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8
生活中的哲学哲学是一门教会我们明白事理的学科,我国的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曾说过“追求变背后的不变,多背后的一”就是哲学。
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开始各类哲学研究,我们所了解的哲学家也都是几个世纪之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名人,但是实际上哲学无时无刻出现在我们生活周围,道德、生死、幸福等等范畴都是可以完全用哲学解释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小事其实都能够折射出哲学的理论,在我们《生活与哲学》的课本中,也简单的学习了很多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种种事例的哲学道理。
一、饮食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我们的每日三餐的选择中就蕴含了哲学原理。
比如多年前路边常见的深夜路边小摊,由于味道出众,吸引了很多食客晚上前去就餐,但是在商家挣钱和食客享用美食之外,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这类小摊由于大多数都是无牌照经营,卫生和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无法得到系统管控,所以在这种现象中,对于食客来说就是选择了自己舌尖的享受,而放弃了对身体健康的负责。
这就体现了哲学中的矛盾的原理,因为这类小摊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隐藏起来的,享受美食,就要暂时放弃健康,要想对健康负责,就不能享受美食,所以对于食客来说,他们是能够分辨其中的矛盾点的,在这个矛盾之下,不同的人就会自我定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们多喝水少喝饮料,多吃菜少吃肉,但是饮料与肉类的吸引力从来都是高于水和蔬菜的,并且经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后,多多少少也了解了根本原因。
但是在实践中,感性又往往战胜了理性,我们明明知道饮料中包含了非常多的糖类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可以说这些成分如果过量摄入是对人体百害无一利的,而对于蔬菜来说,其包含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肠胃消化吸收,并且富含各类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而肉类并不是说不能吃,但是要控制进食量,因为过多摄入对导致嘌呤过多,进而对引起尿酸过高。
生活中的哲学哲学--美好生活得向导,时代生活的精髓哲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它是由“爱”和“智慧”两个词演化而来,哲学可以使说是智慧之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作为从事教育行业的我,更应当调整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教育事业尽自己应有的那份力量.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现实生活的过程”。
人们只有自己的真实生活。
生活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
这样,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是通过研究哲学,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一切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我们的意识每次都是对物质的反应,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应。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积累丰富而正确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我们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才能加快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1.马在哪里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仪者,弟弟是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们8岁那年的圣诞节,家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拆礼物的时候,所有人都期待他们的反应.我哥哥先是打开他的大箱子,哭着说:“你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
外面正在下雪!”当父母正忙着哄弟弟时,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物。
房间里突然充满了马粪的味道,弟弟欢呼起来,然后高兴地环顾四周:“告诉我,你把马藏在哪里了?”悲观者总以悲观的眼光去看世界,就算快乐在身边也无法发现;乐观者永远用乐观的心态接受人生,即使是虚幻之景,他的内心却能洋溢着巨大的快乐,尽管短暂.2.猴子偷食在亚洲,有一个捕捉猴子的陷阱。
马哲——生活中的哲学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哲学似乎成了一个摆设,在社会中并没有受到很多的重视。
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未接触哲学方面的教学之前,对哲学都抱有轻视的态度,都认为哲学无用论。
实际上,哲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对我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其貌不扬却深受人们的欢迎,而有些人长相不错却令人厌恶。
有些人明明家境贫穷,却十分受人尊敬,有些人家财万贯人们却不尊敬甚至厌恶他。
同一件事,有些人做的十分好,有些人却深受诟病。
其实这些就是真正的哲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子。
哲学不仅仅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是一门让我们能够修身养性,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全人格的学问。
老百姓不懂得哲学高深的知识理论,但是,对生活中的哲学体会得十分深刻。
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问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哲学也不例外。
鲁国孔子一生都在奔波之中,穷困潦倒,没有君主愿意接受他的政见。
苏格拉底也因为维护自己的哲学而被杀。
哲学家们一生都在研究哲学,而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性格,弄清了自己的底线与原则。
或许会有人说孔子与苏格拉底就证明了哲学的无用,但是想想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却过着小康生活。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个事物,从它的正反面不同角度去看待,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地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譬如中西方的教育观念,西方更注重于自由与独立空间思考,认为孩子出生时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东方则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规矩,从小就要求孩子守规矩。
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各有各的优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缺点。
但是我们都不能说他们的方法都是错的,辩证来看,西方的教育让孩子长大后更有创意但是并未有多大的责任感,而东方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的家庭更有责任感但并没有西方孩子那般的敢想敢做。
因此我们看一个事物不应当仅仅从一个方面去看,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在它的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从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先给你分析一个简单的事例吧:比如你不断的读书学习,这样一个趋势,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所收获(普通的,一般的收获)这就是一个量变,而当你学习上几年以后,也就是量变不断的发展,你的知识积累了很多,你的思想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从而使你达到了某种境界,这就是质变,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就是根据一个规律或因此延伸的趋势,从而产生必然的结果,偶然性就是在完成过程中突然发生了转机,导致过程或结果有变化,这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难,只要时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就很容易学懂了。
以矛盾规律为例,它包括两方面,矛盾普遍存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以后者为例,我们经常说有时候兄弟打架甚至动刀动枪,比和外人干仗还不如,这时候兄弟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但是如果外人欺负哥哥,那么当弟弟的绝不会袖手旁观,这时候与外人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兄弟间的矛盾就成了次要矛盾。
哲学的价值在于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智慧就会有知识,有了人性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有了智慧,有了工具的出现,解放了体力劳动.有了智慧,有了人类的各种奇迹.具体于个人来讲,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少走错路弯路.其中最为具体的例子莫过于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矛盾.1.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矛盾只要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我国的古代学者程颢、程颐曾在他们的学著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生活中的哲学生活中的哲学(1):远与近:看油画,近看模糊一片,远看层次分明。
有的事物离得太近便无法认清。
高与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
人把自我看低些会被别人看高,人把自我看高了就会被别人看低。
上与下: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
人生上坡要自谦些,下坡要自信些。
直与弯:再直的筷子,插进水里也是弯的,再弯的水流到水槽也会变直。
硬与软:牙齿很硬早掉,舌头很软长久。
干事创业,战胜对手,善于以柔克刚;待人处事贵有宽柔之心。
脚与鞋:鞋只有适应脚,穿着才舒服;而有的人,却让脚去适应鞋,正因别人褒贬的是鞋而不是脚。
抓与放:抓住一件东西不放,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还能选取别的东西。
哭与笑:哭不必须表示痛苦,笑不必须就流露幸福,也有喜极而泣、哀极而笑的时候。
说与做:有些事能说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不能说。
帆与桨:帆只能使船在顺风中前进,而桨却能在逆风中最终将船划向理想的彼岸。
前进与后退:方向错了,前进一步等于后退一步,而后退一步,亦等于前进一步。
幸福与不幸: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他不认为自我不幸;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他不知道自我幸福。
赶路与休息:你要赶路,就不好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好想得太多。
真话与谎话:说真话,你会心安一辈子;说谎话,你会心愧一辈子。
得意与失意:得意时,留1条退路;失意时,觅1条出路。
礼品与孝心:咱们常把礼品当成了对老人的孝心,却忘记了,孝心本身才是最好的礼品。
人上与人下: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我当人。
失败与成功:失败不是人生最后的句号,成功往往垂青失败过的人。
不断从失败中走出的人要比从成功中走出的人辉煌得多。
兄弟姐妹与敌人:有了兄弟姐妹,你才会“安心”;有了敌人,你才会“留意”。
鲜花与果实:所有的果实,都以前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做人与做事: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做人讲过程,做事讲结果;做人一辈子,做官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