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3.44 KB
- 文档页数:17
8.4 免疫调节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二、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3.二次免疫及其特点(1)二次免疫的特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2)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三、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疾病(连线)2.免疫学应用(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高频考点一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辨析例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答案】C【变式探究】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二、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3.二次免疫及其特点(1)二次免疫的特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2)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三、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2.免疫学应用(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高频考点一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辨析例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变式探究】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高频考点二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例 2.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
3.5 免疫调节班级姓名学号【考纲要求】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Ⅰ)。
【基础知识回顾】一、免疫系统组成1.免疫器官:、________、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________细胞(迁移到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______ (由产生)、(由产生)、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一)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①第一道防线:由、组成。
②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和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抗原:能够引起机体的物质。
如、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自身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这种性质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物质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抗体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抗体的作用。
)抗体:①化学本质:②分泌抗体的细胞:(1)体液免疫:参与的细胞:。
免疫过程:结果:多数情况下产生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
免疫过程:结果:T细胞分化成,与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3.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相对较短,而记忆细胞可长期或终生存在。
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产生新的细胞(或细胞),迅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速率,强度也比初次免疫反应,能在机体尚未患病前将入侵抗原消灭。
思考1.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即:,,所以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哪种免疫,得看它吞噬的结果。
2.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细胞能非特异性地识别抗原;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不能识别抗原,但所产生的能识别。
《免疫调节》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考纲要求】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Ⅰ)。
【基础知识回顾】一、免疫系统组成1.免疫器官:、________、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________细胞(迁移到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______ (由产生)、(由产生)、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一)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①第一道防线:由、组成。
②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和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抗原:能够引起机体的物质。
如、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自身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这种性质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物质叫做抗原决定簇,它是抗体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吞噬细胞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才能发挥抗体的作用。
)抗体:①化学本质:②分泌抗体的细胞:(1)体液免疫:参与的细胞:。
免疫过程:结果:多数情况下产生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
免疫过程:结果:T细胞分化成,与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3..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相对较短,而记忆细胞可长期或终生存在。
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浆细胞迅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速率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强烈,能在机体尚未患病前将入侵抗原消灭。
思考1.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即:,,所以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哪种免疫,得看它吞噬的结果。
2.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细胞能非特异性地识别抗原;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不能识别抗原,但所产生的能识别。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免疫调节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过接种疾苗预防的是()①肺结核②白化病③缺铁性贫血④流行性感冒⑤尿毒症A.①④B.②③C.①⑤D.③④2.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
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3.人体在接种流脑灭活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下列细胞中,不参与此过程的是()A.树突状细胞B.辅助性T细胞C.B淋巴细胞D.细胞毒性T细胞4.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5.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6.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
高考第一轮复习学案《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调节》一、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基础防线1: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化学防御(唾液、胃液);防线2: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破坏病原体。
防线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对象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特点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联系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二、四个概念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比较项目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起源发育场所分化条件受抗原刺激分化结果分化成细胞和细胞2、抗原和抗体(1)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如如蛋白质、多糖等,也可以是自身组织,如。
(2)抗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
主要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属于免疫)也有。
注意:(1)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其表面具有特定化学基团,因此进入人体内的金属弹片等异物不是抗原。
(2)一种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3)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a.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种特异的,位于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的外表面上。
在胚胎发育中即产生。
除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b.过程:①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便会将其吞噬。
②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
与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后,呈递给淋巴细胞。
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体液免疫的对象: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细胞免疫的对象: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移植器官。
2、过程:【特别提醒】(1)切除胸腺,细胞将不能产生,免疫将全部丧失,但免疫仍可产生。
(2)骨髓遭到破坏,淋巴干细胞将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淋巴干细胞,只能恢复免疫。
2.4 免疫调节复习学案2016备考·最新考纲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II)2.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I)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深度思考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对吗?所有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吗?[典例引领]【典例1】(2013·课标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3、免疫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特异性免疫与免疫失调病1.体液免疫过程(绘制图形)2、细胞免疫过程(绘制图形)4.免疫失调疾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连一连)【典例2】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D.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考点三、免疫学的应用(1)的发明和应用。
(2)用人工标记对组织内的进行检测。
(3)也涉及免疫学的应用。
课堂检测1、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
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
不可能的原因是()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后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3、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4、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5、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
《免疫调节》一轮复习学案[考纲要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是今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多以选择题。
2019以填空题考查。
一、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心艾滋病患者。
3.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1.复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复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三、教材回归,问题清单,课前记忆。
1,免疫系统的功能。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水平)。
3,T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是?4,T细胞和效应T细胞,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5,口腔中的溶菌酶和血浆中的溶菌酶,各属于第几道防线。
6,吞噬细胞属于第几道防线。
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的作用。
7,抗原和抗体的概念8,体液免疫的过程。
9,细胞免疫的过程。
10,能识别抗原的细胞。
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
11,记忆细胞的特点12,二次免疫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1.用思维导图表达出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2.免疫系统的功能是什么?3.举例说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怎样体现的?4.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答出2点即可)。
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4讲免疫调节的类型概念落实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①种类②(APC)(3)免疫活性物质◉归纳总结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2.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1)判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三个依据(2)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3)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最基本的功能):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但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会导致或被病原体感染等。
②免疫自稳:能够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
若异常会发生病。
③免疫: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发生。
若异常则易发生肿瘤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诊断·加强▶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淋巴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2)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3)辅助性T细胞既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是机体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5)抗原都来自机体的外部。
()(6)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7)胃酸杀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8)免疫防御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典题固法(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2022·河北卷)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免疫调节、考纲要求:二、考点梳理:考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场所,主要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
2、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位于________ 、______ 和淋巴结中,主要有吞噬细胞,________ (在胸腺中成熟)、 _______ (在骨髓中成熟)、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等。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有浆细胞产生的_________ 、T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 和溶酶体。
思考:1、抗体的分布、化学本质、来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抗毒素、凝集素与抗体有何关系?2、抗原的特性有哪些?外毒素、凝集原与抗原有何关系?例1、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
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B. 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C•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 .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变式1、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吞瞬细血— f +舷皿T创H月包A. 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B. 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C. 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D. 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 c和d有关变式2、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A. 血液中Q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 .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变式3、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 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
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 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⑵、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 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 A组大鼠注射,任何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 。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 。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__________ 。
考点2、免疫系统的调节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第二的防线由 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2)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2、特异性免疫(1)组成:主要是由由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借助由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而组成(2)方式:由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
(3)过程:①②细胞免疫的过程—思考:1、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3、二次免疫主要发生的反应及特点?例2、有关免疫细胞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 浆细胞可以识别特定抗原B. 一个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多种抗原C. 一个记忆细胞可以识别多种抗原D. 一个效应T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变式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D •②③⑥⑦变式5、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后A.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B.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定时检测C.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D. 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变式6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 、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变式7、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效应T细胞变式8、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 、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 、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变式9、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
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过程主要体现____________ 程。
⑵图中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进一步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 田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内的基因________________ (部分或全部)进行了转录,合成了_______________ (相同或不同)的信使RNA⑶ 图中的⑦所示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或没有)细胞周期,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4)同种病菌二次侵入机体时,主要发生的与图示相关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失调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和 ___2、免疫功能过强会引起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等疾病。
3、免疫功能过低会引起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等疾病。
4、过敏反应:(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____ 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 。
(2)、反应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发病机理: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___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________ ,引起过敏症状。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是抗原的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在消灭抗原的同时,也消灭了正常细胞。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思考: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有什么不同?(从来源、分布、作用来分析)例3、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一一 DNA S苗,它们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以下关于 DNA S苗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 DNA S苗是抗原B. 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C. 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D. 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变式10、免疫接种包括两种方法:①注射抗体;②注射抗原。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的治疗属于方法② B .方法①在接种对象体内引起B细胞的增殖、分化C•方法②通过使人体患病从而获得免疫力 D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预防一些传染病变式11、(2010广东卷T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 -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全身出现性过敏反应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变式12、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贝U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可能失明。
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
对此现象推导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机体的过敏反应B、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C、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能刺激 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变式13、病人注射青霉素前要做“皮试”,即将少量的药液注射于前臂掌侧皮肤中,观察是否出现局部过敏反应。
通常一个疗程内不会更换青霉素的批号。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有青霉素过敏史,一般不使用青霉素治疗B、若第一次做青霉素“皮试”无反应,则终身可以使用青霉素C、对青霉素“皮试”有反应的患者,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D首次“皮试”无反应的患者,再次“皮试”可能出现反应变式14、右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b细胞为______ ,溶酶体分解抗原的过程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d细胞为_________ ,在机体中该细胞是由__________ 增殖分化来的。
(3)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c细胞,对机体免疫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该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以上免疫过程的同时,还刺激机体产生其他特异性免疫。
请说明免疫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为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细胞,某生物兴趣小组以鼷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相关实验,请为其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并得出结果。
A. 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保留在小鼠体内。
B. 对照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实验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