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ppt精品课件-创造的快乐ppt【科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6
第三课时: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第 6 个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2.懂得创造中会遇到困难,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活动准备:搜集创造发明的故事。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还记得《充气雨衣的故事》吗?创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现在有这样方便、舒适的生活,都源于人类的发明创造。
创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
二、体验活动:一笔完成。
1、我们先来画一幅图,同学们数一数,老师一共用了几笔完成这幅图?(老师画图,学生数笔画。
)2、提出要求:有人能只用一笔完成这幅图,你能想出好办法用一笔来完成它吗?注意笔画不能重复。
3、学生尝试用一笔完成黑板上的图。
⑴两分钟后,请学生停下来,学生说一说在画图的过程中用了哪些办法,不能一笔画成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可能是:a四个圈各不相连b圈与直线不相连……⑵找到一笔画不成功的原因,想一想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继续想办法,一笔画出图形。
4、交流:没有成功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还想了哪些办法,为什么没成功;成功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到用这个好办法,成功地一笔完成图形的。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并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际,从中发现问题,找到不成功的原因,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揭示课题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经历了不同次数的失败,在失败中探索,找到原因,终于成功了,如果没有前几次的失败,也许你就无法成功,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板书)四、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1.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失败是重要的,在创造过程中,失败尤为重要。
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大王,他就是在失败中获得成功的。
2.听故事,谈感受。
①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②学生谈感受③学生讲自己收集的故事④读爱迪生的名言a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b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
五、实践活动,体验失败与成功1、创造之路是坎坷崎岖的,充满着荆棘和峭壁,惟有能挺过失败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创造的快乐【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能力。
4.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切合实际的“金点子计划表”。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能力。
2.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切合实际的“金点子计划表”。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发明创造的各种资料。
2.制作介绍影响社会进步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专题短片。
3.少儿频道《异想天开》节目录像。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智力大比拼1.我们首先来一次智力大比拼,做两节“健脑操”吧,看谁最爱动脑筋。
(1)一个盒子里有六个梨,要把它分给六位同学,使每人得到一个梨,但纸盒里还必须留下一个梨。
你看如何分?(2)用两根火柴棍,不准把它们折断和弄弯,摆成一个正方形。
(附答案:给5名学生每人一个梨,留下一个连盒子一起给第6名学生;使桌边充当正方形的两个边,另外两个边由火柴充当。
)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3.小结:是啊,打破常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
那在你眼中,创造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敢于提问;找到一种学习方法;我的新发现;我用自己的办法战胜困难;探索没走过的路……。
)4.瞧,其实我们也能创造!(板书:我也能创造)(二)创造的意义1.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播放课件,介绍影响社会进步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
如:弓箭的发明;制造石器和陶器;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近代蒸汽机的发明以及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火车的发明;内燃机的发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电灯、汽车、飞机的发明;信息技术的发明,如电子计算机等;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飞船等标志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发明。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一单元2《创造的快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创造的快乐》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创造的含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造的乐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创造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对于创造的认知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于创造的能力和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创造的含义,认识创造的价值,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创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创造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创造的含义和价值,体验创造的快乐。
2.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创造的实际情况,提高认识。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3.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创造的过程和快乐。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创造的快乐》的相关内容,熟悉教材结构和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活动材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创新的例子,如科技发明、艺术创作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造?创造的意义在哪里?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创造过程和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的快乐。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制造的愉快〕教案〔制造的愉快〕教案—我也能制造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制造,明白生活中制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制造之人。
2、开展学生的制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初步培养学生在一般生活中特长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制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会学生理解什么是制造,明白生活中制造无处不在。
2、开展学生的制造欲望,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打算1、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制造制造的各种资料。
2、制作介绍影响社会进步的一些重大制造制造的专题短片。
教学过程一、智力大比拼1、我们首先来一次智力大比拼,做两节“健脑操〞吧,看谁最爱动脑筋。
〔1〕一个盒子里有六个梨,要把它分给六位同学,使每人得到一个梨,但纸盒里还必须留下一个梨。
你看如何分?〔2〕用两根火柴棍,不准把它们折断和弄弯,摆成一个正方形。
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3、小结:是啊,打破常规思维就是一种制造。
那在你眼中,制造是什么?4、瞧,其实我们也能制造!〔板书:我也能制造〕二、制造的意义1、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制造史,人类的各种制造制造推动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
2、播放课件,介绍影响社会进步的一些重大制造制造。
如:弓箭的制造;制造石器和陶器;古代中国的四大制造;近代蒸汽机的制造以及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火车的制造;内燃机的制造以及在此根底上的电灯、汽车、飞机的制造;信息技术的制造,如电子计算机等;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飞船等标志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制造。
3、活动:“人类历史上的制造制造〞知识抢答赛。
4、教师小结。
三、制造在身边1、看教科书第10页中的六个制造制造图片,学生说说图上都有哪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制造了什么?2、小组交流:你还了解哪些人的制造制造,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小结:其实,制造并不只是那些绝顶聪明的大人物才能做到的,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一般工人、家庭妇女,每一个一般人都有制造的潜力。
《创造的快乐》教案—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2、懂得创造中会遇到困难,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鼓励学生的勇于发明创造。
2、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创造发明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1、让学生搜集《小小发明家刘晓梦》的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听了小小发明家刘晓梦的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3、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各自的感受。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同学们,你们做过“鸡蛋撞地球”的游戏吗?“鸡蛋撞地球”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鸡蛋包装后让其从三层楼高处落下,以鸡蛋不碎者为赢。
制作材料:生鸡蛋一只,包装材料不限。
包装要求:鸡蛋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部分暴露在外,包裹方法不限。
2、学生分学习小组商讨包装方法,并填写教科书第17页:我的创造过程1-3项。
(1)我选择的包装材料;(2)我选择这些材料的理由;(3)我准备按以下步骤进行包装。
3、分学习小组进行游戏。
4、游戏后,展示自己的创造设计。
5、填写:我的创造过程4—7项。
(1)在包装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是;(2)我是这样解决这些困难的;(3)我的创造设计成功了(没有成功),原因是;(4)通过这次创造设计,我的感受是。
6、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参加创造设计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共同分享创造过程中的快乐。
三、引导生活议一议:有人认为,创造成功了,是快乐的;也有人认为,创造没有成功也是快乐的,你的看法呢?四、活动延伸我们现在有多少发明创造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都能发明创造。
”。
2.创造的快乐1活动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能力。
4、指导学生指定具体、切合实际的“金点子计划表”。
5、懂得创造中会遇到失败,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6、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2重点难点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懂得创造中会遇到失败,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能力。
4、指导学生指定具体、切合实际的“金点子计划表”。
学时重点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学时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引入课题一、引入课题1、教师:如果你去旅行,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2、教师:刚才你们提到的这些交通工具都是人类的发明创造。
谁能说说什么是创造?3、教师小结:创造的涵义。
4、板书课题:我也能创造。
活动2【讲授】二、创造蕴藏于生活之中二、创造蕴藏于生活之中1、教师:一谈到创造,许多同学就会立刻想起爱迪生等大发明家。
创造似乎只是那些聪明绝顶的大人物做到的事,和我们这样的普通小学生没什么关系。
其实并非如此。
2、课件呈现“橡皮头铅笔的自述”。
(我是橡皮头铅笔。
我是美国的一位小学生发明的。
这位同学总是在写错字时急着找不到橡皮,于是他就想,为什么不把橡皮捆绑在铅笔上,那就不用费劲地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