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QSY1366-2011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范Q/SY1366-201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氮气的安全使用以及相关审核、偏离、培训和沟通的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活动中氮气的使用。
3术语和定义3.1窒息性气体吸入会引起人体组织由于缺氧而导致窒息的有害气体。
3.2氮气取用连接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阀门与氮气源连接和断开来取用氮气的连接点。
5管理要求5.1氮气危害5.1.1氮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窒息性气体,比空气稍轻(比重为0.97)。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氧气浓度下降到19.5%以下时,就可能造成人员缺氧窒息。
吸入浓度不太高的氮气时,可能引起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可能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高浓度的氮气(氮气浓度大于90%),可迅速导致人员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
5.1.2暴露于氮气危害环境中的人员,在出现明显征兆或症状之前,其生命可能已处于危险状态,应立即脱离现场,移送至空气新鲜处,并迅速进行医疗救护。
5.2风险评估5.2.1使用和排放氮气应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应进行记录并存档。
风险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人员处在氮气危害环境中的可能性;——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下氮气排放的区域和方式;——受限空间、控制室、化验室和实验室等区域的氮气危害。
5.2.2如果工作场所存在潜在的氮气危害,应设置警示标识并提供足够的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测氧仪;——强制通风系统;——警戒线或围栏;——通过上堵头、封头、加盲板等方式隔断氮气来源。
5.3使用要求5.3.1禁止使用氮气用于以下目的:——一般的表面清理(包括工艺区域、维修车间、室外工作区域、任何设备),除非工艺中要求使用氮气作为吹扫介质且进行了安全排放;——气动工具的驱动;——作为工艺、仪表的替代或备用气源,除非经过风险评估已确认所有潜在的危害,采取了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并且有文件化的管理程序;——在可能有人存在的区域中进行工程应急、冷却或灭火。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氮气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止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使用氮气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氮气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氮气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确保氮气使用安全。
第四条氮气使用单位应定期对员工进行氮气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氮气安全管理组织第五条成立氮气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氮气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氮气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氮气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组织氮气安全教育培训;(三)定期检查氮气设备设施,确保其安全运行;(四)处理氮气安全事故,总结事故教训;(五)督促各部门落实氮气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应设立氮气安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氮气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氮气安全操作规程第八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操作资格后方可上岗。
第九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熟悉氮气设备设施的结构、性能、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第十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设备设施的结构和参数。
第十一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第十二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第十三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确保氮气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第十四条氮气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应定期对氮气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第四章氮气安全教育培训第十五条氮气使用单位应定期对员工进行氮气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一)氮气的基本性质和危害;(二)氮气设备设施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规程;(三)氮气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四)氮气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五)应急处理措施。
第十六条新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氮气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十七条氮气使用单位应建立员工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培训情况。
氮气使用安全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氮气的安全使用,防止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安全规定。
第二条本安全规定适用于使用氮气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氮气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并落实氮气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氮气的安全监控和管控。
第四条氮气使用人员应当接受相关安全培训,具备安全操作能力,并遵守本安全规定。
第五条氮气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氮气使用安全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第二章氮气的存储和保管第六条氮气存放室应设在通风良好、禁燃地带。
存放室应具备防火、防爆和防静电功能。
第七条氮气存放室应配备火灾报警设备、净化装置等安全设备。
第八条氮气存放室应靠排气通风系统将可燃气体排出。
第九条氮气存放室应定期检查,确保房屋及配套设施完好、无渗漏。
第十条氮气容器应存放于防火橱内或专用储存柜中。
存放地点应设有防撞措施。
第三章氮气的使用和操作第十一条氮气使用人员应了解氮气的特性和危险性,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第十二条氮气使用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包括护目镜、手套、防护服等。
第十三条使用氮气进行冷冻操作时,应注意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避免冻伤。
第十四条氮气使用和操作时应避免与氧气、燃料等易燃易爆物接触,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
第十五条在使用氮气进行压力试验时,应按照规定范围使用氮气压力,不得超过安全标准。
第十六条氮气使用人员应定期检查氮气设备以及连接管道是否完好,严禁使用破损设备。
第四章应急措施第十七条氮气泄漏时,应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关闭氮气供应阀门,打开通风设备,并通知相关人员撤离。
第十八条在氮气泄漏事故中,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紧急救援工作。
第十九条在氮气泄漏事故中,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使用合适的气体检测仪器,确保事故后的安全处理和清理工作。
第五章监管与检查第二十条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氮气使用单位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氮气使用的安全。
第二十一条氮气使用单位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氮气使用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氮气使用安全规定(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氮气使用安全规定
在空气分离过程中,因生产装置、工艺管道的泄漏、安全装置失灵,或检修过程中因未佩带安全防护用具或因防护不当等,都可能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而且,氮气窒息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很难有能力逃出或自救。
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氮气窒息事故,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对岗位工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氮气的理化性质、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
(2)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窒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演练以提高岗位工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救援水平,并根据工艺变化和人员变动适时进行修订,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
(3)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悬挂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该生产场所;(4)在氮气生产设备内进行检修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经置换分析合格,氧含量达18%以上,落实好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在不可能置换完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并在监护人监护下作业;
(5)严格执行岗位操作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和管道阀门泄漏而引发事故;
(6)主控室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氮气泄漏情况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7)有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加强强制通风装置,以减少氮气积聚。
(8)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中作业前,先制定完善的作业方案,并经安全部门通过后再作业。
(9)不得将纯氮气排放至通风不畅的空间;氮气的生产、使用现场和操作室等要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期分析周围大气的含氧量,保证其浓度不低于18%。
车间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企业生产过程中车间氮气使用的安全性,防备和减少事故发生,确保员工生命资产安全和生产连续稳定,订立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企业全部涉及氮气使用的车间,在车间内进行的氮气使用及相关操作,必需严格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主管部门生产部门为车间氮气使用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引导和监督车间氮气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氮气的性质和危害第四条氮气的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具有惰性、不行燃、不支持燃烧的特性。
第五条氮气的危害1.氮气在高浓度情况下,会排挤空气中的氧气,降低空气氧浓度,导致窒息不安全。
2.氮气在高压状态下,假如泄漏或释放速度过快,会引起爆炸和火灾风险。
3.氮气在接触易燃物质时,容易形成易燃可燃混合物,加添火灾爆炸的不安全性。
4.氮气冷却性能强,接触皮肤或眼睛会造成冷烫伤。
第三章车间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要求第六条氮气接触与管理1.车间内任何人员必需接受氮气使用的安全培训,了解氮气的性质和危害。
2.车间内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标明氮气存储和使用区域,确保可视性。
3.氮气储罐、管道和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无泄漏、无损伤。
4.禁止擅自更改、拆卸、修理氮气设备和管道,必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第七条氮气泄漏和事故应急处理1.发现氮气泄漏时,应立刻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停止一切明火、静电火花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工作。
2.在氮气泄漏事故中,应快速采取隔离、疏散人员,保持安全距离,避开伤亡和次生祸害。
3.全部车间必需配备适量的呼吸器材,以防止员工在氮气泄漏事故中窒息。
4.确保车间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处理氮气泄漏造成的皮肤冷烫伤等损害。
第八条氮气使用场合管理1.氮气使用场合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开空气中氮气浓度过高。
2.氮气使用场合必需阔别易燃物质、火源和热源,减少火灾和爆炸风险。
3.禁止在氮气使用场合进行吸烟、明火操作等不安全行为,避开点燃氮气产生的可燃混合物。
氮气使用安全规定氮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工业、医疗等领域的气体。
但是在使用氮气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必须遵守以下的安全规定。
1. 氧气和氮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和氮气都是常用的气体,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氮气是一种不可燃气体,它具有惰性,对于大多数物质不起作用。
而氧气是一种易燃气体,会支持燃烧。
因此,在使用氮气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与氧气的分离。
2. 氮气的危险性氮气本身并不具备明显的毒性和刺激性,但是当氮气浓度过高时,会引起缺氧现象。
此外,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易被人体感知。
因此,在使用氮气时,必须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工作场所的人员安全。
3. 氮气使用的安全规定3.1 氮气储存安全规定•氮气的储存必须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在密闭的地方储存;•氮气储罐应该在干燥地区,远离明火、电器设备和其他易燃物品;•氮气储存罐应该避免直接暴晒在阳光下,以免罐体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
3.2 氮气运输和搬运安全规定•在氮气运输时,必须遵循相关运输规定,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氮气桶应该在搬运时提高警惕,避免碰撞、摩擦和其他损坏;•使用手推车或叉车搬运氮气时,应注意车速,避免碰撞或翻倒。
3.3 氮气使用安全规定•氮气使用时,必须按照安全规定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氮气泄漏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清理,避免氮气泄露造成危害;•在使用氮气时,必须戴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氮气对人体造成损害。
3.4 氮气废弃物处理安全规定•废弃氮气容器必须注意清洁,保证内部干燥;•合理处理氮气废弃物,遵循相关规定,确保环境保护。
4. 结论通过以上对氮气使用安全规定的介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氮气的相关特性和安全措施。
只有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才能保障工作场所的人员安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氮气的使用,并按照安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氮气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1.目的氮气在生产作业中,被广泛使用于设备吹扫、置换、氮封、气缸、氮封、污泥搅拌等,对防止事故和控制事故有重要作用;但氮气本身又是一种窒息性气体,使用中若管理不善,极易造成人员窒息死亡事故。
为了加强管理,避免事故,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本规定对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置内设备吹扫、置换、氮封等因氮气的存在可能造成缺氧窒息等风险的相关作业予以指导。
但本规定并不能取代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方案。
3.责任3.1操作人员应通过培训了解氮气的各种风险,作业前加强信息交流,开展风险评估。
3.2操作人员领导(或其授权的作业负责人)负责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确保员工接受培训,认真执行本规定的各项措施。
4.氮气的危害及急救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4.1受限空间氮气的危险4.1.1置换受限空间内的氧气,引起窒息。
4.1.2临时作业棚形成的封闭区造成氧气含量减少,引起窒息。
4.2敞开空间的危险4.2.1在未配备呼吸设备且无营救计一划的情况下试图营救吸入氮气中毒的人员。
4.2.2在容器外面实施各项工作。
例如在靠近敞开人孔的地方,未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事安装盲板或从外而清洗容器内部。
4.2 4.容器项部在吹扫时打开,使未受保护的工人暴露在缺氧的环境下。
4.3吹扫配管时存在的危险4.3.1更换阀门、管节等。
4.3.2安装或拆除整个盲板。
4.4在氮气环境下,对使用爆炸性气体浓度检测仪(可燃气体测爆仪》测量读数的准确性产生影响4.5氮气和空气混用的危险4.5.1连接之前,未对空气管线系统检查或确认。
4.5.2对空气管线系统被隔离并用作氮气总管的情况未及时沟通.。
4.6液氮的危险4.6.1皮肤接触液氮可致冻伤。
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XXX有限公司氮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一、总则1.1目的为做好生产装置和系统的氮气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发生氮气窒息事故,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1.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生产装置和系统的氮气安全管理。
1.3编制依据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2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1.3.3 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4术语和定义1.4.1氮气窒息:氮气为无色、无味、无嗅的惰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为78.12%,空气中氮气含量增高时,减少了其中的氧含量,使人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因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1.4.2非常规状态:特指在正常生产和检维修过程中明确规定不能使用氮气的操作或过程,由于某种客观存在而只能使用氮气的操纵或过程。
1.5作职责1.5.1 HSSE部1.5.1.1负责监督检查氮气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1.5.1.2负责氮气防护用品的配备、检验检测和报废、更换等的管理。
1.5.1.3负责审批非常规状态下使用氮气的风险评价报告,并监督防护措施的落实。
1.5.2生产运行部1.5.2.1负责全厂氮气管网的运营管理。
1.5.2.2负责组织协调全厂氮气的生产和使用。
1.5.2.3负责审批非常规状态下使用氮气的申请报告和使用方案。
1.5.3生产厂(中心)1.5.3.1负责编制氮气使用计划,并报生产运行部审批。
1.5.3.2负责编制非常规状态下使用氮气的风险评价并报HSSE部审批。
1.5.3.3负责编制并执行非常规状态下使用氮气方案,并向生产运行部提出申请。
1.5.3.4负责本单位氮气的投用、使用和停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1.5.4消防气防中心(消保队)1.5.4.1负责空气呼吸器气瓶的充装。
1.5.5分析化验中心(化验室)1.5.5.1负责分析受限空间内的氧含量,并出具报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氮气的安全使用以及相关审核、偏离、培训和沟通的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活动中氮气的使用。
3 术语和定义
3.1 窒息性气体
吸入会引起人体组织由于缺氧而导致窒息的有害气体。
3.2 氮气取用连接点
通过一个或多个阀门与氮气源连接和断开来取用氮气的连接点。
5 管理要求
5.1 氮气危害
5.1.1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窒息性气体,比空气稍轻(比重为0.97)。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氧气浓度下降到19.5%以下时,就可能造成人员缺氧窒息。
吸入浓度不太高的氮气时,可能引起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可能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高浓度的氮气(氮气浓度大于90%),可迅速导致人员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
5.1.2 暴露于氮气危害环境中的人员,在出现明显征兆或症状之前,其生命可能已处于危险状态,应立即脱离现场,移送至空气新鲜处,并迅速进行医疗救护。
5.2 风险评估
5.2.1使用和排放氮气应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应进行记录并存档。
风险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人员处在氮气危害环境中的可能性;
——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下氮气排放的区域和方式;
——受限空间、控制室、化验室和实验室等区域的氮气危害。
5.2.2如果工作场所存在潜在的氮气危害,应设置警示标识并提供足够的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
——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测氧仪;
——强制通风系统;
——警戒线或围栏;
——通过上堵头、封头、加盲板等方式隔断氮气来源。
5.3 使用要求
5.3.1 禁止使用氮气用于以下目的:
——一般的表面清理(包括工艺区域、维修车间、室外工作区域、任何设备),除非工艺中要求使用氮气作为吹扫介质且进行了安全排放;
——气动工具的驱动;
——作为工艺、仪表的替代或备用气源,除非经过风险评估已确认所有潜在的危害,采取了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并且有文件化的管理程序;
——在可能有人存在的区域中进行工程应急、冷却或灭火。
5.3.2 使用氮气前应得到批准(包括使用氮气作为压力测试介质),且有相应的控制措施。
5.3.3企业应定期对可能处在氮气危害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包括承包商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包括氮气的危害、相关作业安全要求、预防窒息和急救的知识等内容。
5.3.4 在使用氮气的作业场所应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和装备,并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接触液态氮的操作人员还应进行皮肤和眼部等部位的防护。
5.3.5 日常工作中氮气使用的安全要求应在操作规程中说明。
5.3.6 氮气系统中的氮气瓶、管线、储罐、氮气取用连接点等应有统一、明显的标识。
5.3.7 在任何情况下氮气管线都不能与呼吸空气管道相互连接。
5.3.8 氮气取用连接点的接口优先采用螺纹管、双向接头和法兰连接,在下列情况时也可使用快速接头连接:
——有文件化的使用管理程序;
——配备统一的,并明显区别于其他公用工程连接点的快速接头。
5.3.9 报废的氮气系统应及时拆除。
停用的氮气系统应及时移开,不能移开的,应进行有效隔离,使用末端必须封堵,并设置安全标识。
5.4 其他要求
5.4.1 使用氮气的实验室、化验室等密闭空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配备具有声光报警功能的测氧仪,并在入口处设置安全标识。
5.4.2 对于可能有氮气存在的设备、容器,在所有可能的人员出入口处都应设置清晰可见的安全标识。
5.4.3 氮气瓶的储存和搬运应符合Q/SY1365-2011《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