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临床特点与疾病转归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8.18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肝衰竭及案例分析简介慢性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功能进行性恶化和丧失的疾病。
它是一种严重且进展迅速的疾病,常需要积极干预和治疗。
本文将对慢性肝衰竭进行案例分析,并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和建议。
案例分析病例1:肝硬化导致慢性肝衰竭患者A,男性,年龄55岁,已被诊断患有肝硬化。
他最近出现黄疸、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和肝性脑病等症状。
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医生确认他正处于慢性肝衰竭的晚期阶段。
治疗方案:针对他的病情和肝功能进行整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时进行肝移植等。
病例2:乙型肝炎引起的慢性肝衰竭患者B,女性,年龄40岁,患有乙型肝炎。
她经历了多年的乙型肝炎感染,最近开始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和并发症,包括腹水、消化道出血等。
治疗方案:通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来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同时进行肝保护和对症治疗。
治疗策略针对慢性肝衰竭的治疗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原因,如肝炎、肝硬化等,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2. 营养支持:提供高营养价值的饮食和必要的补充剂,以支持肝脏功能的恢复和维持。
3. 并发症管理:处理并控制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腹水等。
4. 肝移植:在某些情况下,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在慢性肝衰竭晚期无法维持肝功能时。
结论慢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且进展迅速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干预。
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肝移植等。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
参考文献:。
肝衰竭课件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调节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
本课件旨在介绍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病因: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中毒、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原因,而药物或毒素中毒和酗酒则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原因。
二、病理生理: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涉及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同时,肝脏内的炎症细胞也会释放出更多的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肝细胞损伤还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其中,黄疸是肝衰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腹腔。
肝性脑病则是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导致血液中氨水平升高,影响大脑功能。
四、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接触、酗酒等。
然后,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等表现。
医生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肝功能指标、病毒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血液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五、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停用有害药物、戒酒等。
医生会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
肝功能衰竭名词解释
肝功能衰竭:指肝脏功能受到损害,导致肝脏无力支付正常的代谢任务而发生损害或衰竭的病理性状态。
临床上,常常由于肝细胞的损伤或死亡,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而出现。
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脏出现明显的肝硬化情况、肝衰竭综合征、肝胆经综合征和肝损伤临床表现等不同疾病状态。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通常由病毒、酒精、药物或慢性腹部感染引起,其特征是肝组织结构的改变。
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有肝炎、糜烂性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指标异常及肝细胞癌术后治疗等。
肝衰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功能衰竭,急性衰竭和慢性衰竭均为其病因。
其症状可表现为肝脏无力支付代谢任务而导致肝脏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并产生抑制,伴有各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痉挛、发热、低血压等。
肝胆经综合征:是由于肝脏结构功能异常所造成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疼痛、恶心不遂、腹部肿胀等。
此种疾病多有长期慢性发展,临床表现较为严重,需要及早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肝损伤临床表现:由于病毒感染、药物毒性、慢性腹部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对肝脏功能结构造成损害也会出现临床表现,常见的表现有恶心、呕吐、胆绞痛、肝炎、腹胀、消瘦、咯血等。
- 1 -。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
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指某些病因(各种致病因素)严重损伤肝细胞时(使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并使其分泌、合成、代谢、生物转化、解毒、免疫功能等功能严重障碍(肝功能的异常),机体出现(发生)黄疸、出血倾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或者临床综合征。
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
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insufficiency)。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liver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
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15d~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王宇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中心2006 年10 月出台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肝衰竭的指南。
国际上迄今为止仅见美国肝病联合会(AASLD)于2005 年5 月出台的有关《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且范围局限。
因此,我国的《指南》应属最为全面和广泛地反映了肝衰竭的临床诊疗现状。
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织撰写,先后经两个学会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历时1 年余,终于出台。
现将有关热点内容解读如下。
一、关于《指南》的总体构思近年,国际上对肝衰竭的研究日益重视。
最显著的标志,是美国于2000 年成立了肝衰竭研究小组(ALFSG),并作了大量工作;国际上有关急性肝衰竭过程的(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腹水3 个病理生理过程及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指南)相继出台;在各种肝病会议上及相关杂志中肝衰竭始终是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国的肝衰竭发病率和发病数有增无减,反映出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所致重症化居高不下,而中毒、感染及外伤所致肝衰竭明显增多。
为此,根据我国临床的实际需要,制订有关肝衰竭的诊疗指南,是必要的。
《指南》的制订中,突出了以下特色:①在我国首次从肝衰竭而不是重型肝炎角度制订指南,从而拓宽了视野,突出了使用性;②始终遵循了循证医学的原则,即只要可能推荐意见均有文献依据,并将证据分为3 个级别,4 个等级;③反映了国内外肝衰竭研究的最新进展,针对本领域争议较多的特点,尽量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反映当前专业学术界的最新共识;④由于篇幅限制,扼要反映了有关肝衰竭的定义和诱因、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肝衰竭的治疗等3 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部分。
二、关于肝衰竭的定义和诱因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国外多称肝衰竭(liver failure),而国人多称肝功能衰竭。
究其原因,可能与国外较看重整个肝脏,而国内较看重肝脏功能。
肝功能衰竭的告知内容一、疾病的相关知识: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
肝衰竭发生于许多严重的肝脏疾病过程中,症候险恶,预后多不良。
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临床表现1、肝性脑病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
初期有行为和性格改变,不能正确回答询问,辨向力和计算能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兴奋或嗜睡,出现扑击样震颤,脑电图异常,终至昏迷。
2、黄疸开始见尿色加深,很快出现皮肤、粘膜及巩膜的黄染,并迅速加深。
患者呼出气中有一种霉烂的臭味,即肝臭。
3、出血由于肝脏制造凝血因子功能障碍,内毒素血症激活凝血系统等因素,可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呕血、便血、衄血等。
4、腹水门静脉高压、血浆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可使30%的患者出现少至中量的腹水。
另外,还可脑水肿、肺水肺、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二、心理指导:由于肝功能损害,出血、腹水等,使病人极度痛苦,产生恐惧心理,悲观情绪,所以要关心体贴病人,告诉病人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和积极对症治疗,能使病情缓解,尽量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其心身状态,以积极、乐观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三、饮食指导:1.患者肝脏功能及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故不合理的增加饮食将明显增加肝脏负担,并导致胃肠道症状加重,阻碍肝功能恢复。
所以病人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严格控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给予低脂、高热量、低盐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血浆臵换大量输入异体血浆后,有可能因为首次接触某些变应原或补体而使机体变为致敏状态,故血浆臵换后尽量少食易致敏食物,如虾、蛹、海鲜类等。
3.因为蛋白质在肠道发生分解的产物会增加胃肠道和肝脏的负担,有肝性脑病患者禁食蛋白,防止血氨增高导致昏迷。
4.有消化道出血者禁食水。
肝衰竭诊断标准及分型
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1.肝功能急性失代偿,肝功能评估指标ABCD,即:
A(脑病):精神症状,谵妄、昏迷等。
B(出血):出血倾向、DIC、内脏出血等。
C(肝紊乱):低蛋白血症、乳酸性酸中毒等。
D(脏器衰竭):肾功能损害、呼吸衰竭等。
2.无肝硬化史或有肝硬化史但目前未处于退化状态。
肝衰竭的分型:
1.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无肝病史或有慢性肝病史但在短时间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1-26周内)的病情。
2. 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肝功能减退的时间长一些(4-12周内),多见于有基础性肝病的人群。
3. 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慢性肝病长期累积导致损害、代偿和失代偿依次出现,最终进入失代偿期。
肝衰竭分为三期:代偿期、失代偿期和恢复期。
其中代偿期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时期;失代偿期表现为重症病因难以控制;恢复期即指失代偿期后,经治疗后出现恢复的表现。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肝脏是人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器官,它既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
肝脏的多种复杂功能,主要由肝实质细胞来完成。
枯否细胞虽仅占肝脏体积的2%,却承担着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的80%~90%,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肝实质细胞发生功能障碍时,首先受损的是分泌功能(高胆红素血症),其次是合成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减少、低白蛋白血症等),最后是解毒功能障碍(灭活激素功能低下,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等)。
枯否细胞除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外,尚有调节肝内微循环,参加某些生化反应(如合成尿素与胰岛素降解等),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对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枯否细胞受损或功能障碍将会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后者又可加重肝脏损害,并引起多种肝外并发症,如 DIC、功能性肾衰竭、顽固性腹水等。
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此种情况称之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患者往往出现黄疽、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一般是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 Etiology and clssification of hepatic insufficiency)肝功能不全根据其发病经过有急、慢性之分。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分类急性肝功能不全慢性肝功能不全发病特点1、发病急,病情重2、12~24小时后出现黄疸3、2~4天即从嗜睡转为昏迷4、伴有出血倾向故又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病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2、病情多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迅速加剧,重者昏迷常见病因暴发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中毒、妊娠期脂肪肝等肝硬化失代偿期和部分肝癌晚期第二节肝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Influences of hepatic insuffici ency on the body)一、物质代谢障碍(Metabolic disorder)肝脏是物质代谢的中心,因此,当肝功能不全,特别是肝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多种代谢紊乱。
肝衰竭的诊治指南肝衰竭的诊治指南前言肝衰竭(liver failure或hepatic failur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探索,亟需制订一个统一的诊疗指南。
为此,参照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肝衰竭的诊治指南讨论稿,供大家讨论参考。
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一、肝衰竭的定义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肝衰竭的病因引起肝衰竭的病因有多种。
在我国,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表1 肝衰竭的病因常见少见或罕见肝炎病毒代谢异常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豆状核变性、糖代谢缺陷非肝炎病毒缺血缺氧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等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药物及有毒物质自身免疫性肝损害异烟肼、利福平、醋氨酚等肝移植、部分肝切除、肝脏肿瘤酒精、四氯化碳、毒蕈等先天性胆道闭锁细菌及寄生虫其他严重细菌感染、血吸虫等创伤、中暑、妊娠特发性脂肪肝等其次是药物及有毒物质(包括药物、酒精及化学品等)。
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是引起慢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1]。
在儿童患者,遗传代谢性肝损害是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
肝衰竭的病因见表1。
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三、肝衰竭的分类根据肝衰竭病理组织学的特征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可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LF)。
其中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是由于肝脏功能急剧减退导致以明显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慢性肝衰竭是由于肝细胞损害慢性进行性加重所致以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肝功能失代偿状态[2,3,4](见表2)。
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1T06:44:20.145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8期作者:周艳梅[导读]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小样本统计对比法,选择2019年05月至202周艳梅广西兴安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邮编:541300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小样本统计对比法,选择2019年05月至2020年05月在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80例为受试对象,并就不同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汇总记录。
结果:肝衰竭主要包括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其临床表现不一;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病因、生化指标、并发症、肝脏基础情况、治疗方法选择单因素相关。
结论:在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中,依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明确本病病因治疗和分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在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加以应用实施。
关键词:不同类型;肝衰竭;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受肝脏的直接损伤、病毒或药物的直接毒性、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肝病史基础上,诱发因素加重肝病进展等影响。
从危害程度来讲,肝衰竭引起患者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还可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疾病[1-2]。
临床就本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直接程度上为本病的诊断合并分型提供借鉴。
此次实验为分析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特选定我院2020年05月至2021年02月收治的肝衰竭患者80例为受试对象,具体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研究样本与方法采用小样本统计对比法,选择2019年05月至2020年05月在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80例为受试对象,纳入研究范畴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的诊断标准,并就肝衰竭不同患者的分型特点及其预后因素进行调研总结。
妊娠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和转归纪留娟;梅雪;袁伟;邹颖;刘玉;王介非;钱志平【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年(卷),期】2022(38)4【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8年6月—2020年7月收治的26例妊娠期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孕周、产次、首发症状、入院时并发症、实验室指标(WBC、Hb、PLT、ALT、TBil、Alb、SCr、MELD评分、HBsAg、HBV DNA等)、腹部超声、分娩方式、胎儿情况、治疗措施、预后转归等。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26例患者中8例均在发病后28 d内死亡,病死率达30.8%。
经产妇22例,占84.6%,ACLF往往发生在妊娠晚期(20/26,76.9%),平均发病孕周为(30.9±5.8)周。
HBV-ACLF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常为乏力、纳差(21/26,80.8%)和尿黄(19/26,73.1%)等。
死亡组的TBil(Z=-2.056,P=0.041)、凝血酶原时间(Z=-2.362,P=0.016)、国际标准化比值(Z=-2.528,P=0.009)、MELD评分(Z=-2.223,P=0.026)、首发症状至诊断时间(t=-2.468,P=0.021)、HBV DNA 水平(χ^(2)=7.571,P=0.021)、肝性脑病严重程度(χ^(2)=24.775,P<0.001)、并发症发生率(χ^(2)=5.951,P=0.042)显著高于存活组,而纤维蛋白原(Z=-2.667,P=0.006)、凝血酶原活动度(Z=-2.365,P=0.016)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
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或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并可由此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它以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短时间内或逐渐进展至肝性脑病为特点,通常合并有凝血机制障碍,心、肾、肺功能的不全。
肝功能衰竭原因在我国,肝炎病毒是造成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占到了80%到85%。
除此之外,药物中毒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以及孕妇在服用感冒药时要对其成分特别注意;长期服用保健品、抗抑郁药品的人群要定期检查肝功能;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要立即就医。
1、各型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急性肝衰竭的发病主要是强烈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致。
2、遗传代谢障碍疾病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失耐受、酪氨酸血症、Reye综合征、新生儿血色病、肝豆状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它们所致的急性肝衰竭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
3、妊娠妊娠偶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在妊娠者中的发病率为0.008%。
多见于妊娠后期3个月,均匀发生于妊娠第36周,初产妇占48%,半数病例有先兆子痫或子痫的临床表现,14%为挛生妊娠妇女,发病原因尚未明确。
4、药物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其他如氟烷、甲基多巴、锑剂、砷剂、磺胺药等。
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几乎与病毒性肝炎引起者一样常见,大多发生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通过直接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两种模式损害肝脏。
药物性肝损害在出现首见症状后如继续用药,则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肝功能衰竭症状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担负着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每个人特别是患有肝脏相关疾病的人,应该了解肝功能衰竭症状,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疾病,及时接受治疗。
1、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为肝功能衰竭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 。
初期有行为和性格改变,不能正确回答询问,辨向力和计算能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兴奋或嗜睡,出现扑击样震颤,脑电图异常,终至昏迷。
肝衰竭临床特点与疾病转归分析
顾丽华,朱勇根,高金华,徐立新,徐海峰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患者疾病转归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肝衰竭患者资料,搜集年龄、性别、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1r)、肌酐、甲胎蛋白(AFP)及并发症情况,分析这些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蛄果好转与恶化患者之间的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不同预后患者钠紊乱发生率、钾紊乱发生率、并发症数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l或P<0.05),而肝硬化病史、年龄、AFP、性别、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肝性脑病I~Ⅱ度与Ⅲ~Ⅳ度患者的转归有显著性差异(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经过筛选,得到2个与预后具有独立相关性的指标:总胆红素和并发症数量。
鳍论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钠紊乱、钾紊乱以及并发症的数目与肝衰竭的预后相关,可评价疾病转归。
血清总胆红素、并发症的数目为肝衰竭独立的预后判断因素。
[关键词】肝衰竭;预后
[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09)36—4500一02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肝衰竭患者预后差,尽管新药开发、综合基础治疗及人工肝等支持疗法不断进步,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仍为60%~80%。
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因素非常复杂,如何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建立一个良好的判断肝衰竭预后的方法,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对及时、合理治疗肝衰竭患者,提高其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肝衰竭病历资料,现报道如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5例肝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6月一2009年4月住院患者,男48例(74%),女17例(26%);年龄25~82(50.92±11.77)岁。
肝衰竭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肝衰竭指南…。
治疗无效组病例包括死亡和自动出院时病情较入院时恶化的患者,排除因肝病以外其他疾病或其他意外而出现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
65例肝衰竭患者中,HBsAg阳性者48例;乙型+丁型2例;乙型+戊型2例;乙型+丁型+戊型1例;HBSAb或HBSAb+HBcAb阳性者8例,其中两例感染戊肝病毒;单纯戊霉!!肝炎感染者1例;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者2例;因住院时间短或其他原因末查病毒标志物者6例。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74%。
65例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26例(40%),恶化39例(60%)。
1.2治疗方法内科治疗基本相似,嘱卧床休息,给予积极护肝,输注白蛋白、血浆等血制品,补充能量和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并发症等,结合病情选择时机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支持系统治疗。
部分患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1.3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患者确诊为肝衰竭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为研究资料。
搜集年龄、性别、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甲胎蛋白及并发症等情况,刨顾性分析这嵝指标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tata9.0统计软件,连续性变量采用£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
多凶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
2结果
2.1预后与年龄和生理生化指标不同预后患者年龄、AFP无显著性差异,P1r、总胆红素、肌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年龄和部分生化指标与肝衰竭
预后关系(j±s)
2.2预后与性别、肝硬化基础以及并发症指标钠紊乱、钾紊乱对预后有明显的影响,而肝肾综合征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则无明显影响。
见表2。
好转患者与恶化患者之间的并发症数量有硅著差异(z=一3.076,P=0.0021);并发症数量以钠紊乱、钾紊乱、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计算。
肝性脑病I~Ⅱ度与肝性脑病Ⅲ~Ⅳ度患者间转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妒=4.6083,P=o.032)。
大于40岁与小于40岁的患者好转率无明显差别(P=O.126)。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重庆:重庆大[3]学出版社.1995:585—586
[2]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63—968
俞世勋,高敬龙.俞宏.等.脑血管疾病一超声治疗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0—55
[收稿日期】2009—06—30
表2性别、肝硬化基础及并发症指标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
2.3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将以上分析得到的7个与预后相关的单因素用sTATA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6项与判断疾病的预后相关(P均<0.05),其中PT相关性最高(P=0.0006)。
见表3。
表3单因素分析
2.4Logistic多因素l口1归分析将单囚素分析中筛选出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经过筛选,得到2个与肝衰竭预后具有独立相关性的指标:总胆红素(P=0.004);并发症数目(P=0.002)。
3讨论
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的广泛变性、坏死、凋亡导致肝功能衰竭,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病情凶险,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达80%【2|。
本组65例中病情好转26例,好转率40%,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3J。
对肝衰竭预后的判断一直是肝病治疗中的热点。
影响预后的因素多样瓜复杂,国内外已有多数学者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预后的因素.比如PTA、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钠、年龄、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作用以及临床分型。
本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肝性脑病程度、钠紊乱、钾紊乱以及并发症的数目与肝衰竭的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这一结论与国内外预后分析基本一致【2_4J。
肝功能衰竭患者易合并众多并发症,而且瓦相关联。
这些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最终伞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直接原因。
笔者观察病情恶化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者。
本组有83%的重型肝炎患者存在一至多个并发症,并发症的种类,数量及严重程度足影响重型肝炎转归的重要因素。
ll例无并发症的患者中9例存活,4例合并肝肾综合征以及6例Iv度肝性脑病患者全部病情恶化,预后极差。
通过比较并发症数目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并发症数目足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故临床上细致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程度肝性脑病的预后是有差别的,肝性脑病I~Ⅱ度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Ⅲ~Ⅳ度肝性脑病患者。
据报道年龄大于40岁为肝衰竭独立的预后因素【4j。
一般认为,年龄>40岁人群机体抵抗力降低,同时可能合并基础疾病,易导致病情加重。
恢复难度大,病死率增高,且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本组中大于40岁与小于40岁患者好转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外对年龄大的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差的观点不一致H_51;尽管如此,笔者注意到,小于40岁患者中7例病情恶化,1例病情好转,而邹圣强等【6J观察到肝衰竭死亡组年龄明显低于好转组,可见对年轻的肝衰竭患者的病情不可轻视,这一情况还需要更多病例分析和多中心的研究来证实。
总之,肝衰竭预后与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并发症等关系密切,必须伞面综合分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宜合理治疗、定期榆查、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动态监测各种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早发现肝衰竭,早期诊断,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便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上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莺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4
[2]赖宁,郭树华,张大志,等.重型肝炎预后单冈素分析与评估系统研究[J].巾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586—589
[3]丁慕国,郜桂菊.陈涛,等.影响重型病毒件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8(5):297—299
[4】AcharyaSK,Dasarathys,IrshadM.Prospectivestudyofpl∞rmf.bmnectininfulminallthepatitis:associationwithinfectionandmortality[J].JHepatol,1995,23(1).8一13
[5]向德栋,张盛,手宁明,等,477例重莲!!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索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l,23(6):716—717
[6]邹圣强,张园海,於学军,等.22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29(9):1034—1035
【收稿日期】2009—07一lO。