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世界物质实在及由此引发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微观世界里的秘密——物质粒子的本质微观世界像一个神秘而奇妙的王国,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其中物质粒子的本质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然而,物质粒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物质粒子的本质,深入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一、物质粒子的分类物质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类。
费米子是一类遵循费米-狄拉克统计规律的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它们有自旋1/2,每个量子态只能容纳一个粒子。
玻色子是一类遵循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规律的粒子,如光子、声子、玻色子等;它们有自旋1,每个量子态可以容纳多个粒子。
这两类粒子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如超导、超流、超流动等。
二、可观测量的重要性在微观世界中,物质粒子不能直接被观测到,只能通过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它们的状态和性质。
这些物理量被称为可观测量。
例如,电子的自旋、位置、动量、能量、电荷、磁矩等都是可观测量。
由于可观测量的存在,我们才能对物质粒子的状态有所了解,同时也使得微观世界的科学研究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然而,可观测量使得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可观测量不能同时精确地测量,只能满足一些不确定性关系。
这些不确定性关系是由海森堡确定性原理所描述的。
根据该原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测量得到精确结果,粒子的自旋方向的测量也会影响其它物理量的测量。
因此,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三、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表述在微观世界中,物质粒子有一些奇妙的性质,例如波粒二象性、胶原、量子纠缠等。
这些性质无法用传统的经典物理学描述,需要用到量子力学。
波粒二象性是指物质粒子既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粒子,又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波动。
具体来说,物质粒子可以表现出类似于波浪的干涉和衍射效应。
例如,电子可以像波一样穿过一个或多个狭缝形成干涉条纹。
胶原是指当多个粒子的量子态发生纠缠时,它们的状态将保持一致,即使它们距离很远。
物质与意识的哲学思考现代科学的进步使得我们对物质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然而,作为人类的认知主体,我们对意识依然知之甚少。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对自身的存在和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一、物质存在与意识存在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存在是客观存在,而意识存在是主观存在。
物质存在可以通过感观来观察和实证,而意识存在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实证。
然而,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一观点提出疑问。
他们认为,意识的存在并非绝对主观,它可能有一定的客观性。
从物质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和大脑的研究,揭示出意识活动与脑部活动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
脑部损伤或物质的影响可以导致意识的改变,这表明物质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意识的产生和表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完全是物质的产物,有些现象难以用物质的观点来解释。
二、心物问题心物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心物问题探讨的是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即心与物之间的关系。
心物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有心理学、哲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参与。
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意识是心智活动的产物,它涉及知觉、记忆、情感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然而,心理学无法解答为何有了相同的物质基础,不同的个体的意识体验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活动与意识之间的关联,但它无法解释为何物质的变化会导致意识的产生。
一些学者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动态系统理论,认为意识是复杂的信息处理网络的 emergent property( emergent是什么)。
哲学中一些流派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物理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副产品。
而唯心主义者则主张意识是超越物质存在的,是宇宙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观点,心物问题的讨论都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然而,通过探讨心物问题,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的认知和存在的本质,对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细菌世界历险记读后感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细菌世界历险记》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大门。
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但没想到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领我走进了那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世界,让我对这些微小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细菌拟人化,把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感觉细菌不再是遥不可及、难以理解的微观存在,而是仿佛有了性格和思想的“小生命”。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细菌的距离,使我充满好奇地想要了解它们更多的秘密。
以前,我对细菌的认知非常有限,仅仅停留在它们会导致疾病这一简单的层面上。
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细菌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它们的种类繁多,有的喜欢高温,有的适应严寒,有的嗜酸,有的嗜碱。
细菌的生存能力也让我大为惊叹。
它们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存活,甚至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也能繁衍不息。
比如芽孢杆菌,在条件不利时能形成芽孢,进入一种类似于休眠的状态,等到环境适宜时再重新“苏醒”,继续生长繁殖。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实在令人佩服。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细菌的繁殖方式。
它们的繁殖速度之快,简直超乎想象。
一个细菌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通过分裂变成成百上千个。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细菌感染一旦失控,就会迅速在体内蔓延,引发严重的疾病。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保持卫生、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性。
在了解细菌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起人类与细菌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细菌视为敌人,想尽办法消灭它们。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
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比如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
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着身体的健康平衡。
这让我意识到,在对待细菌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消灭,而应该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它们在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细菌能够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稳定。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和意识。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物质都会继续存在并独立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尊重和认识客观物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解读世界。
其次,物质的内在属性和规律。
物质不是无规律的混沌,而是具有自己的内在属性和运动规律。
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物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热力学的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等,都是描述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再次,物质的可分割性和可合成性。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具有可分割和可合成的特性。
通过分解和合成物质,我们可以了解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和性质,并且可以通过合成新材料来满足社会和科学的需要。
此外,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物质具有各种运动形式,如平动、转动、振动等,这些运动形式遵循着物质的内在规律。
物质的运动形式不仅体现在宏观世界,也存在于微观世界,如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等。
最后,物质的发展性。
物质不仅存在和运动,还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物质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既包括宏观上的物质变化与演化,又包括微观上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的发展是因果关系的结果,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关。
总结起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指物质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活动性。
物质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内在属性和规律。
物质具有可分割和可合成的特性,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不断在时间和空间中演化和变化。
物质性原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基础。
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物质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切事物的基本构成单元。
然而,仔细观察物质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并非是无形的、不可划分的实体,而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在科学领域,研究物质微观本质的学科被称为微观物理学。
本文将深入探讨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理论物理学家发展了一套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基于实验观测和数学模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行为的基础理论,它采用粒子的波动性和能级分立的概念来解释微观粒子的行为。
由于量子力学在描述微观世界方面的成功,人们普遍认可它作为揭示物质微观本质的有效方法。
根据量子力学,物质的微观本质可以被看作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
这些基本粒子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其他更小的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它们在空间中以特定的方式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物质。
在物质微观本质的研究中,能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质能等价原理,能量和物质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基本粒子的能量以量子单位的形式存在,这对于揭示微观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力学认为,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以量子的形式进行的,具有离散的特性。
除了基本粒子和能量,微观粒子的运动和行为也是物质微观本质的关键方面。
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的运动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概率的方式来描述。
这种不确定性被称为测不准原理,它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因果关系和确定性的普遍认识。
此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也是物质微观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粒子之间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重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世界中粒子的运动和组织形式。
例如,电磁力是导致原子中电子在轨道上运动的关键力量,而强相互作用力则负责将质子和中子绑定在原子核中。
在研究物质微观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如量子纠缠和超导超流等。
物质世界的认知人类总是在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和解读,不断提出交流,并积极思考以求进一步认识。
除了人们对自然界物质世界的研究,其实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以及学者持续地思考并关注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具体而言,有关物质世界的认知的思考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物质实体一词表明了物质世界的存在。
一般而言,“物质”指的是基本的物质元素。
而物质的实体状态(即存在状态)是指它们能够在某种形式下被人们识别和观察的状态。
比如,士兵看到山上有一座山峰,那么这座山峰就是一个物质实体。
任何物质学上的实体,都是一个物质实体。
其次,物质世界的认知是要从物质实体的形态变化中思考的。
科学家们观察到的客观实体的变化,是由其内部本质发生变化所决定的。
比如,一块岩石经历外力作用之后,它会发生变形,由此可以反映出声音、光等物质特性。
而这些特性,又是由岩石本身特有的物质组成,如晶格结构等所决定的。
第三,物质世界的认知是要从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的。
一切事物都以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合作,每个实体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具有自身的实体作用能力。
不同的实体之间的作用,会产生物理性的变化,物理性的合成物,而这种物理性的变化,会再次影响到其他实体,它们之间就像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大系统。
最后,认知物质世界的要素也涉及全貌观念和规律观念。
全貌观念指的是,要以全局的视角来研究实体,全面综合地理解它们,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从而更好地掌握客观实体的特征、机能、行为及其规律特征。
规律观念指的是,要对实体进行认识,首先要研究它们的变化,把它们变化所触及到的性质和规律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认识物质世界的关键要素,就是从物质实体的形态变化、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全貌观念和规律观念来考虑。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中粒子行为的理论,它在20世纪初由诸多科学家共同发展而来,如玻尔、薛定谔等。
虽然量子力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背后的哲学思考与解释依然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
本文将就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展开讨论,探索其中的哲学问题和可能的解释。
一、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
这些原理在描述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思考。
1.1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提出的,它指出无法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
这一原理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引发了对物理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
1.2 波粒二象性在量子力学中,粒子既可以表现为粒子的性质,又可以表现为波动的性质。
这一波粒二象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物质本质和现实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1.3 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态描述了粒子可能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情况,而量子纠缠则是指当多个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后,它们之间存在着无论距离多远都能够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直觉理解,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和解释。
二、哲学问题的思考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问题上:实在性(Ontology)、物理量的观测(Observables)、测量问题(Measurement problem)和概率解释。
2.1 实在性(Ontology)实在性问题涉及到量子力学描述的微观世界的本质属性。
传统的实在性观点认为物质具有独立的客观存在,但量子力学的测量结果却是具有概率性的。
这一问题引发了对微观世界实在性的深入思考。
2.2 物理量的观测(Observables)在量子力学中,物理量的观测往往会引发物理系统的塌缩,使得粒子处于确定的状态。
然而,塌缩的过程并没有被明确解释,这引发了物理量观测的哲学问题。
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看法自打我们有意识起,世界就变的具有可知性,具有物质性。
而且这些物质不会随着人内心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
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
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
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活,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
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
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古人对物质元素的认识:探究微观世界之始远古时代的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制陶,掌握了炼铜、炼铁等技艺,他们看到了物质可以重新组合并发生质的变化,于是就开始思考有关物质的构成与变化原因。
人们看见,冬天水结成冰,夏天冰又化成水,而且在地热泉中,水又蒸发为气体。
人们还看见万物在大地上生长,又消失在大地之中,对于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本源,人们一直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试图从本质上理解和认识事物本身。
最原始的元素学说就这样萌生了。
中国的《易经》和五行说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构成本原的认识,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著作叫《易经》,大约现在传下来的是西周时代,约3000年前的版本,也叫《周易》。
《易经》认为万物都来源于天地,而天地来源于无,叫“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就是说宇宙是从无中诞生的,起初是两种东西,一个是阴,一个阳,阳气上升为天,阴气凝结为地。
而天地相交变化出万物,而万物之中最基本的有八种,它们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
战国末年的《尚书》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水、火、金、木、土。
而在稍后成书的《国语》中,五行说较明显地表示了万物原始的概念,书中有这样的话:“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意思是说,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混合而成的,《国语》还认为五行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人们意识到不同的物质只有相互组合在一起,方能起作用,产生新物质,这也可以说是原始的化合思想。
古代西方的元素说古印度哲学家对世界元素的认识是“五大”说,这就是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学者卡皮拉提出来的,即地、水、火、风、空气,五大组合成为世界。
西方的自然科学来自古希腊,古希腊“七贤”之一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
古希腊最早的思想家安拉克西米尼则认为组成万物的是气。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而生。
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家、医生安培杜克列,综合了他以前的许多哲学家的见解,在他们所指的水、气、火之外又加上土,称为“四元素”。
宇宙中的奇妙微观世界
在宇宙的浩瀚无垠中,隐藏着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妙的微观世界,那是我们人类尚未完全探索透彻的领域。
这个微观世界是由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等构成的,它们以一种复杂而又精密的方式相互交织,构成了我们所知的一切物质。
在微观世界中,原子被认为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然而,即使原子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其内部仍然蕴含着许多奇妙之处。
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其中的粒子行为常常超出我们日常经验的范畴,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现象让科学家们大开眼界。
除了原子,更基本的粒子如夸克、电子、中微子等也构成着微观世界的基础。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更复杂的亚原子粒子,进而构建了整个宇宙中的物质结构。
通过强子对撞机等高能物理实验,科学家们不断窥探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行为,试图揭示它们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微观世界并非只存在于物质层面,还延伸至空间、时间和能量等抽象概念上。
量子场论等理论试图统一微观世界的各种粒子和相互作用,将宇宙的基本建构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努力不仅拓展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为未来科技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宇宙中的微观世界中,每一个微小的粒子都承载着无限的奥秘和可能性,它们的行为和互动构成了宇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正是通过对这个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奥秘,追求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愿我们永远怀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继续探寻宇宙中那个神秘而又奇妙的微观世界。
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读后感刚接触到“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式魔术。
啥是物质实体?以前我就觉得那是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东西呗,像我面前的桌子、椅子,看得见摸得着,坚固得很,这就是物质实体,简单得就像1 + 1 = 2。
可这本书告诉我,没那么简单呢!作者开始展开论述的时候,我就跟着一路在哲学的迷宫里绕。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的那种实体,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就好比你以为一个人就是单独的一个人,就像一个孤岛。
但实际上呢,他是由无数的关系编织而成的。
他和家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甚至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就像无数的丝线,这些丝线缠啊缠,才构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个“人”这个所谓的实体。
书里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关系实在,有些例子让我忍不住想拍大腿叫绝。
比如说一个杯子,在我们日常的认知里,它就是个有形状、能装东西的实体。
但是从关系实在的角度看,这个杯子之所以是杯子,是因为它处在一系列的关系当中。
它在桌子上,相对于桌子它有个位置关系;它能装水,这是它和水的一种关系;我们把它叫做杯子,这又是和我们人类语言、文化的一种关系。
要是没有这些关系,它可能就不是我们眼中的那个杯子了。
这就像把一个演员从舞台上所有的场景、剧本、其他演员都抽离出去,他就不再是那个角色了,这个杯子也就不再是我们概念里的杯子了。
不过读这本书也有点小“痛苦”,因为有时候那些概念真的像一团乱麻。
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娃娃,在哲学的大森林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
一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抓住了点什么,一会儿又觉得又溜掉了。
但是这种感觉又很奇妙,就像是在挑战一个超级难的游戏关卡,虽然困难,但每弄懂一点就特别有成就感。
读完之后我再看周围的世界,感觉都有点不一样了。
就好像突然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以前看到的是一个个孤立的东西,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关系的大网。
每个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在和别的东西互动、联系,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生动、复杂,也更加有趣了。
从微观世界探究物质实在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摘要: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中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根本目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
从作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到如今逐步发展并完善;从基本的现象的描述和思辨性的猜测到系统的严密实验和物理学科学体系;物理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且将不断地深入下去,然对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关键词:原子论;以太;光子;相对论;对称
1、原子论的发展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的结构问题,提出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对于物质原子论的观点仅仅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猜测,对于这一猜想的发展是newton原子论与科学粒子说。
newton定义了质量并把原子作为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同一度量单位. dalton通过气压测量和分压定律,发现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系数与气体元素的重量成比例,提出元素原子量概念。
1832年”离子”的发现,动摇了法拉第对dalton原子论的信仰。
法拉第在1845年11月8日提出“磁场”概念,后来提出”电场”和重力场等一般的”场”概念。
他提出了力心原子模型:原子由力心与力线构成, 力心是有质
量而无广延的几何点。
他将力心非物质化,将力线物质化,构成他的原子模型,法拉第第一次否定以太,波粒二象性思想开始萌发。
然而,真正发现原子却是在1908年,rutherford 通过计数器计数了氦核的个数,看到光屏上显示的?%z粒子径迹,首次证明原子的存在。
之后才开始对于原子结构的探索。
1911年5月e. rutherford在《?%z和?%[粒子被物质散射和原子结构》论文中,提出原子由带正电的核与周围的电子组成的。
1912年niels bohr 用量子论解释原子核外的电子环及电子的分布,提出电子定态轨道和电子在轨道间上跃迁两个假设,合理地说明了电子眼电子轨道旋转却不会陨落到原子核上。
因此rutherford 原子有核结构又成为rutherofrd-bohr 原子结构。
rutherford在1927命名中子,并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956年”板田模型”:强子(重子与介子)应由质子、中子、超子及它们的反粒子组成,在解释重子的一些性质和预言新重子方面,遇到了困难。
1963年m.gellmann 和zweig为说明多重态结构根据su(3)群理论,提出了强子由三种夸克组成的”夸克模型”(上夸克u、下夸克d、奇夸克s)。
1967年,s.weinberg 和s.glashow提出电-弱相互作用统一想法,同时预言第四种夸克,丁肇中和r。
richter发现了j/?%q粒子,证实第四种夸克(粲夸克)存在。
1974年s.weinberg 和a.salam 在上述发现基础上提出电-弱和强作用大统一的预言,同时提出著名的强子组成”标准模型”。
2、以太论的发展
17世纪的r.迪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他某种力学性质。
在迪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
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
17世纪的迪卡儿认为:物质由微粒构成,物质微粒是唯一的实体,物质的本性是其空间广延性,机械运动即位置变动是物质唯一的运动形式。
一切物质性质(包括色、香、硬度、热等)都是由于物质粒子的机械相互作用产生的。
有了物质(空间)和(机械)运动,就能按照物质运动本身的自然规律构造出全部世界,无须上帝照管。
1886年牛顿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得到的万有引力定律,并用以说明了月球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潮汐现象,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
牛顿的引力定律似乎支持超距作用观点,但是牛顿本人并不赞成超距作用解释。
他认为引力对于物质是天赋的、固有的和根本的,因此,没有其他东西的媒介,一个物体可超越距离通过真空对另一物体作用,并凭借和通过它,作用力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思想荒唐之极,牛顿本人是倾向于以太观点的[1]。
以太这一名词的引入是为了帮助解释一些天体运动以及电磁波
的传播,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然而对于以太这一物质的本质仍是不为人知的,牛顿、迪卡儿等”以太论”大师及学者们都试图对以太的物质特性给予回答,但是并不圆满。
他们之后,1887年,原本为验证以太而进行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却出乎意料
地、事与愿违地提出了否定以太的证据,进而使得自14世纪以后在物理学领域站统治地位的”以太论”被戏剧性地予以彻底地否定。
3、以太论兴亡和电磁学发展对物质的重新认识的影响
在以太论曾经一时兴盛时期,科学人士认为的对于任何的力学振动均需要一种介质来承载该振动的传播,然而在面对光以及引力之时,却是始终找不到相应的传播介质,因而对于以太的假设也就自然为人接受,也曾有很多理论或假设发展了以太的存在,但是在迈克尔孙-莫雷实验之后又引发了对于以太论的重新审视。
在以太论被抛弃之后,我们不得不认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的确是不需要任何介质的,而且任何的力的作用都是以光的传播速度作用于物体之间,这不禁让人遐想光速的特殊性。
相对论也随之诞生,可能这才是人类在科学规律认识上的重要的一步,可能相对论的诞生对于物质的认识并无直接影响,但是,由相对论的推导最终得出的质能方程却是一个伟大的方程[2]。
4、由物质的探究--我的认识
也许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我们人类处于这种完美之中只能去体验而不能感触到完美的存在,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可以假设是生活一个反物质不断入侵的世界,那么,我们可能会觉察到事物的突然消失,可能消失的那个物体正是人本身。
也许宇宙的完美趋向于把其中的一切平等的对待,没有人为规定的上下左右高低之分,也没有所谓的表现与本质,我们如今所言,物质只
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然而谁又能说到底是能量是本质还是物质是本性呢?可能他们都是,也许都不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有时就是那么完美,完美的甚至让你无法分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存在,哪一个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不得不再次惊叹宇宙的无穷魅力,它的完美已经超越了我们想象的能力,何况我们正是其中的一个产物呢。
也许,我们对于物质的本质的研究因为正是该对称中的某一个方面,正如其上所讲,在对于物质质量的探究中,我们不得不去引入能量才能达成一个新的物理规律一样,物质、能量只是众多对称中的一个小角色,只有我们把所有参与该对称的元素全部找到后,我们才可能会发现物质的本质,也许那时对于物质这一词语的解释已经失去了现在的意义,但那才是我们要寻找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朱鋐雄.物理学思想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林洋(1988-),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物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主要从事物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