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3
潍坊九年级上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智慧。
在潍坊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一个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取得了长时间的统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皇帝的权力,他们通过任命贵族和官员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同时,土地分配和农业生产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知识点是南北朝时期的兴亡。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北方和南方分别出现了多个政权。
北方政权以鲜卑族为主,南方政权则以汉族为主。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战争和动荡,文化和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第三个知识点是唐朝的繁盛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统治时间长达300余年。
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唐朝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作品出现在这个时期。
第四个知识点是宋朝的制度革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王朝,它继承了唐朝的传统,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地方官员的监察和职责,以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些改革使得宋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第五个知识点是元朝的统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征服王朝,它由蒙古族人建立并统治了中国数百年之久。
元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元朝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六个知识点是明朝的兴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动荡的时期。
明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事业,例如修建了长城和故宫等。
然而,明朝也面临着许多内外的挑战,例如农民起义和外族侵略,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潍坊历史与文化中考复习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一、先秦历史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
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周代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此外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
少康复国的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
3.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二、秦汉—明清的历史1.秦: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秦驰道的开发,对打破当时潍坊地区的封闭隔离状态、实现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
潍坊大部分县市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
2.三国:潍坊地区属于魏国属地。
3.隋唐至元:隋朝在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3郡。
唐朝,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管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
4.明清:潍坊属青州、莱州管辖。
三、近代潍坊新发展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潍坊境内共设9个县,有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2.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撤县设市。
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县:益都县改为青州市,诸城县改为诸城市,寿光县改为寿光市。
4.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潍坊人口共计8495300人,有50个少数民族。
5.潍坊是风筝的故乡。
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
近年来,把潍坊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三台大戏”是:国际风筝会、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
6.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为年度例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会。
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1、少康复国发生在夏朝。
2、周朝时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潍坊历史上的美丽传说有:嫦娥奔月,鲁班制鹞等。
3、鸦片战争中,青州兵血战镇江,抗击英军。
4、魅力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是风筝的故乡。
1984年4月1日在潍坊举行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1985年,潍坊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
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会为潍坊找到一条“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
今年2018年是第35届风筝会。
5、绿色革命的领舞者——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
寿光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试验成功了(塑料大棚技术)。
2000年,寿光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蔬菜博览会。
今年2018年是第19届菜博会。
6、“中国公路看山东,山东公路看潍坊。
”目前胶济铁路潍坊段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建成通车。
海陆空大交通格局在潍坊已经形成。
7、潍坊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地方:青州、诸城、寿光。
8、竞技体育发展迅猛,涌现了像林伟宁(27届奥运会举重冠军),邢慧娜(28届奥运会中长跑冠军)第二章奇才俊杰贯古今1、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郑玄:郑玄,字康成,东汉时北海郡(今潍坊高密)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经学大师。
形成新的学派——郑学,标志着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
提倡儒家思想。
郑玄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为我们研究汉代政治思想史留下宝贵的遗产。
代表作有《毛诗笺》和《三礼注》。
郑玄去世后,其弟子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2、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刘墉:刘墉,清朝政治家、书法家,高密逄戈庄(今高密)人。
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
曾经参与编撰《四库全书》等书籍。
刘墉的《学书偶成》是极其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
后人戏称他为“浓墨宰相”,书法作品集中在《清爱堂石刻》一书中。
遗有《刘文清公遗集》《刘文清公应制诗》等著作。
潍坊历史与文化要点内容导学(2014/3/25)班级姓名1、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到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国的领土。
潍坊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比较著名的有、等。
2、汉武帝时,“州”的称号开始在中国出现,今潍坊大部分地区当时属于。
元统一全国后,设行中书省,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政权机构的行省时期,当时潍坊市直属省管辖。
3、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潍坊共设年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县开始向城市化发展,陆续走向了撤县设市的道路。
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市是、、。
4、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之称。
今天,山东是“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之一。
其生产的、、三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5、近年来,在潍坊市素质教育带动下,学校体育运动生机勃勃,竞技体育发展迅猛,涌现出了像、等许多体育方面的杰出人才。
6、东汉著名经学大师,曾拜为师,所注经学著作有《》、《》。
他去世后,其弟子把他的言论编辑为《》。
7、清朝乾嘉年间的政治家、书法家,曾编撰过《》、《》、《日下旧闻考》等的是,他是今人。
8、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的,以“”闻名于世。
曾在潍县做县令七年,为官清濂,救济灾民,一生只画、、,曾作横幅《》。
9、自号“万印楼主人”的著名金石学家是,其一生之收藏上溯,下至,堪称盖世。
10、“农圣”是指(),他是()著名农学家,今潍坊市()人,其代表作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
)医圣——();书圣——();茶圣——();画圣——();诗圣——()。
11、有“天下第一神品”美誉的是《》,这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其作者,他是今潍坊人,(朝代)现实主义画家。
12、《金石录》是和李清照二人合著的研究我国古代文物的史学名著,也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13、1983年,在山东()发现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状元()的殿试卷。
《潍坊历史复习提纲》1.中国五大农书之首——《齐民要术》1.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确立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第一农书”,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
2.中国五大农书:《齐民要术》《汜胜之书》《陈农书》《王桢农书》《农政全书》。
3.作者贾思勰是北魏著名农学家,被称为“农圣”,今潍坊寿光人。
4.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 6 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不仅总结了当时以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
5.影响:唐宋时期,传到日本,被称为“贾学”;马克思也说过这种“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如魔鬼般征服了外邦人。
2.宦官“弄潮儿”——燕肃与《海潮论》1.作者简介:燕肃的家乡是今青州。
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潮汐专家。
2.主要成就:在研究潮汐方面尤为著名,著有《海潮论》和《海潮图》。
3.《海潮论》最大的贡献是对潮候的推算,明确了海潮涨落的时间;还对钱塘江潮作了解释。
3.千年科举史,一张状元卷1.发现时间及地点:1983 年的青州。
2.朝代及人物: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3.状元卷的试题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4.地位:状元卷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
被定“国家一级文物”。
4.汉代艺术的杰作——安丘汉画像石墓1.朝代:东汉晚期;墓主:孙蒿。
今地点:安丘。
2.日本《朝日新闻》载文所称:该墓“是用雕刻、绘画为死者装饰起来的一座豪华地下公馆”。
《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该墓时也说,“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之大成……,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5.寿比南山——云门山景观群1.云门山是古城青州的象征;“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
2.云门山景观群由云门山、驼山和劈山组成。
3.云门山人文景观:云门献寿、老祖眠书和佛教造像。
4.云门山不仅得到道教的青睐,也得到佛教的推崇。
十分被动。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课本P64页图片)(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课本P65页图片)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013潍坊历史复习提纲1、(1)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今天潍坊一带生活的古老氏族部落称为“东夷人”(潍坊最古老的人类)(2)夏商时期,潍坊著名的古国有:大禹后人建立的斟灌国和斟寻国。
寒浞建立的寒国、商代的逄国。
夏朝时有“太康失国”,后来有“少康复国之战”。
(3)周朝时期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齐国的领土。
(4)潍坊比较著名的美丽传说有: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5)目前我市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
2、(1)秦朝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胶东郡、齐郡、琅铘郡三郡管辖。
(2)西汉汉武帝时:“州”的称号开始在中国出现。
今潍坊大部分县市区当时属于青州。
(3)东汉末年,今潍坊地区属于青州、徐州二州管辖。
(4)三国时,潍坊地区当时为魏国属地。
(5)西晋统一全国后,今潍坊地区属于青州、徐州二州管辖。
(6)隋朝时在今潍坊地区设立北海、高密、琅铘三郡管辖。
(7)唐朝时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潍坊地区主要属于河南道的青州、密州两州管理。
(8)宋朝时设立“路”,当时潍坊地区属京东东路的青州、潍州、密州三州管理。
(9)元朝时,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政权机构的行省时期,当时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
(10)明朝时,潍坊一带分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青州和莱州管辖。
(11)清朝时,潍坊为山东省青州和莱州管辖。
3、(1)辛亥革命后,当时潍坊地区共设9个县。
(2)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潍县战役解放了潍县,市政府驻地设在潍城,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
(3)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一些县开始向城市化发展,陆续走上了撤县设市的道路,最早撤县。
设市的三个县分别是:1987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1987年撤销诸城县,设立诸城市;1993年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
(4)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013年潍坊历史与文化导学提纲(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独立完成)学习目标: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名相刘墉,枝叶关情郑板桥,收藏大师陈介祺,天下第一农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华第一神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金石第一录赵明诚、李清照的《金石录》,天下第一卷赵秉忠的状元卷,潍坊城市名片——风筝,鲁东明珠十笏园,海内唯一的云门献寿,历史悠久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革命先驱王尽美,抗日名将马宝三,绿色革命的领舞者王乐义,两大国际盛会——风筝会、菜博会,崛起的海化集团,发达的交通。
1、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为潍坊历史文化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朝时期的()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夏朝时期()攻入夏都,导致“太康失国”,后来“少康复国”。
在潍坊大地上有()、()的美丽传说。
2、①地区建制沿革:秦朝时潍坊大部属于()、()、()三郡管辖,汉朝大部分属于()州,三国时为()国属地,隋朝设立()、()、()三郡,唐朝属于()、()二州管辖,元朝直属()省管辖。
明清属()()二府所辖。
②1840年6月,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1842年清政府急调()旗兵驰援镇江。
为纪念青州兵血战镇江的抗英事迹,镇江人民在西门为青州旗兵建立了()、()。
3、()年潍坊改建为省辖市,现辖()个县级市()个县()个区和()个市属开发区。
2000年潍坊人口八百多万,有()个少数民族。
4、(),北海郡(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编辑、注释了()。
郑玄一生著述很多,其中以《》和《》影响最大。
东汉经学中,以郑玄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郑玄学派。
人们在郑公乡为他立祠称()。
他的弟子编辑《》纪念他。
5、清朝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是今高密市原诸城人,筹办编辑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
著有《柳文清公遗集》等,书法棉里裹针被称为:“浓墨宰相”。
2012年潍坊乡土历史课本要点内容复习李艳花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见P4)潍坊“三河”:虞河、张面河、白浪河。
P2 曙光初现的古代文明夏商时期,潍坊出现的古国,著名的有斟灌国、斟(寻)国、寒国、逄(pang)国等。
周朝时期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齐国后来迁都于今淄博市临淄区。
周朝实行分封制,潍坊一带曾先后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诸侯国。
夏朝王启死后,发生在潍北大地上的“少康复国之战”。
P7 秦至清的千秋岁月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胶东郡、齐郡、琅琊郡三郡管辖。
王猛:前秦著名宰相青州北海郡剧县人(今山东寿光东南)。
辅佐皇帝苻坚,使前秦由一个落后的部族政权迅速汉化,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元统一全国后,设行中书省,当时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
回族是元朝开始出现的一个民族,青州是一个著名的回族聚居区。
最早来自青州的伊斯兰教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
自元朝开始,青州逐渐形成稳定的回族聚居地。
P12 近代潍坊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潍坊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撤销诸城县,设立诸城市;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
第二章奇才俊杰贯古今P18 “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1、经学大师郑玄,东汉北海郡(今潍坊)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无所不通,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礼学者奉为典范,为研究汉代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存世的作品有《三礼注》《毛诗笺》。
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
”“尊师以教民,而以治政则无过差矣。
”你怎样理解郑玄这几句话?“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读了这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P23 “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2、刘墉,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山东诸城逄戈庄(今高密)人,曾编撰《四库全书》《西域图志》等书,刘墉为官清正廉明,《诸城县续志》:“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赂,一介不取。
八年级上册潍坊历史知识点潍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渊源深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精髓。
本文将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涉及到的潍坊历史知识点。
一、潍坊历史的起源潍坊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潍坊地区属于夏、商、西周时期的“济南故邑”。
战国时期,潍坊归属于齐国管辖,是齐国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二、柳庄文化的发展柳庄文化是潍坊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它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柳庄文化的发展,为潍坊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历代政权对潍坊的影响随着历代政权的更替,潍坊的历史也在不断演变。
汉代,潍坊成为了九州的重要州府。
唐朝时,潍坊成为了江东东路通守。
宋朝,潍坊设置了德州路,成为了山东省的副省级行政区。
元明清时期,潍坊成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潍坊在这场大战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1937年,潍坊成为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的行政区划中心之一。
潍坊经济、文化、教育均有重要发展。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都曾到潍坊视察慰问。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潍坊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0年,潍坊成为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1969年,曲阜、济宁两地并入潍坊。
1996年,潍坊再次成为代管地级市。
六、潍坊历史文化遗产潍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咸安宫、梵净山、杨家埠等,这些历史遗迹都是潍坊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潍坊的柳庄文化、金宝山雕塑和布艺文化等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艺术成果。
总之,八年级上册潍坊历史知识点是学习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必读内容,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能够更好的了解潍坊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格局,对于认识和了解山东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有重要启示的。
潍坊历史与文化(没有重点标记的认真读一遍,加着重号***的重点记忆,看课本时注意图片和粉底字的“读一读,想一想”)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1.潍坊位于齐鲁大地的中部,北临渤海,南倚泰沂山脉,是闻名于世的“世界风筝都”。
2. ***潍坊之美,美在其英杰辈出。
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北宋画家张择端等名人灿若星辰。
***潍坊之美,美在其民间艺术。
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
潍坊之美,美在其风景秀丽。
潍坊之美,美在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第一节曙光初现的古代文明1.在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在今天潍坊一带生活繁衍,称为“东夷人”。
2.夏商时代,潍坊出现了古国,斟灌国、斟(寻)国、寒国、逄国等。
***3.周朝时期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4.夏王启死后,发生“太康失国”的变故。
后来他的后代与东夷进行了一场战争,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被称为“少康复国之战”。
5.潍坊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鲁班制鹞及晏婴、田单、孙膑的传说故事。
第二节秦至清的千年岁月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今潍坊大部分地区当时分属胶东郡、齐郡、琅琊郡。
北宋:今潍坊地区属京东东路的青州、潍州、密州3州管理。
***1074年苏轼调到山东诸城任太守期间,面对秋高气爽的天气,涌起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效祖国的豪气,从此诞生了“豪放派”,并与1077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南宋与金对峙时期,今潍坊在金朝控制之下***元统一全国之后,设行中书省,当时潍坊市直属中书省管辖。
第三节近代潍坊新发展1.中华民国时,当时潍坊共设9个县,2.1948年4月潍县战役解放了潍坊,4月29日,成立“潍坊特别市”。
***3.潍坊是风筝的故乡。
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
潍坊找到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
***4.潍坊风筝节: 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今年是第31届。
山东潍坊实验中学2015-2016年中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重点、易混点、启示整理总结复习资料重点知识梳理:一、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2.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4.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长征的胜利5.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遵义会议6.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7.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8.中国局部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1931九一八事变9.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937七七事变10.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1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13.中国解放战争的转折点——194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4.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事件——1949新中国的成立15.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1956三大改造的完成16.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二、1.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包括洋务运动。
3.20世界中国经历的三次巨变(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经历的第一次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两次巨变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其领导思想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道路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三件大事是: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和三大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开端)。
易错点理解:《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割香港给英国,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
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而不是1842年《南京条约》。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陶瓷业: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潍坊历史与文化复习提纲一、奇才俊杰贯古今1、郑玄,东汉晚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毛诗笺》2.晏婴,春秋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管仲后的春秋名相。
他的事迹、思想、言行被记录在《晏子春秋》一书中。
3.刘墉,清末政治家、书法家,今山东诸城人。
嘉庆年间,查处和珅罪证扬名天下。
4.郑板桥,清代扬州人,曾任潍县县令。
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画作以“兰、竹、石”为主,特擅长画“竹”。
5.陈介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今潍城人,其文物收藏堪称盖世,自号“万印楼主人”。
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时期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郑玄,东汉晚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毛诗笺》二、圣贤巨著煊古州7.《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
作者贾思勰,北魏农学家,今寿光人,被誉为“农圣”。
“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方法。
8.《清明上河图》,宋代风俗画的代表作,作者张择端,生活在北宋,今诸城人。
本画作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是集艺术性、历史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
”9.《金石录》,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也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作者赵明诚,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书藏家。
今山东诸城人。
10.《状元卷》,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明代殿试状元卷,作者赵秉忠,今青州人。
状元卷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
他在试卷中提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古迹名胜耀北海11.寿比南山——云门山,古城青州的象征。
大写书法石刻艺术“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出现于明代。
遗存有道教、佛教文化,连同陀山石窟造像群,被称为“齐鲁石窟之冠》“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奇葩”。
12.十笏园——有“鲁东明珠”之美誉,建于明代,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十笏园”。
中考历史总复习:潍坊乡土史自主复习(一)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潍坊是闻名于世的“世界风筝都”。
历史上人才荟萃。
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北宋画家张择端等文化名人灿若星辰。
外籍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清代刘墉、郑板桥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诗文墨迹。
第1节曙光初现的古代文明:早期的古国——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夷人”生活在这一带。
周朝时期的齐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
(西周分封姜太公为齐侯);到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齐国的领土。
少康复国——夏启死后,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攻入夏都,赶走国王太康,史称“太康失国”。
后来,少康与东夷之间进行战争,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场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上,被称为“少康复国之战”。
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等;晏婴、田单、孙膑等历史名人也留下了许多传说。
第2节秦至清的千年岁月: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胶东郡、齐郡、琅琊郡三郡管辖。
刘邦建汉后,除沿用秦郡县制外,还实行封国制,形成郡国相间的局面,今潍坊各地市齐悼王刘肥的封地;汉武帝“消藩”,划全国为十三州,今潍坊大部地区归青州管辖,只诸城属徐州管。
三国时,潍坊为魏国属地。
“十六国”时,曾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依次占据。
隋唐至元——隋文帝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制,在今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三郡管理地方事务。
唐朝时,主要属于河南道的青州、密州管理。
宋代属于青州、潍州、密州管辖;元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当时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
明清时期——明朝时,潍坊分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青州、莱州二府管辖。
清朝时,为山东省青州、莱州二府所辖。
第3节近代潍坊新发展:——变革中的区划:中华民国时设9县;1928年各县直属山东省政府;1948年潍县战役后,设立“潍坊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先后设为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潍坊市。
县市区的变化:撤县设市中最早的三个——1987年,青州、诸城先后撤县设市;1993年寿光设市。
潍坊历史与文化复习提纲(2017)忆昔话今赞家乡⑴新石器时代:生活着“东夷人”。
⑵潍坊地区出现了一些封国,著名的有斟灌国、斟寻囯、寒囯、逄囯等。
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姜太公是齐侯,建都于营丘﹝今昌乐境内﹞。
⑶少康复国:夏王启死后不久,有穷氏首领攻入夏都,赶走国王太康,史称“太康失国”。
后来,太康的后代少康与东夷之间展开一场战争,恢复了夏朝统治地位,这场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上,被称为“少康复国之战”。
、鲁班制鹞等。
⑴秦汉时期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三郡管辖。
西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潍坊大部分县市区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
三国时期:潍坊地区属于魏国的属地。
⑵隋唐至元:隋朝: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管理,潍坊地区属于北海、高密、琅琊三郡管理地方事务;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二州管理;北宋:潍坊地区属于青州、密州、潍州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潍坊市直属中书省管辖。
⑶明清时期明朝:废除行中书省,潍坊一带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青州和莱州管辖。
清朝:地方行政设置省、府、县三级制,潍坊为山东省青州、莱州二府管辖。
青州旗兵血战镇江: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1842年,英军进攻镇江,青州旗兵奉命驰援,数百青州旗兵和7000多名英军激烈巷战,英军损失极大。
恩格斯在他的《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书中评价:“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两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⑴潍坊市的由来: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⑵县市区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县开始向城市化发展,陆续走向撤县设市的道路。
最早撤县设市的有三个:益都县改为青州市(1986年)、诸城县改为诸城市(1987年)、寿光撤县设市(1993年)。
《潍坊历史复习提纲》1.中国五大农书之首——《齐民要术》1.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确立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第一农书”,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
2.中国五大农书:《齐民要术》《汜胜之书》《陈敷农书》《王桢农书》《农政全书》。
3.作者贾思勰是北魏著名农学家,被称为“农圣”,今潍坊寿光人。
4.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 6 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不仅总结了当时以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
5.影响:唐宋时期,传到日本,被称为“贾学”;马克思也说过这种“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如魔鬼般征服了外邦人。
2.宦官“弄潮儿”——燕肃与《海潮论》1.作者简介:燕肃的家乡是今青州。
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潮汐专家。
2.主要成就:在研究潮汐方面尤为著名,著有《海潮论》和《海潮图》。
3.《海潮论》最大的贡献是对潮候的推算,明确了海潮涨落的时间;还对钱塘江潮作了解释。
3.千年科举史,一张状元卷1.发现时间及地点:1983 年的青州。
2.朝代及人物: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3.状元卷的试题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4.地位:状元卷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
被定“国家一级文物”。
4.汉代艺术的杰作——安丘汉画像石墓1.朝代:东汉晚期;墓主:孙蒿。
今地点:安丘。
2.日本《朝日新闻》载文所称:该墓“是用雕刻、绘画为死者装饰起来的一座豪华地下公馆”。
《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该墓时也说,“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之大成……,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5.寿比南山——云门山景观群1.云门山是古城青州的象征;“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
2.云门山景观群由云门山、驼山和劈山组成。
3.云门山人文景观:云门献寿、老祖眠书和佛教造像。
4.云门山不仅得到道教的青睐,也得到佛教的推崇。
云门山石窟连同驼山石窟造像群,被称为“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奇葩”。
6.鲁东明珠——十笏园1.位置: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
2.演变及主人: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郭熊飞曾先后在此住过,后被潍县文人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改建为私人花园。
3.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为“十笏园”。
园内的主要建筑是建于明代的砚香楼。
4.地位:十笏园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奇葩,1988 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7.一代经学大师——郑玄1.简介:郑玄字康成,今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
2.代表作:《毛诗笺》、《三礼注》。
3.曾参与的战役:官渡之战。
4.纪念物:郑公祠。
5.影响: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8.一卷长画传千古——张择端1.作者简介:张择端,今诸城人,北宋现实主义画家。
2.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
3 《清明上河图》(1)现藏:故宫博物馆。
(2)描绘内容: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
(3)地位: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最突出的代表。
(4)赞美诗句:①“家藏私印屡易主,赢得风流后代夸。
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借吾祖”。
②“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
9.“精干有为”的清官——刘墉1.人物简介:刘墉,绰号“刘罗锅”,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书法家,今高密人。
2.赞美句:“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堪修城,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扶武冈等州县灾民”。
3.主要事迹:①乾隆年间,奉旨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库银案;②嘉庆年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③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
4.书法:(1)特点: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
(2)地位: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等齐名。
(3)其子刘之将其部分墨迹加以整理,以《清爱堂石刻》刊行。
5.代表作:著有《刘文清公遗集》17卷和《刘文清刘墉书法公应制诗》1部。
6.赞美句:①“心为大清,不要管刘姓何姓;志在报国,何必分汉人满人。
”②“墉夙负朝野之望,为人正直,独不阿附和珅。
”10.枝叶关情——郑板桥1.人物简介:郑板桥,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
2.主要政绩:在任潍县县令期间救济灾民,被称为“郑青天”。
3.政治抱负:“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4.郑板桥“三绝”:诗、书、画。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
5.诗文书画成就:①1751年,作《难得糊涂》横幅;②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6.代表作:《潍县竹枝词》40首。
7.赞美句:①“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②“官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11.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刘善本1.人物简介:潍坊昌乐人。
2.人生目标:抗日战争时期,“航空抗日救国”;解放战争爆发前夕,决心:捕捉时机,脱离蒋军,驾机起义,飞向延安!3.主要事迹:1946年6月26日,刘善本驾驶美制重型轰炸机降落延安机场。
4.评价:刘善本被周恩来誉为“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并于1964年4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
5.意义:开创了国民党空军人员驾机起义的先例。
12.潍坊城市名片——风筝1.风筝又叫风鸢、纸鸢。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
2.起源与发展:(1)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翟在鲁山(今青州)制成中国最早的风筝。
(2)潍坊风筝在宋代兴起,明代普及,清乾嘉年间遍及民间。
(3)清末,潍坊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
(4)新中国成立后,潍坊风筝打入了国际市场。
(5)1984 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
(6)1988 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
(7)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宣告成立,并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8)今年(2006年),第23 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闭幕。
3.地位:风筝已成为和平、友谊与开放的象征,是潍坊城市的名片,也是潍坊城市的徽章。
4.影响:潍坊已开创了中国节会的一种模式:“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13.绚丽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1.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潍坊杨家埠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和苏州的桃花坞。
2.杨家埠年画(1)起源与发展: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清朝乾隆年间是其鼎盛时期。
(2)主题:喜庆吉祥。
(3)地位:是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
(4)1983 年,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2002年,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3.赞美句:“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
14.历史悠久的昌邑丝绸1.昌邑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乡”“华侨之乡”。
2.昌邑的古代丝绸因多集中在柳疃一带,故外地人多称昌邑丝绸为“柳绸”或“柳疃绸”。
3.兴起与发展:(1)明朝时,柳疃丝绸开始兴起。
(2)明末清初,昌邑形成了纺织原料市场的雏形。
(3)康熙年间,李煦出任苏州织造,把昌邑丝绸成功地推向江南和京城市场,也使昌邑的丝绸织造技术融入了江南血统。
(4)道光末年,昌邑丝绸开始走向世界。
(5)目前,昌邑市已是我国江北最大的印染生产基地。
15.匹夫有责——青州兵血战镇江城1.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事件:鸦片战争。
2.青州兵协领:穆克坚、达善、伊奉额和贵升。
3.当时,镇江的副都统海龄。
4.地位:青州兵血战镇江城成为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攻城受挫最大的一次战役。
5.镇江人民为了纪念青州旗兵血战镇江的英雄业绩,于1843年6月,在镇江府西门内为青州旗兵建忠烈祠一座,并树碑铭文永志纪念。
镇江府还把同样石碑一座,送到青州旗兵城,碑名是《钞刻江苏镇江府建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
同年,道光皇帝为了表彰青州旗兵的英雄业绩,下诏建“昭忠祠”于青州旗兵城西门里,由青州知府李延扬撰写了《显忠碑》碑文。
如今,这两块具有纪念意义的石碑现存放在青州石博物馆的石刻艺术陈列室。
16.革命的发端——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一)五四运动1.爆发:(1)1919年5月9日,以益都(今青州)县城的省立第十五中学、省立第四师范为先导的数千名师生,联合举行游行示威,点燃了潍坊地区“五四”爱国运动的熊熊烈火。
(2)积极响应的县城:潍县(今潍城区)和高密。
2.高潮:5月24日,以益都(今青州)为中心,潍坊地区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①省立第十中学和省立第四师范等学校师生游行时高呼“打倒倭寇,打倒卖国贼”“收复胶济铁路,还我山东”等口号。
②省立第十中学学生杨同照咬破手指在一块白绫上写下了“赤心报国,身死志存”八个鲜红的大字。
③益都城里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
之后,成立“益都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3.发展——诸城①进入6月后,山东学生联合会的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王统照等回到诸城老家,指导学生运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给潍坊的“五四”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6月5日,诸城国民大会号召“提倡国货,保全领土”;会上,县立高小学生王伯年咬破手指当场血书“宁死不当亡国奴”七个大字,表达了诸城人民的雄心壮志。
4.意义:潍坊地区五四运动,以爱国学生为先导,社会各界群起响应。
促进了山东乃至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也锻炼了潍坊地区具有爱国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及工农群众,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组织上为潍坊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
(二)中共诞生1.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山东代表王尽美(诸城)人、邓恩铭回到山东,积极发展党组织。
2.1924年,寿光支部干事会成立。
3.到1927年,潍坊各地先后建立的地方基层组织:中共寿光支部、益都支部、高密县城支部、坊子铁路支部、潍北牟家院小庄子村支部等。
4.中共潍县县委第一任书记是庄龙甲;中共寿光县委第一任书记是张玉山;中共益都县委第一任书记是宋伯行;中共高密县委第一任书记是尚鲁民。
17.鲁东革命力量的砥柱——马保三1.简介:马保三是寿光市牛头镇人,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事迹是组建八支队抗日,1949年3月被中央任命青岛市市长,1956年担任省委统战部部长,1964年病逝。
2.八支队曾经在下列地点的活动抗日:(1)寿光牛头镇——1937年在寿光牛头镇竖起“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对第八支队“的大旗;1938年,上级党组织派红军干部韩明柱、鲁东工委委员杨涤生来到牛头镇,加强对八支队的领导。
(2)寿光三里庄——1938年,马保三、韩明柱领导八支队在寿光城东三里庄伏击了日军。
(3)昌邑瓦城——1938年3月,八支队与第七支队在昌邑瓦城合编为“国民革命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