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7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劝学》情境课文,学生跟读。
二、整体感知1.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为什么要用“君子曰”引出来?明确: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3.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了学习之道?明确:作者主要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来论述学习之道。
三、具体分析过渡语:学习的意义是怎样的,学习的作用、方法、态度又分别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学生齐读课文的第2段,思考:在作者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的?明确: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道理。
从蓝到青,从水到冰的过程,比喻人不断学习的过程。
“青于蓝”“寒于水”比喻学习的结果,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及“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道理。
直木通过“輮”,可以改造成“中规”的轮;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可以变直;金属制的刀斧等通过“砺”,可以变锋利。
因此,人通过学习、检查和省察,就可以改造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没有过失。
2.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2段。
2024年《劝学》两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4)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制作思维导图,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3)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制作思维导图,提高组织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劝学》,了解文章内容;(2)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词典、注释等;(3)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文章中的论点;(2)各小组选取一个论点,进行深入探讨;(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学习问题;(2)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和解决办法;(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劝学》;2. 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3. 制作《劝学》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表现,总结教学成果;(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重要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论证论点的方法:比喻对比重点、难点1、词句知识的理解与归纳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教学方法1、借助注释研读翻译课文。
2、讨论、分析比较、诵读一、复习导入:检查课后学习情况。
1、齐读课文2、默写易错字:槁暴须臾舟楫跬步驽马蛇鳝蛟龙板演默写跂而望假與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輮以为轮二、研习新课。
(一)、研习一、二两段1、齐读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疏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通文意。
要求: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
(1)小声朗读,读准字音,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查读准节奏。
其自读情况。
(2)看注释,弄通文意。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基础上,补充归纳1、2两个小(3)圈画重点,标出难点。
节的知识点。
(1)重点字词。
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木受绳则直。
受,经过;绳,名词用作动词,用线量(2)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见识。
2、自主学习结束后,(3)词类活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题,向其他同学求助。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弧度,曲度③輮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烤使之弯曲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绳,名词用作动词;直、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4)古今异义词① 劝学:古:劝勉,鼓励;今:说服劝解② 輮以为轮:古,“以之为”把它变成;今:认为③ 金就砺则利。
古,泛指金属制的刀斧;今,指稀有金属黄金。
(5)特殊句式①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
状语后置句4、问题探究(1)开头一段在文章有和作用?交流、讨论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意在强调:① 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重点实虚词,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检查背诵情况,引出新课。
二.进入新课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再全班齐读一遍。
2.学生逐句翻译,并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3.老师点评,补充字词。
兴:兴起焉:于此,从那里得:获得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上、下:向上、向下躁:浮躁4.老师提出问题: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对比论证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老师补充。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
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
这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三.古文知识小结1.老师示范小结虚词“而”的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
3.老师补充。
四.课文总结(略)五.扩展练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内容。
二、研习课文中的比喻论证1.研习第一段(1)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论述?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这个观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学习的意义;二是学习的重要作用,三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在论证时,作者在二、三、四段中都运用到什么论述方法?明确:比喻论证。
(3)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2.研习第二段(1)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比喻。
(2)作者用了哪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五个:“青”“冰” “轮”“木”“金”。
(3)作者以“青”“冰”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了事物经过改变会有所提高,论证了学习也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4)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明确: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5)请同学们齐背第二自然段。
3.研习第三段中的比喻论证(1)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哪几个比喻?明确:“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五个。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明确:这个比喻是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论述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了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自身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教案课题: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过程方法 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教学难点初通文章大意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弥补不足假于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青出于蓝提高自己冰寒于水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輮木为轮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教学方法、手段、活动)一、导人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一个总体印象,接着第二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发展人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本文怎样进一步展开论述呢,就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余下部分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研习第3段实词须臾之所学:片刻跂而望:提起脚后跟博见:广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借助;凭借致千里:到达绝江河:横渡虚词跂而望:表修饰而致千里:表转折词类活用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性古今异义(古/今)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假舆马者:借助、利用;不真绝江河:横渡;断绝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课题《劝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并研学文言中的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
总结归纳“而”的用法。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强断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研学并能准确判断翻译定语后置句。
教学难点对设喻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试背第3、4段。
二.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释重点词语:(略)(设计意图:诵读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有助于理解文意及背诵。
)2.文理分析。
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明确: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
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
④⑤是说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作用。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
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劝学》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之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检查作业1、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背诵课文。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Ⅰ.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一二三段。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Ⅱ.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3.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劝学》教案授课教师:李敏授课班级:高一2004班【教学目标】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师旷曾这样说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其意义,都能各放异彩,类似劝勉人学习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教师引导:孔子还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荀子曰:……(生齐答)“学不可以已”。
问:这句话在这篇文章的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旨句。
并且这句话作者不是直接说的,而是引用君子的话,为什么要引用君子的话,君子是指什么人?明确: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补充解释: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重点品读,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二段思考一:生范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中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加工冷冻图示:蓝————青水————冰胜于寒于思考二:作者以蓝经过加工更青于蓝,水凝结成为冰更寒于水,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词语:多义词——绝、假;通假字:“生”同“性”。
2.理解重点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探讨本文的中心观点和结构。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教学难点探讨本文的中心观点和结构。
教学方法深入探讨文本时,采取谈话法,讨论法,师生合作,运用比较、联想和拓展补充等手段。
辅助手段:PPT插入。
教学过程▍流程一:琢磨关键字句关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问:现在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简称“青出于蓝”)就是源于此处。
但是意思与这里已经有了变化。
青出于蓝,我们现在常常用在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了前人。
大家可以造个句子试试。
那么这里荀子是想借此来说明什么呢?我们来看荀子论述的对象,是如何成为君子。
古代君子是与众人相对的一个概念,韩愈《师说》认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里的圣人即是由君子修炼而成的人。
如何由一般人修炼而成君子,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心性气质。
然而这个道理比较抽象深奥,作者就借用比喻来阐明它。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可是却比蓝草更青。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经历了一个过程,都有积极的变化,都从一般变成了出众。
这样,把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阐明,就是比喻论证,这是荀子的智慧,也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
学生自主研读以下比喻,阐明其分别证明了什么道理。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荀子以制作轮子的过程来阐明君子修炼品行的艰苦过程,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
木料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进行加工,用墨绳使之笔直,然后用火烘烤,使之弯曲,并且用圆规来加以度量,符合圆的标准,即便经历风吹日晒也不变形。
荀子这是想表明,君子要为社会发挥作用,也必须经过磨炼,使自己的想法行为符合君子的要求,面对诱惑压力也不做出有违规范的事来。
《劝学》教课方案【教课目标】1、掌握掌握并累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归纳每一段所阐述的中心。
4、从剖析能力的培育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剖析它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照的运用等。
6、从感觉与体验来说,要能联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觉,要能把感悟耳濡目染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课假想】1、要增强朗诵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讲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换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剖析与归纳相联合,先归纳各段的阐述重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而后开始剖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关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觉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增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鉴于以上的想法,教课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诵──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行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1、检查背诵。
2、部分字词落实。
二、内容剖析1、你认为本文是环绕哪一句话睁开阐述的?学不可以够已──中心论点,(为何不可以停止?课文中哪儿有照顾?)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特别重要,因此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当采纳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可以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阐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表达后形成以下板书:二段:阐述学习的意义──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三段:阐述学习的作用──填补自己的不足四段:阐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渐累积、坚韧不拔、全神贯注3、这是一篇富于雄辩,讲究推理的先秦谈论文,每一个道理的得出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下边我们就来培育一下自己的剖析能力。
看荀子阐述的三个问题的结论各自是如何得出来的。
分组进行,三个小组的剖析论说题为:⑴为何说学习能够改变自己、提升自己?⑵为何说学习能够填补我们的不足?⑶为何说学习要着重累积、要持之以恒、不要全神贯注?4、学生联合课文分小组活动,老师精重点拨,要让学生从各段中各自获取:⑴ “后起之秀” “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必定的变化,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培养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理清层次,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第2课时1.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1)提问:第1段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劝学的深层含义。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劝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1. 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a.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阐述道理,使文章生动形象。
b. 引证论证:引用名言、典故等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c.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d.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两种事物或观点,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a. 比喻论证:在写作时,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观点。
b. 引证论证:在写作时,引用名言、典故等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c. 举例论证:在写作时,通过具体事例可以使观点更加具体,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d. 对比论证:在写作时,通过对比两种事物或观点,可以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三、课堂练习1. 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
2. 根据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
2. 根据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劝学》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找同学背诵片段。
2.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油市太白中学刘礼芬[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三、四段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段思路。
3、补充和拓展相关文言知识。
4、课堂小练习。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段思路。
2、补充和拓展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旧知:1、学生一起读课文。
2、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文章结构思路)二、学习、梳理课文第三段:(一)师展示第三段内容,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重点(标注在课件上)(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重要的文言知识。
(三)教师点拨重点知识,展示归纳: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四)学生自主识记、积累相关知识点。
(五)补充扩展实词“假”1、补充关于“假”的重点意义:(1)借、借用,凭借。
(2)虚假的,不真。
(3)假如、如果。
(4)假期。
(5)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2、学生思考小练习:(1)久假不归(2)愿大王少假借之(3)虚情假意(4)十旬休假(5)假若3、师生合作探究:(1)借(用)(2)宽容原谅(3)虚假的(4)假期(5)假如、如果4、学生积累、做笔记。
(六)师生合作,理清文段思路。
1、找比喻论证的句子。
2、理清文段思路。
三、学习、梳理课文第四段:(一)师展示第三段内容,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重点(标注在课件上)(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重要的文言知识。
(三)教师点拨重点知识,展示归纳: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四)学生自主识记、积累相关知识点。
(五)师生合作,理清文段思路。
1、找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对比论证方式。
2、理清文段思路。
(六)补讲“定语后置句”1、定义。
2、回顾四种常见类型。
3、学生识记。
(七)课堂练习:(判定类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战》)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四、本课内容小结。
五、板书设计: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劝学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