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骨科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16.41 KB
- 文档页数:3
对骨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的分析为了提高骨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了在骨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标签:骨科;护理问题;对策1 引言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也日益完善。
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也不断增多,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有效避免医患纠纷,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医院探索的重要课题。
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需与时俱进;医院缺乏完善的骨科护理制度,不利于骨科护理质量的提高等。
此外,骨科的患者年龄跨度大、病种繁多,也为骨科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本文结合我院骨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对策,以供参考。
2护理评估(1)观察询问患者是否有创伤史及病史。
(2)询问患者身体的感官状态,运动感觉,是否有四肢的麻木、疼痛以及日常活动是否因此而受到限制,加受到限制,程度如何。
(3)建议患者做X线、核磁检查是否病变部位严重,并注意程度如何。
(4)询问患者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并完整记录。
(5)根据以上资料初步判定患者的病症是由何引起,并且适当地对症下药。
2护理方法(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情绪来判定并及时地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2)牵引。
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牵引是否有效,姿势是不是正确,位置是否合适,牵引重量是不是合理,并且要及时记录。
牵引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及时注意患者牵引过程中的反应,看患者是不是有头晕、恶心、心悸的症状,从而更好地做好牵引护理。
(3)术前护理。
手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大小便的练习,做好皮肤准备。
(4)术后护理。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情况,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医护人员还要时刻注意伤口渗血情况以免产生伤口感染。
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循证护理的运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循证护理的运用范文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试验组(n=46),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而试验组则采取循证护理干预。
自制调查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等项目的评分。
结果试验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高骨科护理人员整体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科;循证护理;护理质量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利用已经证实的研究证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制订并实施的护理方案[1]。
其以科学证据为指导,有利于解决目前临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骨科患者恢复较慢,且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
本文即对循证护理干预模式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试验组(n=46),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8~72岁,平均(36.4±5.2)岁;骨折部位:上肢18例,下肢15例,骨盆8例,脊柱5例。
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71岁,平均(36.2±4.7)岁;骨折部位:上肢17例,下肢16例,骨盆7例,脊柱6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1)体格及影像学检查确诊骨折;(2)患者自愿参与本项研究;(3)具有基本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1.3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2)妊娠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
循证护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循证护理,使传统的经验主义的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
本文重点综述循证护理在我国实施的问题,并探讨了推行循证护理的对策,旨在帮助提高我国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循证护理;问题;对策1.循证护理的概念根据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在2000年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对循证医学的定义,循证护理的含义可理解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
可见,循证护理是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现代护理实践需要可靠的科学依据,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循证护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1循证护理的理念尚未普及循证护理的理论和概念介绍经常见诸书刊,实际应用效果却寥寥无几。
首先是领导层、管理层对循证护理的了解往往还处于肤浅的状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将对其广泛的推广应用置于今后的工作重点;其次是护理者对循证护理的内涵也了解不透,甚至理解有偏差,以至于很大一部分的循证护理的应用仍还在未求甚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表面上或形式上遵循了循证护理的实践程序,但实质效果难尽人意;另外还没有在患者中宣传循证护理的先进思想,实施中缺乏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2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我国,长期以来护理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人员听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涉及文献回顾、科研设计、科研评价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绝大多数护理人员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开展设计严密的实验性设计的研究和进行实证的回顾的能力。
由于没有接受如何评价和应用科研结果的教育,不知道如何运用科研结果,导致循证护理实践过程特别是实证检索确定、循证观察方法设计、循证结果回顾和推广应用无法很好地得以实施。
阐述骨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对策和未来发展前景隨着医学技术水平的稳定发展,骨科护理工作也更加成熟和完善。
但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骨科护理依然存在潜在隐患。
针对以上作者阐述目前在骨科护理中存在着的问题,并给出对应措施,最后阐述了骨科未来发展的前景。
标签:骨科护理;护理安全;对应措施;发展前景【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656-021我国现状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护理问题。
1.1 护士的业务水平较弱护士的业务水平较弱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而言,护士大多比较年轻,缺乏临床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
在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助;在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又不能正确地为病患制定出合适的护理方案。
很多护士还存在着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和护理专业知识缺乏的情况以及对骨科护理业务不熟练,手法生疏,技术不过硬,不注重学习和业务技术水平的培训,应变能力差等问题。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各医院都应组织护士进行整体的培训,组织模拟治疗来增加年轻护士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还要特别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护理技巧的培训,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
1.2 医院制度的欠缺许多医院关于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欠缺,这使得医院对护理工作的监控不到位,许多护理措施也就得不到落实。
一些护士不按照医院里的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护理,常常擅自隐瞒、处理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失误。
对策:医院的管理者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使护士在护理的时候有章可循。
做到“三落实”,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
“三落实”即指: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监督落实。
只有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保障性的制度管理,切实地监督检查,才能保证在医护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1.3 医护人员的责任心的欠缺骨科护理不同于其他护理,呈现出患者急症多,合并伤多;特殊检查多;各种牵引治疗多;骨科疾病病程长,护理工作繁重;术前皮肤准备工作要求严格等特点。
循证医学在骨科护理中实践意义[关键词]循证医学;骨科;护理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
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方法。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笔者针对骨科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以首席护士为主进行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方法1.1关于防褥疮垫1.1.1问题的提出骨科住院患者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多数骨折后的患者由于疼痛或牵引制动,不愿意活动或活动受到限制或因为年老体弱、有时导致褥疮发生。
有4例体质量50kg以上女性患者,因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术,予卧气垫床,抬臀困难,术后24~48h发现患侧臀部皮肤潮湿,出现湿疹样改变,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1例抬臀不配合且未用气垫床患者术后8h发现其骶尾部有4crn×4crll皮肤发红区,压之不褪,触痛明显,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1.1.2循证循证护理小组首先仔细分析了引起褥疮的相关因素,然后系统地查阅文献。
据所查文献报道:当患者皮肤受压、循环障碍时,如果病床内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因皮肤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组织代谢,并对氧的需要量增加10%;同时,9.33kPa的压力持续2h以上可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性。
1.1.3护理干预循证护理小组为该患者采取了下列措施:予夏天用低温水垫2张,根据自觉温度及时调换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皮肤温度的升高,减少汗液分泌,从而使局部皮肤保持千爽、舒适。
波浪形低温水垫,利用水的波动来分散局部皮肤所受到的压力,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压疮的发生,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经济,患者感觉舒适,减压效果好,易于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1.1.4效果12h后,患者骶尾部褥疮触痛明显减轻,红肿范围明显缩小,皮肤温度降低;24h后,骶尾部褥疮完全消失,皮肤温度正常,疼痛消失。
2~3d后,臀部湿疹样皮肤消退。
1.2关于液体渗漏、静脉炎1.2.1问题的提出多数创伤性骨折患肢肿胀明显患者、脊柱损伤患者,治疗上通常静脉滴注20%甘露醇、B一七叶皂甙钠、来立信等抗炎、消肿治疗。
中医骨科护理的现状与挑战在当今医疗领域中,中医骨科护理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汇聚了传统中医学的丰富智慧和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旨在预防和治疗各种骨科疾病。
中医骨科护理不仅承载着古老医学传统的精髓,还不断融合新兴的医疗科技,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中医骨科护理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骨科疾病。
随着人们对中医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科护理也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中医骨科护理面临着一些现状和挑战,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
一,现状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医骨科护理领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挑战。
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气血平衡和经络理论,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而现代骨科医学依赖高科技影像学、手术和药物治疗。
中医骨科护理必须找到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的平衡点,以确保为患者提供综合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兼顾传统智慧和现代技术的优势。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质量,还能满足患者对多元化医疗选择的需求。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气血平衡和经络理论。
这包括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强调身体的自愈能力。
与之不同,现代骨科医学倚赖高科技影像学、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强调解剖学和生物化学。
•中医骨科护理必须找到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点。
例如,对于骨折患者,可以采用中药来促进愈合,但也需要结合现代的物理疗法和康复计划来加速康复。
这需要中医骨科护理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2.需求增长:•全球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骨科问题的患病率上升。
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骨折、骨质疏松等骨科问题的困扰,因此对中医骨科护理的需求显著增加。
•老年患者通常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治疗方法相对温和且少副作用,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的暂时缓解。
这一趋势为中医骨科护理提供了增长的机会,但也需要增加中医骨科护理师的数量和能力来满足患者的需求。
骨科患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综述[摘要]:目的近年来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模式向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的理念也亟需完善。
方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表现在骨科病房管理上,就是将骨科患者的护理融入到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服务,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种服务,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和家庭感。
结论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手段对患者的康复状况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骨科;治疗;护理0.序言近年来,随着骨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骨科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精细的内固定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石裔等外固定,大大方便了护理工作,同时可以在术后短期内下床活动,减少了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也较大。
从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经皮椎间盘镜下,椎间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等,相应的内镜技术也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康复支具发展及应用使得护理与康复结合起来了。
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支具在外科治疗中常常是为了维持关节的功能位,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护理工作也必将面临着新的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
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
另外,国外大量研究证实,护理水平的提高,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影响。
现将骨科患者的护理现状和研究进展有关文献总结如下。
1.骨科患者的护理现状1.1心理健康指导护理大部分骨科患者骨折损伤均是突然遭受的身体创伤,疼痛剧烈,由于一些骨科疾患可能会导致身体残疾,因而患者出现了害怕、焦虑、恐惧等心理,有些甚至极度悲观,拒绝治疗,对疾病的康复影响极大[1]。
·护理管理·循证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价值研究张新敏,邢利清(通讯作者)(包头第八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0 引言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骨科创伤患者数量有显著提高,该类患者治疗时间长,易导致肢体运动障碍且易出现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1]。
随着患者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常规护理已无法达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2]。
有学者指出[3],采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症状缓解,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骨科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11月我院骨科收疗的90例患者,年龄(42.32±7.24)岁,骨折部位:上肢29例,下肢23例,肋骨23例,骨盆15例。
全部患者均意识清晰,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同时排除以下情况:①患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②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③患者伴有糖尿病或癌症等消耗性疾病。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骨折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2.1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指导并协助患者按时翻身及肢体功能训练,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1.2.2 研究组患者行循征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循征护理小组:成立循征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任组长,其余成员包括责任护士2名,骨科医师1名,小组成员经相关培训合格后上岗。
(2)提出问题:骨科患者病情复杂,治疗时间较长,且需保持卧床休息,因此极易导致坠积性肺炎、压疮及感染等并发症,循征护理小组应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在工作中发现的类似问题进行总结,并寻找其改善方法。
(3)查阅资料,进行循征:通过在院内电子图书馆及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与骨科患者相关的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及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的知识要点:①患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主要与术后未能及时进行运动训练护理有关;②患者易发生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主要与患者长期卧床,或未能及时更换体位有关;③骨折部位较为特殊的患者,由于其病情复杂,因此护理难度较大;④由于该类患者长期卧床,易产生焦虑及抑郁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