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特色新品种‘宜早1号’的选育
- 格式:pdf
- 大小:220.11 KB
- 文档页数:4
紫阳1号茶树的优良特性及繁殖技术初探毛小花陈刚紫阳县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茶叶种植区,也是全国两个富硒地区之一,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具有增强机体活力、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等特种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
紫阳县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主栽品种主要为紫阳群体种。
为了摸清境内茶树种质资源,找出适栽品种,促进茶叶发展,紫阳县1981—1984年开展了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在原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发现了一丛叶片肥大、不开花结实的稀有单株茶树,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不开花结实茶树,是全国范围内极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命名为紫阳1号,是国内稀有单株,是紫阳茶区古老的活化石,它不仅叶大泡大,且是典型的大叶种,而叶片解破构造栅状组织仅一层,且很松散,是十分珍贵和深入研究的种质资源。
然而,因技术人员紧缺、管理粗放等因素影响,以紫阳群体茶叶品种的繁育工作及其研究相对滞后,外来劣种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冲击了本地良种,导致紫阳茶叶品种的灾难性后果。
近几年,随着紫阳县茶叶企业、茶叶专家对良种重要性的不断呼吁,加大原产地紫阳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已经逐渐成为全县茶叶界的共识,一场茶树珍稀资源研究和繁育保护的工作全面展开。
为做好紫阳1号的繁育推广工作,笔者结合自身长期种植实践,从生境、优良性状、繁殖技术等方面进行开展了初步调查研究,为富硒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一、生境特点紫阳1号茶树是1981~1984年期间开展全县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中在紫阳县红椿区深阳乡平安村发现的,原始生长地海拔810m ,坡向为阳坡,土壤为黄棕壤,土层厚度30~50cm ,富含腐殖质,PH 微酸性。
伴生植被有栎类、马桑等,其上游10km 处的尚坝村三合寨的森林中分布成片古茶树群,且有一部分生长在陡峭的林地中。
原始生境山高雾多,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优质茶叶生长的最佳环境。
二、性状特征紫阳1号属灌木型茶树,树姿半开张,大叶类。
树高123cm ,冠幅152×185cm 。
茶树新品种——舒茶早选育研究报告舒茶是一种新型茶树品种,是近年来国内茶叶领域中研究和开发的重大成果,目前已通过专利审查、国家新产品认定等程序,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茶树品种。
舒茶的研究和开发,经历了多年的攻关,从畜牧育种中获得了新品种。
该新品种具有良好的茶叶品质,茶叶酸性低,茶叶芽叶肥厚强壮,叶片完整,绿色深,与常见的茶树品种相比,更耐旱热,产量高,适应性强,是一种适合中国气候的新型茶树品种。
早在2013年,舒茶就开始了繁育研究,将该品种繁衍至今。
舒茶早选育研究是针对舒茶品种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的一系列研究。
它的主要内容主要是:(1)研究舒茶的基本特性,分析其优缺点;(2)采用操作繁育和技术繁育的方法,对舒茶进行繁育,对舒茶新品种形成有效性进行改良。
本文研究的舒茶材料均来源于我国河北省雄县茶籽山茶种苗栽培基地,采用系统放射形态学分析、临床比较试验等方法,分析舒茶新品种的基本特征,优缺点和性能,以及舒茶繁育是否可行等问题,并对繁育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生产技术等进行研究。
1、舒茶品种基本特性舒茶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品种的叶片大,绿色浓,厚度显著,形态规律,表现出优异的国家1号等级茶叶芽叶标准,其叶片的酸性低,容易萌发。
而且舒茶品种攀援性强,可以将叶片芽肥厚强壮,增加获取量,并且抗旱热性好,叶面水分含量低,可以节约灌溉水量。
2、舒茶早选育研究早选育是指在品种发展的比较早期就进行多种考察,以保证品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方法。
舒茶早选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舒茶新品种的优异性能,使之更加适应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升新品种的获取量和茶叶芽叶肥厚强壮程度,使它们更适合投放市场。
舒茶早选育研究,运用操作繁育和技术繁育的方法,对舒茶品种进行分类和鉴定,以了解舒茶品种特性,以及舒茶繁育是否可行等问题。
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就舒茶新品种形成有效性进行改良,在繁殖中,筛选优良的单株作为新品种的基本苗种,并对新品种的繁殖进行控制,以确保其稳定性。
四川省农业厅行政审批公告2013第004号——第三十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品种简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3.01.08•【字号】四川省农业厅行政审批公告2013第004号•【施行日期】2013.0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农业厅行政审批公告(2013第004号)第三十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品种简介)川麦104、宜油24、富悦玉6号、楚粳28等50个品种已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六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附件:1、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2、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简介二〇一三年一月八日附件1: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1、小麦⑴川麦104 编号:川审麦2012 001⑵川麦61 编号:川审麦2012 002⑶川麦60 编号:川审麦2012 003⑷川麦62 编号:川审麦2012 004⑸南麦302 编号:川审麦2012 005⑹西科麦7号编号:川审麦2012 0062、油菜⑴宜油24 编号:川审油2012 001⑵宜油25 编号:川审油2012 002⑶国豪油5号编号:川审油2012 003⑷德兴油12 编号:川审油2012 004⑸九油18 编号:川审油2012 005⑹蜀丰7810 编号:川审油2012 006⑺德名油100 编号:川审油2012 007⑻川油45 编号:川审油2012 008⑼西禾油3号编号:川审油2012 009 ⑽绵油328 编号:川审油2012 010 3、玉米3.1普通玉米⑴富悦玉6号编号:川审玉2012 018⑵华鸿玉918 编号:川审玉2012 019⑶邦玉101 编号:川审玉2012 020⑷华试919 编号:川审玉2012 021⑸显玉509 编号:川审玉2012 022⑹神龙玉9号编号:川审玉2012 023⑺汉单999 编号:川审玉2012 024⑻福康玉909 编号:川审玉2012 025⑼资玉8号编号:川审玉2012 026⑽博玉206 编号:川审玉2012 027⑾山州2011 编号:川审玉2012 028⑿凉单10号编号:川审玉2012 029⒀正兴5号编号:川审玉2012 0303.2甜玉米彩甜糯333 编号:川审玉2012 0313.3青贮玉米⑴玉草3号编号:川审玉2012 032⑵玉草4号编号:川审玉2012 0334、水稻⑴楚粳28 编号:川审稻2012 010⑵楚粳29 编号:川审稻2012 011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大麦西大麦3号编号:川审麦2012 0072、青稞康青9号编号:川审麦2012 0083、花生⑴云花1号编号:川审油2012 011⑵天府26 编号:川审油2012 0124、食用菌⑴姬菇258 编号:川审菌2012 001⑵川金9号编号:川审菌2012 002⑶川蘑菇2号编号:川审菌2012 003⑷川耳6号编号:川审菌2012 0045、茶树⑴云顶早编号:川审茶树2012 001⑵川沐217 编号:川审茶树2012 002⑶宜早1号编号:川审茶树2012 003⑷云顶绿编号:川审茶树2012 0046、甘蔗甜城99 编号:川审蔗2012 0017、果树⑴梨形橙编号:川审果树2012 001⑵马克斗桔橙编号:川审果树2012 002⑶夏黑葡萄编号:川审果树2012 003附件2: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简介主要农作物品种一、小麦1、川麦104⑴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⑵品种来源:川麦42/川农16⑶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86天左右。
早生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系“茶农1号”的选育
佚名
【期刊名称】《作物育种信息》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茶树在多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辐射育种、花药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都进行过一系列研究,但是运用这些技术还未选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质、高产、早生、抗性强的良种。
目前在茶树良种选育上仍主要利用自然突变进行单株选育或利用杂交技术进行基因重组。
离子注入技术给茶树育种工作者带来新的尝试。
【总页数】2页(P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03
【相关文献】
1.早生优质抗寒茶树新品种"浙农117"选育研究 [J], 刘祖生;梁月荣;赵东;赵学仁;胡月龄
2.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系“浙农139”选育 [J], 刘祖生
3.特早生特抗寒茶树新品种“农抗早”选育初报 [J], 杨维时;胡绍德
4.中茶111等四个优质、高产、早生茶树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J], 陈亮;姚明哲;金基强;王新超;马春雷;虞富莲
5.利用N+诱变选育的茶树新品系"茶农8号"的特性 [J], 王朝霞;江昌俊;李叶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良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的选育余有本;王衍成;纪昌中;吴世明;李华海;周天山【摘要】陕茶1号是通过单株选育—无性繁殖的方法从全国茶树良种紫阳群体种中选育出来的.多年品种比较试验表明,该品种发芽早,芽头肥壮,持嫩性强,鲜叶产量达到6 343.8 kg/hm2,比福鼎大白茶高15.7%;内含成分丰富而独特,属于高氨基酸(5.2%)、低咖啡碱(2.8%)、低茶多酚(12.2%)的茶树品种,适制绿茶,制茶品质优良;抗病虫性和抗逆性强,适合于陕南及周边茶区种植.【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2)007【总页数】5页(P169-173)【关键词】茶树;育种;陕茶1号;优良品种【作者】余有本;王衍成;纪昌中;吴世明;李华海;周天山【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康725000;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安康725000;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康725000;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安康725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优良茶树品种既是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茶叶的基础,也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茶叶竞争是品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品种的竞争。
市场要求品种更换的周期越来越短,育种者要有前瞻性,要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和目标,加速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品种选育[1]。
经过国内茶树育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迄今,已经拥有国家审(认、鉴)定无性系茶树品种81个和省审(认)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约120余个[2]。
为了满足茶产业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的发展需求,茶树育种目标已从高产为核心逐步转向优质、多抗和低耗为核心,倡导品种多样化,避免同质化,以满足茶类多样化发展需求[3]。
陕南茶区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和自然选择,幸存下来很多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
浙江省特早生茶树又添新品种春茶萌发期和开采期与特早生品种“乌牛早”相当的浙江省三门县珠岙镇“香山早1号”茶树品种,日前在杭州通过省级鉴定,从而使浙江省特早生型茶树又增添了新品种。
据《三门县志》记载,三门县珠岙镇的“香山茶”在解放前就已经闻名台州、宁波和上海一带,但由于茶树良种推广比例跟不上名优茶开发需求,却落后于邻近县市,茶叶生产没有形成规模。
20世纪XX 年代,当地科技人员在珠岙茶园中发现了一些春茶萌发早的茶树个体。
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科技人员选择了2个长势良好的单株培育插穗进行繁殖,分别命名为“香山早1号”、“香山早2号”。
然后对被命名为“香山早1号”茶树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特征观察,发现“香山早1号”茶树不仅萌发早,而且香气高,滋味纯正。
于是,珠岙镇和县林特局邀请了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专家和本县林业科技人员共同组成研究小组,系统地开展了“香山早1号”的遗传和抗性鉴定、产量和品质比较等研究工作。
通过系统选育方法,从茶区群体茶种中经过多年选育而成。
从XX年开始,他们在三门、宁海、新昌等3个县进行推广试种,累计试种面积2880亩,其中三门1580亩、宁海800亩、新昌500亩。
“香山早1号”茶树品种在3个县试种结果表明,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春茶萌发期普遍比“乌牛早”品种早5天左右,是一个特早生茶树品种,其品质明显高于“福鼎大白茶”,产量与本省推广特早生品种“乌牛早”和“平阳特早”相当,抗低温抗病力强于“乌牛早”。
由于春茶萌发早,生产名优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亩产值2000至5000元不等,累计产生效益3740万元。
在鉴定会上,来自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省农业厅经作局等单位的茶叶专家鉴定认为,“香山早1号”茶品质上乘,外形紧细、绿润,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香高浓郁持久,叶底嫩绿明亮,氨基酸含量高,每年2月底至3月初即可采摘新茶,属适制绿茶的特早茶树新品种,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开发价值。
《茶树育种学》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茶树染色体以x=(15)为基数,在体细胞中为(30)条,在性细胞中为(15)条。
2.作为核型分析的染色体,一般以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为基本形态。
3.茶树有丝分裂标本常以种子用沙培1周长出的(幼根)为材料。
4.茶树树型分为(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三种。
5.茶树学名是用(属名)、(种加词)和(命名人姓名的缩写)组成。
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植物学拉丁文全名是(Camellia sinensis cv. Fuding-dabaicha)6.茶树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以无性繁殖方法生产树苗,其后代个体基因是杂合的,品种内个体之间基因型是(相同的)。
8.气温(低)的地区向气温(高)的地区引种茶树,一般能够适应。
9.云南等省的一些大叶种引种到安徽北部等地区,难以种植成功,主要是(冬季极限最低气温)比原产地低得多。
10.南方茶树品种北引后,其最低分枝部位(降低)。
11.南方茶树品种北引后,新梢茶多酚含量(减少)。
12.茶苗移栽通常在(春初)或(秋末冬初)进行。
1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和成活率,从而定向地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
14.(基因重组)是茶树有性群体中造成不同个体遗传组成差别的主要来源。
15.(基因突变)是茶树无性系品种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
16.(自然选择)是按茶树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向进行的,选择的结果使茶树更适应自然环境条件。
17.(人工选择)是根据社会的经济要求或人类的喜好,从自然界混杂的茶树群体中或人工创造的原始材料中,选择需要的类型和个体。
18.表型方差可以分为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两部分。
19.遗传力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
20.通过与产量因子密切相关地一些性状,如(树高)、(树幅)、(叶片光合强度)、(幼年茶树定型修剪枝叶重量)、(单株芽叶数)、(新梢着叶数)、(百芽重)、(发芽密度)、(扦插苗发根数)、(根干重)和(抽梢率)等,可间接判断某品种的产量。
植物新品种茶树云茶香1号的选育包云秀1ꎬ2ꎬ3ꎬ田易萍1ꎬ2ꎬ3ꎬ梁名志1ꎬ2ꎬ3ꎬ陈春林1ꎬ2ꎬ3ꎬ邓少春1ꎬ2ꎬ3ꎬ刘本英1ꎬ2ꎬ3ꎬ徐丕忠1ꎬ2ꎬ3ꎬ李云娜1ꎬ2ꎬ3(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ꎬ云南勐海㊀666201ꎻ2.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ꎬ云南勐海㊀666201ꎻ3.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ꎬ云南勐海㊀666201)㊀收稿日期:2019 ̄06 ̄04㊀㊀修回日期:2019 ̄07 ̄19㊀基金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 云南特色茶资源发掘利用及新品种繁育推广 (2018ZG009)ꎻ云南省科技厅青年项目特异茶树 紫娟 诱变后代的多样性研究(2018FD130)ꎮ㊀第一作者简介:包云秀(1967 ̄)ꎬ女ꎬ云南省景东县人ꎬ高级实验师ꎬ研究方向:茶树新品种选育推广和茶树种质创新ꎮ㊀通信作者:刘本英(1972 ̄)ꎬ男ꎬ湖南省辰溪县人ꎬ博士ꎬ研究员ꎬ研究方向:茶树资源与育种ꎮ摘㊀要:茶树新品种云茶香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云抗14号(ɬ)ˑ福鼎大白茶(ȶ)杂交组合F1中单株选育的无性系新品种ꎮ1992-2008年经品比㊁区域性试验测定表明ꎬ该品种产量高于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和云抗10号ꎻ生化成分分析表明ꎬ该品种含水浸出物45.6%ꎬ咖啡碱3.8%ꎬ茶多酚32.8%ꎬ氨基酸2.4%ꎬ酚氨比值13.7ꎬ具有适制绿茶的物质基础ꎬ其制出的绿茶外形肥壮显芽㊁深绿ꎬ汤色嫩绿明亮ꎬ香气嫩香浓ꎬ滋味醇爽较鲜ꎬ叶底绿较亮显芽等特点ꎮ文章阐述育种过程㊁主要从产量㊁内含成分㊁制出的绿茶品质㊁抗性等方面与福鼎大白茶和云抗10号作对比ꎬ讨论了云茶香1号的应用前景和品质特征ꎮ关键词:云茶香1号ꎻ植物新品种保护ꎻ品种选育㊀㊀茶树新品种云茶香1号于2009年4月申请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ꎬ申请号:20090204.1ꎬ公告号:CNA005594E[4]ꎬ授权日:2015年11月1日ꎬ保护期限为15a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于1978-2009年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方法ꎬ以云抗14号和福鼎大白茶作为亲本ꎬ从杂交F1单株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性试验选育而成ꎮ在云南西双版纳栽培ꎮ保山㊁普洱等引种ꎮ1㊀选育过程1.1㊀亲本选择母本选择优质㊁产量高㊁抗寒性强ꎬ适制红㊁绿茶的优良品种云抗14号ꎻ父本选择生长旺盛㊁抗寒兼抗旱㊁茸毛多㊁产量高ꎬ适制名优绿茶的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ꎮ1.2㊀品种选育1978年进行人工授粉ꎬ次年底获得F1茶籽进行育苗ꎮ1981-1983年进行过二次扦插繁殖ꎬ共扦插237穗ꎬ1984年定植于杂交母本园ꎮ1987-1992年在母本园中进行DUS测试ꎮ1992年定植于品种比较试验园ꎬ试验设三次重复ꎬ随机排列ꎬ单行双株ꎬ株距0.5mꎬ大行距1.5mꎬ以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作为对照[4]ꎮ1997-2002年在保山市茶树良种场进行区域性试验ꎮ2009年3月选择云抗10号做为云茶香1号的近似品种为对照ꎬ将具有特异性㊁一致性㊁稳定性和新颖性的云茶香1号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ꎬ经过7a的茶树新品种DUS测试ꎬ到2015年11月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ꎮ2㊀产量表现依据试验采摘标准[5]ꎬ2001-2008年8a(9~16足龄)品比干茶产量鉴定平均结果显示ꎬ 云茶香1号 干茶产量比对照 云抗10号 高85.5%ꎬ比对照 福大 高72.6%ꎬ结果见表1ꎮ3㊀品种特征特性3.1㊀生物学特性云茶香1号的主要特征特性:树姿半开张ꎬ分枝密度中ꎬ叶片姿态属小乔木型ꎬ叶片着生姿态向上ꎬ叶长平均14.11cmꎬ叶宽5.75cmꎬ叶色深绿ꎬ叶尖渐尖ꎮ芽叶茸毛特多㊁肥壮㊁淡绿色ꎬ一芽二叶百芽重66.4kgꎬ一芽二叶长9.10cmꎬ芽长2.98cmꎬ整年固定平方尺发芽个数为9284个㊁重量为1.98kgꎮ盛花期在10月上㊁中旬ꎬ花冠直径5.35cmˑ4.84cmꎬ子房茸毛多ꎬ柱头3裂ꎬ裂位1/3ꎬ雌雄蕊等高ꎬ花萼外部和花梗上有花青甙积累ꎮ3.2㊀品质2003-2006年4a春季采制一芽二叶蒸青样ꎬ分析得出:云茶香1号茶多酚为32.8%ꎬ水浸出物为45.6%ꎬ氨基酸为2.4%ꎬ酚氨比值为13.7ꎬ其酚氨比高于福鼎大白茶和云抗10号ꎬ内71 陕西农业科学2019ꎬ65(11):17-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haanxi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含成分比例协调ꎬ适制绿茶ꎮ表1㊀云茶香1号品比产量鉴定年份云茶香1号/(kg hm-2)福大(CK)/(kg hm-2)云抗10号(CK)/(kg hm-2)与福大比/%与云抗10号比/%20012843.41480.051299.9+92.1+118.720022695.051386.61230+94.4+119.120033259.951916.71330.05+70.1+145.120042523.31443.31390.05+74.8+81.5200524901876.651789.95+32.7+39.120063769.952173.352103.3+73.5+79.220073123.452236.52153.55+39.7+45.020083213.451346.551597.05+138.6+101.2平均2989.821732.461611.73+72.6+85.5㊀㊀注:鲜叶折成干茶以4.4ʒ1折算ꎮ㊀㊀2003-2004年的春㊁夏㊁秋3季重复2次制烘青绿茶样ꎬ通过品质评审ꎬ其结果为:云茶香1号春茶绿茶品质总分为90.0分ꎬ超过云抗10号(88.7分)ꎬ低于福鼎大白茶(90.2分)ꎻ云茶香1号夏茶绿茶品质总分为89.9分ꎬ超过云抗10号(89.2分)ꎬ低于福鼎大白茶(90.6分)ꎻ云茶香1号秋茶绿茶品质总分为90.8分ꎬ超过云抗10号(88.8分)低于福鼎大白茶(91.8分)ꎮ春㊁夏㊁秋3季品质总分平均:云茶香1号绿茶品质总分为90.23分ꎬ超过云抗10号(88.9分)ꎬ低于福鼎大白茶(90.87分)ꎮ综合春㊁夏㊁秋烘青绿茶样感官审评结果ꎬ云茶香1号制绿茶具有香气嫩香浓㊁滋味醇爽较鲜㊁叶底绿较亮显芽等品质特点ꎮ其1989年利用云茶香1号鲜叶为原料研制名优茶ꎬ在1992年研制加工的 佛香茶 和 版纳白毫 茶被评为云南省名茶ꎬ1996年 佛香茶 和 版纳曲毫 茶荣获中国西部地区第三届 陆羽杯 金奖ꎮ3.3㊀抗性3.3.1抗寒性㊀1999-2000年的田间冻害调查结果得出: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叶片受冻害1级ꎬ云抗10号叶片受冻害3级ꎬ云茶香1号叶片受冻害4级ꎬ抗寒性低于2个对照ꎮ3.3.2㊀抗旱性㊀云茶香1号抗旱性优于云抗10号ꎬ弱于福鼎大白茶ꎮ3.3.3㊀茶小绿叶蝉抗性鉴定㊀采用室内和田间相结合的方法ꎬ以田间茶树蓬面芽下2叶100片叶虫口数㊁田间100片叶自然产卵和笼内接虫产卵量的试验鉴定ꎬ选定笼内接虫产卵选择性试验作为茶树品种抗该虫的鉴定方法ꎬ以每芽虫数多少作为茶树品种对该虫抗性大小的鉴定指标ꎬ2002-2004年3a进行茶树品种抗茶小绿叶蝉鉴定结果显示ꎬ云茶香1号抗茶小绿叶蝉能力弱于2个对照ꎮ3.3.4㊀茶饼病鉴定㊀通过茶饼病高发季节观测ꎬ云茶香1号抗茶饼病能力超过云抗10号ꎬ低于福鼎大白茶抗茶饼病能力ꎮ4㊀主要栽培技术要点4.1㊀开挖种植沟和施入底肥按确定的大行距(1.5m)进行拉线定标ꎬ划出种植带ꎬ纵横整齐等距ꎮ划线以磷肥粉按等高点划出种植带ꎻ种植沟规格:深ˑ宽=50cmˑ60cmꎬ由下往上开挖种植沟ꎬ当茶地最下面的一条种植沟开挖好后ꎬ逐级往上进行开挖ꎮ每公顷施入农家肥45000kg和钙镁磷肥1500kgꎮ4.2㊀种植期宜在6-7月雨季用一年生茶苗移栽定植ꎮ4.3㊀种植密度茶苗种植以双行单株为宜ꎬ大行距150cmꎬ小行距ˑ株距为30cmˑ35cmꎬ每公顷栽37700株左右ꎮ5㊀讨论云茶香1号绿茶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ꎬ这在大叶种中是稀少的ꎮ茶树人工杂交能否成功ꎬ关键看亲本的选择ꎬ从云茶香1号选育来说ꎬ绿茶品种的选育采用福鼎大白茶作为亲本是具有可行性的ꎬ从品种本身来说ꎬ云茶香1号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ꎮ参考文献:[1]㊀张建华ꎬ王建军ꎬ米艳华ꎬ等.云南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学报ꎬ2004ꎬ17(增刊):398 ̄401.[2]㊀赵洋ꎬ杨阳ꎬ刘振ꎬ等.我国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分析[J].茶叶通讯ꎬ3013ꎬ40(04)ꎻ17 ̄20. [3]㊀汪云刚ꎬ刘本英ꎬ宋维希ꎬ等ꎬ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J].西南农学报ꎬ2010ꎬ23(05):1750 ̄1753. [4]㊀«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委员会.中国茶树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01:15 ̄150. [5]㊀陈亮.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ꎬ2005:70 ̄72.81陕西农业科学2019年第65卷第11期。
东茗1号是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一位茶农从鸠坑群体茶树资源中发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单株选拔-无性繁育法育成。
东茗1号发芽较早、芽头肥壮,2007—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品系选育圃内开展了以福鼎大白茶、龙井43为对照的品系比较试验。
由于对照试验中龙井43只设有1个小区,无法做统计分析,仅在分析物候期时作为参考。
2019年,于病虫害发生盛期在新昌县进行病虫害田间抗性鉴定。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设计供试材料东茗1号,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CK1)和龙井43(CK2)。
试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品系选育圃内进行。
试验地每小区面积为12m2,单行双株条栽种植,行距1.5m,丛距0.33m,每小区共植24丛(48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外设保护行。
2007、2008、2009年共进行3次定剪,试验茶园肥培管理按照丰产茶园标准进行,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2.鉴定内容及方法根据《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茶树》[2]和《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暂行技术规程》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各项目的观察记载。
(1)茶树形态特征对品种特征特性进行观察和描述。
(2)成活率调查定植1年后,调查丛成活率。
丛成活率/%=茶树新品种东茗1号试验报告俞志锋1,白家赫2,张志汀3,陈亮4*1.新昌县东茗乡两美建设办公室,312530;2.新昌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312500;3.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312533;4.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摘要:东茗1号发现于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单株选拔-无性繁殖法育成茶树新品种,为灌木型、直立、早生种,生长势弱于对照福鼎大白茶,但春茶产量较福鼎大白茶高7.4%,春茶经济效益好。
春茶一芽二叶茶样平均约含氨基酸4.8%、茶多酚19.4%、咖啡碱3.1%,水浸出物49.1%,适制烘青和扁形名优绿茶,所制干茶外形优,烘青绿茶品质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扁形茶品质达到龙井43水平。
白茶1号的选育工艺
白茶1号的选育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种选育:白茶1号是一种新品种,其选育需要从已有品种中筛选出具有较好遗传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选育,得到具有较好经济性状的优良品种。
2. 繁殖技术:白茶1号的繁殖主要采用无性繁殖,包括插条、嫁接等方法。
插条繁殖适用于树龄较大的茶树,嫁接繁殖适用于茶树树龄较小的情况。
3. 栽培技术:白茶1号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施肥、灌溉、修剪等方面。
其中,土壤改良是关键,要选用肥沃、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并进行适当的施肥和管理。
4. 收获与加工技术:白茶1号的收获时间要在春季嫩芽生长期内,采摘要轻柔,避免损伤嫩芽。
加工技术要保持传统的白茶加工工艺,包括萎凋、杀青、晾干等步骤,确保白茶1号的品质和口感。
灵山县茶树品种选育试验初报灵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中国优质绿茶主要产区之一。
为了提高当地茶叶品质,我单位选择从茶树品种入手,进行了选育试验。
一、选育茶树品种参考前人经验及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我们经过慎重比较,在经济效益和生态适应性方面均较好的基础上,选定了大叶种和小叶种两个品种作为选育对象。
1. 大叶种通过选定的杂交方法选育得到的大叶种,树体高大,叶片较大。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早春发芽,生长快,耐寒抗旱。
叶片中咖啡碱、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可对人体等方面达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我们从当地原生品种中,选择了生长条件环境较严苛的茶树作为小叶种育种基础。
小叶种树体矮小,树冠直立,适应性强,生长缓慢,但茶叶品质极佳。
叶形较窄小,色泽嫩绿,滋味清香爽口,茶多酚含量高,适合制作高质量绿茶。
二、选育试验1. 植树造林我们选用同一地块,分别种植了大叶种和小叶种各50亩,采用科学施肥、灌溉、除草等措施,掌握两个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2. 茶叶质量比较在试验茶园中,同一时期采摘两种茶叶,对比了它们的叶片形态、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成分含量以及红外光谱特征等方面。
结果表明,大叶种叶片较大,含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较高,适合制作红茶或黑茶。
小叶种叶型小而精致,色泽鲜活,含茶多酚较高,适合制作绿茶。
三、结论通过本次选育试验,我们初步建立了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大叶种和小叶种两个茶树品种,实现了对当地茶叶品质的提高。
同时,针对初步选育的品种,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配套的栽培模式及加工技术,以获得更高效益的应用。
“碧螺春”最新品种——早茶1号一、碧螺早茶1号性状简介碧螺早茶1号系东山白沙村茶农叶才林经过二十余年观测,经分离、培养、提纯,采用无性繁殖而成的一个茶叶新品种。
该品种在洞庭东山表现为开始采摘时间早(一般3月15-20日即可采),产量高,经济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茶叶,其性状与本地普通茶有明显区别。
早茶叶大,长×宽8.2×2.8cm,成长卵形,叶尖渐尖,叶基不正锲形,叶缘有细密锯齿,叶正面主脉下陷,叶缘稍反卷,叶薄,正面叶色淡黄绿色,革质有蜡,反面淡绿色带白色反光。
春夏梢枝颜色暗红带纵状裂纹,夏秋梢呈红黄色,晚秋梢呈绿色,枝长平均50cm,枝粗0.41cm,节间稀,节间距平均2.5cm.芽正常年份3月10日即萌发,一般在3月15-20日已可采摘,芽上下同大,同步发芽,2000年3月24日芽平均已达0.95cm,比普通茶平均芽长0.53cm,长79%;每枝萌发24-30芽,比普通茶每枝萌发10.6个芽多一倍以上。
(见表)表早茶1号与普通茶性状比较2000.3.23-24 单位:cm从3月25日至4月5日为早茶1号的主要采收期,而4月5日之后则是普通茶大量上市也即价格大幅下跌之时,所以早茶1号的经济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茶叶。
至清明后早茶1号的春茶已基本结束。
二、碧螺早茶1号栽培技术(一)土壤准备茶叶为多年生的深根植物,土壤的肥厚与茶树的生长及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种植前要求土壤深翻或开沟深宽各50cm以上。
土壤应避开房屋基地、坟地、带石灰质的土壤。
种植沟内应施入猪、羊灰或菜饼复合肥等,复土10cm再行种植。
(二)合理密植为了充分利用光能和养份,种植时要兼顾茶树个体发育生长和群体的关系。
种植方式采用条栽,种植密度行距都在150㎝至160㎝,丛距为30㎝左右,每丛定苗3-4株,株距6-10㎝,每亩需苗4500株至6000株。
(三)茶苗移栽茶苗移栽的最适宜时期是地上部份处于休眠时期,移栽容易成活,另外应根据气候特点,避免干旱和严寒,最适时期是重阳节气,即10月份和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都比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