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18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类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1一、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二、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
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2、答题策略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真题展示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课堂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相由心生因形悟神——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学会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一、知识回顾: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分类二、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诗歌主要人物形象特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示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柳永《雨霖铃》三、思考: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技巧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分析诗词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2.关注意象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①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要特别注意注释、题目等,做到合理联想。
②把握诗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生活状态,如是春风得意还是受挫遭贬等)。
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①明特点人物形象特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身份)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或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②析特征人物形象描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塑造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李白人物形象分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让人难以忘怀。
本文将从李白的豪放不羁、奇思妙想、人间至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李白的人物形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放不羁。
他爱自由自在地奔放于大自然之中,不受任何束缚。
他的行为举止充满了奇特和疯狂的色彩,常常在醉酒时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
例如,他曾经乘着鹿车游历长安城,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歌唱吟咏,在宴会上自由奔放地翩翩起舞。
这种豪放的个性让人看到了李白奔放自由的精神和对世俗压抑的反叛。
其次,李白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的奇思妙想。
他拥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常能够从一些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中的诗意和哲理。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一些奇特的景象和独特的比喻。
他喜欢梦想和幻想,能够将自己的梦境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比如,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他以喝酒为主题,但通过自己的幻想,将喝酒与古代民族英雄谈笑风生的场景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有魅力。
这种奇思妙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神奇和变幻。
此外,李白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他对人间至乐的追求。
他在不断追求美好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享乐生活的诗歌。
对他来说,酒、美人和自然是他最喜爱的事物,他常常以这些为题材写诗。
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快乐与自由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人间至乐的美妙体验。
他喜欢与朋友共饮,并借酒消愁,他认为快乐和享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通过他的诗歌,他将自己对人间至乐的追求传递给了后人。
总的来说,李白的人物形象卓尔不群,具有极高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思想境界。
他的形象展现了他奔放不羁的个性、奇思妙想的创造力和对人间至乐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
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他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人性、情感、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在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以物言志、以景寄情的手法得以塑造。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描绘月明星稀的夜晚,把自己与兄弟分隔的孤独之情表达出来。
这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与人物情感的交融,使诗歌更加韵味深长,让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常常是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描写而得以塑造的。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床前明月光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这种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起伏变化。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常常是通过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所得以塑造的。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描写,展示了唐朝末年的荒废与堕落。
这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与思考,把诗歌的意义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历史和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表达,古代诗人们使得诗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能够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共振。
这种将人物形象融入诗歌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情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
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卖炭翁人物形象分析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
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
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
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
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
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教案二分析。
一、诗歌的主要人物形象1、李师师:诗歌中的主角,她背负着求学之旅的极其辛苦,但是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败。
她坚韧果敢,不怕路途艰险,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李师师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日常生活中的坚韧和不屈。
2、刘知远:刘知远是填补了史漏的历史人物,他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帮助李师师渡过了许多难关,而且还阻止了镖师的袭击,使李师师的旅途变得更加顺利。
刘知远的形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诗歌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更加贴近人心,富于感情色彩。
3、王昭君:她来至西川,面容苍白,出身显赫,但却弃一切追求自己意义上的快乐,她富有感情,助人有度,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李师师出谋划策,解决了李师师在路上的许多问题。
王昭君的形象体现了人的感情和聪明才智,更加丰富了整首诗歌的内容。
二、诗歌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1、神秘色彩:神秘色彩常常与主角李师师联系在一起,例如:高峰耸立如云从,峨峨如群仙;人在崖中道草长,马蹄嚼血啮环铁。
描绘出了李师师面对高山险峰和险路时的坚韧无畏态度,完成了对李师师的神秘性的塑造。
2、描绘出人物的情感:李师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追求求学之路、和在求学之路上的坚韧和不屈,例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表达了李师师的思宗家乡的思慕之情,从情感上表现了李师师坚韧不屈的性格。
3、描绘人物的细节:细节塑造了形象,所有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细节描绘。
例如诗中对路人、看守的描绘,都突出了他们的职业特性和外在形象,如:唤起盼婢心,露西堂前路傍树, suspicious of stranger passed;菅茅古砚,芦柴空烟,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绘,丰富了整首诗歌的内容,也更加贴近生活,使我们感到非常真切。
三、诗歌人物形象的艺术审美性1、生动感:李白用有生命的形象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富有动态感和生动性,例如:马回看,悔故乡;大壮闲愁,小人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