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30
产业政策法
产业政策法是指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法的主要目的是指导、规范和推进特定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加速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产业政策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机制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3. 扶持和引导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4.防范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政策举措
5. 重要产业的行政管理规定等。
在产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考虑到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市场规律等多方因素,并合理调整政策措施,以促进特定产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对于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政策法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科学决策、公开透明、有序推进的方式,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
企业应当按照政策规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
力,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升级和发展。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打破行业壁垒,促进产业间的合作和共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产业政策法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既能促进产业发展,又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2022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10.04•【字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5号•【施行日期】2022.1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5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已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9月28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10月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2006年9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2022年9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财税支持第三章融资促进第四章创业扶持第五章创新支持第六章市场开拓第七章服务措施第八章权益保护第九章监督检查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依法设立并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第四条自治区严格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严格落实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业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国家规定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中小企业促进工作。
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21世纪,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重要一环。
因此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经济法作为调整各类经济体之间和人民之间的基本利益,调整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的基本法律,它确保了经济社会的高速且有序的发展。
经济法和社会都具有和谐,稳定,有序的特点,本质上,经济法和和谐社会在理念上和特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本文结合了我国实际国情,以经济法是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从多个方面论述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前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党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我国经济也有许多不和谐的方面。
例如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巨大,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
经济法是以社会和平稳定发展为前提,保障经济有序进行,促进友好交流贸易的法律。
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处理好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济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
二、经济法的概念和实践情况(一)经济法的背景介绍“经济法”最初是由摩莱里于1755年在《自然法典》中提及,由法国学者德萨米于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发展,二者都辩证分析了自然运动的规律,来论证社会运行的法则。
“经济法”的真正出现是在德国,当时国家对于经济的过度干预,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在人们高昂声中,“经济法”应运而生,调节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它提出了综合运用了“市场之手”和“国家之手”,经济才能高速稳定的发展。
我国经济法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随着改革的浪潮出现的。
是一种调节经济在计划管理下和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法律,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法律部门的职能,保证国家和谐安康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我国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经济法出现30年,目前对于经济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中能否作为一个独立法律的存在,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3.27•【字号】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7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7号《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已于2024年3月27日经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3月27日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2024年3月27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管控第三章生态保护与修复第四章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五章防汛与工程安全第六章污染防治第七章高质量发展第八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第九章保障与监督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类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黄河流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菏泽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南市、德州市、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流域管理与属地管理、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