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三角形的特性》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师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学习卡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让学生指出图上的三角形。
3、让学生讨论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来变个小魔术。
2、生上台前拉教具: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3、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如:自行车三角架、交通警示牌等)5、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具有什么作用?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4人为小组画三角形,理解含义。
2、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3、生板演完成习题: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生齐读)4、概括定义: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指名说)5、辨一辨:(出示幻灯片)它是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6、师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四、画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图形:看这是老师课前画的三角形,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画的与你们画的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指出,师引导出高和底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形式。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认识三角形说课稿精选3篇(一)议题:认识三角形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及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模型、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是什么图形?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图形有哪些特点?二、呈现1. 出示三角形的定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3. 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三、拓展1.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判断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
四、巩固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2. 通过学生的上台展示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展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总结1. 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相关特点。
2. 鼓励学生要注重思考、观察,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绘本故事、百科知识等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认识三角形,并熟练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判断三角形类型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因此,在下一次授课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巩固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精选3篇(二)敬爱的评委和同行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X学校的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于不等式的认识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同于等式的数学式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说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定义,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都准备好用塑料小棒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说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小朋友们,老师今天有点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带着红领巾),这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代,你们愿意和我这个大姐姐做朋友吗?(拿下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板题:三角形)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以前我们就认识过三角形,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集体评价。
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你能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三角形吗?(课件出示定义)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重要?(指名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2、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出示边,顶点,角)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有几个角?(板书: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小结: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从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三角形吗?学生自由说((课件出示)3、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看,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广泛,想一想:为什么设计师在设计这些事物的时候都要用上三角形呢?三角形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稳定)拿出学具袋,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板书:具有稳定性)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许多建筑框架上要用到三角形的原因了吧。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课题为《三角形的特性》。
说教材:《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
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初步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并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运用”的过程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下来重点来说一说教学流程: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和底,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
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
抽象出概念。
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3、我的取舍。
为了让学生探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性的奥秘,我除了让学生动手“拉一拉”,还增设了“摆一摆”的环节,即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的,因而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虽然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这一环节将会花去比较多的时间,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将三角形的底和高淡化处理,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作为下一节课的引申。
4、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拉一拉、摆一摆的实验,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同上。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操作发现法。
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手摆一摆、拉一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它的特征。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冀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数学用具盒(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说教学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学习新课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1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1说课稿【第1篇】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
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
在课后练*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
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
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
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1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例一,P60,三角形的特性。
说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设想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
《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
所以我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到说三角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三角形。
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一、教学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
努力营造民主、快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
四、说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再自学课本,操作实践,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2、学法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些漂亮的图片,让学习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找出图片中共有的平面图形——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特征和定义缺乏清晰的概念。
而且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着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我遵循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数学对话”的机会,从而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学会做三角形的高,体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观察中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演示和练习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掌握高的画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教材80-81页)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4、教具准备:三角板、教学用具盒、幻灯片学具准备:三角板、学具盒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关于三角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四个部分进行。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关于《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
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
抽象出概念。
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用权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二、说教法(一)、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方法,从而将问题的解决和方法融为一体,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操作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
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特性,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说板书设计,六是说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开始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个阶段。
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3、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5、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三角板、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课件。
学具准备:三角板。
二、说教法本课设计理念为: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课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实践→运用→操作”等方式获取新知,发展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黑龙口镇中心小学胡哲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特性。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边长相等的小木棒、幻灯片(五)学具准备:三角尺、边长相等的小木棒、三角形、四边形。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先由三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白芳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特性》,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主要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并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的特性》是本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
3.本节课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4.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观看视频,知道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1.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性,建立了基本的几何形体概念,具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2.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几何形体概念,具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2.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几何形体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认知能力。
3.学习需要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相关特性后,他们迫切想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有那些特性,本课时的展开将极大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三、教学方法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教学方法。
1、巧社疑问,体现两个“主”教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指明观察方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分组合作探究,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只是获得的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一)《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一、把握课标,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5页―86页《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并能按要求画出三角形的高,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
2、能力目标:能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小组协作活动,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木条支架和直尺等。
二、理解课标,说理念新课标提出“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直接演示推导过程,学生被动识记公式的旧模式。
积极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氛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三、了解学生,说学情学生已经认知结构:初步认识三角形,会作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本节课就是建立在这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四、科学选择,说教法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天地,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操作法本课设计了3次让学生动手的情境: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动手推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木条支架,动手加固不稳定的木条支架。
2、合作讨论法1在给不稳定的四边形木条支架加固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新增加的木条应钉在哪里才能使支架稳定。
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归纳法从生活中的三角形这一感性认识,经过分析、归纳,抽象出三角形的完整概念。
五、体现自主,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
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套、三角板、小棒若干、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种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
【师点击图片】
生: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板书: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
2、认识意义和特征
(1)画一画:你们会画三角形吗?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比赛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快?
同学们画得真快,把图片举起来小组内互相欣赏,看看作图是否规范。
(2)找一找:老师在电脑上也画了几幅图,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个是三角形,哪个不是,并明理由
(3)想一想: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找了三角形,现在你们思考一下: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端点相连,围在一起。
课件演示:端点相连的过程。
师:现在是三角形吗?(是)
课件演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围在一起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顶点、角
标出你手中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吧
学生标注,感受。
同学们仔细观察,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边放课件边说】: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我用A、B、C表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认识每条边的名称,AB、AC、BC
给你的三角形也来取一个名字吧
【评析: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课件: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
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
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汇报: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指着黑板上的三角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顶点,它的对边(邻边、对边),找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找顶点(3个),共有3条高。
师:同学们请看图,它们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呢?为什么?
学生判断。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又该怎样画呢?
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画,
在自己的三角形上试着画出其中的一条高。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还有不同的画法吗?试着找一找,画一画。
小组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
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
4、巩固练习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验证。
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
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选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台
游戏规则:打动手中的框架,拉变形者获胜。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再次回顾刚才欣赏的图片,以埃菲尔特塔为例。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
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
(四)小结
(五)当堂达标并订正。
结束语: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