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技能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653.00 KB
- 文档页数:48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一.知识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
二.促使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织律、对比律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4.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三.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1.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称为肯定例证,指包括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又称为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括极少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提供丰富的变式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
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四.记忆的实质记忆式通过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和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过程。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的系统五.知识遗忘的过程、特点与原因对遗忘发展的进程的研究,应该首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探索和发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为保持曲线。
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
知识遗忘的原因之一是干扰说。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的缘故。
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择作用,叫做倒摄抑制。
六.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时间和次数的适宜;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完全掌握程度基础上的附加学习。
七.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学习解题的过程包含以下四个环节:审题、题目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八.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指导1.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2.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
教育心理学心智技能培养要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心智技能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需要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这些技能包括注意力控制、工作记忆、推理与判断、元认知(即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等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以下是一些要求:1. 培养好奇心: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世界的热情,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2. 提高专注度:专注是获得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的关键。
学生需要掌握专注力,以便在处理复杂信息和解决问题时保持集中精神。
3. 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评估、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通过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识别并解决问题,并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4. 发展元认知技能: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通过发展这种技能,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并制定适当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5.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产生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未知挑战,并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创意水平。
6. 提高认知灵活性:认知灵活性是指适应不同情境并采用多种策略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高这种技能,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和挑战,并从复杂环境中获得成功。
总之,教育心理学认为,心智技能是人类认知和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培养好心智技能,教育者需要提供多样化、有挑战性且具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并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和支持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长。
例如,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制课程等方法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去;同时,在评价和反馈上也应该注重强调心智技能的表现和进步情况,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更精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