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代科学革命与形而上学自然观
- 格式:ppt
- 大小:846.50 KB
- 文档页数:43
近代自然观主要是指在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期间,随着欧洲社会的大变革,科学技术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科学的总结,形成了以牛顿力学为中心的科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它将自然界视为一个由各种机械部件组成的系统,这些部件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相互作用。
2.科学实验的重视:科学实验成为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它在很多方面优于一般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的提倡和应用,促进了科学形态的变化,出现了实验科学。
3.自然界的客观性:近代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且能为人的感觉和
意识所反映。
4.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5.无限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相互作用: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
自然界通过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
7.人与自然的关系:近代自然观也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
不是自然界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它们对后来的科学发展和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区别和联系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三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在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上存在着一些区别和联系。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神灵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支配的,自然现象是神意的体现,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可抗拒。
此类观点出现在古代的许多宗教和哲学中,如希腊神话、儒家、道家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界是由一系列的本质属性所支配的,自然现象可以被理性地解释和描述,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探寻和改造自然。
这种观点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如笛卡尔、洛克等人对自然的理性化和机械化的认识。
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认为自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复杂系统,其发展过程是由物质、运动、变化和矛盾的辩证运动所支配的,自然现象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
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自然观。
三种自然观之间的联系是: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的最初和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为后来的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历史渊源;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反映出了人类对自然理性化和机械化的认识,在工业化和科技革命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对人类对自然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对前两种自然观的超越和完善,是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自然观。
形而上学自然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上游三峡,下游万水”的比喻,很好地描述了自然观的基本要素。
自然观是一种基于直觉的、具有超越经验的洞察力的哲学体系,它将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系统的眼光洞察物质宇宙的演变。
自然观的最早种子可以追溯到韩非子的《易经》,他说,“生生不息,万物克己”,这是辩证法思想源泉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自然观是传统偏重五
行说的哲学,认为万物会经历“穷寇彻尽”的变化,但其本质是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自然的秩序和内在的命运联系。
比如说现代物理学家通过定理表明,物质存在“互相抵消”“反作用”等现象,其实也印证了自然观中“克己”的思想。
随着新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观也在发展,以唐宋时期为主要时期,形式和触觉越发完备,俞允和因式等思想家以系统和科学性的思想架构,分析定义了宇宙空间和逻辑结构,朝廷之外的学术思潮自由流动,一些新奇思想也被引进,比如心学、元功学等;进入清朝,又有洋务运动的影响,给自然观落入了更多的外来知识。
现今,自然观已成为中国哲学家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素包括辩证法思想、五行论、精英递变论、空间-超空间、超实体论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阐述和
揭示宇宙演变规律的基础和核心理念。
自然观的理论同样构建了一种把物质实体、时刻,和脉络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阴阳道学等“无形之中”的虚幻实体联系在一起的统一观念,使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和提昇,以说出一种更宏大的统一论。
总而言之,自然观是一种宇宙普遍规律的哲学诠释,一种从宇宙到存在本身的诠释,揭示了宇宙演变模式之外的发展趋势,鼓励和激励人们探寻真理和追求完美,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宇宙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