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9
米,毫米,厘米,分米的单位顺序米制长度单位是指用来测量长度和距离的单位,常见的有米、毫米、厘米和分米四种。
这些单位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分别是分米、厘米、毫米和米,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四种长度单位。
首先是分米,分米是米制长度单位中最小的单位之一,由于平时使用较少,所以较少被提及。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分米仍然可以派上用场。
例如在测量长距离时,当用米或者厘米来表示距离时,就不够精确了,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分米来进行更精确的测量。
其次是厘米,厘米是我们平时最常用到的长度单位之一,常用来测量书桌、书本等物体的尺寸。
当我们需要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厘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比如说在购买衣物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这个时候厘米就派上了大用场。
接下来是毫米,毫米是米制长度单位中最小的单位之一,常用来测量一些微小的长度,比如说纸张的厚度、头发的直径等。
毫米的尺
度非常小,因此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里,如医学和工程中,毫米的精度非常重要。
最后是米,米是米制长度单位中最大的单位之一,常用来测量较长距离,如房屋、道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米制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是米,比如测量房屋的长度、田地的面积等等。
此外,在建筑工程和地理测量中,米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单位。
总的来说,米、毫米、厘米和分米分别是米制长度单位中的四种常用单位。
每一种单位都有自己特定的应用范围,能够满足不同场合下的测量需求。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测量场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1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但对毫米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毫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2.探究新知:(1)介绍毫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2)演示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长度,运用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米长金箍棒、米尺、直尺、1毫米厚卡片、回形针、小棒等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它是谁?(课件出示动画图片)生:孙悟空师:它手里拿的是?(课件出示动画图片)生:金箍棒师:我们都知道,金箍棒可神奇了,可以变的很长,还可以变的很短,说到长短,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有什么?生:米和厘米(教师贴米、厘米板贴)师:它们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呢?(板书字母)生:米用m表示,厘米用cm表示。
1.回忆1米师:接下来看金箍棒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变短了。
师:现在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生:1米师:1米还可以怎么说?生:100厘米(贴1米=100厘米板贴)师:孩子们,你们能比一比1米大约有多长吗?老师在课前准备了1米的长条贴在这儿,这就是1米。
师:试着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做单位呢?生答(表达要完整)师:是的,像黑板、门这种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做单位。
2.回忆1厘米师:好,继续看金箍棒(动态课件)师:现在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生:1厘米师:1厘米大约有多长,试着比一比。
老师看一看,你比的长了点。
请拿起直尺,量一量自己比的1cm,不准确的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合上小手,再比一比1厘米,再量一量。
这次比的1厘米是不是比刚才比的更准确点了?生:是师:老师在课前也准备了1厘米的纸条贴在这儿,这就是1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地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PPT、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一分硬币、一张银行卡、常用直尺等。
四、教学环节:1、复习旧知。
师:有谁能说说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米做单位,用字母 m 表示;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厘米做单位,用字母 cm 表示。
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1米有多长?那1厘米呢?师: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米=100厘米(正反读一遍)【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引入新课,自主探究:(1)请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数学书有多长,有多宽,有多厚,再分别用尺子测量一下。
①教师提问: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是什么啊?那你们能估计一下自己的数学书有多长,有多宽,有多厚吗?(以厘米为单位)②分组讨论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记录下来,记录好了之后举手告诉老师。
③组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从0刻度开始测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④你们在测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互相交流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执教教师:哈尔滨市文昌小学张开蕊【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数学学习单3.学习袋:一分硬币、电话卡、硬纸板等。
4.学生尺【教学过程】一、日记激趣回顾旧知1出示一篇带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数学日记,引发学生思考:日记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
2然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二、估测实践引出新知1学生“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完成数学学习单并汇报。
2小组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完成数学学习单并“说一说”测量结果。
3针对学生测量的结果提出疑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设计意图: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活动参与度,为学生提供记录表。
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
)三、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探究后进行汇报。
(2)配合学生的汇报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3)学生通过找白板上直尺的1毫米,自己直尺上的1毫米,数1个大格内有多少个小格,建构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直观演示和学生点数过程,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突出了“1厘米=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
《毫米的认识》教案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案《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学会准确测量,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毫米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米尺.硬币、课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目标引领1、创设情境:1)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手掌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那些用厘米?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2、认定目标: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二、互动交流。
1.初学交流,认识毫米,教学例1.(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的认识”.2、合作引领:(1)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2)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3)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③量一量卡片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
毫米的认识一、背景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关于毫米的认识。
毫米是长度单位中很小的一种,但在生活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我们测量温度计的刻度,测量衣服大小等等。
那么,你们知道毫米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确实!毫米表示的是长度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十毫米等于一厘米,一百毫米等于一十厘米。
了解了这个基础概念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技巧和知识,便于我们在日常中更加熟练地使用毫米,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详细地介绍。
二、教学目标•了解毫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掌握将毫米转换为其他长度单位的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三、内容讲解1. 应用场景•食品测量:像糖、盐、醋等食品调料需要按照测量器的量表使用,而这些测量器通常是按毫米划分的;•衣服尺码:在买衣服时,往往需要了解衣服的具体尺寸,通常是使用厘米或毫米为单位,这样能精确排除误差,确保购物体验;•生产制造:在许多加工生产行业中,测量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在零部件加工中,需要按照毫米来进行精度控制。
2. 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学生:老师,毫米可以和哪些长度单位进行转换呢?教师:很好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掌握毫米和其他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毫米一般与厘米、分米、米、千米相互转换,这些转换关系如下:•毫米和厘米的转换:1厘米=10毫米;•毫米和分米的转换:1分米=100毫米;•毫米和米的转换:1米=1000毫米;•毫米和千米的转换:1千米=1000000毫米。
了解了这些转换关系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进行快速转换。
比如,我们要将20毫米转换为分米,我们可以使用下面这个方法:20÷10=2也就是说,20毫米相当于2分米。
同理,如果我们需要将3000毫米转换为米,我们可以使用下面这个方法:3000÷1000=3也就是说,3000毫米相当于3米。
3. 测量和计算学生:老师,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如何使用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呢?教师:当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尺子等工具来进行测量,这些工具上的刻度一般都是毫米为单位的。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长度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学习的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巩固,也是对后续学习更小长度单位如微米等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深入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毫米进行测量。
主要内容:1. 毫米的定义:毫米是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之一,它是米的千分之一。
2. 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
3. 毫米的实际应用:在测量较小物体、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如机械制造、科研实验等。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1. 是长度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完善学生对长度单位体系的认识。
2. 为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和精确度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毫米的定义,掌握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使用毫米进行实际测量,提高测量精确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毫米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精确测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毫米的定义及其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实际运用毫米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1)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特别是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的记忆。
(2)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提高测量精确度。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以及增强实践操作的能力。
1. 启发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需要毫米这样的小单位?”“毫米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被使用?”- 使用直观教具,如尺子、测量工具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米的关系。
《毫米的认识》教案教案:《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毫米的定义和符号,了解毫米与米的关系;学习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思维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数据和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精确测量和记录的重视;培养学生对测量结果的合理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毫米的定义和符号;学习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数据。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践;提高学生记录数据和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毫米尺、不同长度物品、教学海报、课堂小实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出示教学海报,向学生展示一根毫米尺,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毫米是什么意思吗?它的符号是什么?3.学生回答后,教师正确认识和介绍毫米的定义和符号。
步骤二:引入测量活动(20分钟)1.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尺子进行测量,你们知道尺子上的红色小刻度是什么单位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把毫米尺,并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3.教师进行示范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步骤三:测量实践(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把毫米尺和不同长度的物品。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不同物品的长度测量,并记录数据。
3.学生提交测量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比较。
步骤四:课堂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在测量实践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毫米的定义:1毫米=0.001米=0.1厘米2. 毫米的符号:mm3.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六、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用毫米尺测量你家的一些物品,并记录数据。
2.学生完成作业后,将数据提交,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比较。
三年级课《毫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
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
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
一、说教材《毫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毫米,为后续学习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毫米。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亲身体验毫米的长度,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启发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直尺、实物等,认识毫米的特征。
操作法:通过实际测量,掌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合作交流法: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本厚书和一本薄书,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厚度。
提问:用厘米作单位,能准确地表示出这两本书的厚度吗?从而引出课题:毫米的认识。
2. 认识毫米观察直尺,认识毫米。
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出 1 厘米中间的小格,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
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 1 毫米的长度,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 1 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