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过江隧道修建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9.84 KB
- 文档页数:2
地下隧道穿越河流的技术方案地下隧道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地下隧道需要穿越河流时,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
本文将从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等方面,探讨地下隧道穿越河流的技术方案。
首先,基础设计是地下隧道穿越河流的重要一环。
在设计之初,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勘测,掌握河流底部的地质情况和水文特征。
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河水的流速和水量等因素。
根据这些数据,设计人员可以选择适当的隧道形式,如浅埋隧道、深埋隧道或盾构隧道等,以确保地下隧道在穿越河流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施工技术是地下隧道穿越河流的关键。
一种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先在河床上架设一座临时桥梁,使施工区域完全脱离河流的干扰,然后再在桥梁下方进行地下隧道的施工。
这样的施工方法可以降低施工风险,同时也减少对河流水量和水流方向的影响。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排水畅通,减少水压对施工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水下作业的安全性,使用专业的潜水员和设备,以及合适的防水材料和工艺,确保水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安全措施也是地下隧道穿越河流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在地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到地质灾害、地表沉降、河流水位上涨等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例如,在设计隧道时,可以采用地下水控制技术,包括灌浆固结和降水等方法,以减少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
此外,地下隧道穿越河流时还需要进行水下监测,及时掌握河流的变化,以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营。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如搭建高强度的护坡结构、设置合适的防浸筑堤等,保护地下隧道免受河流侵蚀和水压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下隧道穿越河流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和水文勘测,选择适当的隧道形式和施工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和水下作业安全措施,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过江隧道工程施工方案最新一、工程概况过江隧道是连接两岸河流的重要交通通道,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两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具体的施工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水文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确保工程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二、地质环境分析过江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是施工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合理评估地质条件,特别是地层稳定性和地下水情况对施工的影响,对于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1.地质勘探隧道工程前期需要进行地质探测,全面了解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后续施工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2.地质特征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发现隧道施工区域存在可变的地质构造,地质层次复杂,含水层众多。
在这样的复杂地质条件下,需要通过科学的地质预报技术提出有效地解决办法。
三、隧道设计1.隧道位置选取隧道位置的选取需要充分考虑两岸地形、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选择最佳位置,既能满足交通运输需要,又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隧道设计参数隧道设计参数包括隧道长度、直径、适应车辆种类及规模、通风、排水、安全疏散通道设计等。
这些参数需要充分满足工程用途和承载能力的需求。
四、施工方案1.施工方法针对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
包括盾构法、爆破法、钻破法等。
在实际施工中,采用盾构法为主,辅以其他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2.控制地质风险采用预处理地质、监测地质、减少地质灾害等方法,有效控制地质风险。
此外还要组织专家定期进行地质监测,及时处理隧道施工中的地质问题。
3.保障地下水安全地下水对过江隧道的施工具有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降水、隔水及排水等措施,保障施工现场地下水安全。
五、设备选型考虑到地质情况和工程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施工机械和设备。
如盾构机、钻机、爆破机械等,保障施工设备的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六、环保措施建设过江隧道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
过江隧道工程方案实例一、前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日益繁忙,现有的桥梁和隧道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
因此,城市交通建设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其中,过江隧道的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以某城市过江隧道工程方案为例,介绍过江隧道工程的具体方案实例。
二、工程概况某城市地处江边,随着城市的发展,江对岸的居民和商业区的发展日益繁荣,为了解决江对岸居民和商业区与城市主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某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条过江隧道。
该隧道的总长度约为3公里,穿越江底深度约为50米,设计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
三、工程设计1. 地质勘察在过江隧道工程开展前,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察。
通过钻孔、地质雷达等手段对隧道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类型、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地质条件符合设计要求。
2. 隧道设计过江隧道的设计应考虑到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管线、工程物资等因素。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形式,确定隧道的断面和结构形式,以及通风系统和安全疏散等方面的设计。
3. 施工方案过江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案需要充分考虑江底水文条件、深度和地质情况,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施工方案应当包括开挖、支护、施工机械、料场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四、环保措施1. 泥水处理在过江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浆和废水。
为了避免对江水造成污染,需要对泥水进行处理,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2. 噪音控制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为了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需要在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噪音控制措施,如设置隔音墙、规定施工时间等。
3. 废弃物处理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理和处置。
五、施工实施1. 开挖过江隧道的开挖需要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如盾构机、钻挖机等。
这些设备需要在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进行调整,确保开挖的稳定和顺利进行。
2. 支护隧道支护是过江隧道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选择适合不同地质条件的支护结构,如锚喷支护、拱形支护等。
07年我待的城市筹备修建地铁,计划是2010年南北向主线通车,2012年东西向(含过江段)通车,当时在讨论东西段途经城市最繁华地带的处理时,境外的顾问说既然离河道也比较近了,那就与过江隧道一并做岩隧工程地下作业好了。
施工方自然是觉得不可理喻:为什么要多这一公里的距离?直接挖开不就可以了?于是开膛破肚的施工了5年,其间还夹杂着些施工路段交通混乱,江底隧道质量堪忧的负面新闻。
今年好像磕磕绊绊的要完工了,在这里看到这个题目,之前的两个答案又都提到了英吉利海峡隧道(Channel Tunnel),突然觉得有些感触,想分享一些关于这条隧道的故事。
这条耗时6年,海底部分37.9公里的隧道的确是人类工程史上重要的一笔,但其实早在隧道开挖的186年前,工程师们就在这里尝试着让天堑变通途的办法。
(Mathieu的海底隧道设想)1802 年,法国工程师Albert Mathieu就设想过采用隧道的形式连接英吉利海峡两端,这个想法很得拿破仑的欢心;法国皇帝甚至煞有介事在亚眠合约期间(Treaty of Amiens)向英国人推销这个油灯照明,马车拖运,还要修建探出海面的木质换气塔的大胆想法。
在英国人看来,这个以“2小时马车就能到法国”为 slogan的项目怎么看都满是法国佬的恶意,待到第二年两国真的再次交恶,有关这个海峡工程的第一次提议就很自然的不了了之了。
时间过了 30年,一个27岁的年轻人许是对这个连接海峡两端的想法产生了兴趣,开始了他的研究。
当时是1834年,离真正的隧道开始动工的时间1988年远得离谱,很显然地,那个年轻人一定也是失败了的。
但他取代马修被后来的人称为海底隧道之父,因为相较于他的前辈,这个人付出的代价是就是他的一切,耗尽自己的财产和心血成为一个一辈子没有落实一个实际项目的“纸上工程师”,他就是Aimé Thomé de Gamond。
前辈 Mathieu的设想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讨论:怎么样在海底挖掘隧道?以当时的技术这根本不可能。
过江隧道施工技术与难点解析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过江隧道成为了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于传统的桥梁建设,过江隧道具有灵活、便捷、节约土地资源等诸多优势,因此在城市布局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过江隧道的施工技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过江隧道的施工技术也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就过江隧道施工技术与难点进行解析。
过江隧道施工技术的第一个难点在于隧道的地质条件。
由于过江区域的地基较为特殊,通常是由河床沉积物、水下山体和软土等组成。
这些地质条件给隧道的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例如,在软土地层中可以采用抽水降水、加固支护等措施来减小地下水位和增强地层稳定性。
另一个难点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过江隧道通常需要克服自然水体的阻力,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的交通需求。
这就要求隧道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同时施工要精准高效。
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准确的地形测量与测量,合理地确定隧道的布置方案和地下结构。
此外,施工人员还需要考虑到施工期间对河流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除了地质条件和设计施工的难点外,过江隧道施工还面临着材料选择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过江隧道的材料要求具有抗水压、抗腐蚀等特点,以保证隧道在水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施工期间还需要保护周边的水体生态环境,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现代工程技术给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可以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的同时提供足够的承载力。
在地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采用盾构技术进行施工,以保证工人的安全和工程的高质量。
此外,隧道施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
总之,过江隧道的施工技术与难点解析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科学的勘探、设计和施工方法,结合先进的材料和设备,我们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过江交通通道,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过江隧道工程方案一、工程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增加,过江交通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过江交通拥堵的问题,提高交通效率,必须建设过江隧道。
过江隧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影响、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对过江隧道工程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二、工程选址过江隧道的选址是隧道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选址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隧道工程的质量和成本。
在选择隧道选址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地层结构简单的区域作为隧道的选址区。
地下水位、地下水破碎带等地质因素也需要充分考虑。
2. 交通需求:选址区域应符合过江交通需要,满足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
3. 环境影响: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作为隧道选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4. 施工可行性:选址区域应满足隧道施工的可行性,包括施工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以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隧道选址。
在选址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调查研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估。
三、工程设计1. 隧道横断面设计:根据隧道的交通需求和地质条件,设计隧道的横断面,包括隧道的宽度、高度、路面坡度等参数。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隧道的通行要求,同时考虑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2. 隧道防水设计:隧道在地下施工,地下水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隧道的防水措施,包括隧道衬砌、排水系统等。
3. 隧道通风设计:隧道内通风是隧道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风系统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隧道的长度、形状、交通量等因素,保证隧道内空气的流通和交通安全。
4. 隧道照明设计:隧道内照明是隧道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隧道内照明的亮度、均匀度、节能等问题。
5. 隧道排水设计:隧道施工后,需要保隧道内排水畅通,设计排水系统时需要考虑隧道内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
6. 隧道施工工艺设计:隧道施工是隧道工程中关键的环节,设计施工工艺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施工设备、施工工序等多方面因素。
过江隧道工程施工方案1. 介绍过江隧道是一种通过隧道穿越江河或湖泊的工程,常用于城市交通建设中。
本文档将介绍过江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案。
2. 工程概述过江隧道工程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状况而进行的重要工程。
隧道需要穿越江河或湖泊,因此对施工要求较高,需要细致的规划和施工方案。
3. 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施工开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综合调查和勘察:对河床和河岸进行综合调查,了解地质情况和水文条件。
•模型试验和计算: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模型试验和计算,确定隧道的设计方案。
•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编制详细的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施工工期能够按时完成。
4. 主要施工步骤过江隧道工程的主要施工步骤如下:4.1 准备施工场地施工前首先需要准备施工场地,包括清理场地、搭建施工设施和修建临时道路等。
4.2 孔洞开挖孔洞开挖是过江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需要使用盾构机进行开挖。
盾构机利用推进机械和钻探机械进行隧道的开挖和支护,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效率。
4.3 地下连续墙施工地下连续墙是过江隧道工程中的关键施工环节,用于隧道的固定和支撑。
地下连续墙施工需要使用大型挖掘机和其他辅助设备,确保地下连续墙的质量和稳定性。
4.4 隧道衬砌施工隧道衬砌施工是过江隧道工程的最后一个施工环节,主要用于保护隧道结构和防止地下水渗漏。
对于隧道衬砌的施工,可以采用预制板和模板,以及混凝土灌注等方法。
5. 施工安全措施在过江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进行。
主要的施工安全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安全防护网和围栏:在开挖和施工区域周围安装安全防护网和围栏,确保工人和施工设备的安全。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安全教育和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浙江省,为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全长XX米,横断面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隧道直径约15.8米。
隧道采用公铁合建制式,分为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为双向六车道市政公路层,下层为轨道交通预留层。
本工程旨在缓解过江交通压力,提高两岸交通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施工方案1. 施工组织与管理(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决策。
(2)设立项目经理部,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和环保。
2. 施工技术方案(1)盾构法施工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直径15.8米,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机,适用于长距离、大直径隧道施工。
(2)地质勘察与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掌握地层分布、岩性、地下水状况等信息。
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实时监测地层变化,为施工提供依据。
(3)隧道施工工艺1)盾构掘进: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采用注浆工艺,控制隧道围岩稳定性。
2)隧道支护: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架等支护措施,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3)隧道防水:采用防水板、注浆等防水措施,防止地下水渗入隧道。
4)隧道通风: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
3. 施工进度安排(1)施工前期准备:完成地质勘察、施工方案编制、设备采购等工作,预计耗时3个月。
(2)盾构掘进:盾构机开始掘进,预计耗时18个月。
(3)隧道支护、防水、通风等施工: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同步进行,预计耗时12个月。
(4)隧道验收与交付:完成隧道施工,进行验收和交付,预计耗时3个月。
4. 施工质量控制(1)加强原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
(2)严格执行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5. 施工安全与环保(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2)采用环保施工技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3)加强施工现场噪声、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处理。
越江隧道工程方案论证一、选址和工程背景越江隧道是连接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条隧道连接了中国内地和香港,对于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交通便利以及人员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隧道选址位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深圳河口,全长约10公里,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
二、工程方案选择针对越江隧道建设,我们提出了两种工程方案:一种是海底隧道,另一种是浮桥。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两种工程方案进行深入的论证和比较,以便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
1. 海底隧道海底隧道是指将隧道铺设在海底,通常需要越过海底障碍物,并配备相关的防护设施和安全设备。
海底隧道的优点是不会对水上交通造成影响,且不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同时,海底隧道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
此外,海底隧道还能有效缓解陆地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2. 浮桥浮桥是将桥面浮在水面上,通过桥墩固定在水底,使车辆可以通过。
浮桥的优点是施工相对容易,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干扰。
浮桥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对于抗风浪、抗风暴浪等能力较强。
3. 方案比较海底隧道和浮桥分别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
在进行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成本、施工难度、环境保护等。
从综合考虑两种工程方案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海底隧道更为合适。
首先,海底隧道可以更好地保护水上交通,并且对于环境保护更为有利。
其次,海底隧道施工难度相对较大,但是一旦建成后可以更好地适应交通需求,减少对陆地交通的影响。
再次,越江隧道的成本考虑较为综合,一次性的投资虽然较高,但长期来看,对于环境保护和交通效率的提升更为有利。
所以,我们选择了海底隧道作为越江隧道的工程方案。
三、工程方案论证1. 海底隧道工程可行性分析隧道在深水区域的选址对地质条件要求高,在进行工程可行性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地质勘探、地质构造、海底地形等因素。
国内外过江隧道修建方法研究摘要:对国内外水下隧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给出了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建设实例,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施工方法: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同时给出了每种施工方法适用的工程环境及特点,为水下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下隧道;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1 研究背景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想象空间,“遇水架桥”已不再是唯一选择[1],水下隧道应运而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比路面交通,水下隧道更加环保、安全。
近代水底隧道始建于英国,1788年在伦敦地下修建横贯泰晤士河隧道的设想被提出,但是由于施工竖井开挖达不到预定深度而导致失败[2]。
1825年,在法国工程师布律内尔的指导下,首次使用盾构法施工,历经19年,于1843年建成第一条泰晤士河水底隧道[3]。
此后,水下隧道在英、法、日、挪威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水下隧道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成功建设了多条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进行统计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适应性。
2 水下隧道建设实例研究作为修建海底隧道最多的国家[2],挪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吕明[4]等研究对挪威的海底隧道进行了论述,研究指出挪威的海底隧道多建在前寒武纪的硬岩中,隧道建设多采用钻爆法开挖。
作为较早探索水下隧道修建技术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并成功修建了当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海底隧道[5]。
王梦恕[6]等在对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的设计研究中指出了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最小岩石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水压力设计值的确定、衬砌结构断面优化与防排水方案、隧道穿越不良地段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服务隧道设置的必要性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建设实例的研究,能够对今后相关的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发沿江沿海和跨江越海深水复杂环境水下隧道建造技术第一章绪论1.1本课题的意义及目的在当今运输系统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铁路运输是运输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环,铁路的建设是铁路运输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以我国的地质情况来看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桥梁和隧道的建造是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隧道在不良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
而本课题要研究的就是在复杂的水下环境如何建造水下的铁路隧道。
修建水下铁路隧道的优势在于相对于水上的桥梁不会影响船舶的通航,同时机车也不需要考虑水面的复杂环境可以安全通行。
1.2 国内外著名海底隧道1.21 英法海底隧道:又称英吉利海底隧道是世界水下部分最长的隧道,该隧道横跨英吉利海峡,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场50.5km,水下部分37.9km,为世界海底段最长海底隧道,据英国铁路当局估算,每年通过隧道的旅客人数可达1800万人,货运可达800万吨。
1.22 青函海底隧道:青函海底隧道是总长度最长的海底隧道,该隧道因连接日本本州青森地区和北海道函馆地区而得名,全长53.85千米,海底部分23.3千米,深度为240米,为记载的世界最低的铁路线。
1.23 狮子洋隧道:中国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是广深港高铁穿越狮子洋海域的关键工程,也是国内首座水下铁路隧道,被誉为“中国世纪铁路隧道”。
隧道位于广东珠江口狮子洋,西接广州东涌站,东连东莞虎门站,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350km/h,全长10.8千米,是世界上行车速度最高的水下铁路隧道,也是世界上长度仅次于英吉利海峡隧道的水下盾构隧道。
这座隧道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全部破解,填补了中国泥水加压平衡盾构机施工多项技术空白。
1.3 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为海底铁路隧道的建设技术,目前国内外知名的海底铁路隧道施工方法为钻爆法参考工程案例为青函海底隧道,盾构法参考案例为英法海底隧道和狮子洋隧道笔者还会在本课题内讨论沉管法对于海底铁路施工的可能性。
第二章各施工方案的优缺点2.1 泥水加压盾构法使用盾构法在水底进行隧道施工就应该考虑到当前隧道的开挖跨度:小跨度5m以上至8.5m中跨度8.5m以上至12m大跨度12m以上至14m特大跨度 14m以上。
工程施工过江隧道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尤其是在过江隧道的建设中,更是需要经过细致的规划和精密的施工。
过江隧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隧道的结构和材料,还要考虑到对江河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过江隧道的设计、施工以及隧道运行等方面展开讲述。
一、过江隧道的设计在设计过江隧道时,首先需要充分考虑江河水文条件。
江河水流情况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有着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大型江河中,水流湍急、水流速度快,这就要求隧道的抗水浸泡能力和水密性非常强。
同时,还要保证隧道的通风疏散和应急疏散通道能够正常运行,以确保隧道内的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此外,过江隧道的设计还要考虑到隧道的地质情况。
地质条件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软弱地基、易发生滑坡和塌方等情况,都会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行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选择隧道的位置和路线时,要慎重考虑地质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过江隧道的施工过江隧道的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工程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
首先是隧道的洞室开挖,这是整个隧道施工的第一步。
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爆破、挖掘等方式进行隧道的开挖工作。
在进行隧道洞室开挖时,要保证洞室的规模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挖掘的速度和深度,以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随后是隧道的结构施工。
隧道的结构施工包括隧道洞室的衬砌、防水、排水和通风系统的安装等工作。
在进行隧道结构施工时,要注意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质量的控制,确保隧道的结构牢固,抗水浸泡能力强。
最后是隧道的装饰和设备安装。
隧道的装饰和设备安装是整个隧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进行隧道的装饰和设备安装时,要考虑到隧道的使用功能和乘车人员的舒适度,选用合适的材料和设备,确保隧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三、过江隧道的运行隧道建设完工后,就要开始进行隧道的运行。
隧道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
过江隧道的原理过江隧道是一种用于穿越江河以便于交通运输的地下通道。
它是由人类利用工程技术和地质勘探知识克服河流限制而建造的。
过江隧道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质条件、隧道设计、施工方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过江隧道的原理。
首先,过江隧道的建造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隧道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
在选择隧道的位置时,必须研究和评估地质和水文情况,例如土壤类型、岩层结构、地下水位等。
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预测方法,确定最佳的隧道位置和路线。
其次,设计阶段是过江隧道建造的关键。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隧道的几何形状设计和结构设计。
几何形状设计包括隧道的水平曲率、垂直曲率、横断面形状等。
为了保证通行能力和安全性,需要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来确定隧道的尺寸。
结构设计涉及到隧道的支护结构、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等。
隧道的支护结构主要是为了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切割围岩等。
排水系统则是为了保证隧道内部的干燥和安全。
通风系统则是为了保证隧道内部的氧气供应和有害气体的排出。
随后是施工阶段。
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切割法、盾构法和爆破法。
切割法是利用机械设备在隧道的起点和终点进行切割和开挖。
盾构法是利用隧道盾构机挖掘和推进隧道。
对于大型的过江隧道,通常采用盾构法。
爆破法则是通过控制爆破物的燃烧速度和炸药的使用量,将岩石打碎并清除。
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建设者还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例如,针对河床土壤较软的情况,可以采用架桥法来建造过江隧道。
架桥法是通过在两岸各架设一座临时桥梁,然后在桥梁上建造隧道。
这种方法避免了在河床上施工的困难和风险。
最后,过江隧道的安全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
过江隧道的安全管理包括四个方面,即预测、预防、检测和应急处理。
预测是指通过监测系统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和事故。
预防是指通过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检测是指通过安全检查和监测设备来发现事故隐患。
过江隧道怎么建的过江隧道怎么建的?现阶段过江隧道基本施工工艺内容有哪些?基本概况如何?中国下面整理水底隧道基本内容如下:下面通过本网站建筑知识专栏的知识整理,江底隧道基本本情况如下:过江隧道是隧道中的一种,是指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
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
中国下面通过相关内容的梳理,现阶段过江隧道主要的水工工序包括开挖、出渣、提升、超探、排水及测量等六部分工序内容。
其中超前钻探施工内容如下:超前钻探是江底隧道技术及施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其方案的编制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决定了江底隧道的成败。
超前钻探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超前地质钻探,以判断前方围岩的地质情况;其二是超前探水,以判断前方是否存在水系。
1. 超前地质钻探目前采用的钻机多为ZDY-620坑道钻机,通过取芯及对出水颜色的变化、钻屑颗粒状况、钻机钻进过程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从大体上掌握前方围岩的岩性、裂隙位臵及大小、破碎程度等。
所以,在钻进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非常重要,必须做到真实记录、客观分析。
2. 超前探水虽然ZDY-620坑道钻机的标称最大钻进深度为100m,但由于其扭矩只有380N.m,在硬岩中若钻进深度过大,其方向将无法控制,也就失去了钻进的意义。
所以,通过长期的试验,一般采取钻进40m~50m。
对于超前长探水孔的布臵,在一般段落至少需要探出一个无水孔;对于特殊地段,如破碎段、富水段等,则需布臵5个以上的钻孔;对于特别需要查明的段落,则需按照帷幕注浆的布孔方式进行布孔。
当然,超前长探只能在战略上控制前方出水情况,在每一循环,还需增加5个短探孔。
只有通过长短探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探明和控制前方的出水。
3. 探水设备目前采用的钻机多为ZDY-620坑道钻机。
其在泥岩和硬度不大的砂岩中效率较高,但若在硬质花岗岩等硬岩中钻进,其效率就较低。
我认为,在以后的工程中,还是需要根据图纸提供的地质情况,选择不同的钻机。
500米的岩层掘进用了2年,南京这条过江隧道史上最难如今对于基建狂魔中国来说,修一座长江大桥已经不算特别难的事情了,仅仅在南京,就已经有了5座长江大桥。
然而,对于南京这个横跨长江两岸、人口超过800万的大城市而言,仅仅5座长江大桥是满足不了城市的交通需求的,交通拥堵时常出现。
因此,南京还在快马加鞭地修建运力更大的过江通道,扬子江隧道,就是这其中运力最大的一条。
(一)江底70米深处的世界级工程南京扬子江隧道是双管双层八车道X形隧道,分别经南北两条线路穿越长江,两条隧道均为上下两层,每层单向二车道,上层为江北至江南方向,下层为江南至江北方向,南线全长7363米,北线全长7014米,整个工程总投资约52亿元人民币。
南京扬子江隧道于2015年7月2日顺利实现全线贯通,2016年1月1日正式通车,这是世界上同类隧道中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地质最复杂、水压最高的隧道,被誉为“江底70米深处的世界级工程”。
该隧道设计时速80公里,限速70公里,设计日通行车辆十万辆,由于距离南京长江大桥最近,南京扬子江隧道可以有效地疏解目前已是全天候超负荷运转的长江大桥的交通压力。
此外,扬子江隧道的建成也为南京长江大桥的修缮争取了时间。
自1968年通车以来,大桥已经持续工作了50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修缮。
在此期间,扬子江隧道承担了大桥的全部交通流量,可以称得上是南京长江大桥的“继任者”。
常年拥堵不堪的南京长江大桥(二)开世界先例的“天和号”盾构机与南京市之前已建成的纬七路长江隧道相比,纬三路扬子江隧道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更为复杂。
地层中有软土、一般性粘土、砂土、卵砾石及基岩等,这种土质的复杂性使得突发性涌水和流沙更容易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地层塌陷,尤其是江底的基石,其强度相当于混凝土的4倍。
扬子江隧道工程地质剖面图大型的隧道工程通常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所谓盾构,就是指在向前掘进隧道的同时铺设隧道的支撑性管片。
使用盾构机进行隧道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这项技术起源于英国,但到了21世纪,被中国雨后春笋般的隧道工程发扬光大了。
国内外过江隧道修建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30T11:43:16.6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苏颂齐佳
[导读]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进行统计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适应性。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隧道设计分公司天津 300133
摘要:对国内外水下隧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给出了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建设实例,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施工方法: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同时给出了每种施工方法适用的工程环境及特点,为水下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下隧道;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
1 研究背景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想象空间,“遇水架桥”已不再是唯一选择[1],水下隧道应运而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比路面交通,水下隧道更加环保、安全。
近代水底隧道始建于英国,1788年在伦敦地下修建横贯泰晤士河隧道的设想被提出,但是由于施工竖井开挖达不到预定深度而导致失败[2]。
1825年,在法国工程师布律内尔的指导下,首次使用盾构法施工,历经19年,于1843年建成第一条泰晤士河水底隧道[3]。
此后,水下隧道在英、法、日、挪威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水下隧道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成功建设了多条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工程进行统计研究,总结了当前水下隧道修建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其适应性。
2 水下隧道建设实例研究
作为修建海底隧道最多的国家[2],挪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吕明[4]等研究对挪威的海底隧道进行了论述,研究指出挪威的海底隧道多建在前寒武纪的硬岩中,隧道建设多采用钻爆法开挖。
作为较早探索水下隧道修建技术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并成功修建了当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海底隧道[5]。
王梦恕[6]等在对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的设计研究中指出了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最小岩石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水压力设计值的确定、衬砌结构断面优化与防排水方案、隧道穿越不良地段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服务隧道设置的必要性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建设实例的研究,能够对今后相关的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与自身条件适应的方案。
在对水下隧道的研究中,修建方法的选择成为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对其进行介绍。
3 水下隧道修建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修建水下隧道的主要方法有:钻爆法、盾构法、围堰明挖法、沉管法。
3.1 钻爆法
钻爆法,顾名思义是通过爆破进行隧道开挖的一种方法。
钻爆法施工主要分为爆破开挖、初期锚喷支护、二次模筑衬砌几个步骤。
作为水下隧道工程的一种常用方法,钻爆法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水下隧道的修建工程中[7]。
挪威是世界上采用钻爆法修建水下隧道最多的国家,至今为止已建成的隧道累计超过100公里,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发展了著名的“挪威法”[8]。
我国采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主要有浏阳河水下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湘江水下隧道等[]。
3.2 盾构法
盾构法是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刀盘开挖,采用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方法。
1825年Bruel使用盾构法建设泰晤士河水下隧道,开创了盾构法隧道的先河[10]。
此后,盾构法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盾构法得到了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建设了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工程,较为著名的有英法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横断公路隧道、德国易北河第四隧道和荷兰“绿色心脏”隧道[10]。
我国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主要用于公路、铁路、地铁等各方面。
在过江隧道修建中被广泛应用,主要有武汉长江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4号线过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等。
3.3 围堰明挖法
围堰明挖法即通过围堰阻断水流,然后抽水挖基坑使围堰范围内处于无水环境,再通过明挖法施作隧道。
明挖法由于其施工简单、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工程需求、工程造价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浅埋地下工程中[12]。
在国内使用该方法进行施工的工程主要有澳门大学新校区海底隧道工程[13]、武汉东湖通道工程[14]、昆明市三环路闭合工程西三环段——下穿滇池草海段隧道工程[15]等。
3.4 沉管法
沉管法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坞中预制隧道沉管结构,将管段两端用临时封墙密封后滑移下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运到隧道设计位置对其加载并将各段预制沉管结构在水下合拢的施工方法。
沉管法于19世纪末被应用于地下排水管道工程,20世纪初开始用于交通隧道建设。
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建成多例此类工程,主要有希腊Preveza Aktio沉管隧道、悉尼港沉管隧道、香港跨港公路沉管隧道西九龙沉管段及上海外滩泰和路隧道[16]等。
我国使用沉管法修建水下隧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在广州、浙江等地具有多处沉管法建造的水下隧道[17]。
4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修建工程的研究以及水下隧道修建方法的总结可知,水下隧道的修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进行水下隧道的修建。
参考文献:
[1] 卢普伟,梁邦炎,资利军.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沉管法与盾构法比选分析[J].施工技术,2012,41(372):89-91.
[2] 姜安龙.大直径越江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理论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 周书明.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总体设计与施工[J].隧道建设,2013,33(1):38-44.
[4] 吕明,Gr?v E等.挪威海底隧道经验[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3):4219-4225.
[5] 刘丰军,叶飞,李鹏.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J].现代隧道技术,2006:38-43.
[6] 王梦恕,皇甫明.海底隧道修建中的关键问题[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2(4):1-4.
[7] 刘永胜.海底隧道钻爆开挖围岩稳定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8] 胡政才,余辉.挪威对海底隧道工程的研究[J].世界隧道,1995,(3):68-76.
[9] 卓越.钻爆法浅埋水下隧道防排水理论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10] 周济民.水下盾构法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征[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11] 吴笑伟.国内外盾构技术现状与展望[J].建筑机械,2008,8:69-73.
[12] 陈明星.明挖法湖底通道施工过程中围堰及基坑安全性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13] 邓国强、王玫玲.深厚软土海底隧道围堰明挖法关键施工技术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5,(10):46-49.
[14] 雷莹,刘元志,李保德.浅湖淤泥地质基坑施工围堰明挖法监测[J].建材世界,2017,38(4):103-107.
[15] 邵可.含有泥炭质土软土地区水中围堰的设计施工[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3,(2):26-28.
[16] 钱七虎.水下隧道工程实践面临的挑战、对策及思考[J].隧道建设,2014,34(6):503-507.
[17] 朱林.隧道沉管法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18(8):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