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 格式:pdf
- 大小:690.69 KB
- 文档页数:23
MSTP设备以太业务技术白皮书Version 4.0目录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 (4)1 概述 (5)2 以太网业务介绍 (8)3 关键技术介绍 (10)3.1 以太网端口 (10)3.1.1 链路聚合(LAG) (10)3.1.2 端口流控 (10)3.1.3 以太端口OAM (12)3.2 业务流处理 (13)3.2.1 业务流分类和承诺接入速率 (13)3.2.2 VLAN技术 (15)3.2.3 QinQ技术 (17)3.2.4 MPLS技术 (19)3.3 业务转发 (20)3.3.1 点到点纯透传 (20)3.3.2 点到点虚拟透传 (21)3.3.3 多点到多点纯网桥 (21)3.3.4 多点到多点虚拟网桥 (23)3.2.5 点到多点VCG静态组播 (24)3.2.6 点到多点IGMP动态组播 (25)3.4 环路控制 (26)3.4.1 弹性分组环(RPR) (26)3.5 封装 (28)3.5.1 GFP(通用成帧规程) (28)3.5.2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29)3.5.3 LAPS(SDH的链路接入规程) (30)3.6 映射 (32)3.6.1 VCAT(虚级联) (32)3.6.2 L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33)3.7 SDH特性 (36)3.8 端到端业务 (36)3.8.1 端到端以太网OAM (36)3.8.2 端到端QoS (38)3.8.3 端到端保护(LPT链路状态穿通) (40)4 组网及应用 (42)4.1 AG接入承载 (42)4.2 IPTV宽带承载 (42)4.3 大客户以太网专线承载 (43)5 结束语 (45)6 参考文献 (46)1 概述在城域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对数据业务的传送技术和设备,运营商和设备商一直在不段地探讨、争论和研究的。
在这过程中,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设备MSTP逐渐成为城域传送网的最主流技术。
5G网络技术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介绍5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深入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5G网络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5G网络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5G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5G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5G网络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被广泛认为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节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 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2.1 背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四代(4G)时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需求。
因此,推动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2 目标5G网络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好的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5G网络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3. 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和特点3.1 关键技术3.1.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增加基站的天线数量和天线阵列的规模,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3.1.2 毫米波通信(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也面临传输距离较短和穿透能力较差的挑战。
3.1.3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MSTP设备以太业务技术白皮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MSTP设备以太业务技术白皮书Version 2.0目录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 (6)1. 概述 (7)2. 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12)2.1 业务处理 (12)2.1.1 CAR(承诺接入速率) (12)2.1.2 LPT(链路状态穿通) (14)2.1.3 L2 VPN (15)2.1.3.1 独特的用户域隔离 (15)2.1.3.2 MPLS标签技术实现业务传送连接的三层隔离 (16)2.1.4 流控 (17)2.2 二层交换和汇聚功能 (18)2.2.1 VB(虚拟网桥) (18)2.2.2 强大的汇聚能力 (20)2.2.3 生成树协议STP/RSTP (20)2.2.4 组播协议IGMP Snooping (21)2.2.4 Vlan Switch功能 (23)2.2.5 链路聚合 (23)2.3 环路封装 (24)2.3.1 MPLS标签技术 (24)2.3.2 Stackable vlan标签技术 (24)2.4 业务封装和映射 (25)2.4.1 封装协议 (25)2.4.2 虚级联及映射 (25)2.4.3 L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26)3 组网及应用 (28)3.1 以太专线业务EPL (28)3.2 以太虚拟专线业务EVPL (30)3.3 EPLn(即EPLAN)以太专用本地网 (31)3.4 EVPLn(即EVPLAN)以太虚拟专用本地网 (32)4 相关技术背景知识介绍 (35)4.1 NP(网络处理器) (35)4.2 GFP(通用成帧规程) (36)4.3 LCAS(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39)4.4 MPLS(多协议标记转换) (40)4.5 STP(生成树协议) (42)4.6 IGMP Snooping(组播) (43)4.7 CAR(承诺接入速率) (44)图目录图 1 以太网端到端解决方案 (8)图 2 以太业务处理流程 (9)图 3 CAR实现优先级分类 (13)图 4 CAR功能应用图示 (14)图 5 LPT应用示意图 (15)图 6 用户域隔离示例 (16)图7 通道共享应用示例 (17)图 8 流控示例 (18)图 9 以太交换应用示例 (19)图 10 以太网单板业务汇聚能力 (20)图 11 STP协议应用示例 (21)图 12 视频点播示例 (23)图13 STACK VLAN的网络调度模型 (25)图 14 LCAS的保护功能 (27)图 15 某地大客户专线业务 (29)图 16 城域网中的EPL透传业务 (29)图 17 专线上网共享带宽 (30)图 18 通道共享微观图示 (30)图 19 单站传送带宽共享 (31)图 20 大学校园网示例 (32)图 21 共享以太专网应用示例 (32)图 22 虚拟网桥实现逻辑连接 (33)图 23 多站共享传输带宽示例 (33)图 24 GFP帧结构 (36)图 25 GFP与传送信道和用户信号之间的关系 (37)图 26 未使用STP协议的网络连接 (42)图 27 启动STP协议后的网络连接 (43)图 28 CAR实现端到端传送QOS的连接 (45)图 29 CAR的算法流程 (46)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1. 概述在城域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过程中,数据业务的传送技术和设备,运营商和设备商一直在不段地探讨、争论和研究的。
以太网安全技术白皮书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Quidway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所应用的安全技术,包括访问控制、802.1X网络访问控制、基于Portal协议的web认证、防地址假冒、入侵检测与防范、安全管理等,并探讨了Quidway系列以太网交换机在安全方面的发展方向。
结合Quidway系列以太网交换机在安全方面的功能特点,给出了在企业网应用中的实际解决方案。
关键词以太网安全,web认证,802.1X网络访问控制1 概述随着以太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企业网的应用,以太网安全成为日益迫切的需求。
一方面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企业内部网络之间通讯的关键设备,有必要在企业网内部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功能。
另一方面用户只要能接入以太网交换机,就可以访问Internet网上的设备或资源,使WLAN上的安全性问题更显突出。
Quidway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提供了多种网络安全机制包括:访问控制、用户验证、防地址假冒、入侵检测与防范、安全管理等技术。
本文将对其原理与技术实现作介绍。
2 安全交换机的设计原则针对以太网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安全交换机必须具有如下的安全特性:∙访问控制∙用户验证∙防地址假冒∙入侵检测与防范∙安全管理2.1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交换机的访问控制。
对交换机的访问权限需要进行口令的分级保护。
只有持有相应口令的特权用户才能对交换机进行配置;一般用户只有查看普通信息的权力。
2、基于IP地址的访问控制。
一般情况下,用户(包括网内用户和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等网外用户)是通过IP地址来区分的,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
通过包过滤实现基于IP地址的访问控制,可以实现对重要资源的保护。
3、基于MAC地址的访问控制。
特殊情况下,用户也可以通过MAC地址来区分。
通过实现基于MAC地址的访问控制,可以保护特殊用户的权限。
4、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
对于接入用户来说,他们之间的权限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用户接入的端口设置特定的过滤属性,可实现对接入用户的访问控制。
G.8032技术白皮书G.8032技术白皮书 (1)1 引言 (1)2 G.8032概述 (1)2.1 故障检测机制 (2)2.2 保护倒换机制 (3)2.3 相交环的保护倒换机制 (4)3 典型组网案例 (6)3.1 单环拓扑 (6)3.2 相交环拓扑 (9)4 参考文献 (15)1引言以太网,因其简易性、经济性和对分组业务的良好支持而被誉为电信史上最为成功的数据传输交换技术,无论在传输容量还是市场规模上都以超摩尔法则的速率在发展。
随着以太网的发展,对以太网的业务保护与恢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太环网协议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数据网保护能力弱、故障恢复时间长等问题,理论上可以提供50ms的快速保护特性。
IETF RFC3619即EAPS采用 Polling及故障通告机制检测以太网故障和相对简单灵活且易于实现的保护倒换协议,较好的满足了城域网语音与数据等业务的需求,早期被一些设备厂商在汇聚网络上商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后期各厂商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个私有的技术,如中兴ZESR、华为RRPP、烽火网络ESR等以太环网保护技术。
分析发现EAPS存在两个明显弱点:故障通告丢失或因某种原因未能触发故障通告,依靠Polling机制检测发现故障时间较长,不能满足50ms保护倒换要求;若链路故障是单向的,Polling机制可能检测不到该故障并不触发保护倒换。
ITU-T G.8032定义了以太环网自动保护切换机制,克服了EAPS 的上述弱点。
2G.8032概述环网保护是要对一个以太网环网进行自动保护。
在正常状态下,要在环网内设置阻塞链路,以防止成环,当其他链路发生故障时,这段阻塞链路打开,流量倒换到环上的另一侧路径进行传输,实现倒换保护,在G.8032中,这段链路被称为环路保护链路(RPL, Ring Protection Link),连接RPL的一端负责控制其转发状态的节点被称为 RPL 拥有节点(RPL Owner),节点通过RAPS报文进行通信,传送RAPS报文的通道称为RAPS Channel,业务流量在Traffic Channel中传送,与RAPS channel具有相同的转发状态。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要点词: RRPP摘要:以太环网解决方案主要以RRPP 为核心的成本低高靠谱性的解决方案。
缩略语清单: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解说RRPP Rapid Ring Protection Protocol 快速环网保护协议SRG shared risk group 共享风险组1介绍在数据通讯的二层网络中,一般采纳生成树(STP) 协议来对网络的拓扑进行保护。
STP 协议族是由 IEEE 实现了标准化,主要包含STP 、 RSTP 和 MSTP 等几种协议。
STP 最先发明的是目的是为了防止网络中形成环路,出现广播风暴而致使网络不行用,并无对网络出现拓扑变化时候的业务收敛时间做出很高的要求。
实践经验表示,采纳STP 协议作为拓扑保护的网络,业务收敛时间在几十秒的数目级;以后的RSTP 对 STP 体制进行了改良,业务收敛时间在理想情况下能够控制在秒级左右;MSTP 主假如 RSTP 的多实例化,网络收敛时间与RSTP 基真相同。
近几年,跟着以太网技术在公司LAN 网络里面获得宽泛应用的同时,以太网技术开始在运营商城域网络发展;特别是在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向IP 交融的趋向下,加强以太网自己的靠谱性,缩短网络的故障收敛时间,对语音业务,视频等业务供给满意的用户体验,不论对运营商客户,仍是关于广大的公司用户,都是一个根本的需求。
为了缩短网络故障收敛时间,H3C 推出了改革性的以太环网技术——RRPP(Rapid Ring Protection Protocol,快速环网保护协议)。
RRPP 技术是一种特意应用于以太网环的链路层能协议,它在以太网环中能够防备数据环路惹起的广播风暴,当以太网环上链路或设施故障时,快速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业务快速恢复。
与STP 协议对比, RRPP 协议拥有算法简单、拓扑收敛速度快和收敛时间与环网上节点数没关等明显优势。
H3C 鉴于 RRPP 的以太环网解决方案可对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做出快速的保护倒换,共同高中低端互换机推出整体的环网解决方案,为不一样的应用处景供给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目录修订记录Revision record .............................................................. E 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同步以太技术白皮书 .. (iv)1 背景 (1)2 同步以太的同步原理 (2)3 同步以太的SSM功能 (5)3.1 同步以太的SSM质量等级定义 (5)3.2 同步以太如何传递SSM信息 (6)3.3 同步以太的SSM协议如何工作 (8)3.4 在什么情况下会成环 (10)4 同步以太的设备模型 (13)5 同步以太的组网要求 (14)6 同步以太技术的总结 (15)7 参考标准 (16)插图目录图2-1 同步以太示意图 (2)图3-1 SyncE中的SSM信息传递 (8)图3-2 SSM协议工作原理 (9)图3-3 SSM协议状态机 (10)图3-4 无SSM的场景 (11)图3-5 有SSM的场景 (11)图5-1 G.803推荐的物理层同步组网要求 (14)表格目录表2-1 以太接口的同步以太支持能力 (3)表3-1 表-ESMC报文格式 (6)表3-2 表:QL TLV格式 (7)同步以太技术白皮书同步以太技术白皮书同步以太技术白皮书关键词:同步以太,SyncE、SSM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同步以太和NTR技术,包括同步以太和NTR的同步原理、SSM保护倒换原理以及相关的标准体系等内容。
缩略语:同步以太技术白皮书 1 背景1 背景全IP化是未来网络和业务发展的趋势,这已被业界公认,移动网络也是如此。
在移动网络向全IP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也对如何实现时钟同步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众所周知,分组交换网络用于突发性数据通信的传输,其中信息在源处封装成分组,这些分组通过网络节点(如交换机和路由器)以存储转发的方式传输,直至到达目的地。
因此分组网络和原来的电路交换网络有着很大不同,在本质上是异步的。
WLAN技术白皮书802.11n Draft2.0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拷贝 修订记录日期 修订版本 修改章节 修改描述 作者0.9 Draft 黄赞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拷贝 目录1. 概述 (4)1.1. 技术背景 (4)1.2. 技术特点 (4)1.3. 本书阅读说明 (5)2. 名词解释 (5)3. 技术分析 (6)3.1. 帧格式变更 (6)3.1.1. MPDU帧格式变更 (6)3.1.2. PPDU帧格式变更 (7)3.2. MAC效率提升 (9)3.2.1. 帧聚合(Aggregation) (10)3.2.2. 块确认(Block Acknowledgement) (12)3.2.3. RIFS(Reduced InterFrame Space) (13)3.3. MIMO技术 (14)3.3.1. MIMO基本概念 (14)3.3.2. MIMO系统组成 (15)3.3.3. 空间复用 (17)3.3.4. 信道探测评估 (18)3.3.5. 波束成形(BeamForming) (19)3.4. OFDM改进 (22)3.4.1. 副载波增加 (22)3.4.2. FEC编码速率提高 (23)3.4.3. 短防护间隔(SGI) (23)3.5. 带宽扩充 (24)3.6. PHY保护机制 (25)4. 附录 (26)4.1. 各种技术对速率提升的贡献 (26)4.2. 802.11nMCS一览表 (27)1.概述1.1. 技术背景802.11n是IEEE802.11协议族中的一部分,提供了MAC子层的部分修改和全新的PHY子层。
目的是在802.11旧有技术基础上改进射频稳定性、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
在802.11g标准化之后,IEEE 802.11成立了任务n工作组——TGn。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TGn 的提案一直未能完成标准化,主要原因是以芯片厂家主导的TGnSync阵营和以设备制造厂家主导的WWiSE阵营的争端无法达成一致。
T ong T ech®TongGTP6.0技术白皮书东方通科技公司技术白皮书(14)目录1.前言 (3)2.TONGGTP V6.0主要新特性 (3)3.基本术语 (5)4.体系结构 (6)4.1. 产品组成 (6)4.2. GTP节点 (6)4.3. GTP客户端 (7)4.4. 监控管理中心 (7)5.主要功能 (8)5.1. 文件收发 (8)5.1.1.多种文件类型 (9)5.1.2.任务的灵活调度 (9)5.1.3.文件筛选及过滤 (9)5.1.4.压缩加密 (9)5.1.5.断点续传 (9)5.1.6.流量控制 (10)5.1.7.文件组播 (10)5.1.8.文件发送后归档 (10)5.1.9.文件重发 (10)5.2. 权限管理 (10)5.3. 系统管理 (11)5.3.1.管理方式 (11)5.3.2.分域管理 (11)5.3.3.传输进度监控 (11)5.3.4.预警及故障告警 (11)5.3.5.集中任务管理 (11)5.3.6.任务配置 (11)5.3.7.动态配置 (12)5.3.8.监控管理 (12)5.3.9.查询统计 (12)5.3.10.操作审计 (12)5.4. 日志管理 (12)5.5. 链路管理 (13)5.6. 易用工具 (13)5.6.1.批量导入导出 (13)5.6.2.本地日志查询统计 (13)5.6.3.本地运行监控 (13)5.6.4.链路检测工具 (13)5.7. 传输扩展 (14)5.7.1.任务出口 (14)5.7.2.灵活的加密算法 (14)6.系统特点 (14)7.应用案例 (15)1.前言随着大型企业或机构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后,各个数据中心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以及各种图像文件等需要及时快速地从省、市一级的服务器或终端传输到全国中心,或者从全国中心往省、市、县级中心下发,多数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FTP解决传输问题。
主要因为它是一个免费的非侵入式的软件,一个技术人员稍加培训即可在基于IP的网络上进行各种类型文件的传输操作。
以太网OAM技术白皮书关键词:以太网OAM,EFM OAM,CFD,CFM,802.3ah,802.1ag摘要:以太网OAM技术用于对以太网进行运行、维护和管理,本文主要介绍EFM OAM和CFD这两种以太网OAM技术的基本概念、运行机制和典型组网应用。
缩略语:缩略语英文全名中文解释Check 连续性检测CC ContinuityEdge 用户网边缘CE CustomerCCM Continuity Check Message 连续性检测消息CFD Connectivity Fault Detection 连通错误检测CFM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连通错误管理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EFM OAM 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 OAM 最后一公里以太网OAMFNG Fault Notification Generator 错误通知生成器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互连网服务提供商LB Loopback 环回Message 环回消息LBM LoopbackReply 环回应答LBR LoopbackLT Linktrace 链路跟踪Message 链路跟踪消息LTM LinktraceReply 链路跟踪应答LTR LinktraceAssociation 维护集MA MaintenanceDomain 维护域MD MaintenanceMEP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End Point 维护端点MIP Maintenance association Intermediate Point 维护中间点Point 维护点MP Maintenance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操作、管理和维护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协议数据单元PE ProviderEdge 运营商边缘Value 类型,长度,值TLV Type,Length,目录1 概述 (3)2 EFM OAM技术实现 (4)2.1 概念介绍 (4)2.1.1 OAM实体 (4)2.1.2 协议报文 (4)2.1.3 工作模式 (5)2.1.4 链路事件 (5)2.2 运行机制 (6)2.2.1 EFM OAM连接建立 (6)2.2.2 链路性能监控 (7)2.2.3 远端故障检测 (7)2.2.4 远端环回 (7)2.3 H3C实现的技术特色 (8)3 CFD技术实现 (9)3.1 概念介绍 (9)3.1.1 维护域 (9)3.1.2 维护集 (9)3.1.3 维护点 (10)3.1.4 协议报文 (11)3.2 运行机制 (12)3.2.1 连续性检测功能 (12)3.2.2 环回功能 (13)3.2.3 链路跟踪功能 (13)3.3 H3C实现的技术特色 (14)3.3.1 支持辅助CPU快速检测 (14)3.3.2 支持与Smart Link联动 (14)3.3.3 支持LTM PDU自动发送 (14)4 典型组网应用 (15)5 参考文献 (15)1 概述以太网技术自诞生起,就以其简单易用和价格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的主导技术。
以太网技术白皮书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以太网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应用。
包含以太网基本原理、链路协议、端口应用设计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字以太网,CSMA/CD,10BASE,100BASE,1000BASE,10GBASE,自动协商,帧格式,二层交换,POE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1以太网概述 (4)1.1IEEE802.3简介 (4)1.1.1物理模型 (4)1.1.2以太网速度 (6)1.2CSMA/CD (7)1.3数据传输 (7)1.3.1并行和串行传输 (7)1.3.2以太网的传输顺序 (9)1.4双工通信 (9)2数据链路层 (10)2.1链路层功能 (10)2.2MAC帧结构 (11)2.3VLAN (13)2.4通信帧截图 (14)2.5MAC控制器 (15)3物理层 (18)3.1物理层功能 (18)3.1.1PCS子层 (19)3.1.2PMA子层 (24)3.1.3PMD子层和介质 (29)3.1.4扰码 (38)3.2物理层芯片 (39)3.2.1PHY的结构和原理 (39)3.2.2PHY的典型端口设计 (42)3.2.3隔离与RJ-45 (43)3.3Link过程 (45)3.3.1Link Monitor (45)3.3.2Link Time (48)4端口技术 (51)4.110/100/1000BASE-T端口 (51)4.1.1自动协商(Auto- Negotiation) (51)4.1.2自动反转(AUTO-MDIX) (56)4.1.3流量控制 (57)4.1.4POE供电 (58)4.1.5EEE功能 (60)4.210GBASE-T/R端口 (62)4.340G/100GBASE-R端口 (63)4.4端口管理 (64)5以太网交换机 (66)5.1以太网交换机结构 (66)5.2二层交换 (68)6参考文献 (69)1以太网概述1.1IEEE802.3简介IEEE802.3是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标准化的一种局域网连接技术(现在很多已经扩展到广域网连接中)。
EOC技术白皮书目录1EOC技术介绍 (2)1.1有源EOC介绍 (2)1.1.1MoCA (3)1.1.2降频WiFi (4)1.1.3HomePlug (5)1.1.4HomePNA (7)1.1.5ECAN (8)1.1.6IEEE P1901 (8)1.1.7G.hn (9)1.2无源EOC (9)2各种EOC技术的比较表 (10)3EOC技术的发展动向 (14)1 EOC技术介绍EOC原是源于欧洲一些厂家,原文是“Ethernet over Coax”,也就是以太网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一种传输技术,原有以太网络信号的帧格式没有改变。
最早的EOC实际上是下文讲的无源EOC或基带EOC。
现在则将所有的在Cable上传输数据的技术都称为EOC。
EOC(Ethernet Over Coax)主要可分为基带传输、调制传输应用两类,其中又可细分出很多具体的标准/非标准技术,目前中国市场常见的EOC技术具体分类如下:1.1 有源EOC介绍现在涌现出很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将以太网络信号经过调制解调等复杂处理后通过同轴电缆传输。
尽管有人也称之为“Ethernet over Coax”,但是与真正的EOC(基带EOC/无源EOC)有非常大的差别,同轴电缆上传输的信号不再保持以太网络信号的帧格式,严格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不可称之为“EOC”的。
这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HomePNA over Coax、HomePlug BPL over Coax、HomePlugAV over Coax、WiFi over Coax、MoCA -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我们暂且总称之“有源EOC”或“调制EOC”。
HomePNA、HomePlug BPL、HomePlug AV和WiFi(Wireless LAN,Wireless Fidelity)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家庭联网技术,他们的发展均有数年的历史,MoCA则是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推出的基于同轴电缆的联网技术,是四种技术中最年轻的。
Wi-Fi 7技术白皮书目录1 概述 (1)1.1 简介 (1)1.2 产生背景 (1)1.3 技术优点 (1)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物理层提升 (3)2.1.1 320MHz带宽 (3)2.1.2 4096-QAM调制 (4)2.1.3 MIMO 16X16 (5)2.2 多链路设备(MLD) (6)2.3 OFDMA增强 (8)2.3.1 Multi-RU (8)2.3.2 Preamble Puncturing (9)2.4 多AP协同 (10)2.4.1 协同空间重用(CSR) (10)2.4.2 联合传输(JXT) (10)2.4.3 协同正交频分多址(C-OFDMA) (11)2.4.4 协同波束赋形(CBF) (11)3 总结 (13)3.1 更高吞吐速率 (13)3.2 更低时延保障 (13)3.3 更强高密能力 (13)4 缩略语 (14)1 概述1.1 简介当前全球有近200亿的Wi-Fi设备正在使用,Wi-Fi已成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Wi-Fi协议所传输无线流量,已占到无线总流量的90%。
海量数据快速、安全传输受益于巨量Wi-Fi设备高效、安全、可靠地工作,而Wi-Fi设备高效安全工作的灵魂在于802.11协议的全面支撑。
1.2 产生背景回顾802.11协议发展历程,初版802.11协议速率仅为2Mbps。
802.11b使用新的编码形式,将速率提升到11Mbps。
802.11a利用新的5GHz频段,引入OFDM技术并采用64-QAM调制将无线速率提升到54Mbps。
802.11g将802.11a的技术同步推广到2.4GHz频段,2.4GHz频段也能到达54Mbps的速率。
802.11n时代,MIMO作为一项重大技术被引入WLAN协议,同时采用更宽的40MHz带宽,将WLAN速率提升到了600Mbps。
802.11ac继续技术演进,最大可用256-QAM调制,最大支持160MHz带宽,将速率提升10余倍至6.9Gbps,同时为提升多用户使用体验,引入了MU-MIMO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