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丰富的文学实践,独具一格的文风,汪洋洒脱的才气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和当代。他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诗、词、赋、文,皆成范本。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坛“多面手”的美誉。本文从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谈起,分析和探讨其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关键词:多样性,风格,苏词,〈一〉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1.题材的广泛性苏轼的作品大多抒

2019-12-16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关键词:苏轼风格

2020-01-02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2024-02-07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

2024-02-07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

2024-02-07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2013 ——2014 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任课教师:***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

2024-02-07
浅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论苏词的特点摘要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关键

2024-02-07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

浅析苏轼豪放词风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苏轼的词在词的发展中,一洗唐代以来宫体词脂粉香泽之气,首创豪放派之先河,我们可以说,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是一座丰碑。下面,我仅就《水调歌头》一词,浅析一下苏轼的豪放词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2024-02-07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作者:吴文灵导师:文师华摘要苏轼是中国词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词在题材与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词开拓了新天地,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

2024-02-07
浅论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浅论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摘要:苏轼现存约四千首,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我们从初高中阶段就已有所了解了。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本文主要从豪放诗词的传统题材﹑豪放诗词重要内容﹑豪放诗词的基本特征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

2024-02-07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

2024-02-07
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目录摘要 IAbstrac II前言 III一、从晚唐至北宋词风窥究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1(一)婉约与豪放的争论 1(二)婉约与豪放的对立与统一 1(三)苏词一豪放为主,婉约为次,又兼具其它词风 11、豪爽旷放的豪放词风 22、婉藉的婉约词风约蕴 23、凄清感伤的感伤词风 34、清丽古雅的清雅词风 4二、苏词风格多样的原因 4(一)历史背景及社会根源 4(二)

2024-02-07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1)(一)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1)(一)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

2024-02-07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2024-02-07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苏轼,11世纪中期北宋的一代文学巨擘,他一生历经坎坷,辛苦备尝,不论出处穷达,始终不变的确是他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的抱负,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以及乐观豁、风趣幽默的心性。正是这四“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苏轼是中国词坛上的第一流大家,他的

2024-02-07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一、打破“艳科”藩篱,革

2024-02-07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马秀娟内容提要苏轼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词既有婉约的,也有豪放的,而他的词风的多样性,与苏轼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苏轼的儒、佛、道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苏轼人品词风儒家思想佛道思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公,眉州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他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前期尚儒,后期又尚佛

2024-02-07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和旷达

2024-02-07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姓名:李英男学好:2084120236专业:森林科学系园林专业年级:08级指导教师:李宝龙浅析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姓名:李英男学号:2084120236 专业:08级园林摘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

2024-02-07
浅谈苏轼旷达词风

浅谈苏轼的旷达词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苏轼同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苏轼是苏洵的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深受父亲严谨治学的影响。苏轼幼年由于接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以后进学和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嘉佑二年(1057)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