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40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一部医学巨著,它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临床辩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3.后汉三国时期,华佗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手术的麻醉剂。
并创造了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将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外科护理及康复护理。
4.孙思邈《千金方》,首创用细葱管进行导尿。
5.1984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
从此,中医护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中医护理学的任务;1.疾病预防、维护健康;2既病防变、控制病情;3.病后护理、促进健康;4.积极养护、以防复发;5.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7.标本缓急:1.急则护(治)其标法;2.缓则护(治)其本法;3.标本同护法。
8.同病异护(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护理上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异病同护(久泻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如果他们同属中气下陷,就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进行护理)。
9.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10.五色主病:1.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血或惊风;2.面呈赤色:多为热证、实证或虚热证;3.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湿盛证。
面目身体皆黄,称为黄疸。
色黄而鲜明为阳黄,属湿热重,色黄而晦暗,为阴黄,属寒湿重。
4.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5.面呈黑色:多为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或淤血。
11.望形12.普通病房温度以18~22度为宜,阴虚证、热证患者以16~20度为宜,老年病房、新生儿病房、阳虚证、寒证患者以22~26度为宜。
湿度在50%~60%为宜。
13.孙思邈,《千金方》“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唐代王涛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冷伤,亦不得过热。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
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
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
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
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
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
“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六章1感冒是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常见呼吸道多种感染性疾病。
2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主要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袭人体,病机在于邪犯肺卫,卫表失和。
外感常以风为先导,风邪常夹其他病邪(如寒、湿、热、暑等)伤人。
/而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致病,其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
3感冒辨证分型:(1)风寒束表。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脉浮或浮紧。
护治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塞。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临床表现,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疼、鼻塞流脓涕、咽痛咽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原则,辛凉解表。
代表方剂,银翘散。
(3)暑湿袭表。
临床表现,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
护治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新加香藿饮。
4感冒护理:【生活】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发热者注意休息,多饮水,各证型注意季节时乏主气及非时之气,防止外感,实行感冒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饮食】宜清淡消化,风寒忌生冷食物,清证饮红糖生姜水,风热感冒忌食油腻、辛辣之物,可饮金银花露,暑湿感冒应少食甜食。
【服药】发散表邪药不宜久服,宜轻煎温服。
服解表剂应避风寒以免复感风邪。
风寒者汤剂热服风热者病情轻可一日一剂。
【症状】定时测体温,高热不退者,物理降温。
头身疼痛较重,采用刮痧法,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服用麻子仁丸。
5感冒健康教育:注意季节气候变化时要保暖防寒,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注意个人卫生,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或用食醋熏蒸。
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
6咳嗽的概述:是因邪客肺系、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7咳嗽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袭肺内邪于肺【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8咳嗽辨证分型: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表现】咳嗽声重,咳痰色白稀薄、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以下哪一项?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气血津液D. 所有以上选项2.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A. 气血B. 阴阳C. 脏腑D. 经络3.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中的“四诊”?A. 望B. 闻C. 问D. 切4. 根据中医理论,下列哪项不是“五味”之一?A. 酸B. 苦C. 甘E. 辣5. 中医护理中,常用的外治法包括以下哪一项?A. 针灸B. 按摩C. 拔罐D. 所有以上选项6. 中医护理学中,“整体观念”是指:A. 只关注局部病变B. 只关注全身状况C. 局部病变与全身状况相结合D. 只关注心理状态7. 五行中的“木”对应人体的哪个脏腑?A. 心B. 肝C. 脾D. 肺8. 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四气”是指:A. 寒、热、温、凉B. 酸、苦、甘、辛C. 风、寒、湿、燥D. 阴、阳、虚、实9. 根据中医理论,下列哪项不是“六淫”之一?A. 风B. 寒C. 暑D. 火10. 中医护理中,常用的“八法”是指:A.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B. 望、闻、问、切、按、诊、治、养C. 酸、苦、甘、辛、咸、淡、寒、热D.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答案:1-5 DABCD 6-10 CBAD A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1.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_________。
答案:气血运行12. 五行学说中,“火”对应的季节是_________。
答案:夏季13. 中医护理学中的“三因制宜”原则是指根据_________、地理环境和个人体质来制定护理方案。
答案:季节气候14.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精”主要藏于_________。
答案:肾15. 中医护理中,常用的“八法”中的“补”法,主要用于治疗_________。
答案:虚证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中医护理中的“四诊”包括哪些内容?答案:中医护理中的“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一、名词解释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二、简答题1、煎药加水方法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2、中草药中毒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2)尽快清除毒物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7)做好一般护理3、针刺的注意事项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间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1)晕针2)滞针三、填空题或选择题1.伊尹创造汤药,标志着方剂的诞生2.《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学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三个层面。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临床基础,以正邪论为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临床认识,以辩证施护为临床护理的核心。
中医护理方法是运用辩证施护理论为指导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患者资料,判断疾病症候属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辩证施护。
中医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热界的统一。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整体观念包括:、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3、中医整体护理。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器官组成的,经过经络的作用使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发生生理上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医认为“仍与天相应”,“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护理:是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护理患者的基本方法,辩证与施护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搜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症候定性、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症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程第一章:绪论1.1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发展中医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原则、技术及护理过程的规律,以促进和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康复护理的一门科学。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医护理学与西医护理学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观察,调整阴阳平衡,促进人体康复。
2.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认为,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
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3.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4.注重调养:中医护理学认为,调养精神、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加强调养。
1.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中医护理学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尊重生命:中医护理学强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
3.平等关爱:中医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平等、关爱、尊重,关注患者的人格和权益。
4.敬业奉献:中医护理学提倡护理人员具备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发挥护理专业价值。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阴阳: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2.五行:中医学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维持自然界和人体的平衡。
3.脏腑:中医学将人体内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篇调理概说本章摘引古籍原文,重点阐述对病人的饮食起居,七情,劳逸,房室,寒温等调护方法。
使只和适而不乱,顺应病情而不悖。
调护者若能帮助和督促病人做好上述各项调理,则有助于病人康复。
第一节调七情七情为多种疾病的发病内因,在疾病过程中影响尤重。
古代医家不惟重药疗尤重疗人之心,认为不知疗人之心,是尤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与求疾病,安可得乎。
又认为精神衰退,服药无益。
调护者须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尽力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烦脑等精神刺激使之安心治疗,以助药力。
一、疗心须知【原文】恬憺虚无①真气从之,精神内宁,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注释】①恬憺(dàn淡)虚无:恬淡,安静的意思。
虚无,张景岳说:漠然无所动于中。
【释义】思想上要保持安静,不为贪欲所动,真气就能够顺从人体的机能,精神要守护在内,不要过多好散,疾病还能从何处产生呢?【原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①忧,恐。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注释】①悲:按〈〈天元纪论〉〉``悲``作``思``。
【释义】人有五脏之气化为五志,形成喜怒悲思恐等不同的情志。
怒能上肝,悲哀能抑制怒气。
喜能伤心,恐能抑制喜气。
嘶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
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
恐能伤肾,思虑能抑制恐惧。
【按语】古籍中灵活应用五行配五脏,五志,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治疗因七情刺激的疾病,其病例屡见不鲜。
【原文】故凡思虑伤心,忧悲伤肺,忿怒伤肝,饮食伤脾,淫乱伤肾。
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
何为心药?予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
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
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
(〈〈寿世青编卷上勿药须知〉〉)【按语】心病还须心药治,以情治情,虽靠病人自克,尤须调护人员予以开导劝解。
【原文】谚有之曰①:药补不如食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②,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习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医学切要全集论补法〉〉)【注释】①谚之有曰:民间有谚语说。
②精补:指补充物质精微,爱惜精气。
二、疗心法【原文】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幕①之累,外无伸巨之形②,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③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④而已。
(〈〈素问移精变气论第十三〉〉)【注释】①眷幕:追求,羡慕。
②外无伸巨之形:在外不因追逐名利以劳碌其形体。
③毒药:古代乏指一切药物。
张景岳说: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④祝由:祝说病由,不劳针石,不用药物。
故有专以祝由来治病者,称为祝由科。
【释义】古代人巢居穴处,追逐生存于禽兽之间,以运动形体来御寒,到阴凉之处以避暑,其内无追求羡慕以累及精神,其外无追逐名利以劳碌其形体,处在这种安静闲适的环境中,则其精神内守,邪不能深入侵犯。
所以当其患病时,既不需要药物来治移易改变精气,病就可以治愈了。
【按语】``祝由``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精神疗法。
可起到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转移精神,对其内心有着安慰和寄托作用,使之去掉包袱,安心养病。
此法后来被巫医利用,变成迷信的符咒。
某些医院设置的``疾病咨询科``,类似于古时的``祝由科``。
【原文】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①而不加治,无何②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嘱③使勿逐,守瞋恚④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注释】①货:财物。
②无何:不久。
③嘱:嘱咐。
④瞋恚(hui会):愤怒。
【释义】又有一个太守患病了,华佗(替他诊断后)认为(服药不会有效),需要让他大发一顿脾气才能好。
于是向他索取了丰厚的诊金却不进行治疗,不久,又丢下病人离去,并留一封信骂他。
太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捕杀死华佗。
太守的儿子知道此事的原委,就嘱咐差役不去追赶。
太守愤怒到极点,气得吐了几升黑血,病也就好了。
【按语】此太守思虑过多,故以怒胜思的治法获效。
【原文】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①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胜悲,以谑狎②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布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必欺罔③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怒,以虑彼治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谪怪④无所不至,然后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也不能用此五法也。
(〈〈儒门事亲三卷九气感疾相更为之衍二十六〉〉)【注释】①怆恻(chuang ce 创策):悲伤也。
②谑狎(xue xiu 血匣):亲近而不严肃地开玩笑。
③欺罔(wang枉):欺骗。
④诡诈谪(jue謫)怪:怪诞奇异的手段。
【原文】病人自克不可恚,怒,悲,忧,叫呼,愤恨,骄恣情性,信任口腹,驰骋劳役,惟宜清净恬淡耐烦为宜。
(《东垣十书外科精义上卷》)人当卧病,务须常存退步心,心能退步,则方寸之间,可使天宽地旷,世情俗味,必不致过恋于心,纵有病焉,可计日起矣。
不则,今日当归,芍药,明日人参,甘草,是以江河填漏卮①,虽多无益也。
先儒②有言。
予卧病时,常于胸中多书死字,每数书过,顿觉此心寂然不动,万念俱灰,四大③皆非我有,又何病之足虑哉!虽然此惟可与达者言也。
(《养生三要病家须知》)【注释】①卮(zhi之):古时盛酒的器皿。
②先儒:古时有学问的人。
③四大:佛教名词,指水,火,地,风四种构成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基本元素。
【原文】病者宜养病人赖元气以生,元气耗尽则死,脏腑阴阳无偏则无病。
偏则有病,医之使无偏也。
善养病者调护之,务期安静,医药有当,自能速愈。
奈骄傲暴肆之人,病则难愈,因其不静,使气血乱动,以偏之阴阳无可复归之时。
而又不静,助其偏胜,四窜于相克之径,妄生杂证。
助六淫之外伤,则见实证,助七情之内伤,则见虚证,若耑①成一病,则对证施治尚属易愈。
若前证未愈,后证又成,而病者任发七情,其阴阳时刻妄窜,所见脉证无定,医者但据诊时脉证立方,其误非清。
故戒骄躁,节喜怒,使元气归复,为愈病第一要务。
(〈〈王氏医存四卷病养〉〉)【注释】①耑(zhuan专):专的异体字,单纯的意思。
【按语】调护者应当勉励病人,``既来之,则安之``,丢掉包袱,去除杂念,配合治疗,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否则再多的药物治疗也是无益的。
【原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理瀹骈文续增略言》)病时烦躁,急难解释,惟弦索之声可以悦耳;可以引睡,或令盲妇,歌女,轻拨琵琶,浅度一曲,已弛病之一助也。
(《棣香斋丛书侍疾要语》)【按语】音乐舞蹈,可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减少疾病的痛苦,还可以神怡情,于养病有意。
当代宜以现代化设施代替歌女盲妇。
若于病房应允许病人戴耳塞使用收音机。
万不可专以为``静``才利于养病,而和谐之音乐又未尝不利于养病呢?【原文】人当有疾病时,其气血循环势多阻竭,方寸间①自多烦恼。
在平日涵养有素之士,夷然②处之,当无问题。
在性情急躁之人,凡患疾病,因其意识卑怯,偶尔稍拂③其旨,即心情不快,则易愤怒,愤怒之时,血液上升,心肝而经之火大动,若不自加忍耐,终受大害。
倘遇不起情之事,只须逆来顺受。
至侍疾人或有不周到处,亦姑且宽恕,在彼得免责罚,在我省却烦恼,静心调养,病自易愈。
(〈〈医药卫生服侍部〉〉)【注释】①方寸间;心中。
②夷然:泰然,镇定的样子。
③拂:违背。
【原文】病有十可治;静坐观空,诸事凭天一也;烦恼面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强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生遇病,稍间反生庆幸四也;宿业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谪①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古治七也;风露谨防,嗜欲淡泊八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明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
一切世味淡然,但得自在逍遥随缘度日,此即却病神方,又是长生妙法。
未病者能依此言,即可免病。
既病者能依此言,即可速愈。
病后之人,能依此言,又可以久长无病而久长康健矣。
病有十不治窘②若拘囚,无萧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病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躁刮,耳目尽荆刺,五也;以死为若,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难舍之想,十也。
(〈〈医药卫生录调养部〉〉)【注释】①谪:指责,责备。
②窘:十分为难,无法摆脱的处境。
三、劝解方【原文】快活无忧散:除烦恼,断妄想,左二味等分为细末,用清净汤调服。
铭心快活方:治一切忧愁思虑不宁,以及厚欲不遂等症。
(醒世良方)足,时刻存想此字,能除一切妄念。
乐,时刻存想此字,能除一切烦恼,此二味用清净汤调用,但不饥不寒,无灾无病,即是现享大福。
试将不如我者比量,则我之受享多矣。
以此为乐,方是真乐,知足常乐四字乃铭心法也。
和气汤:忍,忘,左二味和匀,用不语唾送下此方。
先之以忍,可以除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戚也;更饮醇酒数杯,使醺然半酣尤佳。
延年独睡方,治一切虚弱,劳伤,吐血,痰喘等症。
(醒世良方)独睡,须要静乐,切忌思忧,此一味久服,令人精神康健,却病延年。
无比逍遥汤:治伦理难医之症。
宁耐一个,糊涂一个,学聋一个,正经三分,痴呆七分,五味调匀,用感化汤下,如前症未便即愈,再加逍遥一味服之。
(〈〈卫济余编上册卷二醒世〉〉)【按语】以上五方用于治疗七情为病,或病中遇事伤及七情者。
其方各有所宜。
快活无忧散:宜用于因所愿不遂而病,或病中妄想者,用此方劝解。
铭心快活方:用于因欲妄不遂,忧愁致病,或病中尤不解者,以此方劝解。
和气汤:宜用于因受人凌辱,心胸狭隘而不开者,或病中受欺凌而不解,宜用本方劝解。
独睡方:可用于疾病缠身,烦躁不宁者。
无比逍遥方:适用于郁怒伤肝,忧虑太过伤脾的疾病,而于病中尤不能摆脱者。
无病者切不可滥用上述各方,用后会使人意志消沉,失掉进取之心。
第二节慎起居凡劳逸作息,房事生活,居处寒温均属于生活的范围。
若起居不慎,房事太多,劳逸失度,寒温失宜均会导致疾病。
既病之后,尤当谨慎,否则加重病情,有损于治。
调护者须关心病人的生活起居,根据病情需要,予以调适。
一、适寒温【原文】病在肝,禁当风。
病在心,禁温食热衣。
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
病在肾,禁犯焠娭①热食温炙衣。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注释】1 焠娭(cui ai 翠哀):热也。
张景岳:烧爆之物也。
【释义】肝属风木应春,故肝病禁忌当风吹。
心属火应夏,故心病禁忌热饮食,热衣。
脾属土应长夏,喜燥恶湿,故脾病宜忌饮食过温,过饱,湿地,湿被和潮湿的居处环境。
肺属燥金应秋,寒易伤肺,故肺病宜禁忌寒冷饮食,及衣服过于单薄。
肾属水应冬,若肾阴虚阳亢则恶火,故应禁忌火烫和烘烤的衣服和炙缚过热的饮食。
【按语】脏腑属性不同,调护各异。
调护者须辨证施护,方合病情,有助于药疗。
【原文】黄帝曰:便其相逆这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①,暑无汗出;饮食者,热无灼灼②,寒无沧沧③,寒温适中,故气将持,及不致邪僻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