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备考资料库正确使用词语(6)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使用词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使用词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使用词语一、考点讲解: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
能力层级:D考点内容:①同义词的使用;②近义词的区分;③词语意义辨析;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考题回顾近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坚持一个..,再次申明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答案:A近年〔江西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2〕“保下钓鱼岛〞网站遭受烈客垄士,仍在修复当中〔3〕帕舍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病.A。
馈赠目前该B。
捐赠目前该C.馈赠目前本D。
捐增目前本答案为B.馈赠:赠送〔礼品〕.捐赠: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日前:几天前。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基础知识对策(六)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一天,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叫《我的家》。
一位叫小军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家有我的爸爸、妈妈和我三人。
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
但偶尔爸爸妈妈也会同室操戈。
爸爸总是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这段文字可谓精彩之极。
从成语的规范使用上来看,可以说是个个成语都使用不当。
如果抛开规范性要求,那么,文段中的成语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诙谐、幽默的意趣。
当然,高考中,就“正确使用熟语”而言,可不能这样随便使用。
作题时,在熟语选用上要严格遵守熟语使用原则,因为它主要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既然强调“正确”,自然要按照有关原则使熟语使用规范。
既要“规范”,就要了解熟语的特点,即熟语来自古代汉语中文化典籍、诗词文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词素(文字)固定,结构固定,意义固定,感情色彩固定,大家不能随便去书写,去调整,去望文生义,去傅演感情色彩。
所以,要想正确使用熟语,就要“勤读、勤查、勤积累”,牢固掌握熟语的文字、结构、意义、感情色彩等,这是基础。
成语是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如:【全国卷Ⅰ】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综观近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以实词为主,着重于词义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褒贬色彩等方面的考查。
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容易被忽视、混淆的词语。
2.命题形式2022之前以客观选择题为主,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卷Ⅰ、卷Ⅱ均考查成语填空,采用主观题考查学生词语积累。
综合近几年高考题,以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为主。
3.一改以往词(成)语命题独立辨析的形式,将词(成)语放在阅读文段中,强化整体阅读,不只考近义成语的辨析,还考查了一般词语的辨析,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向一成语填空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卷Ⅰ、卷Ⅱ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
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成语填空题的语境分析法(1)找出关键句。
这里的关键句是指与需填入的成语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句子。
一般而言,这些句子暗含了对成语的解释说明。
(2)分析语境,确定关键信息。
首先对空缺处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句中的信息点,然后分析其含义,再将此含义缩减为对应的词语。
(3)结合分析,选出合适成语。
在给定的语境中需要考虑词语使用对象、范围、词义侧重点、感情色彩等,最后选出一个合适的成语填写即可。
考向二辨析近义成语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侧重考查辨析与正确使用近义成语的能力。
其题目难度大,能力要求高。
那么,如何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辨析近义成语呢?近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表现在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使用范围大小不同、使用对象不同、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等几个角度上。
答题时要抓住细微差别,巧辨近义成语,并根据前后文语境做出正误判断。
专题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填写成语1.(2022·广东·华师附属(龙门)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三阶段练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觉醒年代》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_____的诸多人物。
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__________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_______。
【答案】雪泥鸿爪(丰功伟绩)精雕细琢惟妙惟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做出贡献的人,可填写“雪泥鸿爪”或“丰功伟绩”。
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第二处,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与后面的“寥寥数笔”相对比,所以,此处可填写“精雕细琢”。
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
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
第三处,语境是说形象刻画十分生动传神,非常逼真,所以此处可填写“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_____。
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
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
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
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两年高考真题演练1.(2015·新课标全国Ⅰ,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2015·新课标全国Ⅱ,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__,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________,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________,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C.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3.(2015·重庆卷,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闪亮。
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备考资料库:正确使用词语(6)十一、常用虚词辨析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2.曾经已经(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
(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
(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
(事实是没摔倒)(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
动词用否定式。
差点儿没见着。
(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
(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
(事实是买到了)(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
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
(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
(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
(事实是没买到)4.除非[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比较: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5.对对于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
|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
|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
|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
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
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6.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7.固然[连]1.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
前后小句意思矛盾,“固然”的用法近于“虽然”,但“固然”多用在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但是、可是、却”等配合。
药固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引时间来的。
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同一形容词谓语,“固然”插在中间。
这样做,好固然好,可就是太费时间了。
,这种机器,笨重固然笨重,但用处还是很大的。
|钢铁厂离我们这里远固然是远点儿,不过交通还算方便。
2.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刻认另一事实。
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多用“也”配合,有时也用“但是、可是”。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
|固然每个画家别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则同的特点。
8.固然虽然(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
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9.关于[介]表示涉及的事物。
(a)关于+名。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
|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运输问题,我想再说几句。
|他写的小说不少,有关于解放战争的,也有关于农村生活的。
(b)关于+动/小句。
关于兴修水利,乡领导正在全面规划。
|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具体措施?(c)“关于…的”+名。
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关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消息比较:关于对于(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
|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10.还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
|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
|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11.即使尽管虽然(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
|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2.尽管不管“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
“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
|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3.难免[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
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
|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
I工作中难免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
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
(=难免犯一些错误)I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
(=难免被人误会)(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
(=大家难免要批评你)(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
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
|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
这是难免的事情I这也是难免的现象14.偶尔偶然“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
“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15.让被叫“叫、让”的介词用法基本同“被”。
“叫、让”用于口语。
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被”,不用“叫、让”。
一八四六年,我被汉堡工人教育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
|一九三二年我们主编的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
16.任凭无论不管’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
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
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
“无论、不管”后则常用。
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17.始终一直.(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
|我一直等到十二点。
|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8.往往常常(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
|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
|小刘常常上街。
19.未免[副]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
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
(a)未免十形。
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
|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分简单。
|这房间未免小了—点。
|你也未免太激动了吧。
(b)未免+动。
这事未免欠考虑。
|同志们未免过分夸奖了。
|老陈未免太不会讲话了,根本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c)未免+动+得…;动+得+未免…。
原料未免用得多了一些。
(=用得未免多了一些)|你未免把他说得太好了。
(=说得未免太好了)|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
(=规定得未免过分繁琐)20.未免不免难免“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
“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
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
21.一概一律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过期一概(一律)作废。
|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
|一律凭票入场。
|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22. 以致以至以致:[连]致使。
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以至:○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
○2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也可以说“以至于”习题:他读得很熟,以致能全文背诵.[“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应换成“以至”]改革幵放以来,许多国家政府和我们做生意,以至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这是可喜的.[“以至”用得好.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延伸]23由于、由(1)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从而导致什么结果,注意该词不能直接加“反而”;(2)“由”是介词,其后一般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由于”则不能。
习题:(1)由于改编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答案:[“由于”不能直接与“反而”搭配.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没有加强原作的思想性”](2)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到南天门了.[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不能更清晰地看到南天门”]24.只要只有“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