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1. 引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并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给顾客和用户。
本文档旨在规范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流程,确保公共场所的健康和安全。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餐饮、酒店、购物中心、娱乐场所、医疗机构等。
每个公共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并按照本制度执行。
3. 卫生管理责任3.1 公共场所管理者责任1.确保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理解并遵守本制度;2.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和设备,如洗手间、消毒液等;3.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检查,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4.提供相关的卫生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正确掌握卫生操作规范。
3.2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责任1.遵守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2.定期接受卫生培训和教育,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卫生操作规范;3.保持个人卫生,包括良好的个人清洁习惯、穿戴整洁的工作服等;4.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符合从业要求。
4. 卫生管理流程4.1 公共场所卫生清洁1.定期清洁公共场所内的地面、墙壁、家具等物品,并保持卫生;2.使用适用的清洁剂和消毒产品,确保清洁和杀菌效果;3.定期更换和清洗清洁工具,如拖把、扫帚等;4.清洁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清洁剂。
4.2 餐饮场所卫生管理1.餐饮场所从业人员应按照食品安全卫生法规要求进行操作;2.每日对食品材料进行检查,并确保合格;3.食品加工、制作和存储区域应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4.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食品安全培训,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4.3 医疗机构卫生管理1.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2.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包括对仪器设备、病房、手术室等场所的消毒;3.医疗机构应定期清洁通风,并对卫生区域进行检查和消毒;4.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卫生培训和教育。
5. 卫生管理记录和检查5.1 卫生管理记录1.每个公共场所应建立卫生管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卫生清洁记录、检查记录等;2.记录应详细记录每次卫生清洁的日期、时间和人员,以及清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纠正措施。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一、总则二、岗位管理1.招聘(1)公共场所招聘人员必须符合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健康体检标准。
(2)招聘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卫生知识,包括食品卫生、个人卫生等方面。
2.岗前培训(1)在正式上岗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岗位的培训,确保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卫生知识和操作规程。
(2)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卫生知识、个人卫生要求、疫病防控等方面。
3.岗位责任(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在工作期间保持个人卫生,包括整洁的着装、干净的工作环境等。
(2)从业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和操作程序进行食品加工、处理和储存等,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3)从业人员要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4)从业人员要积极参与疫病防控工作,如接种疫苗、做好个人保护等。
三、卫生管理1.食品安全管理(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知晓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2)食品加工人员必须经过食品安全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3)食品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和监督食品的保存、储存、加工等环节,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4)食品原材料的采购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
2.环境卫生管理(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要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包括但不限于地面、墙面、设备等。
(2)公共场所要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的卫生安全。
(3)公共场所要保持通风良好,保持空气的新鲜度。
3.客户健康管理(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要接受岗前培训,了解并掌握疾病传播途径、健康知识等。
(2)从业人员要积极宣传健康知识,引导客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从业人员要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确保自身健康,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四、检查与处罚1.定期检查2.处罚(1)对于违反相关卫生管理制度的从业人员,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2)对于严重违反相关卫生管理制度的场所,将依法予以关停,责令整改。
总结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公众健康、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管理制度(通用5篇)在当下社会,制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
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彰着一个社会的秩序。
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管理制度(通用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篇一1、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并在经营场所醒目位公示。
2、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及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上岗。
3、建立卫生制度和本单位卫生管理档案,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卫生制度张贴上墙。
4、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并在醒目位公示卫生信誉度等级。
5、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经营场所的环境及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每年不少于一次,并在醒目位公示检测结果。
6、店堂内有醒目的禁烟标志或宣传标语,有专(兼)职吸烟劝阻人员,场所内无吸烟痕迹。
7、性病、伤寒、痢疾、肝炎、肺结核、传染性皮肤病、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严禁入场游泳,有明显标志。
8、应有池水循环净化消毒设施,配备专兼职的水质净化、消毒员,泳池水游离余氯应保持在0.3-0.5mg/l,备有余氯检测设施,有检测记录。
9、淋浴、强制式脚浸池、通风换气等卫生设施能正常使用,游离余氯保持在5-10 mg/l,4小时更换一次。
10、禁止出租游泳衣、裤。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篇二为搞好公共场所、公共环境的安全和卫生管理,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条本规定适用范围: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多媒体室、阅览室、实验室、保健室、运动场、活动室、食堂、厕所等。
第二条教室、阅览室内采光、照明须符合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
第三条须并保持教室、阅览室等的空气流通,做好通风设备设施的。
管理。
第四条做好周边环境、场所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减少或禁止噪音,保证教学、工作、生活的正常开展。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必须领取“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后方能上岗工作.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测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上述疾病卫生管理标准按《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3、医院直接为患者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实习生等)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其余场所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可疑传染病患者随时进行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继续上岗工作.4、公共场所内经营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按《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进行.5、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
6、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后还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复训。
7、健康检查项目按卫生部颁发的有关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进行,“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均由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给,“两证”均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
8、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讲究个人卫生,必须熟悉并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各项卫生操作规程和有关卫生要求9、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应有连续二年应检与应培训人员、已检与已培训人员和已领健康证、培训证人员名单;应有卫生监督部门通知的不合格人员名单及其去向记录。
10、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率应达98%以上,培训率应达95%以上,患病调离率应达100%,但上岗工作者持两证率应达100%.理发、美容用具消毒卫生操作规程一、设施及药物准备1、紫外线消毒柜或臭氧消毒柜:用于理发用刀、剪、梳子等的消毒;2、蒸汽消毒柜或合氧消毒制剂:用于毛巾、面巾等的消毒;3、医用戊二醛消毒药:用搪瓷或不锈铜灭菌缸浸泡消毒痤疮针、眉夹等美客工具.二、操作程序1、消毒顺序:消毒前冼净-—消毒——保洁2、消毒方洼:(1)、理发工具消毒:将理发工具放入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柜内消毒,消毒时间为20分钟2剪刀应打平放,双面消毒。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酒店、餐厅、影院、图书馆、学校、工厂等。
第三条公共场所应当保持干净、整洁、卫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给公众使用。
第四条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重视卫生管理,制定和落实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第五条公众应当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不得损害公共卫生和他人利益。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六条公共场所应当定期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地面、墙壁、天花板无灰尘、无污迹。
第七条公共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和消毒用品,并定期检查保养。
第八条公共场所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病毒传播。
第九条公共场所应当保持洁净的卫生间,定期清洁、消毒,并配备必要的卫生用品。
第十条公共场所应当配备合适的垃圾箱,并定期清理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第三章食品安全管理第十一条餐饮场所应当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二条餐饮场所应当统一配备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定期向公众公示。
第十三条餐饮场所应当严格选购食品原材料,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四条餐饮场所应当对食品进行适当储存、加工、烹饪、热卖和冷藏,避免交叉污染和食物变质。
第十五条餐饮场所应当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
第十六条餐饮场所应当定期检测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四章人员卫生管理第十七条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建立健全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员工健康和卫生。
第十八条公共场所员工应当必须定期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和病菌。
第十九条公共场所员工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整洁干净。
第二十条公共场所员工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要求佩戴工作服和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和清洗。
第二十一条公共场所员工应当经常洗手,特别是在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关键时刻。
第二十二条公共场所员工应当禁止在场所内吸烟、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保障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实施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是指对餐饮、旅游、医疗、交通、商铺等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管理的制度,包括手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方面。
本文就该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二、手卫生管理1.洗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按规定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每日最少洗手6次,包括依次如下步骤:1)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涮手;2)取适量的肥皂或洗手液,在手心搓揉至产生泡沫,注意揉搓手指和指缝、手背和手腕等部位;3)继续揉搓20秒以上,与清流水彻底冲洗干净;4)用清洁干燥的毛巾擦干手上的水分。
公共场所应提供洗手台、肥皂或洗手液、清水源、干手纸巾等设施设备,并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2.消毒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定期对手部进行消毒,消毒周期不得超过2周。
消毒采用酒精或含酚洗手液,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消毒液应涂于双手的每个部位,尤其是指缝和手指,并充分摩擦。
3.指甲管理从业人员应保持指甲短小,指甲应整齐、干净,不允许使用指甲油和其他带有色素的液体。
三、饮食卫生管理1.食品准备从业人员应在制作食品前认真洗手,戴上橡胶手套,保持清洁卫生,并严格按照规定的食品加工流程操作。
在食品准备区应设置洗手设施,保证洗手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并对使用的器具和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2.食品保存公共场所的食品应获得国家卫生部门的检测合格证明,通过严格的检测后存放在预先消毒的、合适温度的环境中,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过期的食品,及时进行处理和更换。
3.食品供应从业人员应保证食品的供应质量和数量,定期检查食品的新鲜度,以及食品的饱满度,并在食品供应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卫生意识。
四、个人卫生管理1.穿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穿戴整齐干净的工作服,必要时佩戴工作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1. 为保障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确保工作场所的卫生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业人员,包括全体员工和临时工。
3. 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到个人卫生管理触手可及。
二、个人卫生要求1. 出勤从业人员应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确保正常出勤。
2. 身体清洁2.1 每日早晚必须洗漱,包括洗面、刷牙、洗澡等,确保身体清洁。
2.2 手指甲保持干净、修整,避免滋生细菌。
3. 服装规范3.1 从业人员应穿着整洁、干净的工作服。
3.2 所有工作服必须定期清洗、消毒,并做好相应记录。
3.3 长发的从业人员应将头发束起或固定,避免发丝进入食品或对工作环境产生危害。
3.4 禁止在工作场所穿拖鞋、凉鞋等不适宜的鞋帽。
4. 手部卫生4.1 从业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用餐、上厕所后必须进行手部清洁。
4.2 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至少持续20秒以上,彻底清洁手部。
4.3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食物,使用适当的工具或手套进行操作。
4.4 患有传染性皮肤病的从业人员应向主管报告,并经过医务人员诊治完全康复后才可返岗。
5. 饮食卫生5.1 从业人员不得在工作岗位上吃东西或吸烟。
5.2 食品应放置在指定区域,避免污染其他物品或工作区域。
5.3 食品应确保烹调熟透,避免食品中毒的风险。
6. 个人卫生检查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个人卫生检查,确保身体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健康证明。
三、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个人卫生要求的从业人员,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
2. 对于严重违反个人卫生要求,且严重危害工作环境或食品安全的从业人员,将予以停职、辞退或追究法律责任。
四、培训与宣传1. 公司将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个人卫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公司将通过会议、宣传栏等方式宣传个人卫生重要性,并提醒从业人员遵守相应的规定。
五、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如需修改,应经公司管理层批准并重新发布。
一、公司场所经营单位需取得有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后方能营业,做到有证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到卫生监督部门复核。
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从业人员应按规定定期进行健
康体检,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后,持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
三、发现患有“五病”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从业人
员时,按规定及时调离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岗
位。
四、公共场所应设立通风系统,新风入口应设在室外,远离
污染源,通风设备应定期清洗或更换。
五、场内禁止吸烟并有明显禁烟标识。
六、所有场所应保持环境清洁,并设有保洁工具存放处。
七、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卫生,应有有效的排气装置。
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
证方可上岗工作。
二、从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卫生法规和基本卫生知识。
新从
业人员必须经过卫生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工作。
三、建立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档案,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到当地
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检测机构进行体检。
四、对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
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
患者,未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五、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从业人员个人要做到勤洗澡、勤
理发、勤剪指甲、勤换工作服。
保持手的清洁,加工时不留(染)指甲,不烫(染)发,不带饰物,男性不留长发。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公共场所的卫生与安全,保护人们的健康权益,制定一套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这套制度可以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举止,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卫生标准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以下是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餐饮、旅游、医疗、娱乐等各类公共场所。
第二章: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1.公共场所应设立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并配备专业的培训师资力量。
从业人员入职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
2.培训内容应包括卫生知识、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等。
培训周期和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区分。
3.培训结束后,从业人员需参加考核。
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第三章:工作要求1.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统一着装,并保持整洁。
餐饮从业人员应穿戴发帽、口罩等防护用品。
2.从业人员在工作期间,应遵守相关卫生标准,保持工作场所及个人卫生。
3.从业人员应按时接受体检,确保身体健康,不得患有传染病。
第四章:工作流程1.从业人员在工作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并戴上手套。
2.从业人员应保持食品和餐具的洁净,确保不受污染。
3.从业人员在接触食品或药品时,应佩戴口罩进行防尘、防护。
第五章:应急处理1.从业人员发现有人出现突发疾病症状,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并配合进行相应的处理。
2.从业人员发现工作场所出现食品中毒等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销售,并汇报有关部门。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1.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监督与检查。
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场所,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
2.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第七章:处罚与奖励1.对违反卫生管理制度的公共场所,应依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和停业整顿等。
2.对卫生管理良好的公共场所,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包括表彰和奖金等。
以上是一套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通过制定该制度,可以加强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卫生标准,进一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你所接触过的制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篇1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领取“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后方能上岗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3、旅店业、餐厅、咖啡厅、酒吧、茶座、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其余场所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4、公共场所内经营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按《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进行。
5、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熟悉并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各项卫生操作规程和有关卫生要求。
6、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后每两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复训。
7、健康检查项目按卫生部“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进行,“健康证明”均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
8、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讲究个人卫生。
9、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有连续二年应检与应培训人员、已检与已培训人员和已领健康证、培训证人员名单;有卫生监督部门通知的不合格人员名单及其去向记录。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篇21、本院公共场所范围包括院内地下室、食堂、门诊部、住院部等。
2、严禁打架斗殴和辱骂他人,违者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3、凡酗酒闹事、影响正常工作者,由保卫科采取强制措施,保障安全。
对所造成的损失全部由当事人承担,并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并持有《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方能上岗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3、旅店业、餐厅、咖啡厅、酒吧、茶座、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实习生等)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疑传染病患者随时进行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继续上岗工作。
4、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上岗后应按规定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5、按时组织从业人员到资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并领取《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健康检查项目按卫生部有关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进行。
《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均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
6、公共场所内从业人员必须讲究个人卫生,熟悉并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各项卫生操作规程和有关卫生要求。
7、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应有连续三年应检与应培训人员、已检与已培训人员和已领健康证明、
培训证明人员名单;应有卫生监督部门通知的体检不合格人员名单及其去向记录。
8、公共场所内供管水人员、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理发美容店卫生管理制度
1、《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悬挂在明显位置,亮证经营。
从业人员持《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