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研究中心
- 格式:ppt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6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高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1]。
进入21世纪后,在注重通识课程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台湾地区高校积极推动地域化或本土化课程的建设,出现了大量以“台湾”和“台语”冠名的通识教育课程。
此外,相当一部分课程或多或少涉及到地域化或本土化内容。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就在线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了交流,实现了海峡两岸高校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2]。
基于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初步了解,本文试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2017年11月8日发布的通识课程架构表[3],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完成28个学分,分为语文课程①(10个学分)和通识课程(18个学分)两个必修部分。
其中,通识课程涉及7个领域、200余门课程(见表1),要求本科生在每个领域至少修1门课程(2个学分)。
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所涉及的7个领域中,课程数量最多的是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21.3%),其次是历史与文化(18.4%)。
7个领域又可以大致分为人文类和科学类两个部分:人文类包括语言与文学、艺术与美感、哲学思维与道德推理、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历史与文化,占比超过70%;科学类包括数学与逻辑思维、科学与生命,占比不到30%。
重文轻理的特点可能与台湾师范大学的师范性质和特点有关,而在台湾地区其他大学也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与自身学校特点密切相关的现象,如台湾实践大学的科学类课程明显多于人文类课程。
[4]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还设置有第二外语和生活技能两类自由选修课程。
第二外语开设了10门课程,包括日语、法语、西班牙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文/张铭摘要:文章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袁介绍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和特点遥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语文课程和通识课程部分遥通识课程设计为七大领域袁地区化课程数量大尧种类多袁涉及政治尧历史尧文化尧科技等方面袁许多课程也注重在课程内容中设计地区化内容袁此外开设有与地区特点密切相关的生活技能课程曰不仅开设较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袁而且许多课程内容也包含或涉及中国文化遥学校通过夏季学院尧慕课等形式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校际交流遥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院校课程台湾地区作者简介:张铭袁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渊编号院2013084冤曰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渊编号院201736冤曰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渊编号院44351004冤语、韩语、泰语等。
多元化与标准化的融合:台湾地区师资培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作者:刘俊仁郝艳丽罗志敏来源:《高教探索》2021年第05期摘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培养高质量教师是师资培育的终极目的。
为了培养高质量教师,台湾地区采取了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师资培育质量不高和数量失衡的严重困境。
为了修正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台湾地区又采取了标准化师资培育政策,确立教师专业标准的本位地位,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开展师资培育评价。
这些举措为提升师资培育质量提供了指引,为平衡师资培育数量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多元化与标准化师资培育政策的融合。
台湾地区多元化与标准化融合的师资培育政策显著提升了师资培育质量,有效控制了师资培育数量,即使如此,多元化与标准化的深度融合仍然需要持续探索。
关键词:台湾地区;师资培育;多元化;标准化;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在台湾地区,教育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资培育是教师素质养成的母机,是教育的教育,因此师资培育改革被高度重视。
1994年,台湾制定的“师资培育法”开启了师资培育的多元化改革,多元化改革是台湾师资培育百年历史上的重大转变。
[1]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师范院校和一般院校的相互竞争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然而该政策的实施不但未能达到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目标,而且导致师资培育数量供过于求的问题。
[2]为了实现师资培育的“优质适量”,台湾又采取了标准化师资培育政策,强调师资培育需要遵循专业标准,并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对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进行修正,由此实现了师资培育多元化与标准化的融合。
台湾多元化与标准化融合的师资培育政策基本达到了培育“优质适量”教师的政策目标。
师资培育的多元化和标准化是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二者各自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融合,是如何融合的,融合取得了哪些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一、台湾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及其遭遇的困境(一)台湾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的主要内容随着从农业经济转向工商业经济,台湾于1987年在政治上解严,社会日渐开放,社会结构急剧改变。
国立台湾大学教学发展中心读书小组计画成果报告书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讀書小組計畫成果報告書讀書小組:Social Network Mining召集人:李政德(Odd) 資工碩二賴弘哲(Hung-Che) 資工碩一小組成員:曾建霖(Gage) 資工碩二顏君釗(Chun-Chao) 資工碩二何建彤(Chien-Tung) 資工碩一郭宗廷(Tim) 資工博一曾志傑(Chih-Chieh) 資工博一賴韋志(Wei-Che) 資工博二Introduction about study groupThis is a study group for “Social Network Mining (SNM).”Its goal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rend and inspire some ideas for social network.These papers are selected from top conference of data mining, social network.Each participant has to present FOUR or FIVE papers this semester.It will be taken one time a week and each time two persons will present.Each person have 60 minutes to have a completed presentation, and additional 30 minutes to discuss.Another goal of this study group is to train everyone's presentation skill.After each presentation, the presentation skill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RulesThe study is hold every Monday 19:00 ~ 23:00 in CSIE R310.Please take it seriously as our lab group meeting.Every person participates in this study group have 4~5 times to present.After each meeting, the speaker has to write a two page (A4) report (in Chinese) and upload for those needed.We strongly suggest you to read the papers of that week before the meeting if possible.If you can't be able to present as the schedule, please change with others by youself and update the schedule.Those papers are put in our ftp (MSLAB-FTP/www/snm). Please see the bottom of this page for paper list.Schedule個人心得分享郭宗廷(Tim)In this study group I studied the following researchliteratures:1.Cluster Ranking with an Application to Mining Mailbox Networks (ICDM 2006), byZiv Bar-Yossef (Google), Ido Guy (IBM), Ronny Lempel (IBM), Yoelle S. Maarek (Google), Vladimir Soroka (IBM)2.Ontology Engineering and Feature Construction for Predicting Friendship Links inthe Live Journal Social Network, by V. Bahirwani, D. Caragea, W. Al-Jandal, W. H.Hsu3.Sampling from Large Graphs, by Jure Leskovec and Christos FaloutsosI learned differ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 of social network mining, and think it is very helpful to my research works. BTW, all participating members work hard, thus I learn very much from their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何建彤(Chien-Tung)一開始我對於social network這個領域並不熟悉,只知道一些簡單的理論基礎,但是透過這學期的study group讓我對於social network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論是對於social network的相似度上面,或者是Link prediction以及如何對於網路上面的資料做統整和ranking都有較深入的認識。
2021年2月第18卷第2期Feb.2021Vol.18No.2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及现况黄志伟(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2008年以来,由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趋势下,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同文同种,互相学习的情景中,已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其程度、范围、领域、层次等面向,有明显长足的进步,成为两岸分治半个世纪以来,现在是最密切,最热络,最快速的时期,尤其2016年以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虽然受到台湾地区政府政策实施摇摆不定,以致两岸关系发展受到影响,其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日趋明显,但仍然无法阻挡日益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
因此,透过梳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发展情形与现况并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可供未来相关教育政策改革之参考建议,关键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一、前言与研究动机在全球化冲击下,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教育的专业化、自由化与国际化已成为无可避免地趋势。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强化与深化教育内涵,开拓师生的视野,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已成为两岸共同优先的课题。
两岸教育与合作,除在两岸互动与和平发展上有划时代的意涵外,更具有“符合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的深长意义,并有助于两岸在全球化的永续发展。
两岸自1949年分治后,即处于政治分立的敌对状态,直到1987年台湾地区政治解严后开放两岸人民探亲才再开始交流;首先,1992年的《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关系条例》曾提 供大陆学历采认法源。
基于大陆籍配偶在台等相关因素考虑,1997年10月由当时“教育部长”吴京公布《大陆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以及73所采认学历的中国大陆大学名单。
该办法第22条即规定“台湾地区人民与经许可在台湾地区定居之大陆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接受教育之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由“教育部”拟订,报请“行政院”核定后发布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務研究發展委員會第128次會議紀錄時間:98年11月27日(星期五)下午2時正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二樓第一會議室主席:郭主任委員義雄出(列)席:詳簽到表記錄:陳奎如壹、報告事項一、主席致詞:略二、業務單位報告:(一)教育部98年10月1日函示受理各校申請100學年度增設、調整特殊項目系所學位學程案,教務處於98年10月6日函請各系所依部函規定辦理,並提本次會議審議。
本次會議通過之案件,如屬以下所列特殊項目案件,將於98年12月5日前報請教育部核定,且每類至多各3案,其餘案件將於99年6月30日併招生總量規劃報部:1.碩士班(含碩士在職專班)增設案。
2.博士班增設、涉及領域變更之調整案。
3.師資培育相關學系增設、調整案。
(二)本校校務研究發展委員會現任20名推選委員任期將於98年12月31日屆滿,業依據本委員會設置辦法第四、五條之相關規定辦理改選,新任校務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名單(如附件1),新任委員任期自99年1月1日至100年12月31日止。
貳、上次會議決議及執行情形報告決議:一、依議事規則規定,針對前次會議未通過復於本次會議提出之案件進行復議,結果如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申請調整為獨立研究所,並由「教育學院」改隸「管理學院」一案經出席委員24位同意,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更名為「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一案經出席委員21位同意,以上2案均獲得出席委員(38位)十分之ㄧ以上之同意,通過復議,提本次會議討論。
二、餘同意備查。
参、討論事項提案一提案單位:美術學系案由:本系學士班擬自100學年度起維持分組招生案,提請討論。
說明:一、本系創立於1947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成國畫組、西畫組兩組專業教學,1975年實施三、四年級分成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專業教學。
二、因應社會發展,本系報部調整分組招生教學,於94學年度奉准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
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经验及其启示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发中心”)是为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而设立的机构。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教发中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为台湾地区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也能为其他地区的高校提供借鉴。
本文将对教发中心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其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启示。
一、定位清晰,功能齐全教发中心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和培训服务,通过定期举办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学方法讲座、教学案例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发中心还承担着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教学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重职能,形成了以师资培训为核心,辅以资源整合、成果推广和改革研究的完整体系。
“定位清晰、功能齐全”是教发中心成功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其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学习的经验之一。
二、贴近实际,注重需求教发中心的培训服务和活动设置都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强。
通过定期收集教师的培训需求和意见建议,并将这些需求和建议纳入培训计划中,确保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发中心还注重分析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并鼓励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实现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
这种注重需求和实际的做法,使教发中心的培训活动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多元化,综合发展教发中心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既有理论讲座和学术交流,也有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还有教师互动和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这种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教发中心还注重综合发展,提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成果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在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方面开展合作和交流,形成了师资培训与资源共享、教学改革与成果展示的有机结合。
台湾《大学评鉴办法》述评及系所评鉴
金诚
【期刊名称】《高教探索》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本文主要就台湾2007年颁布的<大学评鉴办法>并结合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发展概况,作一个简要的述评,以期借鉴其制度化评鉴的有益做法.同时,概述台湾大学院校新近的评鉴活动——系所评鉴.指出大学之旨归就在于向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保证教育教学品质;强调教育"品质保证",是大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提升大学院校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金诚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台湾地区大学两个周期系所评鉴的比较与启示 [J], 廖莉萍
2.落实评鉴制度提升大学竞争力——台湾大学教育评鉴制度发展的新动向 [J], 郭凯杰
3.依台湾《大学评鉴办法》省思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J], 吴开俊;王一博
4.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新进展与新挑战--2004~2005年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借镜
[J], 金诚
5.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与制度化大学院校评鉴 [J], 伊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经验及其启示在台湾地区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高校教师提供各种培训、研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本文将结合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经验,探讨其对教师教学发展的启示。
一、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台湾地区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常会邀请一些优秀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示范。
这些优秀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其他教师提供很多启发和借鉴。
通过观摩这些教师的课堂,其他教师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种示范效应的启示在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更多地关注优秀教师的发掘和培养。
通过邀请这些优秀教师来进行示范教学,并将其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和推广,可以帮助更多的教师受益,提升整个校园的教学水平。
二、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
这种个性化的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培训、教学理念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等,帮助教师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会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和讲座,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学理念。
这种个性化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服务。
只有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才能真正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水平。
三、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常会建立起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各自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料。
这种资源共享平台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常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他们会组织一些课题研究项目,邀请教师对一些教学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