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出血药物治疗加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74.41 KB
- 文档页数:2
奥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04-04T15:40:03.1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期作者:杨强哲(通讯作者)孙军德[导读] 通过应用奥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充分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米易县人民医院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 617200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的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
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表的方法,将9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前者采用常规降压药进行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与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日常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失的改善程度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应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其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可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奥拉西坦;临床疗效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主要特征为动脉压异常升高,且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容易导致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那么脑出血引起的脑血肿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
由此可见,做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意义重大。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通过应用奥拉西坦对部分病例进行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从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
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在38至82岁的范围内,平均(53.7±4.6)岁;出血部位:26例在脑叶,29例在丘脑,35例在基底节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15期 193 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分析覃颖潜(岑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 岑溪)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康复科2014年11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180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推拿、理疗等中医康复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3个月后,18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8.89%,显效率为88.89%(显效160例),有效率为10.00%(有效18例),无效率为1.11%(无效2例)。
结论中医康复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脑出血后遗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脑出血后遗症;中医康复;临床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5.135本文引用格式:覃颖潜.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5):193.0 引言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致死、致残率较高[1]。
脑出血后遗症指的是脑溢血后所遗留的后遗症,主要症状为偏瘫、全身瘫痪、四肢功能的活动障碍、口角歪斜等[2],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医院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在中医中,脑出血称为“中风”[3],主要是因为血溢于脑、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脑脉痹阻[4]。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医康复(针灸、推拿、理疗)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老年康复科2014年11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180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年龄在55~80岁,平均(60.12±2.3)岁;病程10d至2年,平均(3.31±3.20)月;内囊-基底节出血者110例,脑桥出血2例,顶叶出血60例,丘脑出血8例。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及脑血肿体积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血肿体积较治疗前均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
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栓通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较常见的一种,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多变,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2]。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3]。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但其也存在引起肾损害、电解质紊乱的缺点。
活血化瘀中药用于中风疾病早有记载,安全有效。
本研究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 年龄 43~70岁,平均年龄(55. 21 ± 6. 13) 岁。
对照组30 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 56. 36 ± 6. 06)岁。
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4],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出血量按照多田公式计算均少于30 mL,血肿形态均较规则,无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及其他重大并发症的患者。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护理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和临床护理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精心护理治疗。
结果:基本痊愈50例,部分恢复10例。
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质量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及过硬的技术,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病情变化,有效预防并发症,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治疗患者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这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技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疗效病情观察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15【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62-01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严重、患者的致死致残率非常高等特点,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60%左右,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岁~70岁的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临床上以突然的头痛、眩晕、呕吐、肢体偏瘫、失语甚至意识障碍为其主要表现。
出血体积较小者治疗上以保守为主,如出血量大,则需行手术清除血肿。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因此做好脑出血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与检查诊断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2例,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68.8岁;其中31—60岁26例,60岁以上34例,病程1—30年。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加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的康复加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转入神经内科治疗的45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神经外科50例做对比分析,随机分为康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
结果: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在接受治疗后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的是肢体功能恢复治疗,即当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进行相应的肢体功能恢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语言能力训练、步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坐起训练、床上运动等。
观察组除了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肢体功能恢复治疗外,还进行了相应的西药治疗,即使用维生素、脑复康、抗生素、西咪替丁、20%甘露醇等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进行预防和处理。
1.3 评价标准。
1.3.1 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参照的是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
1.3.2 对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评定参照的是fugl-meyer评分标准。
1.3.3 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定参照的是qql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0.05),但在接受康复加药物治疗后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论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由于脑细胞会在脑出血后受到严重损伤,加之血块中凝血酶的毒性作用以及脑部血流量下降的影响,大多数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都会出现语言、行动能力下降等症状,进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术后均接受了肢体功能恢复治疗,所进行的术后康复训练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元进行有效刺激,使之能够获得正确的运动传出,进而改善其神经系统的功能。
尼莫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王金刚;赵艳茹【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止血、降颅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普钠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末,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硝普钠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7(012)003【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尼莫地平;硝普钠;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临床疗效【作者】王金刚;赵艳茹【作者单位】024000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24000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昏迷、头痛、躁动及嗜睡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
同时,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由于受到脑水肿及脑血肿的影响,会进一步诱发脑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及语言方面的障碍,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2]。
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药物种类比较多,但是不同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相同[3,4]。
尼莫地平属于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5]。
为进一步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作者选择2016年1~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脑出血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脑出血是指因血管破裂而导致脑部出血的病情。
该疾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大,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尤为重要。
传统的脑出血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是虽然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出血加重,减轻患者的症状,但是却不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因此,对脑出血康复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地有新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
一、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出血康复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语音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等。
语音康复:脑出血患者常常会受到语言功能受损的影响,导致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言语等困难。
因此,语音康复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练习发音、朗读、听辨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语言障碍。
运动康复: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恰当的运动康复来加强肌肉和神经活动,帮助恢复平衡、协调、灵活性等。
一些简单的训练方法,如抬起腿、伸展四肢、活动头部等可以使患者的身体保持活力,并且有助于患者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功能。
认知康复:脑出血患者常会面临记忆力减退、思维难度增加等问题,因此,认知康复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锻炼大脑的认知能力,例如刺激大脑的感官能力、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可以帮助恢复大脑的储能、处理能、分析和判断功能。
二、脑电位脑电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在评估脑出血康复治疗疗效,确定患者恢复的方向和速度方面提供量化依据。
脑电图是一种将人的生物电传导通过鲁棒的测量设备来记录并显示在认知任务下的神经信号。
这些记录提供给移动的计算机代理,让它们帮助跟踪患者的恢复情况,以根据正常人群的神经学模型进行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疾病的程度,提供康复训练的个性化参照,并根据患者的恢复过程智能地调整训练方向和方式。
三、电磁治疗电磁治疗是一种基于电磁场或电流刺激的疗法,已经被证实在脑出血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电磁治疗可以刺激神经元的活动,提高神经元的代谢功能,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摘要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20 mg/d,滴注时间为2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口服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口服3次/d,服用40 mg/次,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保护其神经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尼莫地平;临床效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出血类型,多是由高血压诱发,在治疗上促进脑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症状是治疗的关键[1]。
近年尼莫地平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能有效加快脑血肿吸收,还能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
朝阳市中心医院应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9例,提高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69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3.6±5.7)岁,出血量10~30 ml,出血部位:脑叶32例,丘脑37例,基底节区89例。
并排除药物过敏患者,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排除患有其他脑出血性动脉瘤、脑梗死等疾病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在入院后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镇痛治疗,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给予125 ml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051)注射液治疗,20 mg/d,连续治疗2周,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适当调整滴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治疗,40 m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作者:桑红斌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31期桑红斌云南省弥勒县妇幼保健院,云南弥勒652399[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14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共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同治疗组。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NIHSS评分及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对比。
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48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4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7.2%; 对照组基本痊愈率28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2例,无变化15例,总有效率为78.8%。
结论依达拉奉可以安全、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关键词] 依达拉奉;高血压性脑出血;自由基[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1(a)-0153-02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非常高。
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后除血肿引起颅内占位外,其出血后继发脑损伤与自由基反应,病理性加剧及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密切相关,也是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的主要原因[1]。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作为一种有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反应损伤,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提高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以达到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的目标。
本人曾在上海市长海医院进修期间,利用近1年时间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经头颅CT证实的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组,依达拉奉治疗组7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1.3±10.2)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38例,颞叶14例,枕叶6例,额叶5例,脑干6例,顶叶3例。
出血量在6~30 mL,平均出血量(18.2±3.6)mL。
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与护理观察作者:鲍艳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对应用内科保守治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所取得效果和护理的相关措施及体会进行进行分析。
方法:抽取90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5例,静脉注射依达拉奉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分别采用常规方式和针对性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和护理后所取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再出血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
结论:应用内科保守治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可以使该类患者治疗所取得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观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26-02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患者的致死致残率非常高等特点,在大量出血后,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目前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紧急救治主要方法,但对于一些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
为了对应用内科保守治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所取得效果和护理的相关措施及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帮助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症状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以便更加优质的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服务,使患者治疗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0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针对性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的病情的改善情况、用药治疗的安全性和病情再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分组方法,抽取2006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依达拉奉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1. 引言1.1 疾病背景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急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脑出血发生后,血液迅速渗出血管,对脑组织造成直接的机械性挤压和细胞损伤,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高原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性,气压较低、氧含量稀少,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高原地区的急性脑出血患者易出现病情恶化、治疗效果差等问题。
针对高原地区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依达拉奉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保障急性脑出血患者在高原地区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依达拉奉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高原地区的氧气稀薄和气压低易导致脑血管扩张和脑出血的发生,使得急性脑出血在高原地区的治疗面临挑战。
依达拉奉是一种具有抗凝血、改善微循环和保护神经细胞功能的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依达拉奉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设计,观测治疗效果,探讨依达拉奉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以期为未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向和临床指导。
2. 正文2.1 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本次针对依达拉奉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的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严谨的临床试验方案。
我们明确定义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只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入组。
在选拔患者时,严格遵循了包括年龄、病史、疾病严重程度等多个标准,以保证患者的代表性和研究的可比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消除其他干扰因素对疗效观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