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激励理论与其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26
MBA核心课程组织行为学7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第七讲需要和激励第一节需要及其产生第二节激励的主要理论第三节激励理论的应用第四节员工挫折及其处理引导案例案例1李工辞职事件王经理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了台子上的高级工程师老李的辞职报告。
王经理感到很突然,想想公司对李工不薄,为什么他要辞职呢?李工是王经理亲自从人才市场招聘来的研发人员。
公司要发展少不了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而李工正好是这方面的人才,为了公司的发展,王经理给予李工特别待遇,高工资外加年终的红包。
李工来公司后提出了一些新产品开发的创意,但无奈公司条件有限,还难以在短期内实施这些创意。
虽然如此,王经理还是很器重李工,没想到今天李工会提出辞职,这弄得王经理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案例2硅谷高科技员工的激励一些人认为,典型的加利福尼亚人与世界上别的地方的人有所不同。
尽管这是人们的某种成见,但是至少有一部分加州人确实与众不同。
这部分人在硅谷工作,就职于那些推动科技与信息发展前沿的高科技公司。
以他们当中的一员凯西小姐为例,她典型的一天是这样渡过的:白天工作12个小时后,晚9点锻炼身体,接着工作到深夜,然后再休息。
这就是她一贯的作息安排,每周6天,并一直能坚持好几个月。
凯西是某公司娱乐产品部的项目经理,主管电脑游戏光盘的制作。
她一般每周工作100小时左右。
和她在硅谷的那些同事们一样,她并不需要遵守严格的时间规定,而只是在自己想工作的时候才工作,只不过她大多数时候都想工作而已。
硅谷高科技员工的激励(续)什么可以激励人们过这样一种生活呢?在硅谷,很多特殊的机会层出不穷,这就为某些人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力量。
在这里,一种普遍的激励因素是金钱。
在今天,硅谷有1/3以上的高科技公司给员工以股权,而对非高科技公司,这一比例不到1/12。
因此,在高科技公司中,短时间内暴富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即使有人赚不到钱,他能得到的基本补偿金也非常诱人。
例如,硅谷的软件、半导体工人每年平均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补偿金,而美国普通工人平均每年只能得到2·7万美元。
一、激励理论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这也就是说,激励在本质上就是激发、鼓励和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案例案例一:A公司的一位高级技术员技术高超,工作认真,但最近总不爱说话,不与同事交流,基本不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加班。
经过人力资源部了解,他母亲患癌症已进入晚期,全靠他的照料。
案例评析:(1)A公司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管领导及时探望了他的母亲,并为他单独提前兑付了奖金。
这位技术人员深受感动,在征得同意后将一部分工作带回家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积极出色的将工作完成,有力地支持了整个项目进展。
(2)这属于一种关怀性的激励,每个人在工作业绩不佳之时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级领导要通过某些途径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并给予解决,员工将会更加死心塌地呆在公司,保持了对公司的忠诚度。
从而有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保证了高级人才“在其位,更谋其政”;与此同时,公司领导的行为也会在其他员工内心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司团体的凝聚力提升。
案例二:B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将近10年)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领导喜爱;但近段时间以来,该主管工作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了下滑迹象。
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干了这么多年,感觉有些厌烦了,希望换一个工作环境。
上级领导听到这些给予了他肯定和理解并变换了他的工作环境,最终该员工干劲和业绩都提升了。
案例评析:(1)B公司领导阶层的做法我完全赞同并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是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的。
细想任何一个员工无论他如何热爱这个工作,时间长久之后难免都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通过适当的调节员工工作内容和环境,也许会激励出员工更大的潜力。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种激励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有一系列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工作环境中,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第二种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来自两个因素:满意感和不满意感。
满意感来自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成就感和晋升机会等,而不满意感则来源于工作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工资待遇的不合理等。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应该注重提升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员工的成就感,同时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种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期望关系。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可以带来良好的绩效和奖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期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
第四种激励理论是公平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与他们对于公平的感知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得到了公正的回报,他们就会更加满意和积极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和奖励分配机制,以确保员工对于公正感有真实的体验。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然而,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激励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提到的激励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激励概念和理论,例如团队激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等。
激励理论的应用激励理论是指对人们行为的动机和激励因素进行研究的理论,它旨在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采取某些行为并产生一定的动力。
激励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教育、管理、销售等。
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效果和影响。
在教育领域,激励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动机和激励因素,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
根据激励理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措施,如奖励机制和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和选择权,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自主完成作业等,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动力和兴趣。
在管理领域,激励理论可以帮助领导者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
根据激励理论,人们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对所做的事情的认同和价值感。
因此,领导者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工作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来激励员工。
例如,领导者可以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和培训发展计划,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进步机会。
此外,领导者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如工资提升、年终奖金等,作为员工工作努力的回报和激励因素。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应用,员工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并取得更好的绩效。
在销售领域,激励理论可以帮助销售团队提高销售业绩。
销售人员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对销售成绩的追求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因此,销售团队可以通过设置销售目标和提供一些激励措施来激励销售人员。
例如,销售团队可以为销售人员设立销售额度和销售奖金等激励措施,以激发他们的销售热情和积极性。
另外,销售团队还可以为销售人员提供一些培训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销售技巧和知识水平。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应用,销售人员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销售工作,并取得较好的业绩。
激励理论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效果和影响。
首先,激励措施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和动力,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概述: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从词义上看,是激发鼓励的意思。
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的含义是激发人的内驱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让个体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作用主要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留住人才和早就良好的竞争环境。
激励理论体系: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重点是寻找激励因素,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C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按人的需要的重要程度又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在运用中要科学地分析员工需求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需求满足以更好的调动积极性。
2.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中的因素包含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
3.ERC激励理论。
ERC理论包括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三种。
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C表明了人在同一时间可能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
此外,ERC还提出了一种叫“受挫—回归”的思想。
4.成就需要理论。
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三种动机或需要。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重点是解释激励过程,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
1.期望理论。
期望的公式M=V×E,M指激励力量,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指目标效价,即达成目标后对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和重要性;E指期望值,即能达成目标的概率。
要使M达到比较大的值,在管理中要注意设定员工所关心的、所需要的奖励因素,并且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是基于人类动机和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主要目的是驱动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励员工为公司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它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激励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一种动力,来自于员工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内在激励通过给员工提供成就感、自我价值感、自我控制感、生长和发展等渠道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内在激励可以帮助员工更自愿地去完成一项工作以达到某种高一级成就。
外在激励是指来自于公司对员工的激励,例如薪酬奖金、晋升机会、福利待遇等等。
外在激励可以促使员工更加热情地去工作,也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甚至决定是否继续留在公司工作。
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们再来看几种常用的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衍生自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主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根据这个理论,当员工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获得满足。
如果公司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让员工感到被重视、有价值、能够自我实现,员工就会得到更高的激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2. 基督森动机理论基督森动机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希望和信念。
如果员工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和回报,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以实现这些期望。
如果公司能够帮助员工增强信念和期望,那么员工就会更加热情地去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表现。
3. 绩效激励理论绩效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表现受到他们的绩效激励的影响。
如果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能够被有效地展示和奖励,他们就会更加热情地去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表现。
4.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员工对特定工作完成的期望是直接影响他们工作表现的因素之一。
如果员工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项工作,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浅析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的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班2009年10 月26 日激励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摘要:针对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组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采取了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出只有适时更新和完善组织激励政策,才能使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保障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激励理论,激励方式,组织,应用。
1.激励的概念激励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换句话说,激励就是促动他人去做你想让他做的某些事情,并能成为他的意愿。
激励之所以不容易,就在于要给他人一个想去做的理由,完成了则能实现他的愿望。
这就要求你必须是适应他的愿望,而不是你个人的愿望。
在组织当中,激励就是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的过程。
个体的目标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的愿望。
个体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更有兴趣,热情度更高。
而管理职能就是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职能又必须由员工来完成。
因此,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给员工一个想去实现组织目标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让员工认识到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也是在实现他个人的目标,这样才能够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励的类型了解激励的类型,管理者就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策。
(1)根据激励的影响力,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
外激励是组织的激励措施意在通过改善员工的外部环境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例如,改善福利制度、提高薪水、奖励等,内激励是组织通过改变个体的内在综合素质水平来激发其工作行为。
例如,提供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培养员工对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来缩短个人目标与组织日标的距离。
外激励见效快,不稳定;内激励见效慢,但一经形成,有较强的持续性。
在管理中应注意两者的结合。
(2)根据激励的内容不同,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就是实物式的激励,运用可见的金钱、物质作为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