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8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调研背景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渊源,加之地域辽阔,遗存了大量各具特色、传统文化丰厚的古村落。
随着古村落的价值被社会逐渐认可,古村游已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古村落与外界联系的骤然增多,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本次调研对苏州太湖金庭镇明月湾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明月湾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是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
由于偏于孤岛一隅,长期隐逸于湖山深处,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鲜为人知。
2003年吴中区古村旅游开发公司和西山镇(今改名金庭镇)人民政府对其实施保护整治,2007 年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苏州古村落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保护和利用。
作为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代表作,更为完善的对明月湾进行保护开发,能为全市甚至全国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彰显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结果1、明月湾的历史变迁由于疏于记述且时间有限,明月湾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和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搜索、筛选。
尽管找到的也只是一个大致梗概,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开发。
(一)春秋时期——吴王和西施玩月之地明月湾,因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西施曾来此玩月而得名。
尽管这仅是一则传说,但历史上西山确实曾经是吴越相争的前沿阵地,至今岛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当时的遗迹。
(二)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寻胜探幽之处明月湾村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在唐代已闻名遐迩。
刘长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一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欣然命笔。
他们的作品是明月湾村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
有“情才冠世” 之誉的诗人刘长卿曾当过长洲(今苏州)尉,后被人诬陷入狱,出狱离苏之前,到明月湾探望一位名叫贺九的隐士,可惜寻访不遇,便写下了《明月湾寻贺九不遇》一诗。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的困境与路径——以南京江宁非遗保护工作为例摘要:南京市江宁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希望通过阐释江宁区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困境与路径,总结对策建议和经验启示,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新思路,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非遗保护;困境;路径江宁原是南京的近郊。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宁撤县设区,伴随着多条地铁的开通、大学城的建设和南部新城的规划,江宁的发展突飞猛进。
目前,江宁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创新基地,航空、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汇聚,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
江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很多的转变,非遗保护工作遇到了一些困境,也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一、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江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数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2项,区级非遗项目41项;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8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4名,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类别。
在江宁区层面,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科和江宁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本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建设了江宁区非遗展示馆和多家非遗传习所,举行了专题性的非遗展览,开设了非遗公益课堂,非遗传承人主题雅集等活动。
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江宁区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上挂牌,专题性展览有金陵金箔主题展览,周岗红木主题展览,南京板鸭制作技艺主题展览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宁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50万元,同时,对于60周岁以上的区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另外每年评选出10至15名优秀传承人给予年度优秀传承人补助1000元。
江宁区运用媒体、学校、景区、社区联动的方式,宣传、弘扬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措施包括:与江宁融媒体合作拍摄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片,在省市各个宣传平台以及网络媒体上播放;省级非遗项目方山大鼓已经在天景山小学和龙都小学形成校本教材,江宁剪纸、仿古牙雕、金陵玉雕、斫琴技艺等项目也在中学和小学开设传习课程;米秀街中学、天景山小学、牛首山风景区等建设了专题性的非遗传习所;多个景区和社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节庆活动,以及“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还举办了“非遗进景区”的活动,面向旅游人群和社区民众普及宣传、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研究价值、方向与保护实策的选取作者:张磊张乃禄杨秋生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传统村落的地位与价值越发的受到关注与重视,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思路也日渐明晰,然而具有典型特色的传统村落数量绝对值仍较小。
如果要真正呈现中华大地乡村文明,就必须将各类典型与非典型传统村落作为合体研究。
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特点各异,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并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基于此,以聊城市七一村为例,以实践形式探索如何选择研究角度、保护方向、保护内容、保护措施等,期望能够给其他类似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参考和启迪。
关键词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特点剖析;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06.054传统村落的建村历史悠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一直没有较大变化,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规模最大并且动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最为完整、集中、真实地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
1 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研究价值截至2017年7月,共有四批4 153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虽然这些数字不少,但在相对数量上,这些村庄只占到我国村庄总数量的0.2%。
当下,我国正进入到城镇化高级阶段,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但这种重要性必须通过更多数量、更多类型、更多区域的传统村落共同发力才能够得以体现。
因此,除了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这些村庄以外,更多类似阳谷县七一村的省级、市级的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的认定及保护工作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2 非典型性传统村落研究方向研究非典型性传统村落,要明确其传统村落的基本属性,在符合基本共性的前提下再挖掘其非典型性特点特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1)研究村落外部空间环境对村落形成发展促进和制约;2)研究村落所处区域的产业基础与经济基础对村落形成的影响;3)研究村落居民性格气质特点对村落形成、发展格局的影响;4)研究区域特色文化、艺术在村落形成发展上的印记展现及其价值;5)确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方式方法。
中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演化机制研究:以南京江北地区为例李禕;沈晓艳;龚海涵;黄贤金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我国城市边缘的开发与发展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影响。
本文通过追踪南京江北经济发展及其开发管理机制的变化,旨在从管治的角度揭示城市边缘从传统城市边缘区到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背后的微观驱动机制。
文章认为南京江北地区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模式、以及市属开发项目在城市边缘区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江北地区开发主体的整合与统筹,提升了边缘区开发主体和项目的行政管理层级,进而推动了江北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发展。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李禕;沈晓艳;龚海涵;黄贤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南京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句容市宝华镇为例 [J], 张飞;闾海
2.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例 [J], 吴晓庆;张京祥;罗震东
3.南京江北地区440例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调查 [J], 顾华丽;秦明照;陈一文;刘谦
4.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城区周边乡村为例 [J], 黎智辉;张猛;刘嘉慧;王河燕;唐鑫;马雅洁
5.大城市边缘区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J], 陈轶;刘涛;李子豪;尹俊超;陈文珺;羊妍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侵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迁、改造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损坏和破坏。
二是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减少。
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许多农村人口外流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村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三是经济活力不足。
由于传统村落的农业生产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村民生活和发展需求,村落经济活力不足,导致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四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重重困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制定相关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吸引游客和资金,增加村落的经济收入,增强村落的经济活力。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青少年和村民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爱护传统文化的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优化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强对村落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9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1肌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当予以保护的自然村庄[1]。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推动乡村风貌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南京传统村落保护现状2.1南京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和学者诸如吴良镛、阮仪三和冯骥才等都先后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4]。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村落概念内涵、建筑研究、景观研究、保护传承、旅游开发和空间形态等几个方面,研究方法从以定性为主逐渐向定性定量相结合转变。
国外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起步较早,较为系统全面,成果也较丰富。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城市人口出现了向乡村流动的逆向流动,一些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传统民居、乡土建筑和乡土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并且通过推动政府制定比较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来规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5,6]。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南京地区传统村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针对这些情况,2019年南京市政府制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对南京传统村落进行了分级保护规划,最高等摘要 传统村落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涉及多个领域,在各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和特征又不相同。
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传统村落数量较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通过对南京传统村落分布情况及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探索南京传统村落微更新设计的模式与路径,旨在推动南京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繁荣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
南京历史古村落窦村保护与更新1后文君葛天阳阳建强【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位于城市边缘的大量历史古村的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村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者对南京古村窦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规划探索。
本文对历史价值、结构形态价值、水利水工价值和石匠工艺价值等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
阐述了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对苏南地区历史古村的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窦村;保护与发展1.引言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位于城市边缘的大量历史古村的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苏南地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先导地区之一,两者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古村窦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独特的山水自然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物质空间和传统技艺。
随着南京城市用地的扩张,古村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抉择,居民正面临着由“村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困境,因此,古村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113,51008061)2.古村的保护价值2.1历史价值——南京石文化的重要组成2.1.1窦村石刻艺术与南京石文化关系窦村始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兴石刻,于是召集全国各地手艺精湛的石匠来到南京进行城市建设和南京古城墙建设。
城墙建成后因后期维护的需要,大批石匠未返原籍继续留在南京。
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匠聚集到青龙山山脚下而形成了现在的石匠村。
窦村的石匠参与修建了中山陵、明孝陵、明故宫、夫子庙等南京石刻文化点,他们与南京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
因此,窦村也是南京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窦村石刻艺术与南京石文化关系图2.1.2历史沿革2.1.2.1明朝村落主要集中在四方井以北、村中央南北向街道两侧。
此时期村落,建筑多以茅草房为主。
当时,偷盗现象猖獗,于是窦村石匠模仿南京城及城墙建设模式,在距离村落外围约100米外建设石寨墙,石寨墙与村落外围的空隙地带作为石匠打磨石器的公共场所。
INTERPRETA TION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熊亚婷,生于1998年,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
城镇化推进下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困境及路径探索——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经验分析南京工业大学 熊亚婷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采用老城区改建和兼并郊区的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区域慢慢地并入城市,被拆迁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改变,导致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骤变产生不适应性,同时引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低、环境卫生情况较差、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本文结合南京市江宁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过程中产生的“1+10+N”社会组织治理平台、“网格党建”+“党建阵地”、民意沟通制度的实践经验,分析目前拆迁安置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如何寻找高效治理拆迁安置社区的路径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城镇化;拆迁安置社区;治理路径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082-0002近年来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开辟新城区、拆迁移建旧城区改变了城市的空间面貌,动迁的农民群体被集中安置在城市新建社区内,这些农民群体仍保留的乡村痕迹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涌现出管理体制欠缺、文化适应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如何改善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在现阶段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提升拆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能力是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将推动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城乡间的融合发展,因此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拆迁安置社区治理情况,寻找合理的途径打破当前社区治理僵局,以促进城乡社区稳定发展。
一、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现状及问题(一)安置社区居民集体公共意识欠缺乡村生活一般更加自由随性,原属村民在原来村庄地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很少受到规范性的引导,[1]动迁后的农民由“村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居民身份、生活环境等均发生了改变,但生活方式的改变却远滞后于城市文化,这使得大多数居民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尤其是适应能力较低的老人。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摘要: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DingGang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town 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tudy ge village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other similar ancient village to provide reference.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过度开发而忽略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村落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现象”,古村风貌逐渐在消失。
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可促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且良性的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葛村概况及其特色1.1 葛村概况图1:葛村影像图图片来源:Google葛村地处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古属于丹徒,村域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
1955年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贵文物,显示该地区已有6000余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葛村是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包括东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沟头严家。
(精)心得体会:古村落保护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最新)(精)心得体会:古村落保护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最新)近年来,随着文化部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双双启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古村落游也受到了旅游业界的热烈追捧。
但是,由于我们对文化遗产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文化遗产当成摇钱树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文化遗产在保护、特别是开发的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那么,在开发过程中文化遗产究竟受到何种程度的破坏?为什么会受到这些破坏?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破坏事件的发生?所有这一切都是每个文化遗产守望者都急于破解的难题。
为此,笔者于2005年12月1日至7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8期学员中的10位同志组成文化调研组,前往X省X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榕江县三宝侗寨、从江县岜沙苗寨及小黄侗寨、黎平县肇兴侗寨及黎平古城等,专门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考察以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为主,走访基层责任人、与当地居民座谈为辅,大致上了解了上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情况。
考察结果告诉我们,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X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开发方面确实取得了非常显著实绩。
在这里,他们通过旅游开发不但使当地的居民走近小康,同时也使他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一步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使古民居、古建筑等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将毫不隐晦地提出一些上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提醒各级政府对这些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使一些错误做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纠正。
由于时间短促,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叙述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或是那样一些不足,希望大家给予及时指正。
X省X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居X东南,全州人口似苗族、侗族为主而得名。
其中苗族178.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37%;侗族135.9万人,占总人口的31.5%,是我国苗族、侗族人口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文章编号:1009-6000(2015)05-0099-08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5.05.0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再生产的效应、机制与治理研究”(No.41171134)。
作者简介:吴晓庆(199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京祥(1973—),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罗震东(1978—),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副教授。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例Discussion of the Plight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Protection and Renaissance of “the Atypical Ancient Villages” Locate in the Edge of the City: A Case Study of Doucun吴晓庆 张京祥 罗震东WU Xiaoqing ZHANG Jingxiang LUO Zhendong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脉,也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单元。
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和遗产旅游如火如荼进行,但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普遍集中于那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村落,而忽略了大量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位于城市边缘区、具有相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非典型古村落”。
此类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通常处于UNESCO确定的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下,而处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又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服务于城乡功能、优化城乡关系的特殊潜质,且由于受到城市外溢发展的直接影响,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选择。
因此,本文着重对此类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面临的困境进行梳理,在借鉴国外村落复兴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别于那些经典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保护与复兴对策。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复兴;窦村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roo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ve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heritage tourism have been in full swing in recent years. But academic circles are focusing on those typical villages wi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have ignored the village which usually have som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ancient villages. These villages are generally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city, and we name them “the atypical ancient villag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these villages is usually under the standard of UNESCO, but the unique location makes them have the special potential of optim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ombing the plight of these villages, and references the renaissa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Then, we discuss the unique countermeasure of protection and renaissance of these villages.Key words: the edge of the city; the atypical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renaissance; Doucun village2015.050 引言城市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土地需求的增长,城市边缘区因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地价便宜、供应量大等特征而被大量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乡村社会普遍缺乏城市化的动力和实力,导致其在城市化浪潮中通常面临两种结局:一种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社区最终被城市社区所取代;另一种是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自发地进行更新,但也因此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历史景观环境的蜕变。
以上两种情况都一方面促使城市边缘区成为要素变动最激烈、土地使用最混乱、社会治理最薄弱的地区,而另一方面也导致在这种地区的传统村落①保护遭遇巨大的挑战。
相比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名村,那些介于传统村落和普通乡村之间的“非典型古村落”②更是无人问津,在学术界也极少被关注。
但是,这类村落在城市边缘区数量多且具有普遍性,形成了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特色乡村历史环境的基底,事实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此外,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处于城市边缘区的许多“非典型古村落”,一方面不用背负那些“典型”历史文化名村各种“原真性保护”的包袱,另一方面又拥有乡村聚落所特有的魅力,在更大空间、更普遍意义上具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因此,从城市需求和乡村发展的双向角度出发,对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复兴进行研究,对于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将研究的焦点置于那些城市边缘区的“非典型古村落”, 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参考借鉴国外乡村的更新模式,探索其区别于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方式,并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实证案例。
1 “非典型古村落”与“典型”传统村落的差异1.1 社会环境、政策背景差异“传统村落”是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由“古村落”改名而来的一种村落形式,其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为了突出村落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
此外,自2003年国家颁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起,城市化浪潮的不断侵蚀和社会群体保护意识的淡薄使其并没有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而传统村落的价值认定则为历史文化名村的确立和保护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依据。
“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传承文明价值的社会总体需求,但对于城市边缘区的“非典型古村落”而言,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其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承载着较典型传统村落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功能需求。
一方面,城市边缘区以其空间发展制约少、地价低等特征成为各种城市经济要素竞相争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乡村经济要素在融入城市之前,也通常会选择城市边缘区作为中转站和落脚点[1]。
从城到乡、从乡到城的双向要素流动,使得城市边缘区的“非典型古村落”成为一个聚集各种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地区。
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导致其在土地利用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而那些对于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护方式显然已不适用于这一类型的古村落。
另外,“非典型古村落”不在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范围内,不受相关法规的限制,这一政策背景一方面导致这类村落的保护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从而面临被不断侵蚀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为古村落的功能更新乃至整体格局的再造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使其更易于承担城市边缘区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功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的鲜活需求。
1.2 物质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差异典型“传统村落”的确认条件是历史建筑、乡土建筑和文物古迹建筑满足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总量要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2],并且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都没有大的变动,至今仍为人们服务。
因此,传统村落通常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而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因地就势的村落外部景观格局又使其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3][4]。
加之传统村落还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征[2],使其非但在物质空间要素的保护上有迹可循,也在旅游开发和艺术利用上拥有较大的潜在优势。
而“非典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存通常没有传统村落那样丰富。
在物质文化遗存上,一般这类村落仅拥有较少的低层级文保单位,甚至没有,达不到传统村落的确认标准。
另外,这类村落的历史建筑多以零散分布为主,大多穿插于现代建筑中间,不具有传统村落中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风貌特色。
在自然文化遗存上,“非典型古村落”通常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山水和街巷格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思想。
但是不同于传统村落的是,这类村落处于城市边缘区的地理特征,一方面导致其外部自然环境不断地受到城市建设的侵占;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入侵,也使其内部的街巷格局和人居环境越来越远离传统村落的特质。
在非物质文化遗存上,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通常具有较为固定的“文化空间”③[5],进而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而“非典型古村落”则缺少集中成片的特色物质空间来承载此类民俗文化,导致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通常只依托于村民个体存在,因而面临断层的风险。
历史保护与更新│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Y 002 “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2.1 不能简单套用传统村镇保护复兴方式目前国内典型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复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修旧如旧”式更新以带动旅游发展[6];以发展促保护的周边带动式;满足城市旅游消费的单功能植入式;承接城市技术输出的产业植入式。
但对此四种保护更新模式的基础条件、操作方式等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边缘区的“非典型古村落”由于受到内生和外在的多方面限制,并不能完全套用传统村镇现有的更新方式(表1)。
总体而言,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方式之所以不能在城市边缘区的“非典型古村落”中简单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物质空间环境到非物质文化资源,这类非典型古村落均难以支撑起传统博物馆式或依托于遗产旅游的保护方式;(2)在缺乏足够的文化特色和环境吸引力的情况下,不管是城市政府、企业、还是个体,主观上都不愿选择这类村落进行投资;(3)这些村落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生存环境,一方面,城市功能或产业在引入之初就面临着被替换的风险,另一方面,城市政府也很难在这种变动的环境中制定出完善的公共政策以保障村落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