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欣赏赞美的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15.31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优秀5篇)音乐课堂优秀案例篇一教学目标:1、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二、欣赏《回声》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
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3、再次聆听回声(出示歌谱)感受乐曲中强弱的对比三、发声练习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
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A 、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
教师教育案例小故事【一】在人们眼中,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默默燃烧的蜡烛,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这些赞美之辞,对平凡普通的我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压力。
初为人师的我,顶着这样的压力走上讲台,心中不时冒出一个大大的疑问:我能教给我的学生什么,我该教给我的学生什么?于是,我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的第一批学生们。
可是,当我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时,我发现,下面的学生多数是眼神涣散的。
他们的心,并没能与我产生共鸣。
是我出现了问题,还是他们?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是他和她,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解决了我心中的疑团,让我走出工作的迷雾,认清前行的方向。
一、他,是我工作第一年的一个学生。
他的语文成绩并不出色,但是他的字写得漂亮,我常常在课堂上表扬他。
有一次,他在周记中向我表达感谢之意,说因为我的表扬使他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并且开始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
读完周记,我讶然。
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番表扬,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某一天晚上,我去他们班下晚自习,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第一节下课后,我把他从教室里叫了出来,询问他睡觉的原因。
一开始,他什么话也不愿意说,一脸倔强地站着。
“老师叫你出来,是关心你,不是要指责你。
一直以来,你给老师的印象很好,今天晚上会趴在桌子上睡觉,肯定是有原因的。
老师知道你有心事,如果不方便说,你可以写在周记里和我交流下看法。
有事情应该说出来,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任它烂在肚子里。
”说完这番话,我就让他回教室去了。
隔天的语文课上,他把周记交到了我手上。
在周记里,他向我敞开了心扉,诉说了晚自习睡觉的原因。
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他母亲把他和哥哥一手带大的。
他在周记里写道:‘“老师,自从懂事以来,为了不让我妈操心,我一直努力做个乖孩子。
可是昨天,我却让我妈伤心了。
因为她要我去看望生重病的爸爸,我不愿意去。
老师,我想您应该明白,我不是故意让妈妈伤心,我只是没办法去看他--那个我一出生就把我抛弃的所谓的父亲······” 看完周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国画水母案例分析报告国画水母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水母是海洋中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特性。
国画水母案例即是以水母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一件国画作品。
二、案例分析1. 内容表达:国画水母以传统国画技法勾勒其独特的形态,给人以灵动优雅之感。
画家通过笔墨的细腻描绘,充分展现了水母般的柔美和幽静。
同时,画家巧妙地利用水墨的深浅变化和水性的流动表现水母游动的场景,使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感。
2. 情感表现:水母作为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常给人以神秘和寂静之感。
作品中的水母以静态的姿态展现着它独有的美,使人产生一种静谧、舒适的心境。
同时,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和美丽。
3. 技法运用:画家运用传统国画的墨线和水墨柔濡的特点来描绘水母的形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
同时,画家通过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和水墨的流动性,将水母的形体和水的流动融为一体,增强了整幅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4. 色彩运用:水母作品在色彩运用上以水墨为主,主要以黑白灰为基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纯净和安详之美。
这种色调设计,不仅符合水母的神秘和寂静感,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案例价值分析1. 艺术价值:国画水母案例通过传统的国画技法展现了水母的独特美,将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
作品给人一种静谧、舒适的感觉,传达出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教育意义:通过欣赏国画水母案例,可以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它也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文化传承:国画水母案例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技法,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绘画的魅力和韵味。
通过传统国画的修炼和创作,使得水母这一特定的主题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四、结论国画水母案例通过运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和水墨材料,将水母的形态和特性通过笔墨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水母独特的美与艺术价值。
五年级“劳动创造世界”美术大单元教学案例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赞美“劳动创造世界”为思想内容,向学生展示阳光下的美好世界尽情讴歌劳动者。
本单元以绘画作品形式,描绘了阳光下的风景,塑造了劳动者的不同形象,表现了劳动者的艰辛与快乐、平凡与伟大。
本单元是以“美术与自然”“艺术与情感”为取向的课程,课程设计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二、单元目标尽情欣赏画家笔下的美好世界,从中体验自然美以及劳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仔细欣赏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了解画家塑造劳动者的形式和手法。
评述方式是较为浅易的,重要的是谈谈对具体作品的感受,能用较准确的词语和较简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一是学习和体验印象画派风景画的特点;二是分析不同画种如何去表现劳动者,如何分析人物的形象、动态和内心世界。
难点:教学难点是如何透过对审美对象的细节观察,欣赏与感悟画面的主题。
四、单元任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扣“劳动”这一主题设计富有趣味的学习探究活动情境,本单元分成两课进行学习。
“阳光下的世界”一课侧重学习风景画中有关色彩、光与影等知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自然观察的感受和审美体验,不强求对有关知识的理论性表述。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一课主要学习和体验不同画种的艺术特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尝试描绘出劳动者的简单画面。
五、保障措施1、物质保障教师准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一年级美术教材美术教参,教师示范用具,学生作品展示耗材等物质性材料;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美术课上课学习工具。
2、精神保障教师个人做好积极授课教学心理准备,精心备课,确保心中有数,上课不慌;教师与家长做好沟通,给予孩子营造快乐积极的美术学习环境,确保满怀良好精神面貌进行学习。
摘要驰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于永正老师,他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他的教育理念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
领会学习其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贯彻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拟通过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其教育观念,解读其教学艺术。
然后,赏析艺术特点分别组织结构,板书和语言三方面探究。
最后,积极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应用于青年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因改革走入误区的教师指明方向,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并且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想。
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 IAbstractYu Yongzheng is our country famou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tudying his teaching philosophy will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dea,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eachers.This pap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analyses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way. First of all, from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Yu Yongzheng and its teaching view,interpretation of theart of Chinese teaching for Yongzheng road.Then, it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he art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art of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 art of language, to explai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Yu Yongzheng's teaching art in Chinese activities, and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Yu Yongzheng.Finall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to 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To better study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ideas of Yu Yongzheng, and apply it to today's education.Key Words:Yu Yongzheng;Chinese Education;Teaching ar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引言 1(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22. 案例分析法 2二、相关概念界定 2(一)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艺术 21.教学艺术 22课堂教学艺术 3(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31.实践性 32.创造性 33.审美性 3三、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 4(一)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历程 4(二)教育观 51.“影响”——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52.“激励”——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53. “五重教学”思想 5四、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6(一)教学组织艺术结构艺术 61.导课艺术 6(1)激情导课 7(2)设疑导课 7(3)创境导课 7(4)温故导课 82.教学衔接艺术 8(1)启发衔接——新知与旧知 8(2)感情衔接——新知与新知 9(3)迁移衔接——练习与新知 93.结课艺术 10(1)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10(2)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0(3)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10(二)板书艺术 111.精雕细刻,良工苦心——板书设计 112.妙手丹青,栩栩如生——板画艺术 12(三)教师语言艺术 131.幽默艺术 132.启发艺术 14五、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15六、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谢词 19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一、引言(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时期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我们发现:语文要回归本源,教育要找回本真。
典型的班主任教育案例班主任教育案例范文一“教育无痕”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老师需要这种智慧,班主任尤为需要这种智慧。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班主任经常公开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惟恐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孰不知画蛇添足的说教不只降低了学生浓重的兴趣及期望值,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此,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案例概述一次以《XX我想对你说……》为题的作文课上,全班大局部同学都把倾诉的对象放在了老师和父母身上,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学习好的同学,我想对你们说……》这一文题就与众不同,其间表达了他也想向优秀生那样出色,但他们的一些行为,却也让他不满,例如都不爱值日、常欺负人等。
小作者叫刘帅,是班内一名学习中等的学生,平时言语不多,可这次的作文却写了500多字。
二、考虑及处理读罢他的文章,我没有及时写下评语,仔细地审视了他在作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学习好的学生的问题”。
下午放学值日时间,我装作匆匆忙忙去教室拿东西,进屋的短短几秒钟,我偷偷地环顾了教室一周,确如刘帅所写的那样,正在值日的是几个平时学习上不太突出的甚至较差一些的孩子,而另外几个所谓的学习优秀的学生正在闲聊、看书,我什么也没说,快速走出了班级……当天晚上思索着事件的前后,我们是小额班级,人数少导致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优秀学生表现的时机相对较多,长期以来他们心里就产生了优越感,这确实是个问题。
第二天的晨会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了新的值日工作分组方法,那就是抽签法,这一提议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当然谁也想不到我在其中动了手脚!抽签结果很快出来了,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分到了一组,他们欢呼着,觉得自己是高层次组合呢!两个组还分别起了个名字,“必胜组”和“加油组”,接下来的一星期内先由“必胜组”做值日,他们在一周的检查中共扣了5分。
一周过去了,我只是静静地观战。
第二周时,我悄悄地给“加油组”开了个小会,鼓励他们在劳动上胜过第一组,并教给了他们秘方: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果然在这一周中我们班的卫生检查获得了总分值的好成绩。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欣赏发现美的事例一、创新点说明 1.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2.立足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精神。
二、问题背景1.新课标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对事物的认识也由感性逐渐转入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本案例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一次尝试。
三、设计依据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在论辨中解决问题;③理解文章“虚实相生”的观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健语句,探讨作者的基本观点。
⒉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进行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计: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精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借助网络,探索相关知识。
四、教学情景㈠引入在教授本课时,我首先用优美的词句饱含感情地引入课文:什么又最美?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寻觅着答案。
因为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同学们,在你的心中,什么最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㈡铺垫先用课件展示几张风景画,并配上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欣赏。
最后定格一幅秋景图,师问:听秋日的私语,看落叶铺满大地,你有怎样的感受?由于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也很快地融入到情景中,用很美的语言描述。
小学班主任教育优秀案例10篇【篇一】“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在我接的三(3)班里,有一个好动的学生,他叫某某,他人长得瘦小,好动爱讲话,还特别爱随地扔垃圾。
他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的时候总管不住自己的手。
不是弄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
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换了又换,有的受到他的感染,也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
对于某某,任课老师的反应最为强烈,他的行为不仅影响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处处找借口,刁难老师。
任课老师经常向我反映他的不是,也许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在我的课堂上他还算能够“识相”。
我利用课余找他谈话,而他总是这里答应改,转头又管不住双手。
有时趁课任老师上课,我到班里听课,他也能认真地听讲,不过最多十几分钟又开始动了。
我也找家长多次沟通,共同教育,也无济于事。
有一天早上,他爸爸突然来学校偷偷地告诉我,孩子得的是小儿多动症。
医生说吃药无利于孩子的身体,希望老师能体谅。
我只能想方法去慢慢地改变他了。
有一天早上正上着课,我发现某某在一张废纸上画画,尽管他这样做固然不对,但画却画得相当不错。
抓住这个机会,我就让他展示自己的画,同学们都认为画的不错。
跟着我向他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认真地做作业(不过字体就不敢恭维了),我还是及时表扬他。
还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抢着拿扫把打扫清洁,并用抹布把自己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
识字教学经典案例及评课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识字课竞赛获一等奖教师案例案例1、荣昌县玉屏实验小学袁春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的《识字二》在学习文中词语时,袁老师是这样创设的情境: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山水如画的桂林,我们的轮船已经缓缓驶入漓江。
(出示桂林风光图片,伴随优美的音乐),站在船头,你看到了些什么?然后根据图画相机出示“碧水”、“秀峰”、“倒影”、“象鼻”、“骆驼”、“竹筏”和“鸬鹚”,通过创境入情,激活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识字活动自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案例2、重庆市人民小学涂娅利老师执教的人教版《识字8》涂老师让孩子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之后,用“开火车”的游戏读生字,但这种开火车的游戏与我们平时的做法又不同,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单列火车哪里开?”孩子们小手如林,“这里开!”接着老师说:“来一辆双列火车,往哪里开?”孩子们小手高举,“老师,这里开!”之后,老师又说:“来一辆气势最宏伟的列车,火车火车哪里开?”孩子们激情爆发,“老师,这里……”涂娅利老师在让孩子识记“眉”和“初”两个字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眉毛和眼睛,让孩子说看到了什么,说这可不是画,它代表古时候的“眉”字,有意思吧!没有繁琐的分析,过多的语言,“眉”字便牢牢地在孩子们头脑中储存着。
识记“初”时,因这个字很抽象,孩子们有些困难,老师出示了一幅剪刀裁布图,又让孩子们图文结合,变抽象为形象,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案例3、梁平县屏锦镇第一中心小学的罗苓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一课在让孩子区别“喝”和“渴”两个字时,她是让孩子们自己编顺口溜来识记,一个孩子这样编“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嘴”,另一个孩子又编道“渴了请来三点水,想喝张开大口嘴”,老师便顺势引出选字填空“一只乌鸦口()了,到处找水()。
”孩子们在编顺口溜的过程中,对“渴”和“喝”两个字已加深了印象。
(重庆市鸣玉教育管理中心)●案例分析教学激趣艺术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识字课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班主任典型教育案例范文(优秀10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案例篇一安全就是生命,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在上学年,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班里的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安全概念。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根据孩子的特点,继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经常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将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贯彻到底。
现将各注意点安排如下:1、来校、回家途中注意安全。
路上车辆穿梭,街上人多拥挤,孩子们要提高警惕,及时避让,不打闹玩耍。
接送孩子的家长(特别是三轮车、摩托车)应注意交通安全,给孩子做好榜样。
雨天路滑,请您多加小心!2、食品卫生也要注意安全。
过期霉变的食物不可入口,隔夜的食物也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路边摊贩的食物尽量少吃,一来怕孩子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发疾病,二则杜绝一些刺激性强、含激素食物影响孩子的食欲,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孩子在身体出现不适等情况下,主动及时地告诉老师、告知家长,以免耽误去医院检查治疗。
3、不玩水,不在水塘、河溪、井边等地逗留。
不玩电,少接触电源开关,湿手不碰带电体(电灯、电视机、电风扇……)。
4、课间提倡文明休息,不大声喧哗,讲文明话。
不玩带危险性游戏,不在走廊、楼梯间追跑、推搡、打闹、摔交,也不在楼道上玩拍球跳绳等体育活动。
体育课认真听取老师的要求,注意安全。
5、尽量不带钱和贵重物品来校,自己的物品保管好,拾到或丢了什么东西,及时报告老师。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案例篇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绘它。
第一是我们学生的情感”,因此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是我们所特别需要注意的。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3241985968-39993964982、3242005968-4000400500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
音乐课教学设计获奖案例5篇音乐课教学设计获奖案例1教学目标: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_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欣赏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
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
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
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
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
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
幼儿园新年红包手工制作教学案例共享新年将至,红包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教学中,孩子们通过制作新年红包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共享一些幼儿园新年红包手工制作的教学案例,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们一些启发。
1. 材料准备为了制作新年红包,首先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最常见的材料包括红纸、金色纸或金银箔纸、剪刀、胶水和彩色细线。
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芳龄和能力选择不同材料,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新的材料,从而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
2. 技法教学在技法教学中,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不同的红包折法和装饰方法。
可以教他们折简单的方形红包、鱼形红包或花朵形红包。
可以引导他们使用金色纸或金银箔纸进行装饰,例如剪成金色的“福”字、鱼形或花形贴在红包上。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意发挥在制作红包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可以尝试用彩色细线制作流苏,或者在红包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增加红包的个性化。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意激发的提示,比如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图案、十二生肖动物等,让孩子们在制作红包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尝试。
4. 情感交流在红包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倡导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换自己制作的红包,互相欣赏和赞美对方的作品,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友爱和合作精神。
5. 传统与现代结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现代元素,让传统的红包制作更具时代感。
可以使用卡通人物或新年元素进行装饰,让红包更富有趣味性。
这样既能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增加他们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共享,希望能够给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们一些启发,让他们在新年红包手工制作教学中注入更多的创意和互动元素,为孩子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也希望家长们能在家和孩子一起制作红包,以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 《巴塘连北京》教学案例 松滋市新江口镇第一小学 彭艳丽 一、教学目标 1、在感受、体验、实践学习中,了解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培养学生喜爱藏族歌舞艺术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能正确熟练演唱歌曲《巴塘连北京》。 3、借助竖笛进行辅助教学,唱好歌曲的曲谱,唱好跨小结切分音,连音线,圆滑线。 4、欣赏并了解巴塘弦子,能学会跳简单的藏族舞的动作,并能利用舞蹈更好地学习歌曲。 二、教学重点:了解藏族风土人情及藏族歌舞风格。 三、教学难点:唱好跨小结切分音,连音线,圆滑线 四、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竖笛、打击乐器、藏族服饰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多媒体播放彭丽媛演唱的歌曲《珠穆朗玛》视频,学生伴随《珠穆朗玛》音乐走进教室。 师:现在大家听到的这首抒情悠扬的歌曲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老师演唱的《珠穆朗玛》,你知道它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 生:藏族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藏族的呢? 生1:我是从音乐的风格感受到这是藏族的民歌的。 生2:我是从视频中的演员的着装知道的。 生3、我是从视频中美丽的风景知道的。 生4、我是从视频中的舞蹈感受到的。(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活动(34分钟) 1、了解风情(3分钟)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到藏族的村寨去做客,让我们充分感受藏族,了解藏族。(视频播放介绍藏族服饰的画面,藏族歌舞的画面) 看了这段视频,你能把你了解的藏族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生1:藏族是聚居在青海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藏民信奉藏传佛教。 生2:生活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 生3:藏族人民性格豪放,善于歌舞,每年生产之余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和“六月歌会”等文艺活动,往往气氛热烈、热闹非凡。 生4: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喜爱运动的民族。 生5: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以及风格的由来。] 2、学唱藏族歌(18分钟) ⑴、音乐记忆,学习旋律(11分钟) ① 师:同学们真是棒极了!看到你们这么博学多才,藏族同胞们可高兴了!你们看,他们载歌载舞在欢迎大家的到来呢。 (播放《巴塘连北京》音乐,巴塘弦子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 [设计意图:在欣赏藏族弦子步的过程中,利用音乐具有弥漫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过程里记忆音乐。] ② 教师范唱,体验情感 师: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把我们迎进了四川巴塘的藏族村寨,今天就让我们入乡随俗,做一回藏族人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吗?要想做藏族人,那首先我们得学会唱藏族的歌。(出示《巴塘连北京》乐谱) 这就是刚才藏族同胞欢迎大家的到来时所演唱的歌曲《巴塘连北京》,实在是太好听了,同学们,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不过,老师演唱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你们要仔细的听,看看这首歌曲的速度、曲调、情绪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播放伴奏音乐,师范唱歌曲)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情绪、曲调特点以及歌曲表达的情感呢?(这首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曲调明亮舒展,情绪热烈欢快,尽情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记忆音乐,并感受音乐的美,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③ 学习旋律,竖笛辅助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精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首先我们来学习歌曲的旋律,请同学们听老师用竖笛演奏这首歌曲,大家边听边划旋律线,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仔细聆听师用竖笛演奏《巴塘连北京》音乐,随音乐划旋律线)师:听完老师的演奏,请说说你的发现。(请学生找出音乐节奏的特点,相似的乐句、句尾的连音线、切分节奏,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耳朵真灵!请看大屏,这首歌曲有四个乐句,第一和第三乐句相似,第二和第四乐句相似。我们要唱好跨小节的连音线。这个乐句有三个5(sol),现在用连音线连起来了,就只唱一个5了,请同学们跟老师唱。再看这两个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后面一个音唱三拍,前面的节奏一个是前八后十六,一个是前十六后八,不要弄错了。请同学们跟老师读这两个节奏。唱一唱这个切分节奏。解决了这两个难题,现在请同学们随老师的琴声轻声的哼唱熟悉旋律,注意有连音线和圆滑线的乐句,还有跨小节的切分节奏都不要唱错哦。(师弹琴,学生哼唱旋律,熟悉乐谱) 师:这首乐曲有比较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比较密集,所以唱起来真不是那么容易。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学习小帮手——竖笛视奏乐曲,进一步的熟悉旋律。(生自由练习吹奏乐曲,进一步巩固熟悉乐谱) 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咯,请同学们在老师的伴奏下开始吹奏吧。 同学们吹得真是美妙动听!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流畅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设计意图:巧妙的利用竖笛进行难点化解,培养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的习惯,掌握切分音节奏,完成乐谱的学习。] ⑵、歌词记忆,演唱歌曲(8分钟) ①师:学会了歌曲的旋律,下面我们来学唱歌词。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生朗读歌词)读得真好,把巴塘人民对首都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全表达出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按演唱的节奏读一遍歌词。(生按节奏读词)节奏非常准确。现在请大家尝试跟随藏族同胞一起来轻声地演唱歌词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歌词来源于生活,通过聆听、师生对话讨论熟悉掌握歌词。] ②、伴随音乐,师生接龙,尝试演唱歌曲。老师唱第一句,同学们唱第二句…… ③、学生随老师的琴声齐唱歌曲。 ④、点生演唱歌曲,一男一女PK赛。学生点评。 ⑤、完整的随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接龙的互动活动、男女生PK赛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完整演唱歌曲。] 3、学跳藏族舞(8分钟)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是悦耳动听,为了奖励你们,我还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哦!你们看!(视频播放《巴塘弦子简介》) 呀!原来巴塘居然还是弦子之乡呢!今天老师找藏族的同胞们借来了他们的藏族服饰,还找他们学习了一段藏族舞,想给同学们秀一段,你们愿意给我这个表演的机会吗?(愿意)谢谢同学们!那就开始了。(播放《巴塘连北京》音乐,师表演藏族舞。) 同学们,想做藏族人还得学会跳藏族舞呀,今天就让老师来帮你们完成这个小小的心愿,教大家几个藏族舞蹈动作吧。 第一个动作:平步拂袖手。 第二个动作:踏点步双晃手。 第三个动作:三步一撩。 第四个动作:甩袖拂胯手。 第五个动作:跺踏步摆袖。 第六个动作:献哈达。 学会了这些动作,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创编组合,表演整首歌曲。(学生分组创编组合动作)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舞起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巴塘弦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舞蹈中体验歌曲的情绪,感受动作的韵律美。] 4、欢乐的村寨——和藏族同胞联欢(4分钟) 今天我们来到了藏族村寨,藏族同胞们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现在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表示感谢吧。现在我提议我们全体同学为他们表演一个节目怎么样?请同学们分组想想该怎么表达你心中的谢意呢。(分四组——演唱组、舞蹈组、竖笛组、打击乐器组,创编表现歌曲。) 同学们,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让我们拿出最美的舞姿、最炫的歌喉、最正的台风为藏族同胞们表演我们精彩的节目吧。(生随音乐演唱演奏歌曲,表现歌曲。随音乐跳起弦子舞。)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演绎歌曲,使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将课堂推向高潮。] (三)、延伸拓展(4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藏族的歌美吗?藏族的舞美吗?巴塘的弦子美吗?(美)是啊,巴塘弦子真的是飘逸舒展,轻盈流畅,到处都有巴塘弦子的歌舞在流淌。看!它出现在央视音乐台《民歌唱新春》的晚会上。(播放视频)它出现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巡游队伍中。(播放视频)它出现在心连心艺术团的大家庭中。(播放视频)它出现在美国访问交流的舞台上。(播放视频) 同学们,巴塘被称为弦子的故乡,歌舞的海洋。巴塘弦子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了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艺术骄傲自豪吧。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琴声,跳着婀娜的弦子告别这欢乐的村寨吧。(学生随乐舞出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六、课后反思: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珠穆朗玛》进行导入,让学生从画面上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习生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风情,舞蹈铺垫。通过视频短片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藏风情,学习藏族舞的基本舞步,学生活动热烈,积极性高,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习歌曲,润物无声。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歌曲的音乐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让歌曲学习起来轻松有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难点也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解决。 4、自由表现,共创高潮。学生在了解了藏族风情,学习了基本舞步,唱会了歌曲后,都表现得跃跃欲试,很有表现的欲望,设置此环节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愿望,同时也讲本课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5、拓展延伸,知美赞美。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赞美之情。
案例背景:小华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
他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给他报了钢琴班。
然而,小华对钢琴并不感兴趣,总是敷衍了事。
父母非常着急,希望小华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会弹钢琴。
案例描述:1. 陈鹤琴原则应用: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小华的父母意识到,强迫孩子学习钢琴并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小华的兴趣和个性。
他们发现,小华对画画非常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天赋。
2. 改变教育方式:鼓励和支持小华发展绘画兴趣小华的父母决定放弃钢琴班,转而支持小华学习绘画。
他们为小华报了绘画班,鼓励他在绘画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父母还经常陪伴小华去参观画展,拓宽他的艺术视野。
3. 培养独立性:鼓励小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小华遇到了一些难题。
父母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鼓励他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这种教育方式让小华学会了独立思考和面对困难。
4. 家庭氛围:营造和谐、支持的家庭环境小华的父母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支持的家庭环境。
他们鼓励小华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给予他肯定和鼓励。
同时,他们还关注小华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关心和安慰。
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华的绘画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在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同时,小华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也得到了培养。
总结:这个案例展示了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通过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改变教育方式,培养独立性,营造和谐家庭氛围,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同学交流,成绩一般。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但方法不当,常常批评小明,导致小明更加自卑和封闭。
案例分析:1. 尊重儿童的天性:陈鹤琴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的父母没有尊重他的性格特点,而是过于关注成绩,导致小明越来越内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教育案例欣赏 赞美的艺术
赞美是一种美德,如何利用赞美达到教育的目
的则是一种能力。在特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提出
要善用强化,慎用惩罚。这里的强化物可以是一块
饼干,一个玩具,也可以是一句,鼓励一声称赞。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放在智力障碍
学生身上同样适用。
走进教室,地面上一片狼藉。上节课课间还被
几个学生当作宝贝揣在怀里到处找老师欣赏的绘画
作品这节课已经四分五裂的躺在了教室的地板上。
没有像以前那样火冒三丈,厉声批评,这一次,我
决定换一种方式。
我把座位周围最整洁的菲菲请到讲台前面,告
诉大家老师非常喜欢菲菲,因为她是我们班里最讲
卫生的孩子,“她的座位周围非常干净,没有垃圾;
菲菲每天都会换洗衣服,服装整洁;她从来不在地
上桌子上乱写乱画,所以老师很喜欢她,她是我们
的好榜样”。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拥抱了她,并把菲
菲的名字写在黑板的最上方,我告诉大家,这个角
落是我们的光荣榜,我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孩子的名
字写在这里。我的话音刚落,家全和航航就开始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下身子去捡拾自己座位周围的垃圾。这节课,我们
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一起把脏乱的教室打扫干
净,为了成为老师最喜欢的人,为了把自己的名字
写在黑板上面,每个孩子都主动拿起了劳动工具。
趁热打铁,我决定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更
多的改变,“老师很喜欢家全,因为他是最喜欢帮助
别人的孩子,他常常帮助我们班的同学穿衣服,打
扫卫生,帮助老师盛饭,所以老师喜欢他”。“老师
还很喜欢慧慧,因为她是我们班最懂礼貌的孩子,
她每次都主动像老师问好,还会在别人帮助她时主
动说谢谢。“老师最喜欢航航,因为他是上课听讲最
认真的孩子,老师每一次提问,航航都会大声的回
答…….”
光荣榜上的名字越写越多,孩子们也越来越活
跃。被表扬的孩子更加积极的展现自己的“优点”,
没被表扬的同学为了主动去模仿其他人的正性行为,
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这一周的一班充满了各种“老
师好”,“谢谢老师”的声音,多了许多积极打扫卫
生的身影。这样的孩子愈发可爱起来。
赞美孩子是一种艺术,通过“赞美”孩子,去
强化孩子的正性行为,引导学生对同伴良好行为的
认可,逐渐替代或消退孩子的坏习惯,才是教育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最终目的。
赞美是一种美德,如何利用赞美达到教育的目
的则是一种能力。在特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提出
要善用强化,慎用惩罚。这里的强化物可以是一块
饼干,一个玩具,也可以是一句,鼓励一声称赞。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放在智力障碍
学生身上同样适用。
走进教室,地面上一片狼藉。上节课课间还被
几个学生当作宝贝揣在怀里到处找老师欣赏的绘画
作品这节课已经四分五裂的躺在了教室的地板上。
没有像以前那样火冒三丈,厉声批评,这一次,我
决定换一种方式。
我把座位周围最整洁的菲菲请到讲台前面,告
诉大家老师非常喜欢菲菲,因为她是我们班里最讲
卫生的孩子,“她的座位周围非常干净,没有垃圾;
菲菲每天都会换洗衣服,服装整洁;她从来不在地
上桌子上乱写乱画,所以老师很喜欢她,她是我们
的好榜样”。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拥抱了她,并把菲
菲的名字写在黑板的最上方,我告诉大家,这个角
落是我们的光荣榜,我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孩子的名
字写在这里。我的话音刚落,家全和航航就开始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下身子去捡拾自己座位周围的垃圾。这节课,我们
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一起把脏乱的教室打扫干
净,为了成为老师最喜欢的人,为了把自己的名字
写在黑板上面,每个孩子都主动拿起了劳动工具。
趁热打铁,我决定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更
多的改变,“老师很喜欢家全,因为他是最喜欢帮助
别人的孩子,他常常帮助我们班的同学穿衣服,打
扫卫生,帮助老师盛饭,所以老师喜欢他”。“老师
还很喜欢慧慧,因为她是我们班最懂礼貌的孩子,
她每次都主动像老师问好,还会在别人帮助她时主
动说谢谢。“老师最喜欢航航,因为他是上课听讲最
认真的孩子,老师每一次提问,航航都会大声的回
答…….”
光荣榜上的名字越写越多,孩子们也越来越活
跃。被表扬的孩子更加积极的展现自己的“优点”,
没被表扬的同学为了主动去模仿其他人的正性行为,
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这一周的一班充满了各种“老
师好”,“谢谢老师”的声音,多了许多积极打扫卫
生的身影。这样的孩子愈发可爱起来。
赞美孩子是一种艺术,通过“赞美”孩子,去
强化孩子的正性行为,引导学生对同伴良好行为的
认可,逐渐替代或消退孩子的坏习惯,才是教育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最终目的。
赞美是一种美德,如何利用赞美达到教育的目
的则是一种能力。在特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提出
要善用强化,慎用惩罚。这里的强化物可以是一块
饼干,一个玩具,也可以是一句,鼓励一声称赞。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放在智力障碍
学生身上同样适用。
走进教室,地面上一片狼藉。上节课课间还被
几个学生当作宝贝揣在怀里到处找老师欣赏的绘画
作品这节课已经四分五裂的躺在了教室的地板上。
没有像以前那样火冒三丈,厉声批评,这一次,我
决定换一种方式。
我把座位周围最整洁的菲菲请到讲台前面,告
诉大家老师非常喜欢菲菲,因为她是我们班里最讲
卫生的孩子,“她的座位周围非常干净,没有垃圾;
菲菲每天都会换洗衣服,服装整洁;她从来不在地
上桌子上乱写乱画,所以老师很喜欢她,她是我们
的好榜样”。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拥抱了她,并把菲
菲的名字写在黑板的最上方,我告诉大家,这个角
落是我们的光荣榜,我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孩子的名
字写在这里。我的话音刚落,家全和航航就开始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下身子去捡拾自己座位周围的垃圾。这节课,我们
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一起把脏乱的教室打扫干
净,为了成为老师最喜欢的人,为了把自己的名字
写在黑板上面,每个孩子都主动拿起了劳动工具。
趁热打铁,我决定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更
多的改变,“老师很喜欢家全,因为他是最喜欢帮助
别人的孩子,他常常帮助我们班的同学穿衣服,打
扫卫生,帮助老师盛饭,所以老师喜欢他”。“老师
还很喜欢慧慧,因为她是我们班最懂礼貌的孩子,
她每次都主动像老师问好,还会在别人帮助她时主
动说谢谢。“老师最喜欢航航,因为他是上课听讲最
认真的孩子,老师每一次提问,航航都会大声的回
答…….”
光荣榜上的名字越写越多,孩子们也越来越活
跃。被表扬的孩子更加积极的展现自己的“优点”,
没被表扬的同学为了主动去模仿其他人的正性行为,
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这一周的一班充满了各种“老
师好”,“谢谢老师”的声音,多了许多积极打扫卫
生的身影。这样的孩子愈发可爱起来。
赞美孩子是一种艺术,通过“赞美”孩子,去
强化孩子的正性行为,引导学生对同伴良好行为的
认可,逐渐替代或消退孩子的坏习惯,才是教育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