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篇 专题18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考点1 地理环境与区
- 格式:doc
- 大小:309.02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经典打印版)高考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开展效果及其发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管理维护措施。
一、水土流失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发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且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腐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动摇,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掩盖水平有关。
植被掩盖率越低,增添降雨和径流的才干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水平关系亲密。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1)自然缘由:黄土高原天文位置特殊,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比拟软弱;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腐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祸频繁。
(2)人为缘由(主要缘由) 根源:消费力水平低,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
①不合理的土地应用:轮荒、开矿、工程树立→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②破坏植被:农业拓荒、营建宫殿、伐木烧薪、战争→植被掩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3.水土流失危害: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营养流失,耕地质量下降,招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少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少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要挟着两岸地域人民的生命财富平安。
③形成外地生态环境好转,直接或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祸的发作。
4.水土流失的管理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
①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建防护林等——〝固沟工程〞;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鼎力营建护林网——〝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迷信施肥、选育劣种、地膜掩盖、轮作套种、喷灌和滴灌技术。
(3)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掩盖率是管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之一。
二、荒漠化1.含义:发作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湿润地域的一种土地退步现象。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1~3题。
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
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
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A.喜光,耐寒暑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D.抗风沙5.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6.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西沙群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且对环境影响小。
由于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三、主要的区域特征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②北方:煤、石油、铁;③西北:石油、天然气;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④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气东输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五、河流开发①流域治理—修大坝—拦洪蓄水—中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浪侵蚀作用增强;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梯级开发(控制水位,疏通河道,治理洪涝)。
专题18 区域经济发展【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
打沟主要是为了A.浇灌B.排水 C.防虫害D.通风4.推想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B.削减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削减蒸发5.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困难化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2024年江苏卷)【区域城市化】城市群在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
图8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图815.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6.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2024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动,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渐渐西移。
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
图11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
据此回答21~22题。
图112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2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2024年江苏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斯里兰卡农夫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地理信息技术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下图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对数字高程模型图的判读。
结合图例信息可看出,丙高程最高,且丙与乙之间有一个谷地,则在丙处可看到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故视野最广的观景平台可能是丙。
下图一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二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一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A.山谷 B.山脊C.冲积扇 D.盆地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对遥感影像图的判读。
图中甲点所在地形颜色深,该地形又在冰川冰舌的延伸方向上,应为山谷。
3.图二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A.减少了1 800平方米 B.增加了1 800平方米C.增加了2 700平方米 D.减少了2 700平方米答案 D解析下图中数字2表示冰川。
1973年冰川面积为18×900平方米,到2009年冰川面积为15×900平方米,减少了3×900=2 700平方米。
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
读图回答4~5题。
4.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答案 A解析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因此A项正确。
跟踪动态定位信息属于GPS的功能,整合、集成网络信息是处理信息的环节,属于互联网技术,获取实时通讯信息是数据的收集阶段,属于移动通讯技术,故B、C、D项错误。
5.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答案 D解析考查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知识梳理一、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煤炭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大同煤田是优质动力煤产地,主要用于燃烧发电;河东煤田是优质主焦煤基地,主要用于冶炼钢铁);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地处我国中部,有多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三条煤炭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3.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4.环境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以及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一方面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防止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3。
1。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蔬菜速递是指客户通过网络订购蔬菜,企业根据客户所在城市,安排所在城市的连锁店直接把蔬菜送到客户家里,是蔬菜销售的新形式.据此完成下题。
1.为提高配送效率,连锁店计划将订单分区处理派送,可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数字地球B.遥感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答案D解析连锁店将接到的订单分区处理派送,即按照客户的住址,结合城市道路系统,按街道和派送路线归类、集中处理,只有GIS才具备该功能.2.无人机被广泛运用于航拍等各行业,其可以应用的领域为()A.海事管理B.地壳运动监测C.出租车定位导航D.灾区的经济损失统计答案A解析海洋面积广大,管理难度在于不能快速获取信息,无人机航拍可快速获取海事信息,故可用于海事管理。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差异。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西部位于欧洲西部。
两地区均为人口稠密区,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欧洲西部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项正确;欧洲西部产业结构层次高,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C项错误;相比欧洲西部而言我国东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D项错误。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2~3题。
2.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答案 C
解析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排除A选项。
城市化水平低的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 选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
排除D选项。
由表格信息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故选C。
3.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 D
解析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
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
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
故选D。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5.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答案 B
解析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
这些古都大多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分布有共同特征。
(1)据图一分析,古都分布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区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请答出两条。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2)结合图二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答案(1)位于山脉东麓(位于山前冲积扇);
位于河流中游地区(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
坡度和缓(排水良好);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土层深厚)。
(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2)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解析(1)本题以分层设色地形图为载体,考查古聚落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考查图文分析能力。
依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可直接看出古都分布在山麓,再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得出古都分布在河流中上游。
分析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依据冲积扇的形成、特征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
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