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辛豪放词风之别

  • 格式:docx
  • 大小:18.6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辛豪放词风之别

摘要:“诗坛李杜,词苑苏辛”历来词评家都习惯于把苏、辛并称,无疑此二人皆是词坛上屈指可数的大家,文学造就之高无与伦比。把二人并称是因为他们是豪放派绝对的老大,苏轼一反“花间”绮罗香泽之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等慷慨旷达之词,辛弃疾则是饱经山河破碎之痛,吟出《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抒发抗金豪情之作。但二人在豪放词风上亦有所不同,本文试浅论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清旷

不同的经历注定豪放应有所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及作品之时必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遇等,还原语境。苏轼元丰三年,知湖州。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摭拾苏轼诗文中语,攻击苏轼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遭遇“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元佑四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绍圣元年,苏轼又被贬至惠州、儋州。至常州,病死。辛弃疾生性豪侠,崇尚气节与功业,出生时中原已沦陷,亲睹国破家亡惨状,自幼立下报国志。22岁举兵参加耿京起义队伍,从此投身抗金事业。23岁自荐任使臣,渡江与高宗亲

商抗金大事,北归途中,闻听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并叛投金人,义愤填膺,率50随从直闯张五万人大营,缚其于马背,疾驰送建康处死。南下后多次向朝廷上疏,力陈兴邦复国大计,但受主和派排挤,终未得重用,42岁壮年被罢职,68岁含恨辞世。观二人身世,苏轼“身世浮沉雨打萍”,故其词是要么是被贬后抒发文人不得志,要么是表达受到朝廷重用时迸发出的安邦定国的激情,而辛弃疾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故他的词大都带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这样雄视古今的气概,但又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豪言壮语而已,他不但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而且表现出历史的深度。换言之,东坡之词,多是文人词;稼轩之词,多是英雄词。“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我觉得十分中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苏轼受到强烈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总能将激情的冲动纳于深沉的平静当中,“以诗为词”,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以其超尘脱俗的人格境界,高风绝尘、超迈豪横的审美韵致,开创了以超旷为主导风格的多样词风。苏轼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多写气象阔大高远的江河、长空、明月等,意象澄澈空明,超凡脱俗,给人以自在的感觉。可以说超旷是苏轼最重要的词风。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东坡词如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柳永词如十七八女郎歌“晓风残月”,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

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樽前”走向了更为豪放旷达的社会人生。但苏轼的豪放旷达“十之六七属于清旷”,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当时不是去欣赏赤壁的山水风光,也不是来为古代的英雄唱赞歌。他是来排遣满腹的忧郁、寻求精神解脱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从人类命运的悲哀中超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用周瑜的年少,反衬自己的早衰;用周瑜的显赫,反衬自己的卑微;用周瑜的左右逢源,反衬自己的连遭大挫;用周瑜的煌煌殊荣,反衬自己的功名未就。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何尝不是一种参透人生后的旷达呢!诸如“大江东去”“乱石”、“惊涛”等意象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贯穿起来,无疑给读者留下了一幅超凡脱俗、浑然壮阔的画面。但缺少了稼轩那种“英雄老去心尤健”的豪气,因此说苏轼之词“旷”而不“豪”再为合适不过了。

反观稼轩之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他时时被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崇高的理想左右着,又由于这种理想无法得以实现和情绪无法得到发泄,所以一种英雄悲愤的意味便触目可见,那种将希望一点一点腐蚀为绝望的历程更有一种惊

心动魄的感觉,“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也。”他生在被异族统治和蹂躏的北方,所以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又积极追寻人生的辉煌,所以他的词表现出一种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无人会,登临意、搵英雄泪”等。“豪则我有可盖乎世”辛弃疾的英雄词绝对可以堪称豪放词中的极品,也为后世刘克庄等“辛派词人”的创作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苏、辛二人之于词各有其长,都是时代的孕育和自身的努力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苏的清旷还是辛的豪放都在宋代文坛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豪放虽细微处有别,但形成了与“婉约派”分庭抗礼的“豪放派”是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可片面而言之。

参考书目: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苏辛词精萃》花城出版社2008年一月第一版

林音等主编《豪放词》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孙崇恩主编《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