气质之一。
一、“柔”的训诂学阐释《说文解字》中写到:“柔,木曲直也,从木,矛声”。
《玉篇·木部》:“柔,栩也。
今为杼。
”从以上解释中可以看到,“柔”的本义应是指那些质地柔软,可以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使直木变弯,弯木变直的那类树木。
后来字义经过引申,便把与硬相反的性质叫做“柔”。
例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柔”,孔颖达疏:“以荑所以柔,新生故也。
若久则不柔,故知新生也。
”《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
”中的“柔哔,也同样是柔嫩的原始意义。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中的“柔”,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柔,始生而弱也”,带有了弱的意思。
《尔雅注疏》中解释为“柔,安也”。
可以看到字义经过引申后,变为有安分,遵守礼节,不逾矩的意思。
《大雅·抑》里“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中的“柔”,孔颖达疏:“柔,安也。
”《大雅·抑》中另外一句“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毛诗正义》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柔忍之木荏染然,人则被之弦以为弓。
宽柔之人温温然,则能为德之基止。
”把宽柔之人与柔忍之木相比对,显然这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