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中医护理学还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一般性的全面护理。
通过这些一般性的护理,可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等。
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用各种手段养生强身的传统保健方法。
传统的养生方法可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
中医养生牵涉的知识范畴包括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向。
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不仅基础理论相通,许多方法也密不可分。
目前一般将防病强身、抗衰益寿归于养生的范畴,而将疾病病中和病后的调护归于护理的范畴。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
其目的在于保侍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以维持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康复。
一、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自然观指导下,顺应自然规律就成为对疾病护理和养生的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法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若不顺应其变化,就等于削伐、伤害了生命的根本,对于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1、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忧伤肺,应采用:以喜胜之。
2、薰洗疗法时药液的温度宜为:40℃-50℃。
3、煎者砂仁时,应后下。
4、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食物。
6、进补的最好时机是:冬至。
7、健脾益胃药宜何时服用:餐前。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采用:以思胜之。
9、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应”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
1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
12、祛风湿药宜用什么送服:黄酒。
13、病室适宜的温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饴糖,山药,大寒属于: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复发作当采用:酸味食物。
18、鲫鱼属于:甘味食物。
19、沉香宜冲服。
20、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21、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
22、饮食宜疏利,消导,一般不宜施补的是:实证。
23、因时施食时春季饮食宜清润平淡。
24、冬季气候严寒进食宜:温补。
25、热病后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温补类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当用:温热助阳类食物。
27、适用于各类病症,尤其是恢复期的食物是:平补类食物。
28、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虾。
29、春季适宜进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咽痛,宜食:芦根。
31、适用于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病证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胀满,暖腐吞酸当采用:消食法。
33、指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温法。
34、病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当采用:清法。
35、鸭肉食物属于清补的。
36、石膏在煎煮时应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时应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时需:冲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剧痛,服药时间需多次频服。
中医护理与养生(暗含两块内容:中医护理学+中医养生学)前言一、“养生论”引入中医护理学现代护理学重视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责任制度等等,包括实施责任制护理时往往偏重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忽略了理论宣教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养生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养生与护理密切相关。
二、中医护理的优势与前景1)中医护理发展的简史地位中医护理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归属于医学学科门类I级学科---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护理学方向分化---中医护理简史(不同时期不同名人名书的贡献)-代表性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最原始的按摩术(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神农尝百草(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绪论A 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金匮要略》E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从新》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A 3.中医学中成功应用辩证施护的第一部专著是A.《伤寒杂病论》B.《诸病源候论》C.《难经》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A 4.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A.王叔和B.刘宗素C.张从正D.李杲E.朱丹溪C 5.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A.张从正B.李杲C.刘宗素D.朱震亨E.王叔和C 6.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A.李杲B.张井岳C.朱震亨D.张从正E.李时珍A 7.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A.《针灸甲乙经》B.《铜人腧穴针灸经》C.《针灸资生经》D.《针灸大全》E.《针灸聚英》D 8.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D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C.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C 9.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B.病因和病位的概括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D.病机与病位的概括E.以上都不是第一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C 1.“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说明了阴阳的A.相互对立B.相互依存C.相互消长D.相互转化E.对立统一D 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A.阴阳的对立B.阴阳的消长C.阴阳的互根D.阴阳的转化E.阴阳的相互制约E 3.阴阳是指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D 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哪项功能属阴A.推动B.兴奋C.亢进D.滋润E.温煦D 5.下列哪项属于阴的症状A.声高气粗B.多言躁动C.舌苔黄腻D.脉象细涩E.脉象洪大C 6.中医学中,广义的“精”是指A.血B.津液C.一切精微物质D.生殖之精E.脏腑C 7.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水谷B.精微C.水谷精微D.脾、胃E.以上都不是C 8.宗气积于A.息道B.喉咙C.胸中D.气街E.脐下C 9.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心气B.肺气C.宗气D.营气E.卫气第二章藏象D 1.脏腑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DA.五脏B.六腑C.五脏和六腑D.脏、腑和奇恒之腑E.奇恒之腑C 2.五脏是指 CA.心、肝、胆、肺、肾B.心、肝、胆、脾、肾C.心、肝、脾、肺、肾D.心、肝、脾、胃、肾E.心、肝、胆、胃、肾C 3.在脏腑之中,生命活动的中心为 CA.心B.脑C.五脏D.六腑E.奇恒之腑B 4.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 BA.脑B.心C.肝D.五脏E.六腑E 5.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包括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形体、官窃E.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A 6.神之舍为A.心B.肝C.脾D.肺E.肾B 7.心在五行中属于A.木B.火C.土D.金E.水D 8.肺在五行中配属为A.木B.火C.土D.金E.水C 9.外邪袭肺,多从哪个部位而入A.皮肤B.口腔C.鼻喉D.肺卫E.腠理B 10.把水谷精微通过传输和散精作用上输于肺的脏器是A.胃B.脾C.肝D.胆E.小肠D 11.肾藏精,精生髓。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中医护理学还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一般性的全面护理。
通过这些一般性的护理,可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等。
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用各种手段养生强身的传统保健方法。
传统的养生方法可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
中医养生牵涉的知识范畴包括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向。
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不仅基础理论相通,许多方法也密不可分。
目前一般将防病强身、抗衰益寿归于养生的范畴,而将疾病病中和病后的调护归于护理的范畴。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
其目的在于保侍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以维持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康复。
一、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自然观指导下,顺应自然规律就成为对疾病护理和养生的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法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若不顺应其变化,就等于削伐、伤害了生命的根本,对于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一般护理与养生强调从顺应一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和养生方法。
如春夏季节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以积蓄阴精。
同样,一日之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昼夜晨昏而变化。
随着阴阳之气的消长,人气也有着朝生夕衰的规律,从而使疾病出现“旦慧”、“夜甚”的现象。
除此之外,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
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进行护理和指导养生。
(二)平衡阴阳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相对平衡关系的结果。
只有阴气平和,阳气秘固,即阴阳协调,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而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则是阴阳失去了平衡。
因此,护理疾病和养生,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的平衡。
应根据人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情况去制定措施,从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饮食调节、生活和治疗环境等各方面贯彻平衡阴阳的思想,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
(三)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方面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要按照客观规律规范人的作息起居和日常活动,规律的生活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如不能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会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引发诸多疾病。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席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四)劳逸适度劳逸适度是指应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包括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性活动。
任何活动均应坚持适中有度的原则,不宜太过和不及。
一旦出现太过和不及的因素,就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疾病。
人的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面。
坚持劳动和运动,可以调畅气机、流通血脉、滑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但如劳累过度,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也会引起机体损伤,影响健康,如所谓“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过度安逸则易使气血郁滞,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如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人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
一定限度内的情志活动包括脑力劳动和娱乐等是正常和必要的,但如果超出限度,出与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同样会引发各种疾病。
人的性生活是正常和必要的,但必须适中和有度。
肾中精气之盛衰对于人的生老病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而应非常重视对肾精的保养。
由于过度纵欲将耗竭肾中精气,所以“惜精”和“节欲”是中医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而对于患病之人,由于其正气已经受损,节欲就尤为重要,如果不能自重,一味纵欲,而将耗损其肾中精气,以致给自身健康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五)慎避外邪任何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正气与邪气双方斗争的过程,正气虚弱者易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
因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中医护理和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
人们应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更要注意避之有时,并及时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机体防御变化的适应力,以避免外邪的侵袭。
(六)形神共养人身有“形”和“神”。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不仅应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应重视精神的摄护,二者不可偏废。
要作到形神共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形体强健,精神充沛,形神兼备的境地。
所谓养形,主要是指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应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裤现;所谓养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调养,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
二、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方法(一)环境适应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治疗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
而对病人的康复来说,一个安静、整洁、舒适、有利于治疗和休息的环境更是至关重要的。
1、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应是气候适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
如绿色的环境能给人以清洁、舒畅、富有生气的感觉,对人的心理能起到调节、镇静作用,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空气新鲜,环境美好的山地、海滨、森林、溪流等地方特别能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是有利于健康较好的自然环境。
2、居室环境居室应保持良好的休息和治疗环境。
居室应保持安静,避免噪音。
噪音可使人产生烦躁、惊悸等情绪,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更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某些病证甚至可因声响过大而加重病情,或引起抽搐、痉厥等症状。
居室应通风整洁。
保持空气新鲜是居室应有的基本条件之一。
室内应经常通风,及时排除秽浊之气。
应根据季节和室内的空气状况而决定每日通风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
但每天至少通风1~2次。
阳虚和易受风邪侵袭者,在通风时应注意不使其直接当风。
居室的整洁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室内布置应力求简单、整齐,易于清洁消毒。
地面和家具、用品等应每日清洁。
病人要注意个人卫生。
居室温湿度应适宜。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室内一般以18℃~20℃度为宜。
阳虚和寒证患者多畏寒肢冷,室湿宜稍高;阴虚和热症患者多燥热喜凉,室温可稍低。
病室的湿度以50%~60%为宜。
阴虚证和燥证患者,湿度可适当偏高;阳虚证、湿证患者,温度宜偏低。
居室的光线应适度。
居室要求光线充足,以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但针对某些病人病情的不同,也应适当调节。
如热症、肝阳亢盛、肝风内动的病人,光线宜稍暗;寒证、风寒湿痹证患者,光线就要充足。
(二)生活规律保持科学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患病之人更需要静心修养,以达到培养正气,早日康复的目的。
1、信息定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定不同的作息时间。
作息时间多因季节而异:如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应晚睡早起;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旺盛,天气炎热,昼长夜短,应晚睡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应适时休息;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阳气始敛,阴气渐长,应早睡早起;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应早睡晚起。
2、睡眠充足健康人和病人均应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一般每日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病人更应增加睡眠和休息时间,重病人应卧床休息。
若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故有“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之说。
应早上按时起床,午间适当休息,晚间按时就寝,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
更要避免以昼作夜,阴阳颠倒。
同时,睡眠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人精神倦怠,气血郁滞。
(三)顺应四时1、气候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而患病之人由于正气虚弱,更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因此,要注意气候变化对病人的影响。
除室内应有适宜的温度外,还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
衣着应宽松舒适,透气吸汗,外出活动时更要避免着凉或中暑。
2、季节季节的交替变化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
所以,《内经》强调“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避寒暑”。
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春天乃阳气生发,万物以荣的季节,应注意养阳。
人们应该早起健身,抒发气机,吸收新鲜空气,使心情舒畅,以利于吐故纳新,气血调畅,用春天的生机,补充机体的阳气。
但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且为风气主令,应注意随时加减衣服,以防风寒侵袭,尤其是体弱之人和病人的被褥衣着不能骤脱骤减,即所谓“春捂”。
夏天是阳气旺盛,万物繁茂的季节,天气酷热,暑湿当令,耗气伤津,阳气易于发泄,阴气相对不足,故应养阳护阴并重。
人们应该晚卧早起,注意保持心境平和欢畅。
由于暑湿较重,白昼当阴居避暑,夜间不贪凉夜露。
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
健身宜于清晨或傍晚进行,以免伤阳。
长夏之时尤应注意湿邪侵袭。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人体阳气逐渐内收,阴气渐长,应以“收养之道”为主,人们应“早卧早起”,注意收敛精气。
由于燥气较甚,昼夜温差悬殊,还应注意冷暖,保养阴津。
冬季寒气主令,阴寒盛极,阳气闭藏,天气寒冷。
人们应注意养精固阴,防寒保暖,饮食宜热,情志勿过,宜“早卧晚起”,早起锻炼以待日光为宜。
3、昼夜对于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也必须与之适应。
病人患病时,阴阳失去平衡,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对昼夜的变化反应就特别敏感。
如温度昼暖夜寒,在冬季夜间应注意保暖,夏季虽然暑热,但是夜间仍然比白天气温低,应注意不可袒胸露腹而受凉。
有些疾病易于夜间发作,许多病情也往往昼轻夜重,应加强夜间的观察和防护。
第二条情志护理与养生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