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吧】论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道路的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375.38 KB
- 文档页数:6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与西部边疆安全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中,汉武帝是这个朝代最有特点的一位皇帝。
他致力于开疆拓土,使西部边疆得到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开疆拓土的手段和西部边疆的安全保障三个方面来探讨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与西部边疆安全。
在探讨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与西部边疆安全之前,有必要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西汉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逐渐加大,尤其是匈奴。
匈奴经常骚扰中国边境,给汉朝的国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西部边疆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西部边疆的安全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手段。
首先,他提出以“巴蜀、南越、匈奴”为重点的边疆积极防御政策。
汉武帝派遣大将薄昭和卫青出击南方的南越国,击败了南越王赵建和赵佗,将南越国纳入中国版图。
这一举措不仅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了南方边疆的不安全因素,还为巴蜀地区的安全提供了安全借鉴。
其次,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来解决西部边疆问题。
在与匈奴的斗争中,汉武帝实行了“策马论边”的政策。
他以边境的漠北游牧民族为对象,逐渐将其驱逐到边界之外,稳定边境。
此外,汉武帝还派遣大将冒顿单于攻击匈奴,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有效遏制了匈奴的威胁。
这些军事行动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除了军事手段,汉武帝还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西部边疆的安全。
他积极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并且与其他游牧民族进行联姻,以巩固与这些地区的关系。
这种外交手段既能稳定边境的安全,又能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实现了政治与经济的双赢。
由于汉武帝的不懈努力,边境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西部边疆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不仅扩大了中国的领土,更重要的是为千百年来的中国边境安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西部边疆得到了一定的安全保障,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开疆拓土政策使汉朝进一步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冲突,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南夷道,汉朝开发夜郎的重大举措夜郎,一个《史记》中记载的有10万精兵、满坝良田、于盘江上下舟楫往来的神秘古国,在今天可考的有关资料论述中,其历史却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夜郎与中原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绵延千年的南夷道又能提供怎样的线索?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夜郎攻打南越,汉将唐蒙奉命修路。
在耗费了数万人的精力,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后,进入夜郎国的道路终于开通,这条路就是南夷道。
据学者考证,南夷道是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使其延伸,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县)开始,经黔西北达牂牁江(今北盘江)。
南夷道开通后,夜郎的封闭状态终于被打破,中原及巴蜀文明源源不断地传入夜郎,西南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也更加深入。
征伐南越,十八载筑道的政治目的西汉初年,由于多年战乱,国家积贫积弱,再加上北方匈奴的侵扰,汉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长期采取“关蜀故徼”的政策,断绝了往来。
文、景二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得以恢复。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位,随着西汉国力的强盛,对云贵高原的开发也提上了日程。
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西南民族地区的目的本不在开发,而在于对付日渐强大、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南越王国。
唐蒙到达夜郎后,即在夜郎设县,接着汉武帝又设置犍为郡,分割巴蜀南面的12县一并由犍为郡统辖,并将郡治从僰道移至夜郎境内的鄨(今贵州遵义)。
夜郎君长多同弥(即多同)是云贵地区第一个同汉朝建立臣属关系的邦国首领,带了个好头,其他的小邦国见夜郎如此,也纷纷归附汉朝。
之后,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民族地区,邛、笮、冉駹、斯榆等国也表示归附。
历史地看,夜郎及滇等国家与中央王朝的亲密接触及其归附,推动了汉朝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发,南越国的灭亡更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开发速度。
汉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发,主要是筑路、建邮亭传舍,设郡置县及迁徙内地人口去当地垦殖。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办的仍然是筑路。
唐蒙被任命为犍为郡都尉后,打通了巴蜀境内的青衣道,并奉命开凿南夷道。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12月 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与“南方丝绸之路”罗开玉 〔摘要〕本文对汉武帝前后二次发兵西南夷、开通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研究,提出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是以成都为中心,南方丝绸之路在汉王朝版图内,//地段一度成为官营、官管的国家交通线路。
考古发现表明这条道路贩运的货物主要为高级奢侈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的骠越、身毒之民为缅甸、印度移民,他们多为工商业者。
〔关键词〕 汉武帝、西南夷、南方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92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8)-0081-04〔作者简介〕罗开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41。
“南方丝绸之路”始于战国晚期秦入巴蜀之时,甚至更早,历史上多有起伏波折。
秦亡以后,西汉早期一度关闭,至武帝时期,西汉进入极盛阶段,在开发边疆的高潮中,一度封闭的“南方丝绸之路”又柳暗花明,迎来新的春天。
一、“南方丝绸之路”简况古代四川简称“蜀”,其字历来认为与蚕事有关。
“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虫蜀”、野蚕的象形。
《韩非子・说林》中说“蚕似虫蜀(蜀)”,许慎《说文解字》说是“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蜀头形中像其身蜎蜎。
注曰:蜎蜎者蜀。
《淮南之・说林训》说:“蚕与蜀状相类而爱憎异也”。
《玉篇》更称:“蜎蜎虫蜀貌,虫蜀即蜀也。
”《尔雅释虫》亦称:“蚅鸟虫蜀。
”注曰:“大虫如指似蚕。
”可见既然“蜀”字本义原指野蚕。
这说明古蜀国在远古时期,便以蚕丝、丝绸为经济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可能是古蚕桑、古锦织最早的发源地、最早的集中生产和销售地。
古“南方丝绸之路”正是古蜀这一经济文化特色在交通上的反映。
“南方丝绸之路”指相对于北方经西域的丝绸之路而言,或称其为川滇缅印古道。
它是通过我国西南的四川、云南来连接缅甸、印度等国的一条国际交通路线。
其途径如下:成都———沿僰道———滇池地区———大理;成都———沿旄牛道、沿越巂道———邛都(西昌)———大理。
98493 政治其它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在中华历史演化过程中,西南地域和西南文化被纳入中原王朝体系是同步进行的,汉承秦制对该区域进行再次开拓和经营,因此形成的区域文化制度体系,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其进行经略的可靠基石。
一、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统一治理过程(一)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阶段1.西南地区对汉朝建立的贡献在秦朝进行大一统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武力因素活跃于其中,而且伴随着向巴蜀地区的历史性移民,移民成分层次不齐,有罪之臣,普通百姓,富商大贾等皆在其中。
然而对于该区域而言,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却对此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将“化内”性嫁接式的引入了地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正是基于此状况,汉朝欲想在此实现有力的政治经略便拥有了深厚的基础,或者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汉朝江山因巴蜀而得以图天下。
秦末战争中,鉴于项刘势力对比悬殊,汉高祖刘邦因势力较弱屈尊被封汉王,项刘矛盾瞬间得以爆发并呈现蔓延之势。
刘邦因不服,欲与项羽决战而定夺天下,大臣萧何举良策而劝言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汉王刘邦善于纳谏,遂率军入关中,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
依史载内容可知,巴蜀地区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功不可没。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帝将讨关东,?z民皆思归。
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上述史料概述的是,在刘邦进行平定中原的过程中,巴蜀之地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可以理解为巴蜀之地成为了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发挥了“战争大后方”的积极作用。
2.汉朝的开疆扩土和初步管理平定中原,汉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推行了休养生息之策,蓄养民生国力,以图增强综合国力。
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朝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兵强马壮的国家宏伟蓝图,“一展雄心,开疆拓土”成为了汉武帝的毕生使命。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西汉时期,西南夷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部落群体。
西南夷居住在云贵高原地区,地势险要,气候多变,与中原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汉统治者认识到了西南夷地区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对西南夷的经营和管理。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
西汉设立了监察机构,派驻官员进驻西南夷地区,监督和管理西南夷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这些官员与西南夷首领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当地情况,解决矛盾和纠纷,维护边疆稳定。
同时,西汉还派遣军队驻守边境,保卫西南夷地区的安全,防止外族入侵。
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西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还表现在经济上。
西南夷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
西汉通过修筑道路,畅通交通,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物资运输和贸易往来。
同时,西汉还鼓励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高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实力。
西汉还向西南夷地区输送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西南夷人民的生活水平。
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上。
西南夷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西汉积极引进中原文化,向西南夷地区传播中原的文化和思想。
西汉修建了学校、庙宇等文化设施,培养了一批西南夷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西南夷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西汉还派遣文化使者前往西南夷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加深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西汉对西南夷的经营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西汉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经营了西南夷地区,巩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
西汉的经营措施使西南夷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夷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为西南夷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读通鉴】汉武开疆之收西南夷衣赐履按:灭了南越,扫了闽越,平了朝鲜,武帝刘彻一回眸,还有一片西南夷不大听话,那还了得?揍!前112年至前111年,刘彻派五路大军,对南越国实施灭国打击。
其中一路人马由南越降将驰义侯遗(姓不详)统率(可参详拙文《汉武开疆之灭南越国(下)》)。
驰义侯在征调南夷各部落人马时,且兰国(贵州省福泉县)国王害怕一旦率军远离,相邻部族可能会乘机进攻,掳掠本族的老弱,于是背叛汉朝,杀死汉朝使节和犍为郡(贵州省遵义市)太守。
汉朝政府便征调本应去攻打南越国,由罪犯组成的巴蜀兵团的八个校尉,及他们的部队,由中郎将(皇家警卫指挥官)郭昌(曾跟着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有军功)、卫广,担任统帅,诛杀且兰王、邛都王(四川省西昌市,邛读如穷)、筰都王(四川省汉源县,筰读如昨)。
于是,南夷全部征服,设置牂柯郡(贵州省福泉县,牂读如赃)。
【这一片地儿,可是不好管】夜郎国(贵州省关岭县)原本依赖南越国,南越国灭亡后,夜郎王失魂落魄,只好到长安朝见刘彻,刘彻仍封他为夜郎王。
冉国、駹国(冉、駹二国均在四川省松潘县北,駹读如盲)等部族都非常害怕,纷纷请求臣属于汉朝,由汉朝廷设官管理。
于是,设置三郡,把邛都国改为越巂(读如西)郡,莋都国改为沈黎郡,冉、駹二国改为汶山郡,把广汉郡(四川省梓潼县)北面的白马国(甘肃省西和县西南)改为武都郡。
衣赐履说:前130年,唐蒙出使夜郎国,在这一地区设立了犍为郡(郡政府设鄨县【贵州省遵义市,鄨读如必】)。
之后,见归附汉朝能够得到丰厚赏赐,冉国、駹国、斯榆(云南省大理市)等部族的酋长,纷纷表示甘愿做汉朝统治下的臣民,请朝廷仿照统治南夷的模式,在他们的居住地任命官吏。
此番,这帮子货再次归附,只能说,当年的归附就是为了骗取汉朝的财物赏赐,中间的反复曲折,恐怕一纸难书。
刘彻灭了南越国,收了南夷各部族,然后借兵事之余威,派人出使滇国(首都滇池城,云南省晋宁县东晋城镇),劝告滇王归附,入京朝觐刘彻。
开疆拓土第二功:汉武帝开发河西走廊,从此西域入我华夏今天的华夏版图并不是某一个朝代独力贡献的,而是各朝各代接力赛的结果。
如果说秦始皇开发百越是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第一件大功,那么汉武帝开发河西走廊则是第二件。
而这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还是汉武帝获得第三件大功的基础——将西域纳入华夏版图。
汉武帝独占两件大功,你说他有没有资格评上千古一帝?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中的“河”指的是黄河,“走廊”则是其狭长特征的形象概括。
河西走廊所在地正是甘肃省中部地区,地处黄河以西的狭长地带。
这里南部是祁连山脉,北部是北山山脉(合黎山),可以说两侧都是有天险可守,地势十分险要。
由于河西走廊合黎山北侧是阿拉善沙漠,其尽头黄河西侧又有贺兰山脉,再往北是蒙古高原是中原王朝历朝历代敌对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所在。
因此如果不走河西走廊,往北走绕道去西域的话,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得先拿下河套地区,然后往西经过游牧民族部落的地盘,沿着沙漠边缘小心翼翼地一直往西才有可能抵达西域——很显然这条路是很危险的,不管是行军还是商队都不建议走这条路线。
而祁连山脉南侧是青海盆地,自古这里也很多游牧民族,比如羌族,如果没有像唐初那样有足够的统治力度,走这里也比较危险。
而且从青海盆地去西域,还要翻昆仑山脉,等于翻了两次山,一样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故而从河西走廊去西域是最方便快捷的,自古就被称作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走廊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中原王朝是否能连通西域,以及是否能实行后续的统治。
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亚、西亚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要靠这条路,所以河西走廊的经济与文化意义也十分重要。
前人的努力前面说过开疆拓土是各朝各代的接力赛,开拓河西走廊的全部功劳汉武帝也不能独吞,还是得从周朝说起。
商周时期在关中地区以西,特别是陇山西面,生活着数支游牧民族,被称作西戎。
早在殷商时期,这一带附近就有华夏族的防御力量镇守西戎。
从西周分封秦非子开始,秦国便开始与西戎争夺地盘。
浅谈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地区的根本原因
郭筱磊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在两汉边疆思想中对西南夷地区存在着“无用”和“国本”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之争几乎贯穿了两汉的始终。
由于交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西南夷地区一直被汉王朝视其为“无用之地”,而在汉武帝时期西南夷地区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并由此奠定了我国疆域基础。
通过对汉武帝时期西南夷的基本概况及当时的边疆观的介绍,以及对该时期许多史实的论述,分析了汉武帝当时开拓西南夷地区的根本原因,即西南夷地区的开拓是为征讨南越寻找便捷通道,以及寻找通往大夏的交通线,而不是为了开发西南夷地区的经济资源。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郭筱磊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1
【相关文献】
1.分巴割蜀以成犍广——汉武帝开西南夷,置犍为郡的再检讨 [J], 傅奠基;
2.分巴割蜀以成犍广r——汉武帝开西南夷,置犍为郡的再检讨 [J], 傅奠基
3.从地缘战略看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J], 张萍;
4.浅谈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地区的根本原因 [J], 郭筱磊
5.德润四海——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西南夷”经略 [J], 朱舸;李广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看汉武帝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摘要:汉代,“夷越之地”因居住了许多少数民族而备受想统一中国的汉武帝的关注,经过四次大规模地开通西南夷地区,施行一系列的初郡政策,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将形成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汉武帝时期西南夷民族政策我身处地域广袤的西南地区,读《史记·西南夷列传》,是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区的历史事实的有效途径。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秦朝的建立作为标志。
到了两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了很大发展,《史记·西南夷列传》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实。
所谓西南夷,是汉代对巴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在这片广袤的地域内,因为自古以来就居住有许多少数民族而统称为“夷越之地”。
两汉时的西南夷,具体可以分为西夷和南夷,《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夷是指居于蜀西及西南的邛、昆明等地的民族。
南夷是指居于巴蜀南方的夜郎、且兰等地的民族。
在开通西南地区四次大规模的活动中,《史记·西南夷列传》提到了公孙弘、唐蒙、司马相如、张骞、驰义侯、王然于等几位官员,其中公孙弘反对开通西南夷地区,认为“盛毁西南夷无所用”②。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公孙弘提出“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③,他认为开通西南夷地区没有价值,《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这样记述:“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
”③但是汉武帝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在开通西南夷地区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心里认为要“安中国”必先“饬四境”,所以他“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键为自葆就”③。
暂时停止大规模地开发西南地区,准备将来条件成熟了再继续开发。
在汉武帝时期,前后经过了26年的整顿,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7个“初郡”,除永昌外,整个西南夷地区全部纳入了全国统一的郡县体制内,正是汉武帝不遗余力地推行“饬四境,安中国”的方针,反对公孙弘等“高厉而行卑”的得过且过的保守思想,把边疆和中原、地方和中央、大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看做一个整体,才有了西南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和汉朝政治巩固的局面。
论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道路的开发
罗亭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6页(P34-39)
【作者】罗亭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看汉武帝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 [J], 邹成桔;陈钰;赵高顺
2.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J], 龚德全
3.汉武帝时代两越西南夷开发之争及文章创作中的文化地理观 [J], 王德华
4.从犍为郡的汉化过程看巴蜀在西南夷开发中的作用 [J], 石璞;
5.从地缘战略看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J], 张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论汉武帝时期西南夷道路发展根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巴蜀西南外蛮夷有西南夷,其中较大的部落有夜郎、滇、邛都、嗜雟、昆明、徙、筰都、冉尨和白马,包括了今天云南以及贵州、四川两省西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交通的课题,学术界虽然有所涉猎,但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
通过对古代西南交通的发展史,特别是汉武帝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对西南夷地区交通经营史的研究,除能弄清有关道路修筑的基本史实外,还对于我们以史为鉴、开阔眼界、拓展思路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关于研究状况,有如下几篇文章值得关注:其一,朱惠荣的《汉承秦制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1],立意着眼于边疆开发,交通仅是各方面开发措施的一部分,虽对西南夷道的情况有所涉猎,但毕竟角度不同,也只是略微提及。
其二,李珍焱的《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通“西南”的道路及其意义》[2],虽然通篇论述开西南夷道的过程,但是就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言之不详,使人难以了解开道的艰辛以及更深刻地理解开道成功的伟大历史意义。
其三,高荣的《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3],虽对西南夷道路进行了较好叙述,但其主要侧重于边疆地区的经营,即由于道路的开辟给西南夷地区带来的有利的发展条件。
其四,李正周的《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民族政策》[4]、黎小龙的《战国秦汉西南边疆思想的区域性特征初探》[5]、武宝宁和吴硕的《西汉经营西南地区的政策及其分析》[6]等文均是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对西南夷道的开发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未详细提及其他诸问题。
关于汉武帝所修西南夷道路的具体路线,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分歧。
朱惠荣的《汉承秦制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认为西南夷道由四条路组成:灵关道(旄牛道)由今天的四川峨边县到西昌;夜郎道由今四川宜宾到贵州西;夷道由巴符关到夜郎,东边由夷道县(今湖北宜都附近)西进;博南山道由洱海地区到保山县。
李珍焱在《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通“西南”的道路及其意义》一文中则认为西南夷道由南夷道(唐蒙道)和西夷道(零关道和博南山道)组成。
・中国史研究・试论汉武帝的“西南夷”民族政策孙长忠(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8)摘 要:“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的。
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
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汉武帝;西南夷;民族政策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5)01200106205 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是指分布在今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及甘肃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又具体可分为西夷和南夷。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西夷是指居于蜀西及西南的邛、昆明等地的民族。
南夷是指居于巴蜀南方的夜郎、且兰等地的民族。
“西南夷”各族人民,很早以来就与巴蜀及中原华夏民族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西南夷”广大地区正式纳入汉王朝,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的。
对汉武帝经略“西南夷”的民族政策和当时的民族关系进行探讨,这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西南夷”地区地处边陲,秦始皇时,已在这里设置官吏加以管理。
汉初曾放弃此地区。
汉武帝时,随着汉王朝的强盛,开始关注这一地区。
汉武帝先后派遣司马迁、唐蒙、司马相如、王然于等深入夜郎、且兰、邛、笮、滇、昆明等地区,与当时部落酋长取得联系,加强对内部情况的了解。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当时“西南夷”的社会经济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夜郎、滇、靡莫、邛都等地区已经有“君长”,“耕田,有邑聚”,过着农业定居的生活。
二是徙、笮都、冉駹等地区也有“君长”,但“或土著,或移徙”,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三是嶲、昆明等地区仍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状态[1](P3242325)。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摘要】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西南夷的分布和特点、秦汉时期对西南夷的统治和开发、西南夷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揭示了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
研究发现,西南夷社会在秦汉时期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同时其经济活动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认为,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有助于揭示西南夷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展望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西南夷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力,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关键词】西南夷、秦汉时期、社会状况、开发、分布特点、统治、组织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影响、认识、中原文化、未来研究、历史、研究背景、问题意义、研究目的、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虽然在《史记》等史书中有关于西南夷的记载,但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中,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逐渐得到深入。
西南夷社会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着复杂的交流和影响关系。
了解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历史中地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视角。
对于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完善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意义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和开发情况,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和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研究,探讨其分布、特点、统治和开发状况,以及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论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作者:邵乐来源:《西江月·中旬》2013年第09期【摘要】西南夷包括今四川西南、云南和贵州大部。
汉兴后,高后、惠帝以巴蜀作为开拓西南夷的基础,改变了汉初对西南夷放任的状态,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南夷的掌控。
本文对汉武帝对于西南夷开发的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汉武帝;西南夷;开发西南夷包括今四川西南、云南和贵州大部。
据《史记》记载,“西南夷”事实上是“西夷”和“南夷”的统称,所以后面所说的“西南夷”地区,实质上是在用少数民族“西夷”和“南夷”的聚居区来表述秦汉以及秦汉之前的区域概念。
汉兴后,高后、惠帝以巴蜀作为开拓西南夷的基础,改变了汉初对西南夷放任的状态,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南夷的掌控。
汉武帝对于西南夷的开发,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唐蒙初定西南夷唐蒙降服夜郎及周边地区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武帝命唐蒙开建“南夷道”,加强与夜郎故地的政治联系,由此拉开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开发的序幕。
唐蒙将夜郎及周边的小邑纳入了汉的版圖,使其统属于汉的管控之下,在原来的夜郎故地设置犍为郡,并约定以夜郎侯之子作为汉的属县县令。
在对夜郎及周边地区取得有效控制后,唐蒙迅速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整修和维护秦五尺道,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修建通往夜郎故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道路——“南夷道”,从僰道一直延伸到了牂柯江畔,并沿道设置了朱提(云南昭通)、堂琅(云南巧家、东川)、存阝鄢(云南宣威)、汉阳(贵州威宁)、南广(云南盐津)5县。
这条道路从今四川宜宾开始,经川、滇、黔交界地区,到达牂柯江畔(今北盘江)。
这条道是在唐蒙的主持下整修、扩建的,因而也称之为“唐蒙道”。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
治道两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 [1]唐蒙归化夜郎及周边小邑后,进一步通过修建南夷道连接更为僻远的滇黔地区,虽然治道耗费甚多,给巴蜀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负担,但南夷道的修通将汉的影响进一步往南推进,提升了汉在滇黔地区的影响力。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2.05.009论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道路的开发罗亭(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摘要: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
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
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汉武帝;西南夷;交通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12)05-0034-06收稿日期:2011-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与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个案研究(10BZS003)”;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国家起源的理论研究”(10XWR036)作者简介:罗亭(1988-),女,重庆人,主要从事秦汉史方面的研究。
根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巴蜀西南外蛮夷有西南夷,其中较大的部落有夜郎、滇、邛都、嗜雟、昆明、徙、筰都、冉尨和白马,包括了今天云南以及贵州、四川两省西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交通的课题,学术界虽然有所涉猎,但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
通过对古代西南交通的发展史,特别是汉武帝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对西南夷地区交通经营史的研究,除能弄清有关道路修筑的基本史实外,还对于我们以史为鉴、开阔眼界、拓展思路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关于研究状况,有如下几篇文章值得关注:其一,朱惠荣的《汉承秦制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1],立意着眼于边疆开发,交通仅是各方面开发措施的一部分,虽对西南夷道的情况有所涉猎,但毕竟角度不同,也只是略微提及。
其二,李珍焱的《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通“西南”的道路及其意义》[2],虽然通篇论述开西南夷道的过程,但是就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言之不详,使人难以了解开道的艰辛以及更深刻地理解开道成功的伟大历史意义。
其三,高荣的《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3],虽对西南夷道路进行了较好叙述,但其主要侧重于边疆地区的经营,即由于道路的开辟给西南夷地区带来的有利的发展条件。
其四,李正周的《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民族政策》[4]、黎小龙的《战国秦汉西南边疆思想的区域性特征初探》[5]、武宝宁和吴硕的《西汉经营西南地区的政策及其分析》[6]等文均是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对西南夷道的开发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未详细提及其他诸问题。
关于汉武帝所修西南夷道路的具体路线,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分歧。
朱惠荣的《汉承秦制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认为西南夷道由四条路组成:灵关道(旄牛道)由今天的四川峨边县到西昌;夜郎道由今四川宜宾到贵州西;夷道由巴符关到夜郎,东边由夷道县(今湖北宜都附近)西进;博南山道由洱海地区到保山县。
李珍焱在《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通“西南”的道路及其意义》一文中则认为西南夷道由南夷道(唐蒙道)和西夷道(零关道和博南山道)组成。
高荣的《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认为西南夷43第5期No.5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5月May.2012道由南夷道(夜郎道)、西夷道(零关道、灵关道)和博南山道组成。
笔者认为,朱惠荣所谓的四条道路提到的“夷道”仅仅根据《水经·江水注》所言“汉武帝伐西南夷,道从此路出”,显然缺乏可靠的支撑材料,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根据汉朝时把滇、黔以及川南称为“南夷”,川西称为“西夷”的说法,把川西的零关道和云南的博南山道合并为西夷道略显牵强。
根据古代科技落后的特点,道路修筑大都沿河沿江。
笔者经过对比地图、查阅史籍、综合分析后认为,西南夷道由南夷道、西夷道、博南山道组成,即基本赞成高荣的观点。
不过,对于西南夷具体的路线经过,高荣叙述得不太详尽。
本文拟在高荣观点的基础之上,根据古代生产力限制,陆路交通往往沿河而修的特点,对此作详细的叙述,并且通过图1来对比秦朝的“五尺道”和汉朝“南夷道”路线,更直观地体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高荣略述的灵关道和博南山道进行较为细致的论述,着重揭示其他学者未曾详细研究的在开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以及解决难题的政策、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显示其在现当代开发西南的借鉴意义。
二、汉武帝以前西南夷道路开发的基本状况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最早开始于战国晚期。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7]。
可见,在战国晚期已经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往西南夷地区。
西南夷地区民族众多,物产丰饶,但是地形复杂,交通阻塞,社会发展不平衡,整个地区内有农耕、半农耕半游牧、游牧等不同的生产方式,可见其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受地形地势条件所限,秦汉以前虽然有商路可通外界,但仅满足于各地互通有无的需求。
随着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这种民间的商业交往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商路开发是大势所趋。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灭掉蜀、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先对青衣江和岷江合流处进行河道疏浚夷险,“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8],避免继续“破害舟船”。
又从成都循岷江而下,辟山修筑通往当时“僰人”[9]聚居地区(今四川宜宾市)的道路,这条道路也称为“僰道”。
因“其崖崭峻,不可凿”,李冰采取积薪烧岩的办法,即先火烧山崖,再浇上凉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岩石质地变松,易于开凿。
李冰的这些措施为西南夷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法。
图1五尺道和南夷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经略,派“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10]。
常頞将“僰道”延伸,在李冰所筑的由成都至宜宾的“僰道”基础上,开通南广到朱提的道路。
此道南经高县、筠连,渡筠连河,西至云南盐津,渡横江,沿横江北岸西行,经豆沙关至大关、彝良,渡洒鱼河南到昭通[11]。
由于地势险峻,开凿困难,宽仅五尺,只能过人、畜而不能通车,称“五尺道”。
“五尺道”是官方修筑通往西南夷的第一条道路,它的成功开辟,不仅密切了中央王朝和西南夷地区的经济联系,还成就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12]的王朝新局面。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在汉初的60多年里,内则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外则抵御匈奴滋扰。
西南夷地区自从秦开“五尺道”后,“十余岁,秦灭。
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10]。
汉为巩固新生政权,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停止了巴蜀与西南夷的往来,“五尺道”废。
《华阳国志·蜀志》说:“(汉高祖)53罗亭:论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道路的开发第5期虽王有巴蜀,南中(指今滇、黔和川西南地区)不宾也”,“高后六年(前182年),城僰道,开青衣”[8],重新建立了内地和西南夷的联系,到汉武帝时,大规模开发西南夷的条件成熟。
三、汉武帝开“西南夷道”的简单经过及有关线路的厘清公元前141年,刘彻继帝位。
这时西汉经过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力,不仅扭转了对北方匈奴的不利局面,同时还注意边疆地区的扩展,“开土列郡,爰建方州……汉武之迹,可谓大业”[13]。
在西南夷地区,汉武帝在采取军事手段扩张领土的同时,加强政治上的控制,伴随而来的是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经济交流不断,使得西南夷地区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道路的修筑取得突破性进展。
可以说汉王朝的政治势力进入西南边疆,是随着开发交通同时进行的。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
公元前136年,东越王郑攻打南越。
公元前135年大行王恢奉汉武帝之命出兵击东越。
恢遣时任番阳令的唐蒙奉命出使南越。
唐蒙在南越吃到来自蜀地的枸酱,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才知道蜀商“道西北牂牁。
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14]于是上书汉武帝建议开发夜郎道,武帝许之。
“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柞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
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夜郎旁小邑皆贪汉增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
还报,乃以为键为郡。
”[10]拉开了开发西南夷道的序幕。
唐蒙扩建秦的“五尺道”,“南入斩之,凿山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今云南曲靖[11]),二千余里。
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堑凿之迹犹存。
”[15]道路宽十几尺,离地面三四十尺高。
又自僰道指牂牁江。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自僰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
古平夷县治在今贵州毕节市东。
此道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出发途经南广县(今高县、筠连、云南盐津、大关、彝良、镇雄一带)、平夷县、汉阳县(威宁、水城、六枝特区),沿符河水(今南广河)、筠连河、羊官水(今横江)到牂牁江(今北盘江),即“南夷道”(如图1),也称“唐蒙道”[11]。
继唐蒙之后,汉武帝任命熟悉蜀事的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
在西南夷地区,司马相如“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积极奔走斡旋,“略定西夷,邛、筰、冉尨、斯榆之君徼,皆请为内臣。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筰)”[16]“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10]。
至此,打通了成都到邛都(今西昌市)的道路“零关道”。
根据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所载古今地名及山河走势,我们认为这条通往邛都的道路的具体路线应是从今四川成都出发经临邛(今邛崃)、青衣(今芦山)、严道(今荥经)、牦牛(今汉源)四县,沿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过甘洛、冕宁经安宁河至西昌[17],其大体路线如图2。
《汉书·食货志下》载:“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
但是,面对当时西南夷反、匈奴虎视眈眈的局面,汉武帝接受公孙弘建议,罢西夷,专力事匈奴,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
图2零关道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归来,说在大夏看见蜀布、邛竹杖,经过询问当地人得知“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还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无害”(《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由此下决心开发西南夷,打通通往身毒的近道。
“于是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于公元前109年,开通了博南山道。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孝武时,通博南山(今云南永平、保山之间),渡兰沧水(今澜沧江)、耆632012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溪,置雟唐(今云南保山)、不韦(今云南施甸)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