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之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人教版的《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如果深挖其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似乎难以理解,可是仅仅从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来说对学生将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青铜,它是不同比例的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同时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追抚青铜历史,就是与人类文明的特有的物质的光芒相交感,那种被铸造被雕刻的时光,使人类的历史在很早时候就有了一种厚重和坚硬。
古老的青铜,它与文字、城堡、阶级、国家这些时代的伟大事物几乎同时诞生,这可能是巨大的“偶然”,或许就是天意,总之,它是中国文明曙光初露时期的最伟大艺术,是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个光辉。
虽然它没有诞生像古希腊一样引领时代潮流的巨匠,但它留下了无数精妙绝美的天才之作,这就已经足够了。
中国使用铜的年代久远。
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
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最初源于黄河流域,从前21世纪开始到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
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与中国的奴隶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
何为青铜文化?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
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
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郭沫若先生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到战国分成4期:即鼎盛期(商代到西周前期)、颓败期(西周后期至春秋中叶)、中兴期(春秋中叶至战国末)、衰落期(战国末年以后),并以此为据加以根据考古资料对中国奴隶制社会历史作了阐述。
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厅解说词近日开馆的山西青铜博物馆是国内首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汇聚龙形觥、晋公盘、义尊等2200余件文物,讲述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青铜文明及独具特色的山西青铜文化。
一件浅腹平底的青铜盘,盘下由3个圆雕小人支撑,盘内饰有30多只形态各异的动物:盘绕的龙、遨游的鱼、跳跃的青蛙、展翅欲飞的水鸟、爬行的龟……其中圆雕的动物都能360度转动,水鸟的嘴可以开合,乌龟的头可以伸缩,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这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长女孟姬所铸的送嫁礼器,体现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盘内还刻有7处共183字铭文,叙说晋国先祖的丰功伟绩并祈福孟姬。
在近日开馆的山西青铜博物馆,晋公盘、龙形觥、义尊等青铜重器吸引许多观众流连。
作为国内首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通过2200余件文物与新颖现代的展陈方式,讲述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青铜文明及独具特色的山西青铜文化。
再现青铜时代辉煌盛景走进位于太原市长风商务区的山西青铜博物馆,仿佛进入了青铜器的海洋。
庄重威严的鼎,造型独特的卣,成排的编钟、镈钟,寒气逼人的匕首、短剑……各种类型的青铜器让人目不暇接。
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多年来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并从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追缴所得文物中遴选出700多件珍品。
上起龙山文化晚期,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展现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图景。
基本陈列《吉金光华》由“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组成。
“华夏印迹”主要通过陶寺遗址、闻喜酒务头墓地、晋国曲村-天马遗址、倗国墓地、霸国墓地等出土的精美青铜器,讲述山西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礼乐春秋”以晋侯墓地、赵卿墓等地出土文物和义尊、义方彝、蟠蛇纹建鼓座等国宝重器,阐释了青铜器器用制度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
“技艺模范”展示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和造型、装饰艺术,反映了侯马晋国铸铜遗址的先进技艺。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炳华告诉记者,数量多、器型全、质量精是山西青铜博物馆馆藏的特点。
我眼中的青铜以及青铜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不得不说的是青铜文化在其中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并且,中国的青铜文化在世界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形成了凝聚力和辐射力量最为强大的青铜文明。
总的来说,中国的青铜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青铜,一种象征高贵的器物,是这一束光芒中闪耀的光点。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而铅、锡的含量极少。
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一大奇迹,与红铜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克服了许多红铜器具的固有弱点,在物理性能上起到了根本的变化。
质地变得坚硬,耐磨性好,韧性高,并有持久的金属光泽。
青铜铸造业的出现,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据本人查阅相关青铜的资料显示: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
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
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以铜为兵”,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
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
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晋系青铜器装饰艺术纹样的艺术特色李子凡(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摘要:从青铜器的功能和特征以及装饰纹样出发,透视青铜器从象征性走向艺术性装饰转变的过程,从而细致分析晋系青铜器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青铜器;装饰纹样;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37-01一、晋系青铜器艺术概况继铜石并用时代之后,在铁器时代之前的这个期间是著名的青铜时代,这一期间青铜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人类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低,硬度高,便于制作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
青铜器是被用来参与奴隶主贵族各种活动的礼器,反映和记录了奴隶社会宗法制、等级制和分封制的情形,是国家政治权利的象征。
青铜工艺从技术和审美创造上是奴隶工匠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奴隶主贵族审美的反映。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在中国青铜史上,山西青铜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一些著名的青铜器墓葬群。
(1)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山西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品是80年代在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古墓中出土的一件红铜制造的铃铛,经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085年,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充分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龙山文化期间中国已经进入铸造同期的初级阶段。
(2)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群,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3)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时期的遗存,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
(4)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出土了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大量青铜器。
··2010·3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今山西翼城西,国号唐。
到其子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
晋源于晋水,位于戎狄与华夏交界处,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燮父是第一代晋侯,从西周前期到春秋初,共9代晋侯。
西周时期,晋国是王室依之的强国。
晋惠公、怀公时中衰,晋文公时雄风再振,霸业建立。
目前山西地区的西周青铜器仅见于晋南,早年在闻喜和洪洞等地有发现。
自1992年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被发现,到2000年的8年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6次发掘了9组19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随葬器。
其中青铜礼乐器数百件,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造型之异,纹饰之美,均令世人倾倒,为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
不少学者认为,对这9组晋侯与夫人墓的发掘研究,使西周前期的编年体系有了可靠依据[2]。
这9座墓葬,从西周早期偏晚的晋侯燮父,到春秋早期的晋文侯仇,几乎跨越了整个西周,不仅对研究当时的青铜艺术具有极为重要意义,还是夏商周考古断代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之一[3]。
一、造型作为西周封国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山西青铜器的造型既有商代特征,又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西周青铜器是在中原商文化的影响启发下产生。
青铜礼器、兵器等在器物造型上,多模仿商代中原青铜器,延续晚商风格。
造型和晚商相比变化不大,器形凝重厚实,常见种类包括,饮食器:鼎和簋;酒器:觚、爵、角、觥等;水器:壶、盘。
器形上一般鼎仍为深腹柱足,口沿部位铸双立耳。
中期开始,器物腹部逐渐加宽,足部变短,出现小垂腹和兽蹄足,如洪洞县城东北12里的永凝堡西周遗址出土的弦纹鼎[4]。
不少礼器器形长宽比例增加,显得瘦高,其中壶整体呈瘦长,圈足降低变小,瓦虎鬲的甑腹部较晚商稍窄瘦,腹内有箅与腹壁用环连接。
鬲分侈口短颈分裆式及侈口束颈低体式两种,均为实心足。
无盖簋在该时较为流行,多为侈口垂腹宽体式。
新器形有方座四耳簋。
兵器方面,戈为长援短胡,一到三穿,另外还有无胡无穿戈。
山西省博物院馆藏铸造青铜器精品介绍胡春良【摘要】山西青铜文化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青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
其中青铜器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选取其中精品青铜器予以介绍。
【期刊名称】《铸造设备与工艺》【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青铜器;青铜文化【作者】胡春良【作者单位】山西宇达集团,山西夏县 04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249.4山西青铜文化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青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
从分布地域上看,商代青铜器分布在山西南部的垣曲、平陆;中部的忻州、介休、灵石西部吕梁山-黄河一线的石楼、保德等地多有发现。
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在既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更有浓郁的“方国”特色。
西周青铜器目前仅见于晋南,如闻喜、洪洞等地早年曾有发现。
侯马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发掘,出土了精美华丽极具学术价值的青铜器,西周晋国青铜器群惊世亮相。
东周晋国铜器,太原、浑源、新绛、长治等地均有出土,而且精品众多。
右玉出土的胡傅温酒樽、酒樽和朔州出土的俳佣镇则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
其中青铜器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选取其中青铜器精品加以介绍:如图1所示鸟尊,产于西周。
高39 cm,长30.5 cm,宽17.5 cm.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晋侯墓地114号墓)。
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山西青铜博物馆赏析山西青铜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中国著名的青铜文物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保存最为丰富的青铜文物的博物馆之一。
青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山西青铜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成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本文将以山西青铜博物馆为主题,对其展示的青铜文物进行赏析。
一、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发展阶段。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宗教、礼仪和艺术内涵。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包括铸造、铸造、浇铸、打磨等多道工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
因此,青铜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二、山西青铜博物馆的藏品。
山西青铜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包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器铭文、青铜器器型、青铜器纹饰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在数量上十分丰富,而且在质量上也非常优秀,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这些青铜器的器型多样,包括鼎、壶、罍、觚等,每一件青铜器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
此外,山西青铜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铭文,这些铭文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文、宗族文、宗庙文、官职文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展览与赏析。
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区,包括商周青铜器、青铜器铭文、青铜器器型、青铜器纹饰等。
每个主题区都展示了大量的青铜文物,通过文字和图片的介绍,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成就。
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包括鼎、壶、罍、觚等,每一件青铜器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
此外,青铜器铭文也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铭文内容丰富,包括祭祀文、宗族文、宗庙文、官职文等,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兽形觥:西周,高29厘米,长30.5厘米,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方体,龙头盖,腹壁微曲。
龙头张口露齿,唇上饰蛇纹,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饰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角龙纹。
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凤鸟,均以雷纹填地。
主体花纹之上又以阴线刻花,形成三层花,豪华富丽。
青铜时代 晋国霸业——探秘山西博物院丨白英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作为中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山西地上地下的古代遗珍灿若星辰。
而山西博物院,正是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使山西博物院独具魅力的,不仅仅是独特新颖的建筑造型,更是众多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
从史前文明到明清书画,从夏商战火到晋朝风云,山西博物院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如斗似鼎 气势如虹走过漪汾桥,远远地就看到位于滨河西路的山西博物院,这是一组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建筑,造型独特,雄伟庄严。
总平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构图手法,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共同拱卫衬托着位于主次轴线交会处的主馆,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
主馆的造型如斗似鼎,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的审美取向。
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
“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表达了“和平发展”的象征意义和美好祝愿。
这座气势如虹的建筑,默默地伫立在汾河西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着朝阳下渐渐苏醒的龙城和落日余晖中车水马龙的都市,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走进宽敞明亮的圆形中央大厅,正中是金光璀璨的“山西博物院”标识,内部空间设计仿自应县木塔造型,大厅上方的采光顶呈八角状逐渐向内收拢,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
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展厅一直借用太原文庙,2004年新馆落成后,正式定名为山西博物院。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
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
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
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
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
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
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
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
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
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
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
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
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有幸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凝聚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绛县横水墓地。
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葬群。
经过数年田野考古,发掘了1299座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黎城墓地。
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
时期的遗存。
考古工作者对黎城西周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曲沃羊舌墓地。
曲沃羊舌墓地位于晋侯墓地东南4500米,尽管墓葬多次被盗,但还是遗留了一部分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的风格与晋侯墓地几乎一致,羊舌大墓的规模及其青铜器上的铭文,揭示了两周之际晋国宗族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翼城大河口墓地。
翼城大河口墓葬,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北,2007年冬抢救发掘了6座墓葬。
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瓷器等,时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两周之际。
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青铜史上,山西青铜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晋国与后来的三晋是两周时期强大的诸侯国,所以晋系铜器可以作为中国青铜时代铸造工艺的完整标本之一,这是毋容置疑的。
山西也出土了较多的商代典型器物,有和二里冈及其后殷墟文化系统完全一致的青铜器,如平陆前庄青铜器、灵石旌介青铜器等;也有一些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如石楼等地出土的青铜器。
成一个系统。
,山西是殷商旧国之地,商文化非常丰富,所以早期的晋文化乃植根于殷商遗民文化。
后来以叔虞集团为代表的宗周文化与殷商遗民文化、周围的戎狄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晋文化。
博采众长,善于创新。
吴越等南方诸国的兵器铸造技术是比较进步的,在山西发现了“吴王光剑”、“王子于戈”、“吴王夫差剑”、
“吴王故发剑”等南方诸侯国兵器。
作为晋文化标志之一的晋系青铜器无疑会吸收很多外来因素,使自身的青铜文化逐渐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