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3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教师版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21-25回(教师版)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情节梳理填空】董承以衣带诏暗结刘备等人谋诛曹操。
刘备恐曹操猜忌,每日于后园种菜消遣,以为韬晦之计。
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玄德于小亭畅饮,论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两个,刘备听闻一惊,急中生智,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袁术使人归帝号于袁绍。
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为逃出曹操控制,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
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人去迫。
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坚决不肯回去。
袁术兵败身死于淮南,徐璆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
刘备乘机占领了徐州。
操听荀彧之计联合徐州刺史车胄欲杀刘备。
陈登、陈珪又向刘备告密,关羽设计杀了车胄。
【经典情节复述】1、煮酒论英雄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
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背景)一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并谈论当世英雄,欲加以试探。
(原因)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
(过程一)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过程二)突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好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过程三)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结果)2、关公赚城斩车胄袁术死后,刘备为脱离曹操控制留下军马保守徐州。
徐州守将为车胄,曹操知道刘备逃离后暗暗命令车胄陷害刘备,当时车胄和陈登商议,陈登设计欲伏兵瓮城边以除刘备。
陈登之父陈珪念刘备仁慈爱民之心,命陈登告密给刘备,途中遇到关羽和张飞。
关羽料敌并设计伪装曹军援军,等车胄出城便一举拿下,后来车胄果然中计出城被关羽所斩。
关羽将车胄头去迎刘备,遂入徐州城。
【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讲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号湖海散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源流: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料,元代《三国志平话》。
清代毛宗岗修订“三绝”。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应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尊刘贬曹倾向。
情节梗概1:群雄逐鹿。
〃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斗争,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情节梗概2:赤壁鏖战。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重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
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
情节梗概三:鼎足三分。
〃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关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
〃曹操用司马懿之计挑起吴蜀的矛盾,关羽被杀,致使联盟破裂。
而后曹操病死,曹丕篡权,刘备随之称帝。
不久,张飞遇害,刘备执意伐吴,之前遭遇惨败,白帝城托孤后病逝。
情节梗概4:南征北战。
〃诸葛亮忠心耿耿,继续为刘蜀南攻北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
情节梗概五:三国归一。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北伐。
但因刘禅昏庸被迫班师,前功尽弃。
而司马氏也取代了曹氏政权,建立了晋朝。
晋军先后消灭了蜀、吴,统一了天下。
三国人物。
“三绝”·1.义绝:关羽。
忠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关羽被围,张辽劝降,约定三事)·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灞桥挑袍(不敢下马,青龙刀尖挑袍披身);古城会(找张飞,杀蔡阳,解误会)·华容道义释曹操。
勇武:·温酒斩华雄(氾水关,)·斩颜良,诛文丑(赤兔马快)·单刀会(挟持鲁肃)·刮骨疗毒。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主要故事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
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
”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
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
刘备非常高兴。
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
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
)2、七禽孟获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七擒孟获: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
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气,其间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的计策,七擒孟获,孔明都放了他。
孟获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
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
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3、空城计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空城计: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有人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嫩草少帝在永安宫作的五言律诗。
【名著】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成书➢十四世纪的《三国志平话》刊行以后,一个规模更为宏大的叙述三国故事的文本形成了。
现存这一文本的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元年(1522)刊行的,书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一刊本说明至少从十六世纪初开始,《三国演义》已经开始以刊本的形式传播,而以后各种刊本的《三国演义》可能都是以这本《通俗演义》为祖本的。
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改本亦曾名《三国志演义》,后来有人也许无意地于题目中省去一个“志”字,才被通称为《三国演义》———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
不仅题名和署名突出史传,而且其具体内容较之《三国志平话》亦更切近于《三国志》等史书所写的史实。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次数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时,它的扉页上提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说明三国故事在晚唐已经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
”——《后汉书》“演义”=阐发“经义”《大学衍义》“衍”通“演”,“衍义”即诠释“义理”。
“讲史”为“演义”——罗烨《醉翁谈录》带有铺陈讲说(敷演、敷衍)的意思。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概述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一(1—33)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二(34—85)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三国演义》讲解《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它以描绘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忠诚与背叛、战争与和平等丰富的故事情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其文学价值进行讲解。
一、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的起伏展开的。
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诸侯割据、江山动荡的历史时期。
主要的故事情节包括:董卓之乱、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勇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斗争。
二、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被深深地刻画在了读者的心中。
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国英雄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
刘备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和为民除害的雄心。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两位忠义之臣,他们以义薄云天、勇猛无敌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兼备、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统治能力,使得自己成为三国中的重要人物。
周瑜则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谋士,他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曹操,成为了历史的传奇。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有着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他的三顾茅庐更是成为了后世的典故。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其他深入人心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三、文学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小说,更是一部描绘人性的杰作。
首先,《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忠诚、正直的人物,也有狡诈、自私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交互作用,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三国演义》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智勇才略和忠诚精神,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知识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英雄豪杰们的军事斗争、权谋和智勇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下面将从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介绍《三国演义》的知识点。
一、主要人物1. 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是汉末分裂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刘备心怀仁义,广收贤才,率领自己的部队奋力抵抗曹操的统一战争,最终成为蜀国的创立者。
2. 关羽关羽是刘备的义兄,也是蜀国的重要将领。
关羽勇猛有力,武艺高强,对刘备忠诚无比,被尊称为“关云长”。
3. 张飞张飞是刘备和关羽的义弟,同样是蜀国的重要将领。
他性格粗暴,武力过人,善战勇敢,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4. 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反派角色,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和政治家。
曹操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令人钦佩。
5.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和最高统治者,他是曹操的主要对手之一。
孙权善于利用智谋,在三国纷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极其丰富,涵盖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个人英雄事迹。
以下是其中几个经典的故事情节。
1.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同时受到吕布的威胁,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抵抗,最终成功击败吕布。
这一段故事展现了三人的团结和勇气。
2.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因为周瑜和刘备联合策划,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3. 十面埋伏曹操在长坂坡布下了十面埋伏,企图围歼刘备。
然而,关羽智勇双全,逃出了曹军的重围,并最终与刘备成功汇合。
这一段故事展示了关羽的智谋和勇气。
4. 三顾茅庐刘备在卧龙岗遇到孔明,并经历了三次请求才成功招揽到他。
孔明智谋过人,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对蜀国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
三、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具有丰富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三国演义》讲义一、引言1、时代背景2、作者罗贯中1、刘备刘备啊,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家道中落,但是胸怀大志。
他就像一个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虽然一开始没什么资本,但是有远大的理想。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对待自己的兄弟那可是真心实意。
比如说他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那可是生死之交。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不离不弃。
刘备的哭戏也很出名,有人说他的哭是一种手段,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显示出他的感情丰富。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掉眼泪一样。
2、曹操3、诸葛亮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就像一个超级学霸,坐在家里就能预测到考试的题目一样。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智谋在很多故事里都有体现,比如空城计。
当时他守着一座空城,面对司马懿的大军,他居然敢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
这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战,他准确地把握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成功地吓退了敌军。
还有草船借箭,他巧妙地利用了天气和敌人的心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万支箭。
这要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个人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1、桃园结义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拜为兄弟,他们发誓要同生共死,共创大业。
这是一种非常深厚的兄弟情义。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和好朋友约定要一起努力学习,互相帮助一样。
他们的这种情义贯穿了整部小说,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不会抛弃对方。
2、官渡之战这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大战。
袁绍兵多将广,实力很强,就像一个大胖子,看起来很有力量。
而曹操虽然兵力较少,但是他善于用兵,懂得利用敌人的弱点。
他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打乱了袁绍的军心,最后取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能只看表面的实力,还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用智慧去战胜敌人。
就像我们在比赛中,有时候对手看起来很强,但是只要我们找到他们的破绽,就有可能反败为胜。
三国演义三 国 演 义一、《三国演义》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 1330 年-约 1400 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参加过张士诚起义。
2、成书背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
3、主要线索:魏蜀吴之间的斗争。
4、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
(三绝: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诸葛亮:智绝)(1)诸葛亮:智(2)刘备:仁(3)关羽:义(4)张飞:莽(5)曹操:奸二、人物形象分析1、诸葛亮(1)简介诸葛亮(181 年 7 月 23 日—234 年 8 月 28 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成都有武侯祠。
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明 德 教育三国演义᱘ږՋૐࣔᤑᚋږ᛬̤ὒឹᗎ̥០ᰇ߾݇᠔ǕՋဓЬ˺ᑐᄸ᥈۪ὒឹᗎ̥ௌЬᤉὒͶᅔ᪢ࠈὒ݀र۪᫋ὒᒵ࣊ڢ۪ഖ˅ॉ၉తǕՋঞႩគమ۩͚ὒऻЬᤦԥǕ Ǡ̋ࠌ˅ὒᤐԾ௯ᦔьڢด᧟ᎌѫᄒ࠽ஔ̋ὒ᛬̤˰Ջᤒڢฯᬂ< >ὒ֟ឹᗎ̥࠳ᄒ௯ी郃< >ὒߠᝁ᛬̤᠔፣ὒᤆ୬ڈෆ˟ὒ˿ܻࣻϪϫ႙< >Ǖˍॏࡋమ̩᠗ႩὠՋݨ౯ᅆॲҊᤐರᄒృ͠ὒᳮˆө˂݀сὒઊ̽ڒˈࡋࠁ̈ὥ ᤔဠڢ̩˿ᄏὒџ˜ሀ࠹੬ᤇԥ࠹ឹᗎ̥ὒᏰʿ˜࠽ᤇԥ༪үΦࠫʿˆὒቩԉࡋՃ͇ધቐឹᗎ̥ᄒઊὒʿᄸᏭ់ຏኳᄒՋлধರ˿ˈᒸਝᛢᑇҊă݈ࡋᡳĄᄒک൮Ǖǡ●舌战群儒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 30达 多 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 24书 卷 。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 120回 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2)相关事件●空城计明 德 教育三国演义【附】诸葛亮性格分析空城计:体现了诸葛亮不但有过人的智谋,更有过人的胆识。
木牛流马:说明诸葛亮不但深谙兵法,善用智谋,更精通当时和前代的科学知识。
舌战群儒:体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超群的辩才。
2、 曹 操(1)简 介 曹操(155-220 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 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 相关事件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有如下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 “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明 德 教育三国演义●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 “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割发代首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
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
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
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
”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曹操可谓知天之天。
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
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因粮于敌可也,取粮于民不可也。
故无粮,则寿春城中不妨收掠;有粮,则所过麦田不许践踏。
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
明 德 教育三国演义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
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
权诈可爱。
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 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
权诈可爱。
众急救住。
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
”即借郭嘉口中语,轻轻将死罪抛开。
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
”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 前既借人代己,今又借发代头,无所不用其借。
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割须弃袍割须弃袍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 58 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
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
宁愿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因为曹操对于杀吕伯奢一家没有办法挽回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是针对这一件事而言,并不是所有事情。
曹公其实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一个人,他极其爱才,对于关羽他是既敬佩有喜爱,所以想感化他才那么厚待他,他之所以放走关羽是因为他深知关羽是个忠肝义胆的人,对他有恩他一定会记在心里的过后一定会回报的,由此可见曹公知人之深。
【附】曹操性格分析望梅止渴:机智过人,演技一流。
割发代首:工于心计,极富政治远见,善于笼络民心。
宁愿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明 德 教育三国演义关羽(160 或 162-219)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山西运城)人。
东汉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
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动,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 “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2)相关事件●温酒斩华雄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
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
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
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
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
3、关羽(1)简介明 德 教育三国演义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
”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