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试卷Ⅱ地理试题阅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 页第Ⅱ卷9 至15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注意事项:1.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1 ,完成1—2 题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Km2B.0.5 Km2 C.5 Km2D.50 Km2图2 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童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翁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 题。
3 图中a 、b 、c 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D.盐场、化工厂、电厂4 该生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 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图3 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6~8 题。
6 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 、b 两月(a 月早于b 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 、66°N 、40°N 、40°S B.66.5°S 、66°S、40°S、40°N C.66.5°N 、66°N 、0°、40°S D.66.5°S、66°S、O°、40°N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与P b的关系应符合A.0< P a/P b<1B. P a/P b =0C. P a/P b =1PD. P a/P b>1图4 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08年高考山东文综地理试题及答题情况评析选择题1、2两题以经纬网图和海陆分布图为住处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们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能力体现)1题考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知识点:稻作农业的分布解题思路:阴影部分显示此作物分布在江河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上,可判读种植的作物为稻米。
2题考点: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产业转移及工业发展的类型解题思路:因为越南,与中国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低。
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一般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级的产业类型。
考点:(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产业转移知识点:经纬网,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的国家分布和河流分布主要农产品的分布,水稻种植业存在东南亚的分布,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国际产业转移。
能力体现: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对局部地区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初中地理整合能力。
评析:以中国和东盟建立“10+1”自由贸易后和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为背景,本组题选取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对局部地区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的和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高初中地理整合能力。
考点:美国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地理(农业)特征中国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及区位条件知识点:美国北纬30度-40度西海岸属地中海气候(可从表格中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推理出来),是水果和灌溉农业区;表站的中国产区和美国产区相比,在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能力体现:本题组以表格、文字、数据资料为信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判读地理表格、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简明推导或定性分析地理特征和区域定位的综合能力;“无图考图”,考察学生的心象地图,知识迁移能力。
具体考察:美国的苹果产区的位置;中国苹果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区位优势。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地理部分解析及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8~11题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A.北半球、10月B.南半球、5月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A.30°~40°B.45°~55°C.5°~l 5°D.60°~70°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C.6月、4时30分D.4月、5时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地理试题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体现“标准为本”而不是“课本为本”的新理念。
试卷中的素材不是直接来自课本,其答案也不能从教材中照搬照抄。
在解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而且需要辨析和选择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中隐含的信息。
这套地理试题强调主干知识,突出综合能力,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这种命题的思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学的推进。
(一)试题围绕能力立意,试题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
试题强调对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测试,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知识的比例相当,对地理能力的考察涉及面较广;体现了与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如城市化;时间计算;“气候”;工业布局及其环境问题都是命题的侧重点。
地理试题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全国卷Ⅱ地理试题,选择题相对较难,而综合题比较简单,因而试卷区分度较大,8—11题较难,而综合题难度不大,切入较容易,但得高分难。
例如,2008年文综(全国Ⅱ)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OO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
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1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12分)【答案】36.(1) (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 (4分)。
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最低温度可能降全0℃以下) (4分)。
从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卷II)看高三地理教学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I地理试题从形式上看,试题容量没有变化,但非选择题由上一年的两道大题(36,37)改为一道大题(36题);从试题的排列上看,继续坚持了先易后难的顺序;从考查方向看依然以能力测试为主,从涉及的知识看,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从内容上看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特征。
一、试题的突出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考查。
去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比重很大,如第1、2、6、7、8、9、10、11、12、36(1)(2)(3)、39(3)题,分值达70?,是比较少见的。
这充分体现了高考也立足双基的特征,因为自然地理是中学地理中最基础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扎实地掌握。
2.显示时代性实用性特征。
这组试题中的第3、4、5题是关于生态工业园产业链的问题,第36(3)(4)题的农业与气象灾害的关联,第39(4)题地形气候条件对飞机飞行的影响,第9~11题花期早晚这一自然现象的地理分析。
以上试题反映了高考地理对时代发展和现实社会的关注,引领了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能力考查更突出。
如第1、2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根据等高线计算坡度、根据比例尺计算规定区域的面积的能力;第3、4、5题以工业流程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循环经济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从而判断工业门类,并据工业门类确定其分布地域,知识点转换巧妙,能力要求较高。
第6、7、8题以看似简单的日照变式图来考查地球运动中晨昏线、日出、日落、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地球运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图像转换,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第36题考查微观地图的区域定位、年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分析及区域气温、降水特征的阐述,农业与气象灾害关联性分析。
这些问题较深、专业性较强,对能力的考查突出。
二、对今后高三地理教学的启示1.研读《考试说明》,依纲据本,重视双基,突出主干知识。
2008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及2009年高考备考建议回顾xx年高考,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地方试卷,无论是旧课程试卷,还是新课程试卷,作为高考试题改革,随着国家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
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同步推进,稳定中调整提高,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也更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稳,体现在今年的地理试题总体上延续了近几年的基本风格:一是重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球运动、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人类生产活动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这些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考点均围绕地理学科的主脉和核心展开。
二是试题设计以能力考查为目的。
试卷提供了多样新颖的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等信息载体,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强调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能力。
试题的设问以“原因分析及问题解决”为主,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地理问题及解决途径的认识、理解,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综合题的答案设置要求学生全面、准确、严谨、简洁地进行表述,对地理学科概念的理解和对学科术语的精确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试题的情景设置和关注焦点凸现了人地关系的基本地学脉络。
试题的情景设计和背景材料很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等。
既表明了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研究范畴和主要脉络,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理论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
变,主要体现为今年试题与去年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动向:一是地理试题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地理综合题xx 年只有36题一道题,而xx年是36、37两道题。
试题的绝对数量略有减少,试卷的知识覆盖面也相应减小。
二是试题的知识内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分值来看,试题中地球运动内容占16分,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占56分,农业相关内容占8分,城市人口占8分,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占12分。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试卷Ⅱ地理试题阅卷分析
张娟许玉晶洪慧莘王晶曲长岭宋殿巍
为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大讨论活动”,全面提高我市2009年高考备考教学辅导效率和考试质量,我们对2008年的高考试卷进行了分析。
现将文科综合地理学科试卷分析如下:
一、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各题分析:
1、等高线地形图认知能力差
2、本题失分最高,关键是以比例尺为基础的计算不好,换算能力差
3、错误率较低,考生对流程图认识较好
4、应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
5、空间定位能力低
6、运用地图判断空间定位能力差
7、答题情况较好
8、通过斜率来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能力差
9、错误较少
10、洋流的分布掌握不好
11、答题情况较好
二、综合题分析
36(1)考察的知识点是据图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答题情况:大部分同学对气温的年变化小能答出来,但是对气温的日变化不能考虑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失分率较高。
(2)考察的知识点是描述降水的特征。
答题情况:大部分同学能根据降水的年变化图判断出降水的季节变化,所以只能得2分,而对该地的年降水量总量,大部分同学没有答出来而失分。
(3)考察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答题情况:大部分学生能答出该地主要的气象灾害为洪涝干旱及其分布,由于忽略地形地势对其影响,对低温冻害绝大部分同学没有答出,只能得一半分。
(4)考察农耕系统对防治气象灾害的作用。
答题情况:该题与上题有连带关系,由于上题低温冻害没答出来,所以本题也只能答出该农耕系统对洪涝干旱的作用,低温冻害的作用没有答出来,只能得一半分。
39(3)本题考察驼峰航线穿越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答题情况:只答地形区的名称,没有答出地形特征,或有些同学对驼峰航线穿过的地形区不了解,因此失分。
(4)本题考察驼峰航线飞行面临的困难。
答题情况:语言不规范,考虑的问题不全面,因而失分。
三、综上所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1 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图形的转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较差。
2.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低。
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不好。
3. 答题不够规范,不用术语答题,失分较多。
4. 从题干中提取隐含条件的能力较差。
四、对今后高三地理教学的复习建议。
1. 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法,增强对图形的感悟能力,掌握各类地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以及
能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心审题是考场上能否发挥好的重要前提,是减少无故失分的最有效手段。
2. 培养学生平时复习时应多观察现实生活,养成要规范答题的习惯,熟练掌握一些地理术语。
3. 根据往年试题,命题每年侧重的知识点都有一定变化,属于抽取式考查。
应紧扣主干知识全面复习,
不能采取押宝式的复习。
要夯实基础,尤其细节问题,知识点要落实。
4.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多演练,注重从题干中提炼出隐含条件来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