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33 KB
- 文档页数:3
劝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养成良好学习观。
二.知识链接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写作训练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
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的字样。
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
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
”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
”
你对诗人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用200字左右写一则简评,评论这句话的含义及效果,并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劝学》第二课时编写:李歆刘珍荣〔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青、冰提高修养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博学、参省修身养性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积”与“不积”对比积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一”与“躁”对比专〔课文研读〕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课时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过程方法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
2、熟读、背诵、默写
情感态度
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初通文章大意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弥补不足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
輮木为轮
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导人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一个总体印象,接着第二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发展人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本文怎样进一步展开论述呢,就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余下部分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研习第3段
实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跂而望:提起脚后跟
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虚词
跂而望:表修饰
而致千里:表转折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性
古今异义(古/今)
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不真
绝江河:横渡;断绝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
实词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
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词类活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特殊句式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本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五、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
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教学反思:
<p align=right>王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