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专题训练8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考点09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严峻形势(1)政治体制: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邦联国家,中央权力有限,无法处理重大问题。
(2)政治局势: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3)经济形势:各州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关税不统一,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政体选择(1)必要性:必须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2)可能性: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1.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
2.内容(1)国家结构形式: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特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掌握。
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评价(1)性质: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积极性: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历程(1)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2)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3)1860年,共和党开始执政。
此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4.影响: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考向一1787年宪法【重点解读】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特点及评价1.制定背景(1)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姓名高三小班历史培优训练题8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1.(2022·全国乙卷高考·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2.(2022·全国甲卷高考·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
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3.(2020·全国Ⅱ卷高考·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表1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4.(2020·全国Ⅲ卷高考·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5.(2019·全国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1练习题(一)01.(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作用(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03.(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04.(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是秦始皇时期所任丞相的情况,此表反映了秦朝05.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
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06.(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A.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07.(2017年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2017年高考历史高中历史选修5-6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
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
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
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
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
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
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5分)2.(浙江省宁波市2017年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吉萨金字塔群中的三大金字塔俯瞰示意图材料二:1798年,拿破仑率领庞大的舰队进军埃及,除士兵外,随行的还有来自法兰西学院的天文学家、矿物学家、画家等200余人。
进入埃及后,这些科学家、艺术家近乎贪婪地搜集任何可以看到的东西,不断观察、测量、研究。
虽然拿破仑远征埃及在军事上以失败告终,但却打开了人类研究埃及文明的豁口。
自此以后,国际上各个学科考察埃及、揭秘埃及的研究就没有停息。
——摘编自《失落的文明:远古文明发现之旅》(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2对应的金字塔的名称,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三大金字塔的布局特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的背景。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同志”的基础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结盟国 D.联姻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说,德在上文中的的那个年代有图腾“生性”之意,故“同性则同德意,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意为相同姓氏相同血缘的人崇拜相同的图腾有同样的生性,因为生性相同血缘相同故而心性想法相同,因为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
“同志”的基础是相同姓氏相同血缘的人,因此选择A。
B主要事分封诸侯的制度;C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史料3.“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争霸战争是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BC与史实相反;D项错误,本质上是分封制度的瓦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7·吉林省白山市高三模拟)《诗经·大雅·荡》载: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
”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这主要说明(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B.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C.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2.(2017·甘肃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统一性与集权性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D.独立性与落后性3.(2017·扬州中学高三质量监测)《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明(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4.(2017·江西省高三十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时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西周时渐趋完备,是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
该学者强调了分封制的( )A.集权性B.分权性C.松散性D.落后性5.(2017·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这一国家制度既有别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下列对材料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体现等级色彩的世袭制D.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6.(2017·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试题(8)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2.“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
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
”(《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A.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B.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C.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3.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
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4.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5.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6.唐朝贾岛《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2017-2018学年24.《三国志·陈武传》记载:“(陈表)字文奥.武庶子也。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
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陈表对其母的要求不合礼制 B.陈表的做法符合宗法制的要求C. 陈氏兄弟问嘀庶之分不明显 D.陈表在兄长陈修死后继为嫡子25.开元十七年(729 年)国子祭洒杨玚上言曰:“伏闻承前之例,每年应举常有千教,及第两监不过一二十人。
……臣窃见人仕诸色出身,每岁尚二千余人,方於明经进士多十余倍”这主要反映了A.庸代科举考试竟争激烈,录取人教少B. 科举制并非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 科举制并未扩大官员人才来源D.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26.《宋史·郭咨传》记载:“洛州肥乡县田赋不平,岁久莫治,转运使杨偕遗咨摄令以往。
既至,闭阁数日,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活,遂得其数,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赋八十万,流民乃复。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B. 郭咨创立的千步方田法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C.千步方田法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赋税负D.千步方田法的主要目的是平摊赋税负担27.中国古代夷夏之辨分明,至于如何区分夷夏,有这样一个原则:“诸候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据此可知A. 夷夏的主要区分标准是血统 B.夷夏的主要区分标准是文化C. 夷夏之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D. 古代中国有非常清晰的民族界限28. 《冯婉贞》记述的是1860年北京近郊谢庄村民打败英军的故事。
现代学者杨天石先生发现这答小说最早见于1915年3月19日的《申报》,作者为陆士愕。
据此,下列符合《冯挽贞》创作背景的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内部兴起了洋务运动B. 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号召发动了反对帝制的护国运动C.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当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日本逼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激起爱国救亡热潮29. 1930年11月12日的《民国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上海闸北区水安县丝厂职员金吉城,月收入50余元。
港澳台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A、会通河B、通惠河C、广通渠D、胶莱河2、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3、.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A、历史学理论著作B、唐朝断代史C、典章制度沿革史D、编年体通史4、澶渊之盟后,北宋在与辽接壤的地区设置榷场,其主要地点除霸州外,还有()A.、幽州 B、澶州C、云州 D、雄州5、“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银无万数”的诗句出自()A.《警世钟》B.《台湾行》C.《哀旅顺》D.《哭威海》6、在1848年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A.匈牙利起义 B、波兰起义C、捷克起义D、罗马尼亚起义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在中国增开了大量的商埠,其中一省之内开埠两处的省份有()A.广东、福建、湖北 B.山东、广东、福建 C.江苏、广东、福建 D.直隶、江苏、山东8、“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
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
”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条约签定以后()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国王路易十六 B.取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C.召开了普选的国民公会 D.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0、下列关于18、19世纪拉丁美洲政治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为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B.墨西哥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C.圣马丁率领军队彻底击溃西班牙殖民军 D.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建立了共和国11、下列有关拉美独立革命发生的原因中,与海地独立有关的是()①西班牙、葡萄牙的衰落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③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鼓舞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不同于美国的,拉丁美洲革命爆发时有利的国际因素是()A.英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B.拿破仑战争的进行 C.欧洲列强实力的衰退 D.法国大革命的胜利13、下列有关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革命的对象都西欧殖民统治者 B.伊达尔哥点燃了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烈火C.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分别是北部、南部的主要革命领袖 D.独立战争中于1826年取得最后胜利14、下列哪些是德国魏玛宪法的内容?()①政府向国民议会负责②政府向联邦议院负责③联邦议院代表各邦④国民议会代表各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5、19.下列各项中,哪些是德黑兰会议决定的?()①战后建立联合国②同盟国战后合作③苏联对日宣战的时间④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③16、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
1.唐朝时期大批胡人入唐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东扩所造成的中亚政治混乱和生存压力;明代早期郑和的舰队之所以能够在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畅通无阻,是因为15世纪上半叶的印度洋实际上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海上霸权的真空。
这些研究成果所体现的主要史观是( B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唯物史观2.1916年关于孔子,各方争论不休,其中,康有为请全国人跪拜孔子,陈独秀抨击尊孔运动,关于争论的实质,下列看法符合阶级史观的是( D )A.文人相轻的心理导致争论不休 B.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差异C.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不同反应 D.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在帝制问题上分歧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
”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4.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D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5.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一开始你是想要仿效西方的军事器械,你就必须发展军事工业,你要发展军事工业你就不得不走第二步,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要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你就不得不发展轻工业……这种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过程又需要新式教育。
这是一个循环过程。
按照这样的设想,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将是( B )A.直接应用西方的成果 B.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 C.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D.循序渐进逐步深入6.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研究的重点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向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
导致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主要是( B )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改革开放的推动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D.政治民主化的推动7.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
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A )A.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B.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8.有美国史学家指出,美国的历史不能从建国算起,不能从北美殖民算起,甚至不能从哥伦布登陆美洲算起,而应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形成的探险精神和11到14世纪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贸易网络。
作者观点( D )A.凸显了欧洲中心论 B.否定了殖民政策 C.彰显了现代化史观 D.体现了全球意识9.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A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 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 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10.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C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多角度认识和考查史实11.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D )A.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D.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12.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近代)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据此可知弗兰克的观点( A )A.从全球史观角度看待欧洲的崛起 B.否定了欧洲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C.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片面看待 D.体现了对历史现象认识的单一化特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采用不同的史观,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顺着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
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形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
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摘编自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
“欧洲顺着亚洲的悲伤往上爬”是通过什么途径?(8分)(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5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8分)(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4分)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得了市场和原料。
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或殖民扩张、掠夺)。
(2)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
(3)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推动了思想解放;科技的进步。
(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北美史学家时常抱怨,中国也有“教科书问题”,总是腰斩他们的“革命史”,把一部完整的美国革命史按照自己的口味裁剪成一段“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早期历史,视野所及,似只有从1775年到1782年的独立战争,却将更为重要的1782年至1787年的制宪历史弃之不顾。
另有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要理解这场革命,仅仅延伸至1787年也还不够,这场革命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独立战争,第二段落为制宪活动,第三段落是从费城制宪到1800年杰斐逊入选获胜,政党轮替执政,人类第一次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接。
美国革命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段落,那就不是革命,而是一场战争,甚至仅仅是一场内战:同一民族内部母邦与移民之间发生的分裂性内战,并不是外来异族统治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民族战争”。
这场“内战”后来之所以发展为“革命”,是在“内战”结束之后的第二、第三段落,从1787年至1800才从容开展。
——朱学勤《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 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中译本)序》指出材料中中美两国史学家关于“美国革命史”的不同叙事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两种叙事模式。
(评价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合理,论述充分。
)答案:中国史家认为美国的革命史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
美国史家认为美国革命史既是对旧制度的推翻和否定,也包括新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美国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独立国家的建立,更突出的表现在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史的叙事模式,是在革命史观的指导下,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研究历史(强调改朝换代的意义)。
认为1783年,美国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开始独立发展道路,是美国革命的突出成果。
美国史的叙事模式,运用现代化史观,强调推翻旧制度后,美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发展。
美国革命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推动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破旧立新)。
1787年,在邦联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情况下,1787年宪法出台,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符合美国发展的需要。
1800年,政党政治确立,两党轮流执政,两党制的确立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突出表现。
在和平的局面下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发展。
美国式叙事模式更强调长时段、完整关注美国革命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